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年,杨元庆就遇到一件不爽的事,一篇自媒体文章从历史角度、业绩角度、人事角度、薪酬角度,把他在联想的业绩梳理了一遍。最后得出了四个字:高薪低能。
就在不久前,也有一家媒体曾经对标华为、联想,揭了联想手机掉队背后的原因,采访扎实,逻辑严密,虽然巴掌打在联想身上,但除了联想公关部,最难受的还是CEO杨元庆。
2016年前后的联想不平静,这也是这些年来少有的几次针对联想的媒体批评报道。谁都知道,联想是公关的老手,一向把媒体捋的风平浪静,甚至堪称公关典范,这几次被媒体指名道姓、娓娓道来、有理有据地唱衰。这背后是联想缺乏创新、发展停滞的现实。
当大家都在谈互联网思维,小米乐视华为在手机领域兵戎相见胶着厮杀的时候,京东、淘宝甚至360都在搞创新,联想还是那个大PC厂商。间或的品牌露出,就是柳传志或者杨元庆的活动。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是,联想是一个大公司,但绝不是一个伟大的公司。
杨元庆当然有责任,但是联想今天这个地步,杨元庆应该担负多大责任?
联想的两大基因,其实已经注定了联想的命运。这两大基因决定了今天的联想:硬件生产管理严谨,产品缺乏创新,高层掣肘内耗。而这都不是杨元庆一个人所能扭转的。
第一是联想“贸工技”的基因。
联想最早是靠代理AST微机起家,当时国内有巨大的市场空白,做微机贸易纯利润达到近四分之一。后来开始在香港自己组装,靠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市场空白,以及联想强大的推动能力,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公司。此后的联想低头猛干,再也没有抬起头来看看世界。
“企业做技术创新,一定要脑子非常清楚,不是匹夫之勇就可以的。在技术创新上任正非比我敢冒险,但摔下来的时候会很重。我就是行走50米安营扎寨,然后继续。”这是柳传志在某次和记者谈话时的原话。
1998年,联想也尝试进击互联网,FM365成立,还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合作,最后无疾而终,当时柳传志还是CEO,估计这个事情的打击也挺大。使得联想更加保守。IBM投入几亿美元做操作系统失败的例子,更让柳传志慎之又慎。柳传志那句话,一直决定着联想的调子。
联想的这套理论当然很适合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对于追求利润的公司来说,贸易当然是快速发展的捷径,市场存在巨大空白,国外又有那么好的产品,自己研发遥遥无期,当时“柳倪”之争,一个要做继续现有业务扩大市场,一个要下大力气搞研发,柳传志胜利了,也有他的必然性。
一路下去,当电脑利润几乎可以用“微薄”二字形容,全世界的同行都在把目光转向别处,联想仍然深耕硬件,并购IBM、并购摩托罗拉,要把规模化制造的老路进行到底。
“一定要看清楚,其他公司会有哪些技术储备,能不能引领潮流,现在大家都在做显示屏,最怕的情况是,我花了80亿元研究出来了新的技术,人家更先进的软屏出现了,我就全赔了。企业首先要活下去。”这是柳传志对媒体说的话,时值2013年。
作为联想的教父,柳传志在这个时候这个说法,不知道能对杨元庆有多大影响,即使杨元庆可以无视,联想高层肯定会受到影响。联想历年的研发支出中,仅2015财年的研发收入占比达到2.6%,其余年份均低于1.9%。过去10年,联想累计投入研发成本44.05亿美元,尚不及华为2015年一年的研发支出。
这直接导致的事实就是,到如今,每年销售近亿台PC,联想的处理器和主要部件还在依靠进口。
任正非和柳传志的对比很有意思,两人年龄相若,同是军队出身,华为与联想几乎也是在同一时期创办,如今,一直致力于B端的华为,开始在C端消费者业务领域发力,首先是正式做了不到三年的华为手机,销售量已经成为第一,其自身研发的麒麟芯片,与海内外的渠道布局去了决定的作用。今年刚过年,华为就传出了要推出第一款笔记本的消息,要进入联想的地盘了。
联想是钻研高手,PC制造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磨练了眼光,这在其投资中就可以看出来,柳传志从联想集团退出,玩起了联想控股。联想控股当然是一个好公司,联想苦哈哈多年,积累的制造业经验,业内有目共睹,又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的企业,非常注重资料的留存。以至于投资界有这样默认的潜规则,只要是联想投资的制造业企业,基本上都错不了。因为这个联想太熟了,量产、压低成本、制造的工艺流程,这是联想最熟悉的部分。
另一个基因则是联想的企业文化。
最早的联想,是一家中科院控股的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体制对企业经营完全没有任何见识,盈利赚钱当然好,亏损了就要问问为什么。根据凌志军《联想风云》的记载,联想在1987年花了25570元购买10台彩电、2台冰箱和10瓶茅台酒送给客户,为的是打通一些政府关节。就这种事情,柳传志要如实禀报,说明是为了公司而不是私利。当公司遭到审查的时候,计算所所长曾茂朝当即表明事先知情。“他们的物品领送手续齐全,”并在一份证言中写道,“个人不存在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则更直截了当地为他辩护:“他这样做是被逼出来的。”
送一份礼物,都要所长、院长出来说话背书,国企不好干啊,投入研发的事,谁知道能不能赚回来?周期有多长?这种不确定的事自然也要往后放放。
正因为此,柳传志的脑子里,一直绷着政治的弦。有中科院背景的联想,抗住了各种国企改制风浪仍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且顺利实现了管理层持股,除了跟院长周光召的开明有关之外,柳传志灵敏的踩钢丝技巧,以及洁身自好、规范的治理模式,也是联想能够做大的关键因素。
当年联想产权改革,审计组做联想的财务审计,联想财务清晰透明,柳传志得到了时任总理朱镕基的表扬。有这个中科院背景,透明干净,是联想的立企之本,柳传志当然要做好,这也成为联想的铁律和一种文化。但是联想因此带来的保身、讲求政治的企业文化也不可避免渗透进联想。
老柳受尊敬,是因为联想大,管理好,“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几乎成为中国创业者的圣经,联想的文化影响了好几代创业者。但是生于政治,也限于政治。联想的官僚化和政治弦,严重限制了联想的组织管理创新。人要靠得住,这是第一位的,杨元庆其实就是这一思想下的产物。
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杨元庆为什么会在联想一干15年?
中国官场有一个规矩,第一是异地任命,第二是任期有严格规定,省长等地方大员任期五年,怕的是山头主义和积重难返,另外,干的太长也不利于创新,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
华为、海尔都在实行轮值CEO制度,阿里巴巴也有了CEO接班制度,很难想像,杨元庆在联想CEO的位置上待了15年。这中间也出现过这“储君”那“储君”的传言,但至今位子上坐的还是杨元庆。
阿里巴巴的战略决策委员会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元老的问题,一批早期管理层进入这个委员会,可以在公司制度之下发挥作用,很好地避免了“老人当政”的不良影响,既解决了创新问题,又保证了公司步伐上的稳健。马云深谙其道,这个问题解决得漂亮。所以,如今阿里巴巴管理层里面,已经超过半数80后成员,但是有战略决策委员会坐镇,执行委员会冲在前面,马云不担心。
但是联想却大不同,杨元庆一坐15年,优秀的经理人纷纷离开联想,尤其是在移动业务上表现突出的刘军,其离职之后,杨元庆发表了对联想移动的批评“你们太慢了,榔头都敲不醒”,耐人寻味。你很难说这是杨元庆仅仅是出于业务的考虑。
所以说,联想的问题,不仅仅是杨元庆的问题,它涉及到的是这个国企背景起家的企业的基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