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环里的五环青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环里的五环青年

用机械化解决人短缺的问题,而用数字化解决管好机器的问题。这样,这个行业才会有变化。

文|数智社 顾山

过了腊八就是年。1月20日腊八这天,离乡一年的农民工背起行囊,拿钱回家,好好过年。

“最近几年,拿到工钱更及时了。”1月19日,王小路捧着手机,看着手机里最后一个月工钱到账的短信,眉目舒张。这名“95后”焊接工人,不曾有过有他父亲在年末递烟递酒、点头哈腰乃至被拳脚相加的讨薪经历。于他,每月的薪水,如高铁的发车时间一般,总是准时进入他的银行账号。

往年每至岁末总见诸报端的“农民工讨薪”,近年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政策法制逐渐完善的同时,政府和建筑企业正通过数字化手段,保障农民工每月准时拿到他们应得的那份钱。

无论来自何方,所从何事,每个个体都希望工作安全有保障,生活有尊严。提高建筑工人的就业安全水平,保障薪资定时发放,补充短缺劳动力,提升建造效率,中国科学技术的红利试图撬开工地的大门,探索建造中国的“数字工地”。

住在14万/m2地段上的五环青年

“现在早就不流行沙漠骆驼了。”

刷着手机里的短视频,何新说,现在最流行的是《有可能的夜晚》。

深夜,福田区深南大道,深圳的核心区域之一,高耸的房价让人血脉偾张,这座彻夜不眠的大工地永远有新的楼房拔地而起。

何新是一名责任工程师,负责辖区施工范围内的现场质量、进度、安全。“责任工程师嘛……就是搬砖的。”何新和他的同行总是这么形容自己。

与上一代绝大多数建筑人不同的是,何新这代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地人。“工地宿舍的WIFI网速怎么样”是何新入职的第一个问题。他毕业于湖北一所二本院校,标准的土木工程科班出身。18年初初毕业,他一路南下,来到深圳。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建筑人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歇过他的脚步。

与何新不一样的是,王小路从初中毕业以后,逐工地而居。

王小路最早的工作是和父亲一起“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是一件劳动量较大的体力活,井中所有的土石都要用风镐一块一块地打碎,再一桶一桶地吊出来。装满的铁桶足有百余斤,每天吊上去几百桶,稍有不慎,井底的挖土人就会受伤。每个孔桩每天的进度最多是1米,每挖了1米的深度,就需要固定模板,用混凝土护壁,待混凝土护壁凝固后第二天再继续下挖。

这个职业通常都父子搭档和夫妻搭档,分工明确,夫妻、父子间的默契和信任感可以让另外一半放心地在桩井里干活。

后来王小路的父亲回老家了,王小路就开始寻思着,要找一点“轻松点”的工作。“现在谁还愿意干这种体力活到老啊?我爸这一辈子,我看着都累。”

王小路一狠心一跺脚,给工地上的焊接师傅送了一个苹果手机,师傅终于把王小路收为了“关门弟子”。他也挺争气,所有跟焊接安装相关的证书,一路过关斩将,全部到手。

混沌世界里的活路

正是在王小路、何新前辈们的一锄一镐下,曾经的小渔村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如今他们铸造的钢筋水泥,已成为寸土寸金之地。

与王小路和何新共度三五年青春的项目位于深圳市市民广场附近,由中建三局承建,375米高,建成后室内面积达14万平方米。几年后新楼投用的热闹,他俩并不会看见,也不会看见川流不息的人群踩着高跟鞋和皮鞋,“嗒嗒”地进出大理石光滑地面的商务楼。

裸露的钢筋,粗糙的地表,以及高耸塔吊上几百米高的大板,他们看见的,是一个尚未成型的世界,混沌的样子。

有接近100米的地方,没有安装电梯,需要人从楼梯上爬上去。每天上班何新都是先乘坐升降梯到数十层,再爬几十米高的竖向梯子。

而夏天的时候,在建的大楼里没有空调,没有通风系统,大楼里内就跟蒸笼一样。

深圳这座海岸旁的城市,它不时变换的天气,也成为了何新记忆里的一部分。何新依稀记得有一次高空作业,突然风来了,吊篮离地面近300米,上面如同地震一样,东摇西摆。

曾经有人建议王小路去开塔吊,塔吊工资还不错。但是他觉得,每天在不到两平米的操作室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这种孤独感他可能受不了。

一个老师傅的话,打消了他这个念头:“干塔吊这行是有一定风险的,当危险来临的瞬间根本来不及反应,或是,等你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做几年活路,平平安安回老家的,盖个三层楼的房子,娶个媳妇。”王小路觉得这才是正道。

四川人把出来工作,叫做活路,对于活路最大的期待,就是平安,挣钱。

图站在高层楼,向窗外瞭望,何新能看到深圳的标志性建筑物高高耸立片描述

围城里的日与夜

早上8点,吃完早饭的何新开了20分钟的早会,打了个嗝,肉包子的味儿涌向鼻腔。现在工地的食堂应有尽有,早中晚颇为丰盛。在加了班的夜晚,何新和同事还喜欢叫个饿了么外卖,犒劳一下自己。

和其他工地相比,何新是幸运的——位于深圳核心区块的这个工地,让外卖十分方便。“我们留言,哪个大厦对面的项目部,小哥们都知道。”

这里是“一环”,是深圳的核心区域,购物中心、酒吧、人均上千的高级餐厅、巨大的霓虹灯招牌,把这里的都市色彩染得姹紫嫣红。工地像一个围城,一墙之隔就是三年、五年。墙外是深圳的川流不息,墙内是工地的灯火阑珊。

何新实行的是单休,一个星期工作6天,工作和生活全围着工地打转,每天接触的人,都是在这片工地上忙活的老熟人,用何新的话,比较“密闭性”。围墙里,是工作,也是生活,是他每日的全部。

王小路是地道的四川人,工地上大量的四川籍劳务工人,让王小路不至于那么孤单,他也从中获得了不少便利:老乡之间的照顾,换班,甚至开电梯的四川阿姨都愿意主动送送他,而不是等着人齐了才开电梯。

平日里,手机屏幕吸纳了他所有的闲暇时间。“就算在市中心,有什么意思呢?反正消费不起,手机上充个游戏,打赏个主播,多安逸。”

有趣的是,让他从三次元退回到二次元的,也是一个四川姑娘。“人家一听,你是老乡,还是特别开心的。你说你是工地上的,马上就说,我们不合适。”四川姑娘说,她想找一个坐办公室的。

工地上的人,走南闯北,一年都不着家,确实不是姑娘们的优选。

最开始工地上也有一些和王小路同龄的人,一年的时间里,陆续走了不少,放眼望去,黄灰色的视野里全是四十多岁父亲那一辈的脸庞:“一起打‘王者’的人都没了。”

国家统计局2020年4月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18万人,下降2.6%。同时,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比上年提高0.6岁。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4.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近五年来占比逐年提高。

“00后”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观念中的“又苦又累又脏”的建筑工地,对新生代外来务工者不再有吸引力,他们更愿意去跑外卖、送快递。

何新这样的工程师岗位,招聘也不容易。建筑行业,招来几百人,离职走掉三分之一,是常事。“现在年轻人,工作之余更喜欢丰富的生活。工地因为环境的密闭性,很难接触工作以外的世界。婚后,夫妻俩相当于分居,对家庭也不太好。”随着年岁渐长和成家的需要,何新的前辈也有一部分转了行,去甲方做监理成为常见的一个选择。

今年,大楼进入了最紧张的施工阶段,但是人员缺越来越难招。在何新看来,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行业的拐点。千禧一代已经不像父辈一样,为了挣钱什么苦都能吃得下。

“‘95后’‘00后’的工人,要看你工作环境好不好,工资结算快不快,还要看你的工作有没有发展,更不能太危险。”

王小路则把招工难归纳为环境使然,今天的工地已经不是年轻人的优选。“因为实在是太苦。”王小路说,很多东西,早就不应该人来做了。比如很多高空测量工作,过去都要人爬出去,即危险,效率又低。

从挖孔桩到焊接,王小路用技术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不知道的改变

1月20日这天是腊八,是在外打拼了一整年的“王小路们”,启程回家的日子。

王小路还记得,以往每到年关,他的父亲逐渐焦躁,直到一沓沓红色的钞票拿到了手里,整个人才松弛了下来,抽的烟都少了。“做了一整年,还不是为了这?”父亲口述的那些被包工头拖欠工资的故事,成为王小路走上社会的第一课。

不过现在他不再担心欠薪的事。他知道,只要每到上班日,在工地入口处刷脸上工,工资就会准时出现在自己的银行卡里。

2015年,中建集团上线了云筑劳务系统。这是一个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为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而建立。平台以建筑工人实名制数据为基础,设计了工人考勤管理、线上代发工资、建筑工人诚信档案等功能,既帮助建筑企业做好建筑工人管理工作,同时为相关部门提供工人欠薪处理依据、政府监管、用人单位用工查询等服务。

每天王小路进出工地闸口时的刷脸记录,就成了计算工时、发放工资、防范冒领的依据,每个月将工资直发至王小路的银行卡里。

到月底,王小路总喜欢打开堆满广告的手机短信信箱,看着方寸屏幕上工资进账的那些数字。

2020年5月1日,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付诸施行,进一步从政策设计的角度保障“王小路们”。7月9日,深圳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了印发深圳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将“推行分包单位委托总承包单位通过银行代发工资制度”列为加强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源头治理的第一项要务。

在深圳核心区域,平地起万丈高楼;如今和建筑工人一起前行的,还有数字化。

和父辈的工地时代相比,如今的工作除了工资有了保障,安全度和舒适度也提高了不少。

工地的路面变成了硬化路面,扬尘少了许多。王小路上下班的路上,会路过一大块电子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着扬尘与噪音情况,矗立的挡板上的花洒飘出雨雾,降低扬尘。以前王小路回到宿舍,必须要在门口抖一抖身上的灰尘,如今,他甚至敢穿黑色的衣服了。

何新的工作之一,就是安全巡查。以前全仗着人工巡场,效率低,工作强度大,稍不注意就会出施工事故。随着楼房越盖越高,工地越拓越宽,老办法捉襟见肘,如今的工地逐渐用上了数字化手段。

何新指着塔吊上贴着的巨大二维码说道,现在工地上所有风险位置都贴有二维码,每到一处区域检查后,他就扫描二维码进行登记,再大的区域也不怕遗漏。一旦有人发现安全隐患,直接拍照上传系统,何新的手机里马上会接收到提示。这些照片也逐渐沉淀到系统中,成为日后分析区域安全风险的素材。

在越来越难招到工人的另一边,是作业的难度日益上升。何新说,以往多为依靠老师傅们的经验,如今施工标准更为严格,而利用科技进行更为规范的测量,成为可推广的一种选择。例如,在钢柱中浇筑混凝土,因为钢柱中间是密闭的情况,工人需要判断混凝土在28天的凝期中是否达到硬度标准,以往依仗经验,容易产生偏差,影响建筑质量。现在贴上“应变片”,能够实时回传混凝土的硬度。

2020年,何新所在的团队就把物联网传感器和天气数据结合,研究风力对于装配精度,安全系数的问题,给越建越高的塔楼,安装上了风速仪,直连电脑,能够检测不同风速下塔楼的摆动,一旦发现超越极限值,就能及时发现产生摆幅的部位,分析原因,减少安全风险。

“当危险来临的瞬间根本来不及反应,那么就不让危险来。”何新说。

从天气预警到工时结算,以及劳动安全的保障,数字化都在发挥着作用。摄像头读取的画面、工程师上传的记录、机器的钢铁臂膀产生的数据,通过物联网最终汇聚在项目室里运行的智慧工地数智建造平台上,形成一个智能大脑,组成了项目的全局图。

这项由阿里云与中建三局共同开发的智慧工地数智建造平台,让各项工程进度、风险分布一目了然。一项数据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在大屏幕上迅速得到反馈。

通过各个外接终端,海量数据被收纳到一处。原本如面团一般的缠结粘连的这些数据,在智慧工地数智建造平台这张大网的编织下,被摊平、切块,拉成线,如拉面一般,丝丝分明却又细如发丝。工地上的粉尘与噪音有了度量,每个大型设备有了“体检”指标,工程有了实时的完工进度条。

“2020年一二季度,因为疫情而延迟的工期,正是有了这大屏,得以快速计算后期施工所需,更好配置资源,调整工程进度。”阿里云GTS工程师沙克说。

工地的数据化带来建筑作业流程的全面优化,但这些,王小路都不知道。

王小路所能看到的,则是工地上尘土小了一些、噪音低了一些,当他忘了戴头盔、穿背心进入工地,会有大喇叭自动提醒他。同宿舍的工友不再熬通宵了,那些因为市区管制而只能深夜进出的大货车,有了智能地磅进行称重,智能点数仪数钢筋,再也不用有人在一旁“守夜”了,王小路也能睡个好觉。他还听说,曾经被师傅劝阻的塔吊工作,如今也有了“无人塔吊”。

未来总是会好

何新没事儿的时候,除了刷短视频,还喜欢看看知识社区。

在一个名叫“如何看待今天劳动力短缺”的帖子下,他回复道:“建筑行业,一定要用机械化解决人短缺的问题,而用数字化解决管好机器的问题。这样,我们这个行业才会有变化。”

有一次聊天吃饭,王小路和何新凑在了一起。

王小路说:“我们就像是古代的挑夫,你说古代的挑夫是什么?就是最基础的工作。“

“但是后来有了铁路,挑夫没有被淘汰,而是当了铁路工人,不管是收入还是职业环境,都变得更好了。”何新说。

“那我们就一起当铁路工人嘛。”

(文中人物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环里的五环青年

用机械化解决人短缺的问题,而用数字化解决管好机器的问题。这样,这个行业才会有变化。

文|数智社 顾山

过了腊八就是年。1月20日腊八这天,离乡一年的农民工背起行囊,拿钱回家,好好过年。

“最近几年,拿到工钱更及时了。”1月19日,王小路捧着手机,看着手机里最后一个月工钱到账的短信,眉目舒张。这名“95后”焊接工人,不曾有过有他父亲在年末递烟递酒、点头哈腰乃至被拳脚相加的讨薪经历。于他,每月的薪水,如高铁的发车时间一般,总是准时进入他的银行账号。

往年每至岁末总见诸报端的“农民工讨薪”,近年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政策法制逐渐完善的同时,政府和建筑企业正通过数字化手段,保障农民工每月准时拿到他们应得的那份钱。

无论来自何方,所从何事,每个个体都希望工作安全有保障,生活有尊严。提高建筑工人的就业安全水平,保障薪资定时发放,补充短缺劳动力,提升建造效率,中国科学技术的红利试图撬开工地的大门,探索建造中国的“数字工地”。

住在14万/m2地段上的五环青年

“现在早就不流行沙漠骆驼了。”

刷着手机里的短视频,何新说,现在最流行的是《有可能的夜晚》。

深夜,福田区深南大道,深圳的核心区域之一,高耸的房价让人血脉偾张,这座彻夜不眠的大工地永远有新的楼房拔地而起。

何新是一名责任工程师,负责辖区施工范围内的现场质量、进度、安全。“责任工程师嘛……就是搬砖的。”何新和他的同行总是这么形容自己。

与上一代绝大多数建筑人不同的是,何新这代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地人。“工地宿舍的WIFI网速怎么样”是何新入职的第一个问题。他毕业于湖北一所二本院校,标准的土木工程科班出身。18年初初毕业,他一路南下,来到深圳。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建筑人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歇过他的脚步。

与何新不一样的是,王小路从初中毕业以后,逐工地而居。

王小路最早的工作是和父亲一起“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是一件劳动量较大的体力活,井中所有的土石都要用风镐一块一块地打碎,再一桶一桶地吊出来。装满的铁桶足有百余斤,每天吊上去几百桶,稍有不慎,井底的挖土人就会受伤。每个孔桩每天的进度最多是1米,每挖了1米的深度,就需要固定模板,用混凝土护壁,待混凝土护壁凝固后第二天再继续下挖。

这个职业通常都父子搭档和夫妻搭档,分工明确,夫妻、父子间的默契和信任感可以让另外一半放心地在桩井里干活。

后来王小路的父亲回老家了,王小路就开始寻思着,要找一点“轻松点”的工作。“现在谁还愿意干这种体力活到老啊?我爸这一辈子,我看着都累。”

王小路一狠心一跺脚,给工地上的焊接师傅送了一个苹果手机,师傅终于把王小路收为了“关门弟子”。他也挺争气,所有跟焊接安装相关的证书,一路过关斩将,全部到手。

混沌世界里的活路

正是在王小路、何新前辈们的一锄一镐下,曾经的小渔村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如今他们铸造的钢筋水泥,已成为寸土寸金之地。

与王小路和何新共度三五年青春的项目位于深圳市市民广场附近,由中建三局承建,375米高,建成后室内面积达14万平方米。几年后新楼投用的热闹,他俩并不会看见,也不会看见川流不息的人群踩着高跟鞋和皮鞋,“嗒嗒”地进出大理石光滑地面的商务楼。

裸露的钢筋,粗糙的地表,以及高耸塔吊上几百米高的大板,他们看见的,是一个尚未成型的世界,混沌的样子。

有接近100米的地方,没有安装电梯,需要人从楼梯上爬上去。每天上班何新都是先乘坐升降梯到数十层,再爬几十米高的竖向梯子。

而夏天的时候,在建的大楼里没有空调,没有通风系统,大楼里内就跟蒸笼一样。

深圳这座海岸旁的城市,它不时变换的天气,也成为了何新记忆里的一部分。何新依稀记得有一次高空作业,突然风来了,吊篮离地面近300米,上面如同地震一样,东摇西摆。

曾经有人建议王小路去开塔吊,塔吊工资还不错。但是他觉得,每天在不到两平米的操作室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这种孤独感他可能受不了。

一个老师傅的话,打消了他这个念头:“干塔吊这行是有一定风险的,当危险来临的瞬间根本来不及反应,或是,等你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做几年活路,平平安安回老家的,盖个三层楼的房子,娶个媳妇。”王小路觉得这才是正道。

四川人把出来工作,叫做活路,对于活路最大的期待,就是平安,挣钱。

图站在高层楼,向窗外瞭望,何新能看到深圳的标志性建筑物高高耸立片描述

围城里的日与夜

早上8点,吃完早饭的何新开了20分钟的早会,打了个嗝,肉包子的味儿涌向鼻腔。现在工地的食堂应有尽有,早中晚颇为丰盛。在加了班的夜晚,何新和同事还喜欢叫个饿了么外卖,犒劳一下自己。

和其他工地相比,何新是幸运的——位于深圳核心区块的这个工地,让外卖十分方便。“我们留言,哪个大厦对面的项目部,小哥们都知道。”

这里是“一环”,是深圳的核心区域,购物中心、酒吧、人均上千的高级餐厅、巨大的霓虹灯招牌,把这里的都市色彩染得姹紫嫣红。工地像一个围城,一墙之隔就是三年、五年。墙外是深圳的川流不息,墙内是工地的灯火阑珊。

何新实行的是单休,一个星期工作6天,工作和生活全围着工地打转,每天接触的人,都是在这片工地上忙活的老熟人,用何新的话,比较“密闭性”。围墙里,是工作,也是生活,是他每日的全部。

王小路是地道的四川人,工地上大量的四川籍劳务工人,让王小路不至于那么孤单,他也从中获得了不少便利:老乡之间的照顾,换班,甚至开电梯的四川阿姨都愿意主动送送他,而不是等着人齐了才开电梯。

平日里,手机屏幕吸纳了他所有的闲暇时间。“就算在市中心,有什么意思呢?反正消费不起,手机上充个游戏,打赏个主播,多安逸。”

有趣的是,让他从三次元退回到二次元的,也是一个四川姑娘。“人家一听,你是老乡,还是特别开心的。你说你是工地上的,马上就说,我们不合适。”四川姑娘说,她想找一个坐办公室的。

工地上的人,走南闯北,一年都不着家,确实不是姑娘们的优选。

最开始工地上也有一些和王小路同龄的人,一年的时间里,陆续走了不少,放眼望去,黄灰色的视野里全是四十多岁父亲那一辈的脸庞:“一起打‘王者’的人都没了。”

国家统计局2020年4月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上年减少118万人,下降2.6%。同时,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8岁,比上年提高0.6岁。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4.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近五年来占比逐年提高。

“00后”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观念中的“又苦又累又脏”的建筑工地,对新生代外来务工者不再有吸引力,他们更愿意去跑外卖、送快递。

何新这样的工程师岗位,招聘也不容易。建筑行业,招来几百人,离职走掉三分之一,是常事。“现在年轻人,工作之余更喜欢丰富的生活。工地因为环境的密闭性,很难接触工作以外的世界。婚后,夫妻俩相当于分居,对家庭也不太好。”随着年岁渐长和成家的需要,何新的前辈也有一部分转了行,去甲方做监理成为常见的一个选择。

今年,大楼进入了最紧张的施工阶段,但是人员缺越来越难招。在何新看来,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行业的拐点。千禧一代已经不像父辈一样,为了挣钱什么苦都能吃得下。

“‘95后’‘00后’的工人,要看你工作环境好不好,工资结算快不快,还要看你的工作有没有发展,更不能太危险。”

王小路则把招工难归纳为环境使然,今天的工地已经不是年轻人的优选。“因为实在是太苦。”王小路说,很多东西,早就不应该人来做了。比如很多高空测量工作,过去都要人爬出去,即危险,效率又低。

从挖孔桩到焊接,王小路用技术改善了自己的生活

不知道的改变

1月20日这天是腊八,是在外打拼了一整年的“王小路们”,启程回家的日子。

王小路还记得,以往每到年关,他的父亲逐渐焦躁,直到一沓沓红色的钞票拿到了手里,整个人才松弛了下来,抽的烟都少了。“做了一整年,还不是为了这?”父亲口述的那些被包工头拖欠工资的故事,成为王小路走上社会的第一课。

不过现在他不再担心欠薪的事。他知道,只要每到上班日,在工地入口处刷脸上工,工资就会准时出现在自己的银行卡里。

2015年,中建集团上线了云筑劳务系统。这是一个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为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而建立。平台以建筑工人实名制数据为基础,设计了工人考勤管理、线上代发工资、建筑工人诚信档案等功能,既帮助建筑企业做好建筑工人管理工作,同时为相关部门提供工人欠薪处理依据、政府监管、用人单位用工查询等服务。

每天王小路进出工地闸口时的刷脸记录,就成了计算工时、发放工资、防范冒领的依据,每个月将工资直发至王小路的银行卡里。

到月底,王小路总喜欢打开堆满广告的手机短信信箱,看着方寸屏幕上工资进账的那些数字。

2020年5月1日,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付诸施行,进一步从政策设计的角度保障“王小路们”。7月9日,深圳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了印发深圳市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将“推行分包单位委托总承包单位通过银行代发工资制度”列为加强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源头治理的第一项要务。

在深圳核心区域,平地起万丈高楼;如今和建筑工人一起前行的,还有数字化。

和父辈的工地时代相比,如今的工作除了工资有了保障,安全度和舒适度也提高了不少。

工地的路面变成了硬化路面,扬尘少了许多。王小路上下班的路上,会路过一大块电子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着扬尘与噪音情况,矗立的挡板上的花洒飘出雨雾,降低扬尘。以前王小路回到宿舍,必须要在门口抖一抖身上的灰尘,如今,他甚至敢穿黑色的衣服了。

何新的工作之一,就是安全巡查。以前全仗着人工巡场,效率低,工作强度大,稍不注意就会出施工事故。随着楼房越盖越高,工地越拓越宽,老办法捉襟见肘,如今的工地逐渐用上了数字化手段。

何新指着塔吊上贴着的巨大二维码说道,现在工地上所有风险位置都贴有二维码,每到一处区域检查后,他就扫描二维码进行登记,再大的区域也不怕遗漏。一旦有人发现安全隐患,直接拍照上传系统,何新的手机里马上会接收到提示。这些照片也逐渐沉淀到系统中,成为日后分析区域安全风险的素材。

在越来越难招到工人的另一边,是作业的难度日益上升。何新说,以往多为依靠老师傅们的经验,如今施工标准更为严格,而利用科技进行更为规范的测量,成为可推广的一种选择。例如,在钢柱中浇筑混凝土,因为钢柱中间是密闭的情况,工人需要判断混凝土在28天的凝期中是否达到硬度标准,以往依仗经验,容易产生偏差,影响建筑质量。现在贴上“应变片”,能够实时回传混凝土的硬度。

2020年,何新所在的团队就把物联网传感器和天气数据结合,研究风力对于装配精度,安全系数的问题,给越建越高的塔楼,安装上了风速仪,直连电脑,能够检测不同风速下塔楼的摆动,一旦发现超越极限值,就能及时发现产生摆幅的部位,分析原因,减少安全风险。

“当危险来临的瞬间根本来不及反应,那么就不让危险来。”何新说。

从天气预警到工时结算,以及劳动安全的保障,数字化都在发挥着作用。摄像头读取的画面、工程师上传的记录、机器的钢铁臂膀产生的数据,通过物联网最终汇聚在项目室里运行的智慧工地数智建造平台上,形成一个智能大脑,组成了项目的全局图。

这项由阿里云与中建三局共同开发的智慧工地数智建造平台,让各项工程进度、风险分布一目了然。一项数据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在大屏幕上迅速得到反馈。

通过各个外接终端,海量数据被收纳到一处。原本如面团一般的缠结粘连的这些数据,在智慧工地数智建造平台这张大网的编织下,被摊平、切块,拉成线,如拉面一般,丝丝分明却又细如发丝。工地上的粉尘与噪音有了度量,每个大型设备有了“体检”指标,工程有了实时的完工进度条。

“2020年一二季度,因为疫情而延迟的工期,正是有了这大屏,得以快速计算后期施工所需,更好配置资源,调整工程进度。”阿里云GTS工程师沙克说。

工地的数据化带来建筑作业流程的全面优化,但这些,王小路都不知道。

王小路所能看到的,则是工地上尘土小了一些、噪音低了一些,当他忘了戴头盔、穿背心进入工地,会有大喇叭自动提醒他。同宿舍的工友不再熬通宵了,那些因为市区管制而只能深夜进出的大货车,有了智能地磅进行称重,智能点数仪数钢筋,再也不用有人在一旁“守夜”了,王小路也能睡个好觉。他还听说,曾经被师傅劝阻的塔吊工作,如今也有了“无人塔吊”。

未来总是会好

何新没事儿的时候,除了刷短视频,还喜欢看看知识社区。

在一个名叫“如何看待今天劳动力短缺”的帖子下,他回复道:“建筑行业,一定要用机械化解决人短缺的问题,而用数字化解决管好机器的问题。这样,我们这个行业才会有变化。”

有一次聊天吃饭,王小路和何新凑在了一起。

王小路说:“我们就像是古代的挑夫,你说古代的挑夫是什么?就是最基础的工作。“

“但是后来有了铁路,挑夫没有被淘汰,而是当了铁路工人,不管是收入还是职业环境,都变得更好了。”何新说。

“那我们就一起当铁路工人嘛。”

(文中人物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