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央行2016年首次单向调低存准 再次确认货币政策“偏宽松”基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央行2016年首次单向调低存准 再次确认货币政策“偏宽松”基调

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迟迟没有降息降准,但央行降准以保持流动性的必要性仍然存在。此次,央行单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确认了2016年货币政策基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央行2016年首次降准,单向调低存款准备金率0.5%,确认了2016年央行货币政策基调。

2月29日18点整,央行官网新闻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此次降准之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为16.5%,中小金融机构存准率为13%。

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迟迟没有降息降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虽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差别,但反映了央行担心降息降准释放的宽松信号会对汇率造成更大的压力,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受困于“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指经济社会和财政金融政策目标选择面临诸多困境,难以同时达成三个方面的目标)。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三期叠加”将延续相当长时间,因此不能一直使用短期工具来替代长期工具,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必要加强,降准的必要性依然存在。

央行降准立即引起资本市场变动,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快速走高,但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跳水。

按照央行新闻显示,降准是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然而,由于春节前后,央行进行大数额逆回购,导致在本周大量逆回购到期,仍有可能陷入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境况。

29日上午,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2300亿元逆回购,今日到期资金量为800亿元,实现单日净投放1500亿元。同时,此次降准能够释放6000亿元左右流动性,以缓解本周未来四天11600亿元逆回购。

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去年四季度以来,由于SLF、MLF、PSL及逆回购等工具的施行,缓解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但是却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进而导致实体企业借款成本的上升,不利于国家屡次提出的降低成本的初衷。”赵庆明补充道。

民生证券固收研究员李奇霖认为,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只能勉强抵补基础货币缺口。不过,超预期的降准却有“宽松”的信号意义。在G20会议中,央行周小川首次承认目前的货币政策为稳健偏宽松,而此次降准更加确认了“宽松”的信号,则有利于资本市场。

此外,在央行公布降准之后,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下跌,而此前并未降准,也由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制约。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从“双降”变为“单降”,央行在流动性和汇率上“走钢丝”。由于近期人民币相对强势,是央行降准的前提。此前央行反复强调,“过度降准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而此次央行降准幅度如此之大,可见央行对于汇率和资本外逃的担忧减弱。但需要警惕,一旦出现“过度降准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央行应当做好预案。

李奇霖分析道,汇率压力制约货币宽松的逻辑是:降准——汇率贬值预期——资本外流更严重——更大规模的降准。但如果货币宽松配合稳增长,可以通过货币宽松+财政扩张制造人民币资产赚钱效应短期将资本留住国内,缓解汇率压力(以后压力可能更大)。因此,降准之后,后续可能会看到更大规模的稳增长措施加码。

面对今年剩余的十个月,赵庆明认为,当外汇占款下降到一定额度时,央行非常有必要坚决地降准用于对冲。同时,降准也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政策信号,在市场不好的背景之下,央行应该给予市场一定的信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央行2016年首次单向调低存准 再次确认货币政策“偏宽松”基调

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迟迟没有降息降准,但央行降准以保持流动性的必要性仍然存在。此次,央行单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确认了2016年货币政策基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央行2016年首次降准,单向调低存款准备金率0.5%,确认了2016年央行货币政策基调。

2月29日18点整,央行官网新闻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此次降准之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为16.5%,中小金融机构存准率为13%。

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迟迟没有降息降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虽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差别,但反映了央行担心降息降准释放的宽松信号会对汇率造成更大的压力,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受困于“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指经济社会和财政金融政策目标选择面临诸多困境,难以同时达成三个方面的目标)。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三期叠加”将延续相当长时间,因此不能一直使用短期工具来替代长期工具,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必要加强,降准的必要性依然存在。

央行降准立即引起资本市场变动,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快速走高,但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跳水。

按照央行新闻显示,降准是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然而,由于春节前后,央行进行大数额逆回购,导致在本周大量逆回购到期,仍有可能陷入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境况。

29日上午,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2300亿元逆回购,今日到期资金量为800亿元,实现单日净投放1500亿元。同时,此次降准能够释放6000亿元左右流动性,以缓解本周未来四天11600亿元逆回购。

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去年四季度以来,由于SLF、MLF、PSL及逆回购等工具的施行,缓解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但是却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进而导致实体企业借款成本的上升,不利于国家屡次提出的降低成本的初衷。”赵庆明补充道。

民生证券固收研究员李奇霖认为,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只能勉强抵补基础货币缺口。不过,超预期的降准却有“宽松”的信号意义。在G20会议中,央行周小川首次承认目前的货币政策为稳健偏宽松,而此次降准更加确认了“宽松”的信号,则有利于资本市场。

此外,在央行公布降准之后,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下跌,而此前并未降准,也由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制约。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从“双降”变为“单降”,央行在流动性和汇率上“走钢丝”。由于近期人民币相对强势,是央行降准的前提。此前央行反复强调,“过度降准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而此次央行降准幅度如此之大,可见央行对于汇率和资本外逃的担忧减弱。但需要警惕,一旦出现“过度降准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央行应当做好预案。

李奇霖分析道,汇率压力制约货币宽松的逻辑是:降准——汇率贬值预期——资本外流更严重——更大规模的降准。但如果货币宽松配合稳增长,可以通过货币宽松+财政扩张制造人民币资产赚钱效应短期将资本留住国内,缓解汇率压力(以后压力可能更大)。因此,降准之后,后续可能会看到更大规模的稳增长措施加码。

面对今年剩余的十个月,赵庆明认为,当外汇占款下降到一定额度时,央行非常有必要坚决地降准用于对冲。同时,降准也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政策信号,在市场不好的背景之下,央行应该给予市场一定的信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