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微信第十年,张小龙的十个要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微信第十年,张小龙的十个要点

这场一个半小时的演讲里,包含了视频号的始末,以及张小龙对于视频号、直播的思考。

文|新商业情报 胡晓琪

“微信十年,如果非要用两个词来描述微信,我想,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

1月19日的“微信之夜”的尾声,在围绕着视频号做了大量陈述之后,张小龙再次强调了他一直以来的产品价值观和审美。

他认为,对产品来说,做连接,意味着做服务的底层设施,因为基于连接可以演变出来的结果是最丰富的。

为什么微信会提“去中心化“,因为连接和中心化是有些排斥的。公众号、小程序的目标是连接人和内容、人和服务,微信支付可以认为是一种货币的连接,视频号的目标也是连接。它们的重心不是在做内容,而是在做底层的连接,这很重要。

至于“简单”,张小龙认为简单是美观、实用、合理、优雅的代名词。只有简单才会好用。

简单是一个最高的目标,它很难做到,十年来,微信增加了很多功能,但它一眼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这是因为这些功能是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所以增加的复杂度会小,并且用户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会看到它。

截止今天,每天都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短视频1亿条;每天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面对十亿用户,张小龙还是希望微信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灵魂、审美、创意和观念,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微信的第十年,我们把张小龙的演讲整理成了以下十个要点。

01 视频号的表达是下一个十年的主体

在2017年的时候,当时我跟公众平台团队聊到,我们现在公众号只适合写长文章,写长文章的人是少数,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多一个东西。当时想做非朋友圈,发一些短文和照片、视频,和朋友圈是对称的。

我们当时想非朋友圈是一个文字、照片为主,大家慢慢发现视频化表达变得越来越普及,变成很多普通人的一种习惯。

在微信里面最近五年,每天发视频的数量上升了33倍,朋友圈里面视频发表数量上升了10倍,所以当我们在考虑这种短内容的时候,以文字还是视频化内容来做,视频化的表达可能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体。

所以2019年我们组建了一个特别小的团队,我们开始开发“视频号”这样一个产品。当时你可以理解,给它的定位是一个视频化的微博。

02 视频号的ID价值

视频号是人人都可以创作的短内容平台,它是一个公开领域的内容平台。

因此,我们遇到第一个问题,是它的ID问题。ID是基于社交和通信领域,是私密的并不是公开领域的。微信很大的价值是每个人的ID价值,有了这个ID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支付。

视频号的意义,与其说是视频,不如说是“号”。通过这个号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可以公开发声的身份,将来他发声的内容可能是视频,也有可能是直播。

这个ID意味着微信不再局限于社交领域,而是进入到公开信息领域。ID是基石,它可以承载视频内容,可以承载直播,可以承载小程序等。

每个人以自己的微信身份进入视频号,用这个ID来浏览和评论,而不是强迫他开一个新的身份。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径,才有了后来的社交推荐体系。

ID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针对机构的。现在,我们希望视频号是每个机构的官网。未来它会承接一个机构的很多服务内容,并不局限于视频。比如一个企业的服务,可以通过小程序的方式,展示在视频号下面。

03 基于社交推荐的视频号

我们推出的第一个版本的视频号,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和公众号类似、但门槛低很多的ID体系。内容上只是简单的信息流,混合了关注、朋友推荐、系统推荐的内容。因为是灰度测试,效果并不好。

我们把微信搜一搜背后的技术团队抽调出来进入到视频号团队来工作,5月份的时候,视频号做出了最重大的改变——以实名点赞的社交推荐为主,机器推荐为辅。

我们的理由是,你错过了朋友们都在看的内容会觉得可惜。这是视频号能借助社交推荐起来的理由。于是我们发布了基于朋友点赞的新的灰度版本,终于看到了上扬的数据,用户的留存非常高。

6月,视频号的用户到了一个量级,这意味着流量的循环起来了。现在我们开始做基础功能的完善,比如直播能力等。

04 视频号的内容消耗

在我们还在开发这个新版本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写过一个猜测:未来有一天,视频的播放量,以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例来看,应该是1:2:10。即,一个人应该平均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100个系统推荐的视频。

我认为,内容分两种。朋友赞的内容是朋友强迫你去获取你未必感兴趣的知识性信息,属于学习类的;机器推荐,是系统投其所好而让你很舒服地浏览你喜欢的消费性信息,属于娱乐类的。这两种都要有。

我们现在的大盘数据并不是这个比例。朋友赞的总量vv(video view,视频播放量)是机器推荐的两倍。

如果只拿有关注的活跃用户来看,这三个tab产生的vv,差不多是1:2:9。我估计未来这个9还会变得更大,因为这是和内容丰富度相关的。

我们不会以用户时长作为一个导向去考量,我们更关注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如果在视频号推荐这里他消耗了很多时间,说明我们这里很多内容值得他去看,而不是要刻意去消耗他的时间。

05 视频号对于视频分享的价值

朋友圈只能上传相册的视频。我们也确实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希望朋友圈里的视频更多的是用户自己拍摄的视频。

但原始视频只是数据,它没法关联到其他信息,如创作者、观众数、评论等。它还需要存在本地,数据丢了就丢了。

因此未来的视频应该是一种结构化数据。它存在云端,有所有的创作者信息和观众的互动信息,能够很方便地分享。

视频号分享到朋友圈应该长什么样?你看到的朋友圈里的视频号的视频,和现在的本地视频的展现没什么区别。

视频号是结构化的视频内容的载体。我相信以后微信里面流通的视频,越来越多的会以视频号视频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视频文件的方式。

这种变化曾体现在公众号上。它是一个文章的载体,让文章因为分享而变得有价值。并且,公众号定义了文章的展现形式。

文章和视频需要一个载体来传播,因为它们的价值在于被人看到。视频号更多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视频内容的载体。载体的含义还体现在,我们不会去生产内容,不会去买内容,不关注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06 视频号不存在长短视频的区分

我们认为不存在长短视频的区分,它们的区别只是消费的场景不一样。短视频适合碎片时间的连续消费,而长视频适合有一大段时间来看。

对视频号来说,一分钟以内的视频视为短视频,一分钟以上的视频的开头一分钟视为这个视频的摘要或简介,我把它称为封面,它可以吸引用户进去看。这样的话,视频号不区分长视频短视频,但是又能兼容短视频的体验。

我希望视频号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长视频,成为长视频的云端仓库。将来有一天,也许我们会提供一个检索或推荐入口,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丰富的长视频内容。

07 视频号希望人人都能表达

视频号的初衷是让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现阶段我们没法做到这一点,我们做了一些小举措,比如把视频号的内容挂在微信名片上,现在有很多人在名片展示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趋势,说明很多人其实愿意通过视频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有时候大家觉得微信做东西特别保守,但这并不是保守,而是很多东西是不对或者不应该做的。

视频号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达,而不是只有网红和大V的表演。

因此,在视频号上,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去购买内容。将来也不想这么做。

当我们不花钱买内容的时候,创作者还愿意进来,才说明创作者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回报,才说明我们建立了一个能自行运转起来的生态。同时,我相信普通人的创作力是巨大的,相反,购买的内容反而不一定能打动人。

微信的历史上,我们一直不强调强运营,也是这个原因。系统和规则会比运营的效率高太多了。

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现在放在视频号上也同样适用。

08 信息的展现方式与命中率有关

我认为,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应当跟命中率成反比。命中率是指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条数的比例。如果这10条里面你感兴趣的越多,这一页里面可以放越少条数;如果每个内容你都是感兴趣的,就把它全屏化了。

以朋友圈为例,它的命中率不够高,可能随着你好友更多,命中率还会变低,因此它一屏里面放了大量的多条内容。如果我们要增大显示面积,就必须提高命中率。但朋友圈的命中率是很难提高的,因为朋友圈的命中率取决于朋友跟你的关系,而非他发的内容。

往往关注内容越多的人,命中率就越低。公众号改版的时候,其实是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变少了,关注多的人选择的难度增大了。但关注少的人,阅读量上升了。后来我们在订阅号的顶部增加了常读号的展示,其实是提升了命中率。

视频号的上半年,平台的内容丰富度不够,命中率是很低的,所以当时采用半屏式的信息流。到下半年,内容开始丰富了,命中率开始提高了,我们开始灰度地切换到全屏模式。

我们在公众号里在给关注的号的内容做排序,以及在视频号里,也会通过算法对关注的内容做排序,也是为了提高命中率。

09 直播是低门槛的个人表达

直播比短视频的生产更容易,因为拍一段短视频是需要有内容准备的。而直播是不需要准备内容的,它就是日常聊天,是一种轻松的表达,普通人也能够去生产出来,朋友也更愿意去消费。

虽然直播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大家对直播的认知还是带货的领域,这是作为内容形态的方式来思考,就是个人表达的形态方面来思考的。

在未来,直播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很多人在用的个人表达方式。

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播的入口,下一个版本可能就有了。我们现在有一个附近的直播和人,把它调一下,可能叫直播和附近的人。

我们也在丰富直播电商的能力,包括直播里可以挂接到第三方的小程序。

春节快到了,直播更能模拟出线下拜年这种传统方式。我们希望今年的春节能够有一些人通过直播的方式来拜年,那就特别好。

10 一些实验性项目

我就简单描述下微信新版本会有的几个功能。所有的功能在被用户实际验证之前,都不能说一定会受欢迎,但是只要思路的方向没有问题,就可以不断改进。有些功能也会经历灰度,完善了才放出来。所以不要抱以太高的期望。这里分享下这些好玩的功能的思考点。

「表情」

表情是表达方式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人们的表情反映出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以至于必须经常“裂开”了。

我的想法可能比裂开更暴力。有一天我跟开发同学说,帮我做一个功能,我扔出一个炸弹,对方的屏幕就裂开来。当然,是动画效果的裂开,但要求很逼真。

我说寻找基本元素,即这种表情必须是底层基础的,而不是一种特殊的。最终我们做到了。

「状态」

现在大家打开一个朋友的微信名片,往往除了名字头像,什么也看不到。朋友圈也有很多人设置了时效。但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每个名片,应该是活生生的才对,它应该反映自己真实的状态。

我一直认为,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状态,是用来给人看到的,最好还是给同类的人看到。

所以这一次,我们基于简单的文字来组织状态这样一个功能。哪怕是简单的一句“我今天很郁闷”,你不会发朋友圈,也不会跟朋友专门去说,那么,总需要一个地方可以说的。

「歌曲」

我希望听歌的时候能够看到一点东西,因为听歌的时候有一点想象力。

听同一首歌的人往往有很多人,举个例子,你可以想象你在这里听这首歌,另外一个人在另外的场景,还有很多类似的人,如果把他们听歌的眼前画面都连起来的话,总有一些人的画面跟你是非常类似的,他能够打动你的。所以从这个点出发,我们把听歌的体验做了一个视觉化的展现。

「浮窗」

为了解决一篇文章要很久才看完,而中途要不断处理微信消息的需要,我们有了浮窗功能。但它并不完美。

现在,微信提供了一个尚未看完的内容的列表,方便可以随时找回这些内容继续看完。尤其是对于长视频,更加需要随时可以切走,然后又能快速找到。直播也一样需要。

「输入法」

我们正在研发输入法。其实我们从来不会去分析用户的聊天记录,即便因此损失了很多广告收入。

当我们的技术团队说,我们自己做输入法可能会做的更好的时候,我很赞成。因为至少在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做的足够好。

输入法是文字表达的入口,并且输入法必然越来越智能,可能出现新的输入形态,所以还是值得投入去做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微信第十年,张小龙的十个要点

这场一个半小时的演讲里,包含了视频号的始末,以及张小龙对于视频号、直播的思考。

文|新商业情报 胡晓琪

“微信十年,如果非要用两个词来描述微信,我想,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

1月19日的“微信之夜”的尾声,在围绕着视频号做了大量陈述之后,张小龙再次强调了他一直以来的产品价值观和审美。

他认为,对产品来说,做连接,意味着做服务的底层设施,因为基于连接可以演变出来的结果是最丰富的。

为什么微信会提“去中心化“,因为连接和中心化是有些排斥的。公众号、小程序的目标是连接人和内容、人和服务,微信支付可以认为是一种货币的连接,视频号的目标也是连接。它们的重心不是在做内容,而是在做底层的连接,这很重要。

至于“简单”,张小龙认为简单是美观、实用、合理、优雅的代名词。只有简单才会好用。

简单是一个最高的目标,它很难做到,十年来,微信增加了很多功能,但它一眼看上去没有什么变化。这是因为这些功能是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所以增加的复杂度会小,并且用户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会看到它。

截止今天,每天都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短视频1亿条;每天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面对十亿用户,张小龙还是希望微信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灵魂、审美、创意和观念,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微信的第十年,我们把张小龙的演讲整理成了以下十个要点。

01 视频号的表达是下一个十年的主体

在2017年的时候,当时我跟公众平台团队聊到,我们现在公众号只适合写长文章,写长文章的人是少数,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多一个东西。当时想做非朋友圈,发一些短文和照片、视频,和朋友圈是对称的。

我们当时想非朋友圈是一个文字、照片为主,大家慢慢发现视频化表达变得越来越普及,变成很多普通人的一种习惯。

在微信里面最近五年,每天发视频的数量上升了33倍,朋友圈里面视频发表数量上升了10倍,所以当我们在考虑这种短内容的时候,以文字还是视频化内容来做,视频化的表达可能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体。

所以2019年我们组建了一个特别小的团队,我们开始开发“视频号”这样一个产品。当时你可以理解,给它的定位是一个视频化的微博。

02 视频号的ID价值

视频号是人人都可以创作的短内容平台,它是一个公开领域的内容平台。

因此,我们遇到第一个问题,是它的ID问题。ID是基于社交和通信领域,是私密的并不是公开领域的。微信很大的价值是每个人的ID价值,有了这个ID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支付。

视频号的意义,与其说是视频,不如说是“号”。通过这个号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可以公开发声的身份,将来他发声的内容可能是视频,也有可能是直播。

这个ID意味着微信不再局限于社交领域,而是进入到公开信息领域。ID是基石,它可以承载视频内容,可以承载直播,可以承载小程序等。

每个人以自己的微信身份进入视频号,用这个ID来浏览和评论,而不是强迫他开一个新的身份。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径,才有了后来的社交推荐体系。

ID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针对机构的。现在,我们希望视频号是每个机构的官网。未来它会承接一个机构的很多服务内容,并不局限于视频。比如一个企业的服务,可以通过小程序的方式,展示在视频号下面。

03 基于社交推荐的视频号

我们推出的第一个版本的视频号,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和公众号类似、但门槛低很多的ID体系。内容上只是简单的信息流,混合了关注、朋友推荐、系统推荐的内容。因为是灰度测试,效果并不好。

我们把微信搜一搜背后的技术团队抽调出来进入到视频号团队来工作,5月份的时候,视频号做出了最重大的改变——以实名点赞的社交推荐为主,机器推荐为辅。

我们的理由是,你错过了朋友们都在看的内容会觉得可惜。这是视频号能借助社交推荐起来的理由。于是我们发布了基于朋友点赞的新的灰度版本,终于看到了上扬的数据,用户的留存非常高。

6月,视频号的用户到了一个量级,这意味着流量的循环起来了。现在我们开始做基础功能的完善,比如直播能力等。

04 视频号的内容消耗

在我们还在开发这个新版本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写过一个猜测:未来有一天,视频的播放量,以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例来看,应该是1:2:10。即,一个人应该平均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100个系统推荐的视频。

我认为,内容分两种。朋友赞的内容是朋友强迫你去获取你未必感兴趣的知识性信息,属于学习类的;机器推荐,是系统投其所好而让你很舒服地浏览你喜欢的消费性信息,属于娱乐类的。这两种都要有。

我们现在的大盘数据并不是这个比例。朋友赞的总量vv(video view,视频播放量)是机器推荐的两倍。

如果只拿有关注的活跃用户来看,这三个tab产生的vv,差不多是1:2:9。我估计未来这个9还会变得更大,因为这是和内容丰富度相关的。

我们不会以用户时长作为一个导向去考量,我们更关注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如果在视频号推荐这里他消耗了很多时间,说明我们这里很多内容值得他去看,而不是要刻意去消耗他的时间。

05 视频号对于视频分享的价值

朋友圈只能上传相册的视频。我们也确实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希望朋友圈里的视频更多的是用户自己拍摄的视频。

但原始视频只是数据,它没法关联到其他信息,如创作者、观众数、评论等。它还需要存在本地,数据丢了就丢了。

因此未来的视频应该是一种结构化数据。它存在云端,有所有的创作者信息和观众的互动信息,能够很方便地分享。

视频号分享到朋友圈应该长什么样?你看到的朋友圈里的视频号的视频,和现在的本地视频的展现没什么区别。

视频号是结构化的视频内容的载体。我相信以后微信里面流通的视频,越来越多的会以视频号视频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视频文件的方式。

这种变化曾体现在公众号上。它是一个文章的载体,让文章因为分享而变得有价值。并且,公众号定义了文章的展现形式。

文章和视频需要一个载体来传播,因为它们的价值在于被人看到。视频号更多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视频内容的载体。载体的含义还体现在,我们不会去生产内容,不会去买内容,不关注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06 视频号不存在长短视频的区分

我们认为不存在长短视频的区分,它们的区别只是消费的场景不一样。短视频适合碎片时间的连续消费,而长视频适合有一大段时间来看。

对视频号来说,一分钟以内的视频视为短视频,一分钟以上的视频的开头一分钟视为这个视频的摘要或简介,我把它称为封面,它可以吸引用户进去看。这样的话,视频号不区分长视频短视频,但是又能兼容短视频的体验。

我希望视频号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长视频,成为长视频的云端仓库。将来有一天,也许我们会提供一个检索或推荐入口,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丰富的长视频内容。

07 视频号希望人人都能表达

视频号的初衷是让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现阶段我们没法做到这一点,我们做了一些小举措,比如把视频号的内容挂在微信名片上,现在有很多人在名片展示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趋势,说明很多人其实愿意通过视频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有时候大家觉得微信做东西特别保守,但这并不是保守,而是很多东西是不对或者不应该做的。

视频号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达,而不是只有网红和大V的表演。

因此,在视频号上,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去购买内容。将来也不想这么做。

当我们不花钱买内容的时候,创作者还愿意进来,才说明创作者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回报,才说明我们建立了一个能自行运转起来的生态。同时,我相信普通人的创作力是巨大的,相反,购买的内容反而不一定能打动人。

微信的历史上,我们一直不强调强运营,也是这个原因。系统和规则会比运营的效率高太多了。

公众号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现在放在视频号上也同样适用。

08 信息的展现方式与命中率有关

我认为,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应当跟命中率成反比。命中率是指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条数的比例。如果这10条里面你感兴趣的越多,这一页里面可以放越少条数;如果每个内容你都是感兴趣的,就把它全屏化了。

以朋友圈为例,它的命中率不够高,可能随着你好友更多,命中率还会变低,因此它一屏里面放了大量的多条内容。如果我们要增大显示面积,就必须提高命中率。但朋友圈的命中率是很难提高的,因为朋友圈的命中率取决于朋友跟你的关系,而非他发的内容。

往往关注内容越多的人,命中率就越低。公众号改版的时候,其实是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变少了,关注多的人选择的难度增大了。但关注少的人,阅读量上升了。后来我们在订阅号的顶部增加了常读号的展示,其实是提升了命中率。

视频号的上半年,平台的内容丰富度不够,命中率是很低的,所以当时采用半屏式的信息流。到下半年,内容开始丰富了,命中率开始提高了,我们开始灰度地切换到全屏模式。

我们在公众号里在给关注的号的内容做排序,以及在视频号里,也会通过算法对关注的内容做排序,也是为了提高命中率。

09 直播是低门槛的个人表达

直播比短视频的生产更容易,因为拍一段短视频是需要有内容准备的。而直播是不需要准备内容的,它就是日常聊天,是一种轻松的表达,普通人也能够去生产出来,朋友也更愿意去消费。

虽然直播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大家对直播的认知还是带货的领域,这是作为内容形态的方式来思考,就是个人表达的形态方面来思考的。

在未来,直播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很多人在用的个人表达方式。

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播的入口,下一个版本可能就有了。我们现在有一个附近的直播和人,把它调一下,可能叫直播和附近的人。

我们也在丰富直播电商的能力,包括直播里可以挂接到第三方的小程序。

春节快到了,直播更能模拟出线下拜年这种传统方式。我们希望今年的春节能够有一些人通过直播的方式来拜年,那就特别好。

10 一些实验性项目

我就简单描述下微信新版本会有的几个功能。所有的功能在被用户实际验证之前,都不能说一定会受欢迎,但是只要思路的方向没有问题,就可以不断改进。有些功能也会经历灰度,完善了才放出来。所以不要抱以太高的期望。这里分享下这些好玩的功能的思考点。

「表情」

表情是表达方式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人们的表情反映出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以至于必须经常“裂开”了。

我的想法可能比裂开更暴力。有一天我跟开发同学说,帮我做一个功能,我扔出一个炸弹,对方的屏幕就裂开来。当然,是动画效果的裂开,但要求很逼真。

我说寻找基本元素,即这种表情必须是底层基础的,而不是一种特殊的。最终我们做到了。

「状态」

现在大家打开一个朋友的微信名片,往往除了名字头像,什么也看不到。朋友圈也有很多人设置了时效。但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每个名片,应该是活生生的才对,它应该反映自己真实的状态。

我一直认为,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状态,是用来给人看到的,最好还是给同类的人看到。

所以这一次,我们基于简单的文字来组织状态这样一个功能。哪怕是简单的一句“我今天很郁闷”,你不会发朋友圈,也不会跟朋友专门去说,那么,总需要一个地方可以说的。

「歌曲」

我希望听歌的时候能够看到一点东西,因为听歌的时候有一点想象力。

听同一首歌的人往往有很多人,举个例子,你可以想象你在这里听这首歌,另外一个人在另外的场景,还有很多类似的人,如果把他们听歌的眼前画面都连起来的话,总有一些人的画面跟你是非常类似的,他能够打动你的。所以从这个点出发,我们把听歌的体验做了一个视觉化的展现。

「浮窗」

为了解决一篇文章要很久才看完,而中途要不断处理微信消息的需要,我们有了浮窗功能。但它并不完美。

现在,微信提供了一个尚未看完的内容的列表,方便可以随时找回这些内容继续看完。尤其是对于长视频,更加需要随时可以切走,然后又能快速找到。直播也一样需要。

「输入法」

我们正在研发输入法。其实我们从来不会去分析用户的聊天记录,即便因此损失了很多广告收入。

当我们的技术团队说,我们自己做输入法可能会做的更好的时候,我很赞成。因为至少在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做的足够好。

输入法是文字表达的入口,并且输入法必然越来越智能,可能出现新的输入形态,所以还是值得投入去做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