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种姓是骨头,种族是皮肤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种姓是骨头,种族是皮肤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托卡尔丘克、母女关系、动物与人类、美国、颜色、音乐与数学、哀伤……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黄月

《糜骨之壤》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何娟 孙伟峰 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1

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最新长篇小说,同名改编电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与以往碎片化结构的长篇小说不同,托卡尔丘克在《糜骨之壤》中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来讲一个环环相扣的犯罪悬疑故事。主人公雅尼娜是一位幽居波兰边境山林、热衷动物保护的老妇人,她精通占星术,喜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并给自己认识的每个人都取了外号。一天,邻居“大脚”被一块小鹿骨卡死,大雪覆盖的森林里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凶案。

尽管这部小说套用了犯罪故事的外壳,但其思想性和梦幻气质却与托卡尔丘克之前的作品一脉相连。书名“糜骨之壤”脱胎于威廉·布莱克的诗句“让你的犁头碾过死人的尸骨”,小说对生与死的思考继承了布莱克诗歌的神秘主义,而对动物权利、森林滥伐等环境问题的反思又展现出当代生态主义色彩。托卡尔丘克借边缘生命的目光审视人类世界,在这片边境之地,那些遭到主流羞辱排挤的人与物挑战着人类文明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权力。这本书属于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品”系列,该系列去年已有《衣柜》《怪诞故事集》出版。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

[加]阿什莉·奥德兰 著 李雅欣 译
企鹅兰登中国·中信出版集团 2021-1

成为母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作天经地义——母爱无私,母亲消失在孩子面前,她所拥有的一切皆可无悔奉献。然而,有太多的现实不断向我们暗示,事实并非如此。母亲可能对与她疏远的儿子心怀怨念,并试图隔代传递裂隙,母亲也有可能嫉妒女儿的年轻,不断向她暗示衰老的必然与可怖。

“成为母亲,根本不像她所期待的那样,事实上,那是她所恐惧的一切。”加拿大作家阿什莉·奥德兰在小说《我本不该成为母亲》中写道。奥德兰本是加拿大企鹅图书公司宣传总监,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她辞去职务,在家着手创作这本小说。小说主人公布莱斯是一位有些“怪异”的母亲,旁人觉得儿童宛如天使,她却从中看到邪恶,小儿子在一场游乐园意外中身亡,给了她致命一击——她不再相信婚姻,不再相信生活,更可怕的是,她对女儿充满了怀疑和敌意。我们不敢想象“坏小孩”的存在,也不敢想象“坏母亲”的世界,奥德兰对母女关系的探讨深入幽暗之地,道出了不被人待见的隐秘。母女关系是女性写作的一大主题,英国文学“女巫”安吉拉·卡特、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等人的作品对此都有探讨。

《内城故事》

[澳]陈志勇 著/绘 曹芳、常立 审译
蒲蒲兰绘本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2020-12

排水沟中一条微微显示出人脸的肺鱼、一团入侵中央商务区的蝴蝶、雪后骑着牦牛回家的工人……澳大利亚华裔艺术家陈志勇总是在梦境中看见城市里的动物,画面同故事一来一往,相互提示修正,于是有了这本探索人与动物关系的《内城故事》。这本书收入了25个动物与人类的故事与44幅油画插图,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猫狗,也有我们不太了解的月亮鱼。

这本书获得了2020年凯特·格林纳威大奖,陈志勇在创作手记中解释了自己不让动物开口说话、保持神秘的原因:“它们就那样存在着,在故事间进进出出,好像在试着告诉人类这一物种某些事情(尽管不那么明确)——关于我们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关于我们自己梦的意义,以及我们在这世界上的真实位置……我们后知后觉:我们自己的命运与其他生物的命运深深缠绕(这一点我们的远祖早已知道)。”在澳大利亚,许多动物都不太可能出现在繁华热闹的内城,陈志勇的艺术想象让人类与自然展开了一场对话。这位艺术家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我们还可以从他之前的作品《蝉》《别的国家都没有》中看到。此外,陈志勇的《抵岸》《绯红树》《失物招领》等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在中国也已出版,由他改编导演的《失物招领》同名动画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下沉年代》

[美]乔治·帕克 著 刘冉 译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1-1

美国是如何在21世纪走向分裂和对立的?《纽约客》资深记者乔治·帕克在这本书中用4位60后美国人的故事讲述了这个国家在过去四十年里的社会变迁。2013年,这部作品因“揭开美国的破碎裂痕”而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工、新任美国总统乔·拜登的资深幕僚以及借互联网发迹的PayPal创始人,他们都成长于美国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却在成年后经历了南方烟草业的衰败、锈带地区的去工业化、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美国梦”和他们的人生一起向下坠落,他们是美国的“下沉”一代。除了上述四位主人公,帕克还关注到了下沉年代的另一位主角——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这里曾经掀起了美国的房地产狂潮,随后又见证了房价的暴跌,并催生出狂热的茶党运动。此外,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唱歌手Jay-Z、共和党元老纽特·金里奇等人与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们也出现在书中,时代在他们每个人身上回响。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著 姚向辉、顾冰珂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2

种姓制度原本是印度按人的血缘、出身、职业、宗教信仰等划分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美国第一位非裔普利策奖得主伊莎贝尔·威尔克森却以此来分析美国的种族问题。她在这本书中写道:“在美国,种姓是不可见的力量,而种族是它的可见媒介。种姓是骨头,种族是皮肤。”种族是被赋予了社会意义的身体特征,代表着等级的种姓观念才是钉死各个群体的铆钉。

结合印度种姓制度、纳粹的种族净化以及美国几百年来的种族金字塔,威尔克森提出了理解美国种族主义的新框架,并在此框架中考察了种姓歧视对2008年、2016年两次美国大选的影响,重新解读了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棒球运动员萨奇·佩吉等人的故事,分析了美国的种姓制度如何回应奥巴马上台所带来的象征意义上的挑战。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郭浩、李建明 著
信雅·中信出版集团 2020-10

文化学者郭浩有一次到东京的一所学校参观,发现校园里的走廊、墙壁上铺满了色块,每个色块下都有色名及其来源。“我们老说日本人审美蛮好的,原来颜色教育从日本中小学阶段就开始了!”郭浩感叹道。他发现,现在市面上的一些中国传统色色卡整理得要么不够雅致,要么则直接采用日本的色名,中国的传统色应当有一番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于是,他和故宫文创设计师李建明一起收集查阅了近400部古籍文献,考据了384种中国传统,并从96件故宫文物中提色相对,以二十四节气为轴整理出这部《中国传统色》。

黄白游、琅玕紫、夕岚、竹月……中国古人对颜色的标识总以自然风物为基,“晓入梁王之苑,雪满群山。夜登庾公之楼,月明千里”,同样是白,微妙的差异就在“雪满群山”与“月明千里”之间,“风入松”直写声音,迁移到视觉上,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颜色?与其说传统色名是教我们为颜色正名,不如说是借文字调动我们对现实的观察与对自然的好奇和想象。“塞上燕脂凝夜紫”、“一片桃花水,盈盈送客舟”,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再难望见暗紫色的夜空,也难见到桃花映水的青粉相叠,但我们的时代也有许多不那么美好的颜色需要命名。

《音乐是怎样算成的》

[美]阿里·马奥尔 著 张岭 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12

数学和音乐时常被视作两种最为相近的语言。许多数学家从音乐中获得启发,而音乐家也从数学逻辑中窥见相似的美妙,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更是激进地提倡完全按照数学原理来进行音乐创作。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数学史教授阿里·马奥尔从小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他的母亲是一位爱好莫扎特的艺术家,外祖父演奏的传统德国摇篮曲萦绕着他的生命,然而,这位数学史家兼音乐爱好者并不赞同勋伯格的观点,他认为音乐与数学虽然有诸多相似,但彼此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所有将数学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的尝试,实质上都是受到限制的,因为这两个领域的目标相互矛盾:数学,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科学,其目标是激发我们的智慧和以客观、逻辑的方式分析抽象模式及关系的能力;而音乐,则致力于触摸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对声音、节奏、时间和听觉模式的情感反应。”马奥尔在本书序言中写道。在这本书中,他回顾了音乐与数学在历史上的亲密关系,在学科专业化的今天,借用科学家、音乐家的故事重新交织起乐理与数学知识。

《哀伤疗愈》

刘新宪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1

哀伤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绕过的火盆。离开眷恋的地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失去挚爱之人,都会让我们体验到一种绵长而深邃的痛苦。哀伤咨询师刘新宪在这本书中从科学的角度回答了41个关于哀伤的问题,例如哀伤是否会成为疾病、哀伤是不是抑郁症、如何在哀伤中保护婚姻、如何舒缓儿童哀伤等。作者认为,哀伤是爱,“当我们失去了所爱的依恋对象时,当日常生活中的爱的互动性被死亡摧毁后”,正常的依恋关系被破坏,哀伤无可避免地出现,失去挚爱往往会使人爱得更深沉,因此,哀伤不应当被看作负面情绪,它是人“有情有爱”的证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种姓是骨头,种族是皮肤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托卡尔丘克、母女关系、动物与人类、美国、颜色、音乐与数学、哀伤……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黄月

《糜骨之壤》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何娟 孙伟峰 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1

这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最新长篇小说,同名改编电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与以往碎片化结构的长篇小说不同,托卡尔丘克在《糜骨之壤》中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来讲一个环环相扣的犯罪悬疑故事。主人公雅尼娜是一位幽居波兰边境山林、热衷动物保护的老妇人,她精通占星术,喜欢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并给自己认识的每个人都取了外号。一天,邻居“大脚”被一块小鹿骨卡死,大雪覆盖的森林里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凶案。

尽管这部小说套用了犯罪故事的外壳,但其思想性和梦幻气质却与托卡尔丘克之前的作品一脉相连。书名“糜骨之壤”脱胎于威廉·布莱克的诗句“让你的犁头碾过死人的尸骨”,小说对生与死的思考继承了布莱克诗歌的神秘主义,而对动物权利、森林滥伐等环境问题的反思又展现出当代生态主义色彩。托卡尔丘克借边缘生命的目光审视人类世界,在这片边境之地,那些遭到主流羞辱排挤的人与物挑战着人类文明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权力。这本书属于浙江文艺出版社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品”系列,该系列去年已有《衣柜》《怪诞故事集》出版。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

[加]阿什莉·奥德兰 著 李雅欣 译
企鹅兰登中国·中信出版集团 2021-1

成为母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作天经地义——母爱无私,母亲消失在孩子面前,她所拥有的一切皆可无悔奉献。然而,有太多的现实不断向我们暗示,事实并非如此。母亲可能对与她疏远的儿子心怀怨念,并试图隔代传递裂隙,母亲也有可能嫉妒女儿的年轻,不断向她暗示衰老的必然与可怖。

“成为母亲,根本不像她所期待的那样,事实上,那是她所恐惧的一切。”加拿大作家阿什莉·奥德兰在小说《我本不该成为母亲》中写道。奥德兰本是加拿大企鹅图书公司宣传总监,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她辞去职务,在家着手创作这本小说。小说主人公布莱斯是一位有些“怪异”的母亲,旁人觉得儿童宛如天使,她却从中看到邪恶,小儿子在一场游乐园意外中身亡,给了她致命一击——她不再相信婚姻,不再相信生活,更可怕的是,她对女儿充满了怀疑和敌意。我们不敢想象“坏小孩”的存在,也不敢想象“坏母亲”的世界,奥德兰对母女关系的探讨深入幽暗之地,道出了不被人待见的隐秘。母女关系是女性写作的一大主题,英国文学“女巫”安吉拉·卡特、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等人的作品对此都有探讨。

《内城故事》

[澳]陈志勇 著/绘 曹芳、常立 审译
蒲蒲兰绘本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2020-12

排水沟中一条微微显示出人脸的肺鱼、一团入侵中央商务区的蝴蝶、雪后骑着牦牛回家的工人……澳大利亚华裔艺术家陈志勇总是在梦境中看见城市里的动物,画面同故事一来一往,相互提示修正,于是有了这本探索人与动物关系的《内城故事》。这本书收入了25个动物与人类的故事与44幅油画插图,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猫狗,也有我们不太了解的月亮鱼。

这本书获得了2020年凯特·格林纳威大奖,陈志勇在创作手记中解释了自己不让动物开口说话、保持神秘的原因:“它们就那样存在着,在故事间进进出出,好像在试着告诉人类这一物种某些事情(尽管不那么明确)——关于我们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关于我们自己梦的意义,以及我们在这世界上的真实位置……我们后知后觉:我们自己的命运与其他生物的命运深深缠绕(这一点我们的远祖早已知道)。”在澳大利亚,许多动物都不太可能出现在繁华热闹的内城,陈志勇的艺术想象让人类与自然展开了一场对话。这位艺术家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我们还可以从他之前的作品《蝉》《别的国家都没有》中看到。此外,陈志勇的《抵岸》《绯红树》《失物招领》等被译介到多个国家,在中国也已出版,由他改编导演的《失物招领》同名动画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下沉年代》

[美]乔治·帕克 著 刘冉 译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1-1

美国是如何在21世纪走向分裂和对立的?《纽约客》资深记者乔治·帕克在这本书中用4位60后美国人的故事讲述了这个国家在过去四十年里的社会变迁。2013年,这部作品因“揭开美国的破碎裂痕”而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工、新任美国总统乔·拜登的资深幕僚以及借互联网发迹的PayPal创始人,他们都成长于美国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却在成年后经历了南方烟草业的衰败、锈带地区的去工业化、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美国梦”和他们的人生一起向下坠落,他们是美国的“下沉”一代。除了上述四位主人公,帕克还关注到了下沉年代的另一位主角——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这里曾经掀起了美国的房地产狂潮,随后又见证了房价的暴跌,并催生出狂热的茶党运动。此外,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唱歌手Jay-Z、共和党元老纽特·金里奇等人与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们也出现在书中,时代在他们每个人身上回响。

《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著 姚向辉、顾冰珂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2

种姓制度原本是印度按人的血缘、出身、职业、宗教信仰等划分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美国第一位非裔普利策奖得主伊莎贝尔·威尔克森却以此来分析美国的种族问题。她在这本书中写道:“在美国,种姓是不可见的力量,而种族是它的可见媒介。种姓是骨头,种族是皮肤。”种族是被赋予了社会意义的身体特征,代表着等级的种姓观念才是钉死各个群体的铆钉。

结合印度种姓制度、纳粹的种族净化以及美国几百年来的种族金字塔,威尔克森提出了理解美国种族主义的新框架,并在此框架中考察了种姓歧视对2008年、2016年两次美国大选的影响,重新解读了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棒球运动员萨奇·佩吉等人的故事,分析了美国的种姓制度如何回应奥巴马上台所带来的象征意义上的挑战。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郭浩、李建明 著
信雅·中信出版集团 2020-10

文化学者郭浩有一次到东京的一所学校参观,发现校园里的走廊、墙壁上铺满了色块,每个色块下都有色名及其来源。“我们老说日本人审美蛮好的,原来颜色教育从日本中小学阶段就开始了!”郭浩感叹道。他发现,现在市面上的一些中国传统色色卡整理得要么不够雅致,要么则直接采用日本的色名,中国的传统色应当有一番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于是,他和故宫文创设计师李建明一起收集查阅了近400部古籍文献,考据了384种中国传统,并从96件故宫文物中提色相对,以二十四节气为轴整理出这部《中国传统色》。

黄白游、琅玕紫、夕岚、竹月……中国古人对颜色的标识总以自然风物为基,“晓入梁王之苑,雪满群山。夜登庾公之楼,月明千里”,同样是白,微妙的差异就在“雪满群山”与“月明千里”之间,“风入松”直写声音,迁移到视觉上,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颜色?与其说传统色名是教我们为颜色正名,不如说是借文字调动我们对现实的观察与对自然的好奇和想象。“塞上燕脂凝夜紫”、“一片桃花水,盈盈送客舟”,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再难望见暗紫色的夜空,也难见到桃花映水的青粉相叠,但我们的时代也有许多不那么美好的颜色需要命名。

《音乐是怎样算成的》

[美]阿里·马奥尔 著 张岭 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12

数学和音乐时常被视作两种最为相近的语言。许多数学家从音乐中获得启发,而音乐家也从数学逻辑中窥见相似的美妙,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更是激进地提倡完全按照数学原理来进行音乐创作。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数学史教授阿里·马奥尔从小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他的母亲是一位爱好莫扎特的艺术家,外祖父演奏的传统德国摇篮曲萦绕着他的生命,然而,这位数学史家兼音乐爱好者并不赞同勋伯格的观点,他认为音乐与数学虽然有诸多相似,但彼此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所有将数学与音乐联系在一起的尝试,实质上都是受到限制的,因为这两个领域的目标相互矛盾:数学,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科学,其目标是激发我们的智慧和以客观、逻辑的方式分析抽象模式及关系的能力;而音乐,则致力于触摸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对声音、节奏、时间和听觉模式的情感反应。”马奥尔在本书序言中写道。在这本书中,他回顾了音乐与数学在历史上的亲密关系,在学科专业化的今天,借用科学家、音乐家的故事重新交织起乐理与数学知识。

《哀伤疗愈》

刘新宪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1

哀伤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绕过的火盆。离开眷恋的地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失去挚爱之人,都会让我们体验到一种绵长而深邃的痛苦。哀伤咨询师刘新宪在这本书中从科学的角度回答了41个关于哀伤的问题,例如哀伤是否会成为疾病、哀伤是不是抑郁症、如何在哀伤中保护婚姻、如何舒缓儿童哀伤等。作者认为,哀伤是爱,“当我们失去了所爱的依恋对象时,当日常生活中的爱的互动性被死亡摧毁后”,正常的依恋关系被破坏,哀伤无可避免地出现,失去挚爱往往会使人爱得更深沉,因此,哀伤不应当被看作负面情绪,它是人“有情有爱”的证明。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