正在阅读:

“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不急转弯”,这些表述怎么理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不急转弯”,这些表述怎么理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据新华社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对2020年疫情之下中国取得的各项成绩表示肯定,但同时强调,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对此,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分析师普遍认为,这段表述意味着宏观政策将逐步回归常态,但过程是稳步的、渐进的。比如,中信证券指出,“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意味着政策调整将随着经济走势变化而变化,不会出现“政策悬崖”。民生证券认为,“不急转弯”表示政策将渐进地正常化,而不是急速地收紧,市场对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过紧的担忧终于可以放下了。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指出:“如果抠‘不急转弯’的字眼,你会发现‘转弯’才是这句话的核心,也就是说政策是肯定要转弯了,只是不会把步子迈太大、太快了而已。因此,政策收紧的方向是比较确定的,只是不会收得很快。”

在谈到明年具体工作时,会议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放在了首位。对此,分析师们认为,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将是科技发展工作中的关键。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相比,本次会议提出“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说明更加强调从需求角度加大力量,解决“卡脖子”难题。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指出,这项工作的落脚点可能在于重组国家实验室,以国家为重心推进基础科技研究。

此外,本次会议还提出房地产调控、需求端管理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重要任务。

李迅雷认为,会议将地产单列为重点工作,并在地产段落开篇指出“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且大篇幅地对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部署,说明房地产政策将侧重于保障性住房租赁领域。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指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为防止实体经济过度资本化,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底线。

以下为界面新闻整理的部分机构观点

中信证券: 政策总基调是保持连续、稳定、可持续,不会急转弯

会议提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这里,“连续性”强调的是政策的“时”,“稳定性”强调的是政策的“度”,“可持续性”强调的是政策的“效”。这样的基调表述仍然是“稳中求进”,在明年特殊的背景下,应包含四层意思。

“必要的支持”意味着明年随着经济运行逐渐恢复,回归常态,一些在疫情时期出台的临时性特殊宏观应对政策,应考虑稳步退出。“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意味着政策调整的过程会是稳步的、渐进的,随着经济走势变化而变化,不会出现“政策悬崖”。“时间窗口”意味着在中国疫情后复苏的过程整体领先全球一个周期相位的情况下,尤其是上半年我国一些经济指标可能明显好于其他经济体的时候,要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在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等中长期战略问题上。

整体来看,政策会把握好“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增长”与“防范疫后衍生风险”之间的平衡,而且天平可能会更倾向于防风险,措施力求精准有效,而且通过完善“跨周期设计”,给未来留足工具箱。

国泰君安证券:明年财政对经济的支持将温和退出

对于明年的财政政策,本次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更可持续,又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这意味着财政对经济支持力度将是温和的退出。赤字额可能保持在3.76万亿元不变,赤字率则降至3.3%(在3.0-3.5%区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小幅退坡,从3.75万亿元降至3.5万亿元左右;抗疫特别国债无须再发。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定调变为“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这与过去“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区别。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加强管理不会改变,但关键是会如何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近几年来,隐性债处置基本上是“置换”,若真化解,最有可能的路径是先显性化、再化解。如此推理,2021年或者以后,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偿还隐性债的可能性在加大。

关于税费政策,此次会议定调“完善减税降费”,而非过去经常提的“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意味着明年税费调整空间有限;若有所调整,则税负总体水平应该大体不变。

华西证券:货币政策注重“精准”和“合理”

本次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本次会议之前都是“灵活适度”。“精准”和“合理”,都是“稳”的表现,不顾经济尚处复苏阶段事实、不考虑防范风险的退出不合理,而不顾逆周期政策后遗症的加码放松也不属于精准。因此,明年除非发生意外或较大信用的事件冲击,否则降准降息的概率较低。

本次会议还提到“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这主要是针对今年宏观杠杆率上行较快,银行大力投放信贷导致资本充足率承压的状况,因此类似于“窗口指导式”“金融让利式”的宽信用政策会分季度逐步退出。明年社融增速预计落在11%-12%的区间。同时,结合目前已经打开专项债补充地方中小银行资本金的口子,明年存在继续将新增专项债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的可能,满足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的要求,防范金融风险与地方国企信用风险。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科技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上

本次会议部署了明年的八项重点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放在第一个,紧跟在后面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也有很大篇幅是关于技术和创新的,可见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当前,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在全球化红利消失的大趋势下,这涉及到产业链的安全性问题。中国过去走的是“模仿-进口替代-创新-再出口”的路子,更多是应用环节的创新,但没有解决从0-1的跨越,是在发达国家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再去搞应用。

但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的支撑,应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正是为什么通稿里较大的篇幅强调科技创新,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个驱动因素都将发生改变,从过去的人力和资本密集型,变为技术密集型。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需求端管理将以稳为主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具体提出“需求侧”方面的要求,但与一周前刚刚结束的政治局会议不同,此次将“需求侧改革”表述改为了“需求侧管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意义却大有不同。

其一,中央明确了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供给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需求端内需扩大,提高供需之间的匹配程度,促进循环的畅通。其二,从“改革”变为“管理”表明中央力求以稳为主,即在供给侧结构背景下,不使需求下降太快,而不是急于求成立刻开展改革。

在此基调之下,2021年在投资端应突出有效投资,拓宽投资空间,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围绕“两新一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在消费端应侧重于推动消费升级和提高消费能力,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在外贸端,通过加入RCEP和其他贸易多边体系平滑波动,出台相关政策扭转历年以来“重出口+轻进口”的结构导向与市场传统认知,通过加强进口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更加重视地产调控,租赁市场或成重点

本次会议将地产单列为重点工作,并在地产段落开篇指出“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而去年会议是在关于民生的段落结尾提到地产调控政策。足见本次会议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重视。

对于调控方式,会议大篇幅对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部署,方向上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方式上,首先,要推进租售同权,“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其次,要加大土地供应支持,“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最后,要“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而租赁市场的完善,可能也会对部分城市的房价上涨有一定的平抑作用。

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为防止实体经济过度资本化

继一周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表述,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底线,历史经验表明行业集中化使得竞争减少,制约自由创新、改善就业和维持总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加剧贫富分化,导致社会阶层流动放缓,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超低利率陷阱,增量市场拓展趋缓,垄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将会对市场效率造成损害,不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为防止实体经济过度资本化,防止企业利用融资圈钱“割韭菜”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不应局限在商业模式和流量变现的竞争中,更应放眼全球大国市场博弈,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排头兵的责任,着眼攻克更长远的前沿技术难题,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与国家战略相契合,产生巨大的创新势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华为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因为华为是中国高科技旗舰企业,数万工程师是和平年代的战士,捍卫了国家的科技荣誉并造福社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不急转弯”,这些表述怎么理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据新华社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对2020年疫情之下中国取得的各项成绩表示肯定,但同时强调,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对此,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分析师普遍认为,这段表述意味着宏观政策将逐步回归常态,但过程是稳步的、渐进的。比如,中信证券指出,“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意味着政策调整将随着经济走势变化而变化,不会出现“政策悬崖”。民生证券认为,“不急转弯”表示政策将渐进地正常化,而不是急速地收紧,市场对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过紧的担忧终于可以放下了。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指出:“如果抠‘不急转弯’的字眼,你会发现‘转弯’才是这句话的核心,也就是说政策是肯定要转弯了,只是不会把步子迈太大、太快了而已。因此,政策收紧的方向是比较确定的,只是不会收得很快。”

在谈到明年具体工作时,会议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放在了首位。对此,分析师们认为,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将是科技发展工作中的关键。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相比,本次会议提出“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说明更加强调从需求角度加大力量,解决“卡脖子”难题。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指出,这项工作的落脚点可能在于重组国家实验室,以国家为重心推进基础科技研究。

此外,本次会议还提出房地产调控、需求端管理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重要任务。

李迅雷认为,会议将地产单列为重点工作,并在地产段落开篇指出“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且大篇幅地对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部署,说明房地产政策将侧重于保障性住房租赁领域。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指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为防止实体经济过度资本化,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底线。

以下为界面新闻整理的部分机构观点

中信证券: 政策总基调是保持连续、稳定、可持续,不会急转弯

会议提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这里,“连续性”强调的是政策的“时”,“稳定性”强调的是政策的“度”,“可持续性”强调的是政策的“效”。这样的基调表述仍然是“稳中求进”,在明年特殊的背景下,应包含四层意思。

“必要的支持”意味着明年随着经济运行逐渐恢复,回归常态,一些在疫情时期出台的临时性特殊宏观应对政策,应考虑稳步退出。“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意味着政策调整的过程会是稳步的、渐进的,随着经济走势变化而变化,不会出现“政策悬崖”。“时间窗口”意味着在中国疫情后复苏的过程整体领先全球一个周期相位的情况下,尤其是上半年我国一些经济指标可能明显好于其他经济体的时候,要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在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等中长期战略问题上。

整体来看,政策会把握好“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增长”与“防范疫后衍生风险”之间的平衡,而且天平可能会更倾向于防风险,措施力求精准有效,而且通过完善“跨周期设计”,给未来留足工具箱。

国泰君安证券:明年财政对经济的支持将温和退出

对于明年的财政政策,本次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更可持续,又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这意味着财政对经济支持力度将是温和的退出。赤字额可能保持在3.76万亿元不变,赤字率则降至3.3%(在3.0-3.5%区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小幅退坡,从3.75万亿元降至3.5万亿元左右;抗疫特别国债无须再发。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定调变为“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这与过去“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区别。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加强管理不会改变,但关键是会如何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近几年来,隐性债处置基本上是“置换”,若真化解,最有可能的路径是先显性化、再化解。如此推理,2021年或者以后,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偿还隐性债的可能性在加大。

关于税费政策,此次会议定调“完善减税降费”,而非过去经常提的“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意味着明年税费调整空间有限;若有所调整,则税负总体水平应该大体不变。

华西证券:货币政策注重“精准”和“合理”

本次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本次会议之前都是“灵活适度”。“精准”和“合理”,都是“稳”的表现,不顾经济尚处复苏阶段事实、不考虑防范风险的退出不合理,而不顾逆周期政策后遗症的加码放松也不属于精准。因此,明年除非发生意外或较大信用的事件冲击,否则降准降息的概率较低。

本次会议还提到“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这主要是针对今年宏观杠杆率上行较快,银行大力投放信贷导致资本充足率承压的状况,因此类似于“窗口指导式”“金融让利式”的宽信用政策会分季度逐步退出。明年社融增速预计落在11%-12%的区间。同时,结合目前已经打开专项债补充地方中小银行资本金的口子,明年存在继续将新增专项债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的可能,满足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的要求,防范金融风险与地方国企信用风险。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科技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上

本次会议部署了明年的八项重点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放在第一个,紧跟在后面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也有很大篇幅是关于技术和创新的,可见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当前,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在全球化红利消失的大趋势下,这涉及到产业链的安全性问题。中国过去走的是“模仿-进口替代-创新-再出口”的路子,更多是应用环节的创新,但没有解决从0-1的跨越,是在发达国家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再去搞应用。

但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的支撑,应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正是为什么通稿里较大的篇幅强调科技创新,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个驱动因素都将发生改变,从过去的人力和资本密集型,变为技术密集型。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需求端管理将以稳为主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具体提出“需求侧”方面的要求,但与一周前刚刚结束的政治局会议不同,此次将“需求侧改革”表述改为了“需求侧管理”。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意义却大有不同。

其一,中央明确了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供给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需求端内需扩大,提高供需之间的匹配程度,促进循环的畅通。其二,从“改革”变为“管理”表明中央力求以稳为主,即在供给侧结构背景下,不使需求下降太快,而不是急于求成立刻开展改革。

在此基调之下,2021年在投资端应突出有效投资,拓宽投资空间,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围绕“两新一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在消费端应侧重于推动消费升级和提高消费能力,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在外贸端,通过加入RCEP和其他贸易多边体系平滑波动,出台相关政策扭转历年以来“重出口+轻进口”的结构导向与市场传统认知,通过加强进口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更加重视地产调控,租赁市场或成重点

本次会议将地产单列为重点工作,并在地产段落开篇指出“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而去年会议是在关于民生的段落结尾提到地产调控政策。足见本次会议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重视。

对于调控方式,会议大篇幅对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部署,方向上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方式上,首先,要推进租售同权,“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其次,要加大土地供应支持,“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最后,要“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而租赁市场的完善,可能也会对部分城市的房价上涨有一定的平抑作用。

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为防止实体经济过度资本化

继一周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表述,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底线,历史经验表明行业集中化使得竞争减少,制约自由创新、改善就业和维持总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加剧贫富分化,导致社会阶层流动放缓,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超低利率陷阱,增量市场拓展趋缓,垄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将会对市场效率造成损害,不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为防止实体经济过度资本化,防止企业利用融资圈钱“割韭菜”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不应局限在商业模式和流量变现的竞争中,更应放眼全球大国市场博弈,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排头兵的责任,着眼攻克更长远的前沿技术难题,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与国家战略相契合,产生巨大的创新势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华为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因为华为是中国高科技旗舰企业,数万工程师是和平年代的战士,捍卫了国家的科技荣誉并造福社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