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山寨汽车”有多成功,“中国制造”就有多悲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山寨汽车”有多成功,“中国制造”就有多悲哀

我觉得应该反思的或许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市场环境下,这种不体面的手段,反而是生财的捷径?

作者:一苒

前阵子,国中民营车企众泰造出了其首款C级轿车Z700,售9.98~15.88万元,其轴距达到3000mm,先期提供1.8T+6速双离合的组合——看上去挺美,然而却由于内饰跟奥迪A6雷同,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争议。

有人站在企业的角度,解释了众泰汽车“抄袭行为”的合理性:1、众泰汽车底子薄基础差起点低,山寨是捷径;2、山寨有效,可以挣钱;3、初期山寨,先把钱挣了,大家都不怪你,日后希望你别继续山寨,否则我们看不起你……

我想我大致可以理解诸如此类的观点。但是我不想过多评价众泰汽车的做法,毕竟我没法称赞抄袭的行为,也不想指责一家创业企业的不体面的谋生手段,我觉得应该反思的或许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市场环境下,这种不体面的手段,反而是生财的捷径?

从单一企业的角度来出发,逐利是天经地义的。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本身就应该逐利。在比较理想的环境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众泰汽车的成功绝对是众泰团队的功劳,却是中国汽车产业,乃至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商业环境的耻辱。凭借抄袭,异军突起的现实,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悲哀映射:山寨合理,原创没戏

在国家的宣传机器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词汇,说: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对嘛,这样的口号喊喊是很动听的。改革开放30年,辛苦地代工了那么多玩具、鞋子、电脑,现在我们收入提高了,心里的想法多了,想要攫取更高级的价值链,赚更有技术含量的钱。

就拿我熟悉的汽车行业来说,过去二三十年,合资国企做了那么久的合资代工制造,资格较老的本土品牌如吉利奇瑞BYD等,国外的技术没少引进,山寨这种不体面的事情大家也都有记录,现在也都改正过来了。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本土汽车公司的实力远远比当初强大了,我原本以为,中国汽车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已经要进入中国创造的时代了。没想到,斜刺里又有一个众泰汽车,捡起了已经被前辈淘汰的“光荣传统”,并大获成功!

正如前面所说,其实我非常理解山寨是落后公司赶超先进的方式之一,其存在有一定必然性(日韩的汽车产业在早期也一样模仿过欧美先进)。具体在汽车行业来说,山寨能带来很高的效率,并且大幅降低投资风险(其实跟手机或者其它制造品的山寨模式,非常类似):

1、山寨模式节约了研发费用,通过逆向复制,可以跳过产品规划和研发的部分步骤,省去了大量的研发成本。(众泰的产品价格比较低的原因之一,不需要像丰田那样雇用近万名经验丰富技术高明的工程师,不需要从概念构思到草图到数字模型到油泥模型到市场调研到研发试制一步步走下来)

2、山寨模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大幅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所以众泰的新品推出速度很快,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SUV市场一旦热起来,可以在2年左右就投产SUV,而国际水平的企业通常需要5年左右)

3、通过山寨一流公司的明星产品,可以大幅降低市场销售端的风险。(所以众泰复制的总是大众途观,保时捷卡宴。大众汽车数十款产品中,也就途观等几款算是热门爆款,通过山寨,众泰可以让自己款款都是爆款)

以上这些,构成了山寨模式的竞争力,确实是非常强大。可惜,抄袭嘛,本来应该是违法的。在市场竞争中,你违法而别人都守法,自然是你占便宜。

实际结果是,自从众泰开始认认真真、彻彻底底的山寨以来,销量一路飞涨,新品层出不穷,业务规模翻了很多倍,想必是没少赚钱。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种山寨模式,谁吃亏谁占便宜。

受益方:

1、众泰汽车:通过山寨模式,近年的产品颇受关注,销量一路飞涨。也有了山寨专业户的称号,每次国外发布高端热门车款,囊中羞涩的网友都呼叫众泰,希望助他圆梦。

2、众泰的消费群:如意买到了山寨款热门车,可能自己回家把Logo换一下,某种心理得到满足。

受损方:

1、众泰汽车的竞争对手:我看到有知乎的网友回答说,众泰汽车通过这种做法,抢走了外资品牌的份额。其实不然,汽车市场的客户竞争,价格定位才是决定性的。众泰的定价和多数本土品牌重合,绝大多数情况下,众泰只是抢走了奇瑞吉利BYD长城的份额,伤害不了丰田大众通用们。这些年大部分自主品牌的发展并不顺利,奇瑞吉利BYD的销量增长非常缓慢,当他们发现自己抛弃了山寨,潜心搞自主研发之后,市场表现输给了新出头的众泰,不知心里是作何感想。

2、被侵犯知识产权的外资品牌,如大众汽车,保时捷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外资汽车品牌在华的类似知识产权案都是败诉告终,近年来外企已经懒得在国内花钱雇律师打官司。众泰在国内有保护伞他们没办法,只能拿出小本子记一笔,将来众泰万一做大了,要出口海外法治国家的时候,他们可以维权。

那么,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呢?

成功是当今国内社会的最高原则,业绩如此成功的众泰,自然认为自己找到了“取胜之匙”,必将把山寨模式发扬光大。更多的众泰山寨品一定在路上。

通过毫无遮拦的山寨模式做强做大的众泰,当然不会调整经营方向。既然能轻松低风险地赚钱,为什么要花钱去建研发中心,花钱去开发可能不成功的产品呢?当人家众泰CEO们白痴吗?!——指望众泰赚完钱就放弃山寨转而进行“中国创造”,就像指望烟花柳巷的店家赚完了钱投资“寻找引力波”的基础物理学研究。

一线本土品牌,如吉利和长城,预计会坚持自己固有的打法,继续正向开发,即使吃亏,也认命了。毕竟已经搭建的研发团队和投资,没法轻易裁撤。真正有宏图大志、有国际化野心的本土品牌,也不可能放弃正向开发。

二三线本土品牌,极有可能效仿众泰的行为:汽车行业的山寨现象其实很多,但之前的操盘手,不曾像众泰这样懂得山寨的精髓:“所有产品线全面山寨,要山寨只山寨爆款,要山寨就赤裸裸的高仿”。陆丰也高仿了路虎的极光,但陆丰拿的出手的山寨作品,就这么一款。力帆还山寨过Mini Cooper,但山寨这种小众车款,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决策。

二三线品牌的CEO们,如今看到了众泰的风光,不可能不为之触动,在业绩的压力下,在自身研发能力本来就很有限的情况下,看不出不效仿的可能。

早年BYD F3山寨了丰田卡罗拉,力帆山寨Mini,双环山寨宝马X5,吉利豪情山寨夏利,那时是因为中国本土公司还不太了解该如何造车。山寨解决了如何造车的问题。

如今,以陆丰X7为导火索,以众泰汽车为龙头,我们即将迎接“山寨汽车”的二次井喷。我预计,从2016年~2020年,山寨现象将层出不穷。

站在全球汽车行业的角度,是增添了一道崭新亮丽的中国特色,为Top Gear再做一期China Edition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站在中国汽车工业的角度,是一声叹息。泥腿子进城奋斗了好多年,开始穿着衬衣努力挤进主流社会,眼看被另一群远方泥腿子亲戚,追了上来,拖住了腿脚。

一声叹息过后,根源究竟在哪里?

网友们各有看法:有人觉得错在需求端,山寨会发生主要是因为市场有这种不健康的需求,什么样的老百姓决定了什么样的企业行为(山寨替换成色情两字也完全合适);有人觉得根在供给端:山寨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批评山寨的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有人觉得错在产业环境,法制还需要跟上。

我比较同意第三种看法——问题根源在于法规环境。

不是中国人欣赏水平低、道德水平低,才买山寨货。我认识一个法国人,英俊体面,每次到中国,总要去秀水街、汉正街之类的地方买一堆山寨衬衣和包包带走——因为便宜实惠。

类似的道理,也不是中国的企业天生奸商多,就爱山寨,也不是中国的企业就没有原创的能力,只会山寨。一个法国人,在法国不买山寨货,在中国必买山寨货,原因就是环境——法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

有很多人说,尊重知识产权,等于尊重发达国家的先进产业公司,等于送钱给外国人。这样狭隘的观点,屡见不鲜。其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的是按“正道”做事的所有人,不光保护了外国的知识产权持有人,也保护了本国的知识产权持有人,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本国创造新知识产权的潜力。

举中国电影行业做例子,近年来,随着电影版权的保护力度加强,大家会发现下载盗版电影特别是下载新上映影片的难度大大提高了。新电影的票房屡创新高(当然,有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等多重原因,但是如果可以很方便在电脑上下载,去电影院的人自然会打不小的折扣),影片投资人、演员、影院老板都获益,促使他们去做更多更好的影片,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在2015年看到的本土电影,整体来看,要比10年前更多产、更多元、更精致。

回到本土汽车行业,当我们年销200万台的时候,吉利和奇瑞都在模仿别人,那是迫于无奈的野蛮生长。现在我们年销2000多万台汽车,已经世界第一了,法规难道不应该与时俱进,鼓励自己的孩子站起来走路吗?法规难道不应该保护那些正在尝试站起来走路的孩子吗?

还有人说,现在众泰和陆风这样的外观模仿不算违法。问题的严重恰好在这里,如果这样抄袭都不算违法,法规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这样的法规会鼓励大家山寨,鼓励山寨就等同于打压原创。这样做的结果并不是损害了大众、丰田、保时捷的利益,反而容易把本土自主汽车公司的研发实力锁死在低阶段的山寨水平。

此外,汽车本来就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较高的门槛,实际上促进了优胜劣汰,确保玩家数量不会太多。中国本土品牌目前的问题就是数量太多,力量太分散。市场竞争需要竞争,但是过度的不合理的竞争,其实会阻碍行业水平的进步。

山寨模式实际上相当于降低了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阻碍了行业内部整合。每家地方汽车公司背后,都有各自地方政府的纳税和就业贡献,各地都有扶植自己公司的利益冲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低水平的山寨公司其实是地方大力支持的GDP和就业贡献模范。

打击山寨也许会打击到地方经济,但如果我们跳出地方的角度、跳出单个公司的角度,站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整个中国经济的全局来看,打击山寨才是鼓励具备“中国创造”能力的汽车公司,才是保护中国经济不断向前的潜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山寨汽车”有多成功,“中国制造”就有多悲哀

我觉得应该反思的或许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市场环境下,这种不体面的手段,反而是生财的捷径?

作者:一苒

前阵子,国中民营车企众泰造出了其首款C级轿车Z700,售9.98~15.88万元,其轴距达到3000mm,先期提供1.8T+6速双离合的组合——看上去挺美,然而却由于内饰跟奥迪A6雷同,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争议。

有人站在企业的角度,解释了众泰汽车“抄袭行为”的合理性:1、众泰汽车底子薄基础差起点低,山寨是捷径;2、山寨有效,可以挣钱;3、初期山寨,先把钱挣了,大家都不怪你,日后希望你别继续山寨,否则我们看不起你……

我想我大致可以理解诸如此类的观点。但是我不想过多评价众泰汽车的做法,毕竟我没法称赞抄袭的行为,也不想指责一家创业企业的不体面的谋生手段,我觉得应该反思的或许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市场环境下,这种不体面的手段,反而是生财的捷径?

从单一企业的角度来出发,逐利是天经地义的。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本身就应该逐利。在比较理想的环境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众泰汽车的成功绝对是众泰团队的功劳,却是中国汽车产业,乃至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商业环境的耻辱。凭借抄袭,异军突起的现实,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悲哀映射:山寨合理,原创没戏

在国家的宣传机器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词汇,说: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对嘛,这样的口号喊喊是很动听的。改革开放30年,辛苦地代工了那么多玩具、鞋子、电脑,现在我们收入提高了,心里的想法多了,想要攫取更高级的价值链,赚更有技术含量的钱。

就拿我熟悉的汽车行业来说,过去二三十年,合资国企做了那么久的合资代工制造,资格较老的本土品牌如吉利奇瑞BYD等,国外的技术没少引进,山寨这种不体面的事情大家也都有记录,现在也都改正过来了。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本土汽车公司的实力远远比当初强大了,我原本以为,中国汽车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已经要进入中国创造的时代了。没想到,斜刺里又有一个众泰汽车,捡起了已经被前辈淘汰的“光荣传统”,并大获成功!

正如前面所说,其实我非常理解山寨是落后公司赶超先进的方式之一,其存在有一定必然性(日韩的汽车产业在早期也一样模仿过欧美先进)。具体在汽车行业来说,山寨能带来很高的效率,并且大幅降低投资风险(其实跟手机或者其它制造品的山寨模式,非常类似):

1、山寨模式节约了研发费用,通过逆向复制,可以跳过产品规划和研发的部分步骤,省去了大量的研发成本。(众泰的产品价格比较低的原因之一,不需要像丰田那样雇用近万名经验丰富技术高明的工程师,不需要从概念构思到草图到数字模型到油泥模型到市场调研到研发试制一步步走下来)

2、山寨模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大幅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所以众泰的新品推出速度很快,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SUV市场一旦热起来,可以在2年左右就投产SUV,而国际水平的企业通常需要5年左右)

3、通过山寨一流公司的明星产品,可以大幅降低市场销售端的风险。(所以众泰复制的总是大众途观,保时捷卡宴。大众汽车数十款产品中,也就途观等几款算是热门爆款,通过山寨,众泰可以让自己款款都是爆款)

以上这些,构成了山寨模式的竞争力,确实是非常强大。可惜,抄袭嘛,本来应该是违法的。在市场竞争中,你违法而别人都守法,自然是你占便宜。

实际结果是,自从众泰开始认认真真、彻彻底底的山寨以来,销量一路飞涨,新品层出不穷,业务规模翻了很多倍,想必是没少赚钱。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种山寨模式,谁吃亏谁占便宜。

受益方:

1、众泰汽车:通过山寨模式,近年的产品颇受关注,销量一路飞涨。也有了山寨专业户的称号,每次国外发布高端热门车款,囊中羞涩的网友都呼叫众泰,希望助他圆梦。

2、众泰的消费群:如意买到了山寨款热门车,可能自己回家把Logo换一下,某种心理得到满足。

受损方:

1、众泰汽车的竞争对手:我看到有知乎的网友回答说,众泰汽车通过这种做法,抢走了外资品牌的份额。其实不然,汽车市场的客户竞争,价格定位才是决定性的。众泰的定价和多数本土品牌重合,绝大多数情况下,众泰只是抢走了奇瑞吉利BYD长城的份额,伤害不了丰田大众通用们。这些年大部分自主品牌的发展并不顺利,奇瑞吉利BYD的销量增长非常缓慢,当他们发现自己抛弃了山寨,潜心搞自主研发之后,市场表现输给了新出头的众泰,不知心里是作何感想。

2、被侵犯知识产权的外资品牌,如大众汽车,保时捷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外资汽车品牌在华的类似知识产权案都是败诉告终,近年来外企已经懒得在国内花钱雇律师打官司。众泰在国内有保护伞他们没办法,只能拿出小本子记一笔,将来众泰万一做大了,要出口海外法治国家的时候,他们可以维权。

那么,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呢?

成功是当今国内社会的最高原则,业绩如此成功的众泰,自然认为自己找到了“取胜之匙”,必将把山寨模式发扬光大。更多的众泰山寨品一定在路上。

通过毫无遮拦的山寨模式做强做大的众泰,当然不会调整经营方向。既然能轻松低风险地赚钱,为什么要花钱去建研发中心,花钱去开发可能不成功的产品呢?当人家众泰CEO们白痴吗?!——指望众泰赚完钱就放弃山寨转而进行“中国创造”,就像指望烟花柳巷的店家赚完了钱投资“寻找引力波”的基础物理学研究。

一线本土品牌,如吉利和长城,预计会坚持自己固有的打法,继续正向开发,即使吃亏,也认命了。毕竟已经搭建的研发团队和投资,没法轻易裁撤。真正有宏图大志、有国际化野心的本土品牌,也不可能放弃正向开发。

二三线本土品牌,极有可能效仿众泰的行为:汽车行业的山寨现象其实很多,但之前的操盘手,不曾像众泰这样懂得山寨的精髓:“所有产品线全面山寨,要山寨只山寨爆款,要山寨就赤裸裸的高仿”。陆丰也高仿了路虎的极光,但陆丰拿的出手的山寨作品,就这么一款。力帆还山寨过Mini Cooper,但山寨这种小众车款,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决策。

二三线品牌的CEO们,如今看到了众泰的风光,不可能不为之触动,在业绩的压力下,在自身研发能力本来就很有限的情况下,看不出不效仿的可能。

早年BYD F3山寨了丰田卡罗拉,力帆山寨Mini,双环山寨宝马X5,吉利豪情山寨夏利,那时是因为中国本土公司还不太了解该如何造车。山寨解决了如何造车的问题。

如今,以陆丰X7为导火索,以众泰汽车为龙头,我们即将迎接“山寨汽车”的二次井喷。我预计,从2016年~2020年,山寨现象将层出不穷。

站在全球汽车行业的角度,是增添了一道崭新亮丽的中国特色,为Top Gear再做一期China Edition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站在中国汽车工业的角度,是一声叹息。泥腿子进城奋斗了好多年,开始穿着衬衣努力挤进主流社会,眼看被另一群远方泥腿子亲戚,追了上来,拖住了腿脚。

一声叹息过后,根源究竟在哪里?

网友们各有看法:有人觉得错在需求端,山寨会发生主要是因为市场有这种不健康的需求,什么样的老百姓决定了什么样的企业行为(山寨替换成色情两字也完全合适);有人觉得根在供给端:山寨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批评山寨的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有人觉得错在产业环境,法制还需要跟上。

我比较同意第三种看法——问题根源在于法规环境。

不是中国人欣赏水平低、道德水平低,才买山寨货。我认识一个法国人,英俊体面,每次到中国,总要去秀水街、汉正街之类的地方买一堆山寨衬衣和包包带走——因为便宜实惠。

类似的道理,也不是中国的企业天生奸商多,就爱山寨,也不是中国的企业就没有原创的能力,只会山寨。一个法国人,在法国不买山寨货,在中国必买山寨货,原因就是环境——法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

有很多人说,尊重知识产权,等于尊重发达国家的先进产业公司,等于送钱给外国人。这样狭隘的观点,屡见不鲜。其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的是按“正道”做事的所有人,不光保护了外国的知识产权持有人,也保护了本国的知识产权持有人,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本国创造新知识产权的潜力。

举中国电影行业做例子,近年来,随着电影版权的保护力度加强,大家会发现下载盗版电影特别是下载新上映影片的难度大大提高了。新电影的票房屡创新高(当然,有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等多重原因,但是如果可以很方便在电脑上下载,去电影院的人自然会打不小的折扣),影片投资人、演员、影院老板都获益,促使他们去做更多更好的影片,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在2015年看到的本土电影,整体来看,要比10年前更多产、更多元、更精致。

回到本土汽车行业,当我们年销200万台的时候,吉利和奇瑞都在模仿别人,那是迫于无奈的野蛮生长。现在我们年销2000多万台汽车,已经世界第一了,法规难道不应该与时俱进,鼓励自己的孩子站起来走路吗?法规难道不应该保护那些正在尝试站起来走路的孩子吗?

还有人说,现在众泰和陆风这样的外观模仿不算违法。问题的严重恰好在这里,如果这样抄袭都不算违法,法规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这样的法规会鼓励大家山寨,鼓励山寨就等同于打压原创。这样做的结果并不是损害了大众、丰田、保时捷的利益,反而容易把本土自主汽车公司的研发实力锁死在低阶段的山寨水平。

此外,汽车本来就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较高的门槛,实际上促进了优胜劣汰,确保玩家数量不会太多。中国本土品牌目前的问题就是数量太多,力量太分散。市场竞争需要竞争,但是过度的不合理的竞争,其实会阻碍行业水平的进步。

山寨模式实际上相当于降低了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阻碍了行业内部整合。每家地方汽车公司背后,都有各自地方政府的纳税和就业贡献,各地都有扶植自己公司的利益冲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低水平的山寨公司其实是地方大力支持的GDP和就业贡献模范。

打击山寨也许会打击到地方经济,但如果我们跳出地方的角度、跳出单个公司的角度,站在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整个中国经济的全局来看,打击山寨才是鼓励具备“中国创造”能力的汽车公司,才是保护中国经济不断向前的潜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