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八一八史上最经典的那些国民车(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八一八史上最经典的那些国民车(三)

西班牙篇:SEAT600虽然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但近代西班牙的历史进程却跟其他西欧国家有明显的不同。19世纪西班牙帝国开始衰落以后,政治就一直不是很稳定。这种混乱的情况在1936年爆发西

西班牙篇:

SEAT 600

虽然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但近代西班牙的历史进程却跟其他西欧国家有明显的不同。19世纪西班牙帝国开始衰落以后,政治就一直不是很稳定。这种混乱的情况在1936年爆发西班牙内战时达到高潮。在三年内战对西班牙的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破坏以后,信奉法西斯主义的弗朗哥将军最终取得了政权,并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独裁统治。

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西班牙虽然得以独善其身,却并没有能够借战争契机复苏西班牙的经济。到1950年,西班牙的人均国民收入不仅远远低于原本水平相近的意大利,甚至还不如当年落后于自己,受到战火严重摧残的苏联和波兰,而只略微领先于日本。

不过,也正是1950年前后,变化开始在西班牙发生。新一代的技术官僚在弗朗哥的许可下,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开启了西班牙长达25年的高增长。到1975年弗朗哥独裁统治结束为止,西班牙的人均收入几乎增长了4倍,增速高于西德,位居欧洲第一,而只稍慢于日本,被称为“西班牙奇迹”。

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人民开始憧憬拥有汽车的生活。在一系列新政之中,就包括1948年从加泰罗尼亚地区开始修建的西班牙高速公路网络,以及1949年由西班牙政府和意大利菲亚特合资在巴塞罗那成立的西雅特(SEAT)汽车公司。可以说,此时西班牙进入汽车社会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合适的车型。

1955年,在大众甲壳虫和雷诺4CV的影响下,菲亚特推出了同样采用后置后驱布局的600车型。这款车比500略大,长度达到3.3米,宽度也有1.4米,重580kg,采用带有3个同步器的4速联合传动器,配备最大输出22马力的直列四缸引擎。虽然在设计上没有菲亚特500那么经典,但在市场上获得的成功却毫不逊色。上市6年后,累计销量就已经突破了100万辆,此时每天都能生产1000辆菲亚特600。而且它不仅仅在意大利获得了成功,在海外的阿根廷等市场中,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菲亚特600的西班牙版本,西雅特600

不过菲亚特600真正风光的地方,还是西班牙。1957年,菲亚特600的本地版本,西雅特600,作为西雅特公司的第二款产品在西班牙面世。相比之前推出的中级轿车西雅特(菲亚特)1400,这款小型掀背车售价只有65000比塞塔,仅合今天的6.08万人民币,一下子使得西班牙家庭有能力拥有一辆汽车。低廉的售价和合适的大小,加上政府当时限制汽车进口,使得这款车迅速走红,几乎垄断了西班牙汽车市场。

西雅特600后来还推出了空间更实用的西雅特800,车长增加了150mm,增加了两个车门。

也正是在这款车的带领下,西班牙汽车工业迅速起飞。在这款车生产周期的1958到1972年,西班牙汽车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加21.6%。而汽车普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1946年,整个西班牙还只有72000辆汽车,20年后,这一数字就突破了100万。对于西班牙人来说,那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时代,而西雅特600正是这个时代的象征。

位于西班牙丰希罗拉的西雅特600雕塑 

日本篇:

斯巴鲁360以及轻自动车

相比英法德,甚至是意大利,日本在二战前仍然是个后进国家。日本的侵略扩张计划失败以后,没想到通过军国主义未能达到的野心,却在二战后通过和平的国际贸易实现了。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甚至比西德更为惊人,1955年就达到了战前的水平,而到东京奥运会开幕时的1964年,日本按购买力换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德国和法国1954年的水平,并超过了长期领先的苏联,从此将差距越拉越大。

对于新近富裕的日本国民来说,拥有汽车的梦想也逐渐照进现实。二战刚结束的时候,从疮痍中站立起来的日本国民仍然没有多少积蓄,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摩托车已经足够令人满意。为了给民众提供一个更舒适的选项,同时满足城市快递业的需求,也为了给拥挤的日本节省道路空间,194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最早的“轻自动车”标准,借鉴1910年代英法流行的Cyclecar和战后当时西欧流行的bubble car,鼓励厂商制造一种售价和性能接近于摩托车,但却可以有四个轮子,乘坐更为稳定和舒适的廉价小型车辆。因为这种定位,最早的轻自动车标准很低,符合标准的车辆车长不能超过2.8米,车宽不能超过1米,发动机排量不能超过150毫升,只能说是四轮摩托的标准。

如果按照类似标准生产车辆,虽然当时的日本国民更能支付得起,但也许很快会被淘汰。所以日本政府很快就提高了轻自动车的限制,到1955年第一代轻自动车标准定型时,车长已放宽到3米,车宽放宽到1.3米,发动机排量扩大到360cc。这个标准已经接近当时欧洲主流微车的规格,很快就有很多厂商配合推出了自己的轻自动车车型。

首先有动作的是原本只生产摩托车的铃木。从轻自动车标准出台开始,铃木看到了让自己的老客户从摩托车升级为汽车的机会,于是在1955年推出了第一代Suzulight小车(SF系列),它包含三厢轿车,厢式送货车,和皮卡三种造型,售价分别为42万,39万和37万日元(1955年的42万日元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6.8万元),但没有获得足够的市场成功。

Suzulight的轿车版和厢式送货车版

真正的第一辆日本国民车的出现,是在四年以后。看到日本私家车市场的潜力,原本只制造卡车的富士重工决定进军家用轿车领域,并使用“subaru”,即日语中的七姐妹星团作为品牌名称。1959年上市的斯巴鲁360跟一代Suzulight一样采用360cc的直列两缸风冷两冲程发动机,马力输出开始也只有16马力,但到60年代末,已经增长到25马力,同时提供一个36马力双化油器的高功率版本,这个数据已经接近当时的知名性能小车mini的水平。而且斯巴鲁360车身更轻,只有410kg,比suzuight又少了80kg,所以动力完全能够让人满意。

斯巴鲁360上市时的售价只有42.5万日元,相当于今天的6.3万人民币,这个售价对于进入1960年代的日本普通家庭来说已经足以承受,于是很快就获得了市场上的成功。到1971年停产,斯巴鲁360共生产了29万辆,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款获得成功的轻自动车。在这之后,大发,本田,三菱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轻自动车,并最终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汽车文化。

东德篇:

Trabant 601

作为原德国的一部分,东德很自然地拥有社会主义阵容中最发达的工业制造能力。在甲壳虫在整个西欧大获成功以后,东德也想效仿西德推出自己的国民车,既能出口换汇,同时还能提高本国国民的生活水准。于是便有了1957年推出的Trabant车系,由东德新近成立的国有车企VEB Sachsenring生产。

Trabant车系到了1963年推出的第三代车型——Trabant 601正式定型,这款小型三厢轿车长3555mm,宽1505mm,重615kg,采用0.6L双缸两冲程横置发动机,最大输出25马力。尽管两冲程发动机以及手摇曲轴发动的设定显得相当不便,但这款车的前置前驱布局,四轮独立悬挂,一体式车身其实在当年都还算先进。但很可惜,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这款车一直生产到东西德合并的1990年,都没有进行任何明显的改进,而那时已经老态龙钟了。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款车在它近30年的生产周期内,累计生产了282万辆,成功帮助一代东德人民拥有了汽车,并最终驾驶着它们,从东德驶向西德。

捷克斯洛伐克篇:

斯柯达100

虽然同样属于斯拉夫民族,同样在冷战中属于华约阵营,捷克人却跟苏联老大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小清新之风。较早开始工业化的捷克斯洛伐克在战前是十大工业国之一,收入水平与法德比肩。经历了法西斯统治以后,捷克内部的精英普遍在意识形态上倒向苏联,战后则成为最早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之一——完全出于自愿而非被迫。

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更接近西欧而非东欧。60年代中期,计划式的经济增长开始受阻以后,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层实施了一系列史称“布拉格之春”的半市场化改革,比如将中央指令限制在长期宏观调控层面,恢复更为弹性的价格机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并以盈利为第一目标等等。这些改革成功使得国内经济迎来又一波增长,但仅仅几年之后,改革的成果就被苏联的军事介入所全部推翻。

尽管如此,仅仅几年的自由化改革仍然留给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一个重要遗产,这就是捷克斯洛伐克时期最为成功的国民小车,1969年推出的斯柯达100。这款采用后置后驱布局的三厢轿车比大部分国民车型都要更大一些,车长达到4.15米,宽1.6米,重805kg,在当年已经达到紧凑型轿车的标准。1L的直列四缸发动机也能够输出高达57马力。在1977年停产前,它累计生产了107万辆,而此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也超过了100辆。到东欧剧变以前,捷克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少有的有半数以上家庭拥有汽车的国家。

波兰篇:

菲亚特126P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波兰的经济即使在东欧也算不上富裕。但相比更发达的俄罗斯,波兰社会却表现出更多的柔性。同样是发展民族汽车工业,波兰的选择也不是大多数东欧工业国那样的紧凑型或小型三厢轿车,而是菲亚特126——这对以车小著称的意大利来说都有些寒酸。

126是菲亚特1972年推出的菲亚特500的换代车型。车身尺寸基本跟菲亚特500在同一水平,只是0.6L的直列双缸发动机相比前代动力输出有所增大,达到22马力。但后排座椅仍然十分狭窄,而且仍然以拉绳方式启动。它的波兰版本代号为126P(P表示波兰),在1973年由波兰国企FSM以许可证方式生产。

这款车在意大利已经算很成功,累计生产了135万辆。在波兰它则因为低廉的价格成为国民车,使得波兰在东欧剧变前成为了少数几个千人汽车保有量超过100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甚至到1992年FSM变成菲亚特波兰分部以后,这款车仍然继续生产到2000年,总共生产超过331万辆,甚至其中还有少量126P在80年以易货贸易形式流入中国。

苏联篇:

拉达

对中国人来说,拉达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能算作国民车。直到1990年,整个苏联除去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国以外,都远远没有实现汽车普及。在苏联核心的俄罗斯,1990年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也只是刚刚突破50,也就是说刚刚开始汽车普及而已。

1966年,在菲亚特的协助下,苏联成立了一个新的汽车企业AutoVAZ,以引进西欧的先进汽车技术。1970年,AutoVAZ的第一款产品拉达1200面世。它也叫做VAZ-2101,原型车是1966年推出的菲亚特124,长4.07米,宽1.6米,重955kg,1.2升直列四缸发动机最多输出65马力。

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苏联来说,选择这样一款定位并不算低的车型生产,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苏联引进这款车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通过普及私家车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相比转为领导干部生产的伏尔加轿车,拉达已经是当时苏联市场上难得的亲民车型,所以因为所有拉达汽车的产量都优先满足出口,在苏联内部拉达一直极为紧俏。

拉达1200三厢版和旅行版在西欧的广告

1972年和1975年,拉达分别推出了1200的改进型1500和1600,后者一直生产到2005年,在8、90年代曾有相当数量出口到中国。

南斯拉夫篇:

Yugo

我们最后要说的这款车型,是南斯拉夫汽车企业Zastava在1980年推出的Koral,因为是“Yugoslavia”(南斯拉夫)向西方出口的最主要车型,它更为人熟悉的名字则是“Yugo”。跟那个年代无数刚刚发展起来的国家一样,南斯拉夫的国民车也是一款菲亚特车型。只不过这款车不是简单的某个菲亚特车型的复制,它其实是由菲亚特利用1971年推出的两厢小型轿车菲亚特127的车体,配合1969年推出的小型+三厢轿车128的动力系统,研发的代号为菲亚特144的南斯拉夫专供车型。

虽然Zastava之前也已经生产了好几款菲亚特的小车,但之前因为南斯拉夫的国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本国并没有多少销量。直到80年代的Yugo,才让很多南斯拉夫家庭过上了有车的生活,到1990年,南斯拉夫的汽车普及率跟波兰类似,千人汽车保有量也超过了100。这款车总共生产了79万辆,至今在塞尔维亚仍然常常能见到。

因为这款车同样以出口为第一优先,所以还有敞篷版的车型。

附表1:西班牙,日本,捷克,俄罗斯,波兰5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变化

附表2:二战后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汽车产量变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菲亚特-克莱斯勒

141
  • 由于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故障,克莱斯勒在美召回超28万辆汽车
  • 由于车灯故障,克莱斯勒在美召回12375辆汽车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八一八史上最经典的那些国民车(三)

西班牙篇:SEAT600虽然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但近代西班牙的历史进程却跟其他西欧国家有明显的不同。19世纪西班牙帝国开始衰落以后,政治就一直不是很稳定。这种混乱的情况在1936年爆发西

西班牙篇:

SEAT 600

虽然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但近代西班牙的历史进程却跟其他西欧国家有明显的不同。19世纪西班牙帝国开始衰落以后,政治就一直不是很稳定。这种混乱的情况在1936年爆发西班牙内战时达到高潮。在三年内战对西班牙的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破坏以后,信奉法西斯主义的弗朗哥将军最终取得了政权,并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独裁统治。

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西班牙虽然得以独善其身,却并没有能够借战争契机复苏西班牙的经济。到1950年,西班牙的人均国民收入不仅远远低于原本水平相近的意大利,甚至还不如当年落后于自己,受到战火严重摧残的苏联和波兰,而只略微领先于日本。

不过,也正是1950年前后,变化开始在西班牙发生。新一代的技术官僚在弗朗哥的许可下,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开启了西班牙长达25年的高增长。到1975年弗朗哥独裁统治结束为止,西班牙的人均收入几乎增长了4倍,增速高于西德,位居欧洲第一,而只稍慢于日本,被称为“西班牙奇迹”。

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人民开始憧憬拥有汽车的生活。在一系列新政之中,就包括1948年从加泰罗尼亚地区开始修建的西班牙高速公路网络,以及1949年由西班牙政府和意大利菲亚特合资在巴塞罗那成立的西雅特(SEAT)汽车公司。可以说,此时西班牙进入汽车社会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合适的车型。

1955年,在大众甲壳虫和雷诺4CV的影响下,菲亚特推出了同样采用后置后驱布局的600车型。这款车比500略大,长度达到3.3米,宽度也有1.4米,重580kg,采用带有3个同步器的4速联合传动器,配备最大输出22马力的直列四缸引擎。虽然在设计上没有菲亚特500那么经典,但在市场上获得的成功却毫不逊色。上市6年后,累计销量就已经突破了100万辆,此时每天都能生产1000辆菲亚特600。而且它不仅仅在意大利获得了成功,在海外的阿根廷等市场中,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菲亚特600的西班牙版本,西雅特600

不过菲亚特600真正风光的地方,还是西班牙。1957年,菲亚特600的本地版本,西雅特600,作为西雅特公司的第二款产品在西班牙面世。相比之前推出的中级轿车西雅特(菲亚特)1400,这款小型掀背车售价只有65000比塞塔,仅合今天的6.08万人民币,一下子使得西班牙家庭有能力拥有一辆汽车。低廉的售价和合适的大小,加上政府当时限制汽车进口,使得这款车迅速走红,几乎垄断了西班牙汽车市场。

西雅特600后来还推出了空间更实用的西雅特800,车长增加了150mm,增加了两个车门。

也正是在这款车的带领下,西班牙汽车工业迅速起飞。在这款车生产周期的1958到1972年,西班牙汽车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加21.6%。而汽车普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1946年,整个西班牙还只有72000辆汽车,20年后,这一数字就突破了100万。对于西班牙人来说,那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时代,而西雅特600正是这个时代的象征。

位于西班牙丰希罗拉的西雅特600雕塑 

日本篇:

斯巴鲁360以及轻自动车

相比英法德,甚至是意大利,日本在二战前仍然是个后进国家。日本的侵略扩张计划失败以后,没想到通过军国主义未能达到的野心,却在二战后通过和平的国际贸易实现了。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甚至比西德更为惊人,1955年就达到了战前的水平,而到东京奥运会开幕时的1964年,日本按购买力换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德国和法国1954年的水平,并超过了长期领先的苏联,从此将差距越拉越大。

对于新近富裕的日本国民来说,拥有汽车的梦想也逐渐照进现实。二战刚结束的时候,从疮痍中站立起来的日本国民仍然没有多少积蓄,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摩托车已经足够令人满意。为了给民众提供一个更舒适的选项,同时满足城市快递业的需求,也为了给拥挤的日本节省道路空间,194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最早的“轻自动车”标准,借鉴1910年代英法流行的Cyclecar和战后当时西欧流行的bubble car,鼓励厂商制造一种售价和性能接近于摩托车,但却可以有四个轮子,乘坐更为稳定和舒适的廉价小型车辆。因为这种定位,最早的轻自动车标准很低,符合标准的车辆车长不能超过2.8米,车宽不能超过1米,发动机排量不能超过150毫升,只能说是四轮摩托的标准。

如果按照类似标准生产车辆,虽然当时的日本国民更能支付得起,但也许很快会被淘汰。所以日本政府很快就提高了轻自动车的限制,到1955年第一代轻自动车标准定型时,车长已放宽到3米,车宽放宽到1.3米,发动机排量扩大到360cc。这个标准已经接近当时欧洲主流微车的规格,很快就有很多厂商配合推出了自己的轻自动车车型。

首先有动作的是原本只生产摩托车的铃木。从轻自动车标准出台开始,铃木看到了让自己的老客户从摩托车升级为汽车的机会,于是在1955年推出了第一代Suzulight小车(SF系列),它包含三厢轿车,厢式送货车,和皮卡三种造型,售价分别为42万,39万和37万日元(1955年的42万日元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6.8万元),但没有获得足够的市场成功。

Suzulight的轿车版和厢式送货车版

真正的第一辆日本国民车的出现,是在四年以后。看到日本私家车市场的潜力,原本只制造卡车的富士重工决定进军家用轿车领域,并使用“subaru”,即日语中的七姐妹星团作为品牌名称。1959年上市的斯巴鲁360跟一代Suzulight一样采用360cc的直列两缸风冷两冲程发动机,马力输出开始也只有16马力,但到60年代末,已经增长到25马力,同时提供一个36马力双化油器的高功率版本,这个数据已经接近当时的知名性能小车mini的水平。而且斯巴鲁360车身更轻,只有410kg,比suzuight又少了80kg,所以动力完全能够让人满意。

斯巴鲁360上市时的售价只有42.5万日元,相当于今天的6.3万人民币,这个售价对于进入1960年代的日本普通家庭来说已经足以承受,于是很快就获得了市场上的成功。到1971年停产,斯巴鲁360共生产了29万辆,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款获得成功的轻自动车。在这之后,大发,本田,三菱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轻自动车,并最终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汽车文化。

东德篇:

Trabant 601

作为原德国的一部分,东德很自然地拥有社会主义阵容中最发达的工业制造能力。在甲壳虫在整个西欧大获成功以后,东德也想效仿西德推出自己的国民车,既能出口换汇,同时还能提高本国国民的生活水准。于是便有了1957年推出的Trabant车系,由东德新近成立的国有车企VEB Sachsenring生产。

Trabant车系到了1963年推出的第三代车型——Trabant 601正式定型,这款小型三厢轿车长3555mm,宽1505mm,重615kg,采用0.6L双缸两冲程横置发动机,最大输出25马力。尽管两冲程发动机以及手摇曲轴发动的设定显得相当不便,但这款车的前置前驱布局,四轮独立悬挂,一体式车身其实在当年都还算先进。但很可惜,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这款车一直生产到东西德合并的1990年,都没有进行任何明显的改进,而那时已经老态龙钟了。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款车在它近30年的生产周期内,累计生产了282万辆,成功帮助一代东德人民拥有了汽车,并最终驾驶着它们,从东德驶向西德。

捷克斯洛伐克篇:

斯柯达100

虽然同样属于斯拉夫民族,同样在冷战中属于华约阵营,捷克人却跟苏联老大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小清新之风。较早开始工业化的捷克斯洛伐克在战前是十大工业国之一,收入水平与法德比肩。经历了法西斯统治以后,捷克内部的精英普遍在意识形态上倒向苏联,战后则成为最早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之一——完全出于自愿而非被迫。

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更接近西欧而非东欧。60年代中期,计划式的经济增长开始受阻以后,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层实施了一系列史称“布拉格之春”的半市场化改革,比如将中央指令限制在长期宏观调控层面,恢复更为弹性的价格机制,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并以盈利为第一目标等等。这些改革成功使得国内经济迎来又一波增长,但仅仅几年之后,改革的成果就被苏联的军事介入所全部推翻。

尽管如此,仅仅几年的自由化改革仍然留给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一个重要遗产,这就是捷克斯洛伐克时期最为成功的国民小车,1969年推出的斯柯达100。这款采用后置后驱布局的三厢轿车比大部分国民车型都要更大一些,车长达到4.15米,宽1.6米,重805kg,在当年已经达到紧凑型轿车的标准。1L的直列四缸发动机也能够输出高达57马力。在1977年停产前,它累计生产了107万辆,而此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也超过了100辆。到东欧剧变以前,捷克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少有的有半数以上家庭拥有汽车的国家。

波兰篇:

菲亚特126P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波兰的经济即使在东欧也算不上富裕。但相比更发达的俄罗斯,波兰社会却表现出更多的柔性。同样是发展民族汽车工业,波兰的选择也不是大多数东欧工业国那样的紧凑型或小型三厢轿车,而是菲亚特126——这对以车小著称的意大利来说都有些寒酸。

126是菲亚特1972年推出的菲亚特500的换代车型。车身尺寸基本跟菲亚特500在同一水平,只是0.6L的直列双缸发动机相比前代动力输出有所增大,达到22马力。但后排座椅仍然十分狭窄,而且仍然以拉绳方式启动。它的波兰版本代号为126P(P表示波兰),在1973年由波兰国企FSM以许可证方式生产。

这款车在意大利已经算很成功,累计生产了135万辆。在波兰它则因为低廉的价格成为国民车,使得波兰在东欧剧变前成为了少数几个千人汽车保有量超过100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甚至到1992年FSM变成菲亚特波兰分部以后,这款车仍然继续生产到2000年,总共生产超过331万辆,甚至其中还有少量126P在80年以易货贸易形式流入中国。

苏联篇:

拉达

对中国人来说,拉达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并不能算作国民车。直到1990年,整个苏联除去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国以外,都远远没有实现汽车普及。在苏联核心的俄罗斯,1990年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也只是刚刚突破50,也就是说刚刚开始汽车普及而已。

1966年,在菲亚特的协助下,苏联成立了一个新的汽车企业AutoVAZ,以引进西欧的先进汽车技术。1970年,AutoVAZ的第一款产品拉达1200面世。它也叫做VAZ-2101,原型车是1966年推出的菲亚特124,长4.07米,宽1.6米,重955kg,1.2升直列四缸发动机最多输出65马力。

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苏联来说,选择这样一款定位并不算低的车型生产,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苏联引进这款车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通过普及私家车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相比转为领导干部生产的伏尔加轿车,拉达已经是当时苏联市场上难得的亲民车型,所以因为所有拉达汽车的产量都优先满足出口,在苏联内部拉达一直极为紧俏。

拉达1200三厢版和旅行版在西欧的广告

1972年和1975年,拉达分别推出了1200的改进型1500和1600,后者一直生产到2005年,在8、90年代曾有相当数量出口到中国。

南斯拉夫篇:

Yugo

我们最后要说的这款车型,是南斯拉夫汽车企业Zastava在1980年推出的Koral,因为是“Yugoslavia”(南斯拉夫)向西方出口的最主要车型,它更为人熟悉的名字则是“Yugo”。跟那个年代无数刚刚发展起来的国家一样,南斯拉夫的国民车也是一款菲亚特车型。只不过这款车不是简单的某个菲亚特车型的复制,它其实是由菲亚特利用1971年推出的两厢小型轿车菲亚特127的车体,配合1969年推出的小型+三厢轿车128的动力系统,研发的代号为菲亚特144的南斯拉夫专供车型。

虽然Zastava之前也已经生产了好几款菲亚特的小车,但之前因为南斯拉夫的国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本国并没有多少销量。直到80年代的Yugo,才让很多南斯拉夫家庭过上了有车的生活,到1990年,南斯拉夫的汽车普及率跟波兰类似,千人汽车保有量也超过了100。这款车总共生产了79万辆,至今在塞尔维亚仍然常常能见到。

因为这款车同样以出口为第一优先,所以还有敞篷版的车型。

附表1:西班牙,日本,捷克,俄罗斯,波兰5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变化

附表2:二战后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汽车产量变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