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但啖旦诞蛋
前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奥斯卡颁奖礼刷屏了:
《聚焦》最后击败《荒野猎人》成为最佳影片。用影评人骆晋的话来说就是:“电影人对自身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确认,并且让电影人相信自己的良知对社会是有益的。”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如愿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结束了第五次的陪跑。那些为小李号呼的人喜形于色,再也不用听到小李和奥斯卡这个滥俗低端梗了;
世界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在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9年之后,终于凭借《八恶人》拿下自己人生第一座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而《疯狂的麦克斯4》险些复制《地心引力》的巨大成功,狂砍6项大奖,在实至名归中也顺遂全球影迷的心愿。
然而,这些,真的就够了吗?我真的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奥斯卡不识货已经好多年了!

摄影界的“无冕之王”罗杰·迪金斯,第13次提名奥斯卡并再一次一无所获。一年凭借两部作品提名的事儿在他身上有两次,也曾经连续4次提名奥斯卡,并连续3次败给同一个人:即本届最佳摄影的获得者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大家还觉得小李命苦吗?
同样提名十余次但颗粒无收的,还有托马斯·纽曼,而在我说出他的作品有《肖申克的救赎》《美国丽人》《毁灭之路》《机器人总动员》《007:天幕杀机》之后,您还会只为“小李”鸣不平吗?
而战胜托马斯·纽曼的埃尼奥·莫里康内,则是在6次提名之后才修成正果。然而为他获得巨大荣誉的“镖客三部曲”、《美国往事》、《海上钢琴师》等作品,更是没有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
演技派大神、传奇演员彼得·奥图尔,44年8次提名奥斯卡,虽获得过一次终身成就奖,却一辈子都没有得过最佳男主角奖,他第一次获得提名的作品是《阿拉伯的劳伦斯》!
……
好了,我不想再说下去,我如此不厌其烦地向大家罗列这些“错误”只是想说,奥斯卡不识货已经好多年了!
大导演的漠视
奥斯卡在这些导演眼里遭到轻视
奥斯卡,对一些有艺术追求的人来说只能用鸡肋形容。无数次提名奥斯卡的著名导演伍迪·艾伦从来没有去过奥斯卡颁奖礼,每次获奖都是别人代领;掀起电影史上“新浪潮”的旗手之一:戈达尔,在得知自己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时候,也就哼了一声,拒绝领奖;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几乎部部经典,然而他和奥斯卡几乎是互相看不对眼。
对于他们这些领先于时代的艺术家来讲,奥斯卡明显太过平庸,他们拒绝接受奥斯卡的裁判。
三大电影节的先锋地位
奥斯卡确实很落伍
奥斯卡的定位是在艺术和商业、社会与行业之间不断平衡、博弈,对艺术来讲,它太过落后。
我们知道,除奥斯卡之外,世界上还有戛纳、柏林、威尼斯这三大电影节。它们衡量的标准侧重于影片的艺术性和开创性,可以说是站在世界电影的船头,瞭望着电影的下一个发展方向。三大电影节评出的电影,娱乐性通常不太高,可欣赏门槛却不低。如果没有一定的阅片量和电影知识,普通观众是欣赏不了的。
三大电影节为了发现更好的艺术电影,采用评委会评奖制度。评委会主席和成员无不对电影和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换句话说就是见识更广、更识货。当年的“毛头小子”昆汀·塔伦蒂诺携《低俗小说》参展戛纳电影节,一举击败米哈尔科夫斯基的《烈日灼人》和张艺谋的《活着》,从评委会主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手里接过了金棕榈,然而却在奥斯卡上败给了《阿甘正传》。
评奖制度的缺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奥斯卡的主办方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数千人的评委数量完爆三大电影节十几名评委的配置,然而,这数千名评委是终身制。今年的奥斯卡评奖一共有6261名评委,简直令人咋舌。而这么多评委又被分为演员、导演、摄影等十五个行会。提名名单由各个行会起草,然而获奖名单却由全体评委投票。而且演员行会又是占比最大的一个,你不能奢求演员们能够了解摄影师在构图、光线、节奏上的把握,更不能奢求音乐行会能够明白导演在一部电影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借用《虹膜》的一句话:“我很难想象一些好莱坞花瓶女演员能看懂戈达尔、塔尔科夫斯基、布列松、阿巴斯、库斯图里卡、基耶斯洛夫斯基,或是侯孝贤的电影。”所以说很多投票人在自己领域之外到底有多少发言权的确并不能够服众,这也造成了一些杰出的电影无缘大奖,比如:《公民凯恩》《2001太空漫游》《现代启示录》《低俗小说》《穆赫兰道》《黑暗骑士》等等,其实这个名单可以列好长好长。
另外,从近年爆出的不少新闻来看,有的懒得看片的评委让家人替自己投,还有人靠掷骰子投票,而更多的评委则是人云亦云,随着媒体、广告、公关、前哨奖摆动,并无主见。虽然奥斯卡禁止行贿,但是并不能阻止公关方对评委施加影响。1999年,负责《莎翁情史》的韦恩斯坦兄弟,通过高超的游说技巧和公关,直接干掉了《拯救大兵瑞恩》。2011年,同样是韦恩斯坦兄弟,通过运作,让一部中规中矩的《国王的演讲》踩在天才的《社交网络》的尸体上,成功登顶。
如果奥斯卡在评奖制度上不改革,终有一天它会砸碎自己的金字招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