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外媒报道,小说家、符号学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 )于本周五在家中去世,享年84岁。
艾柯集作家、符号学家、中世纪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文艺批评家等各种身份于一身,是当代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博学多才,拥有大约五万册藏书。其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最为琐碎的话题也能写得有趣而深刻,其学术代表作为《符号学原理》,而最为知名的著作是小说《玫瑰之名》、《傅科摆》和《波多里诺》。
艾柯还是位积极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为多家报纸撰写专栏,透过日常小事进行社会批评。他的杂文小品集《带著鲑鱼去旅行》,其话题微小而迷人:怎样辨别色情电影,怎样过个充实的假期,怎样提防寡妇,怎样讨论足球等等。
艾柯1932年生于意大利的亚历山德里亚,从小接受天主教教育,对中世纪学术思想和早期基督教理论非常着迷。1950年代艾柯进入都灵大学学习中世纪哲学与文学,随后出版了几本关于中世纪美学的论著,成为一名“中世纪学者”。
后来他在《玫瑰之名》的附录中写道:“我在每个地方都能看见中世纪的影子,显而易见地,它们覆盖了我的日常生活,那些看起来与中世纪完全不搭调的生活琐碎,实际上都沾染着中世纪的色彩。”
写完关于中世纪的论文后,他研究起了符号学。“自从我记事起,我就对交流的意义感兴趣。在美学领域,这个问题是:艺术作品的本质是什么?艺术作品是怎么和我们交流的?我对于后一个问题尤其感兴趣。此外,人类的特有属性之一便是拥有创造语言的能力。”
1975年,艾柯成为博洛尼亚大学的符号学教授,并于当年发表了《符号学原理(A Theory of Semiotics)》,该书被公认为符号学权威论著。
到1970年代末,安伯托·艾柯的声名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不过仅限于学术界。1980年《玫瑰之名》的出版打破了这一局面。
《玫瑰之名》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已被译为40多种语言,销量近2000万册。在这部充满阴谋与命案的历史小说里,艾柯将小说背景放在了他熟悉的中世纪,并在调查命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大量的符号学知识——符号学家的工作正是探索虚幻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除此外,他另外几部小说,《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罗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也大多以中世纪为背景,同时既畅销又颇受好评。
他继续着他的学术研究,继续发表学术著作。他曾宣称写小说只是他的业余活动,“我是哲学家,我只在周末写小说”。不过他又曾以无比严肃的口气说过,“写小说,是宇宙学的事,就像《创世纪》里讲的故事一样”。
在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时,被问到“此刻你有什么人生遗憾吗”,他答道:“我为所有的事情感到遗憾,因为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我都犯下了许许多多的错误。但是如果我必须从头再来,坦白说我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我是认真的。我的一生都在审视我的行为和观点,都在自我批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