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马北上中原日,多舛一生转折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马北上中原日,多舛一生转折时?

国中一众车企,要论命运多舛的话,海马若认第二,恐怕就没人能认第一。

作者:李一帆

在2月末的《中国证券报》上,有一则不起眼的公告,寥寥数十字,但在有些人眼中,据说却是“比金子还可爱的东西”。

这是一则海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全资子公司更名的公告,称:2016年2月26日,经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公司全资子公司“海马轿车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消息一出,中原业界欢声四起。

或许,对有志于打造先进制造业的农业大省河南来说,海马集团的这份公告,是一份喜人的礼物。因为这是海马汽车战略层面重新梳理的诉求和行动——更名是为“迁都”做准备——按照规划,诞生于海口的海马汽车集团,将要把总部迁移至郑州。

甚至已经有当地媒体高呼,假若有那么一天,世人皆说海马好,人们会记住,那是郑州“造”的,是“郑马”。

尽管海马官方对“迁都”一说并未明确表态,也屡屡将本宝宝的采访婉拒门外。但应该说,倘若是真的,不管是对行业还是对区域经济,这次更名的能量都不可小觑,都意味着更大的变动和影响即将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南人欢呼得有理,海马人自己或许也当额手相庆,只是海南人就多少有些五味杂陈了……

说起来,国中一众车企,要论命运多舛的话,海马若认第二,恐怕就没人能认第一。

对的时间爱上错的人,“海马初恋”黯然收场

把时针往回倒拨26年。

那是海子去世后的一年,中国正挣扎在“重新作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浪潮中,汪国真诗集风靡校园巷陌;林青霞凭借《滚滚红尘》唯一一次金马奖封后;而大洋彼岸的日本,彼时正在经历经济泡沫破裂的血雨腥风。

通缩不断加深、内需萎靡不振,各大企业都在缩减、关闭生产线,唯有年轻气盛的马自达,依然盲目地追逐着产量、技术和市场扩张,结果自不待言——马自达迅速陷入危机,不得不疯狂寻找新的利润出口、合作对象。

也就是在这一年,海马汽车的前身——海南汽车制造厂正式成立,冲压车间四条生产线、焊装、油漆和总装流水线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全部完成。海南终于有了生产汽车的能力,却苦于没有技术,无车可产,空有一身洪荒之力,却被封印在被窝里。

海南政府随即抛出橄榄枝,撺掇了一场你侬我侬的洽谈,两家一拍即合。于是,一个急不可耐的日本小伙儿,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南海姑娘,怀着各自的心事,懵懵懂懂、匆匆忙忙地恋爱了。

他们陪伴彼此走过了最初艰涩的时光。马自达为海南汽车源源不断提供着技术、经验、散件,海南对之报以忠诚、尊重和高效:

1990年,海南汽车制造厂第一辆马自达929旅行车(HMC6470)试制成功,次年8月,与马自达草签合同,HMC6470正式开始国产化;1992年,HMC6470旅行车正式投放市场。1993年,海南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以马自达E2000面包车为原型的HMC6440;1994年,推出以第六代马自达323为原型的海南马自达323,323和929更是一度风靡,颇受欢迎。

然而他们相互扶持多年,却始终要不来一纸准生证——无论怎么努力,国家就是“连个汽车生产许可证都不给我”,海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只能在海南省内通行。

琼州海峡以北,汽车市场如日中天,桑塔纳卖得风生水起,可怜南海这对璧人不但只能望大陆兴叹,还要忍受产量不高导致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700个员工靠每年拼装几百辆汽车过日子,负债累累。当初承诺马自达的利润出口,海南根本无法兑现。

“别急,我来帮你呀。”突然,一汽站了出来,邀请海南汽车制造厂挂靠在自个儿这个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名下,以帮助海南取得生产汽车的资质,冲破困局。走投无路的海南政府思忖再三,终于于1997年11月和一汽正式签订协议,成立了一汽集团100%控股的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

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海南人正在被挖墙脚,也不知道高富帅一汽,竟然是个心机boy。

海南人,你永远无法叫醒一家装睡的公司

寄人篱下后,海南汽车有了准生证,可以生产全国销售的汽车了。然而,一汽除了给了海南一个名头,并没有给海汽任何车型、资金、技术和管理,海汽只能一边继续生产老旧车型,一边重新开始和马自达的爱情。

2001年海汽以马自达名义推出国内首款家庭MPV普力马,当年销量就达1万多辆。2002年海马在马自达的支持下,下线了国产马自达323——福美来,这款车因为外型经典、质量良好、价格便宜以及挂着马自达的商标,迅速成为中国车市黑马,和通用凯越、现代伊兰特并称“新三样”。海马瞬间从一个边缘车企,一跃成为市场主流。

可就在这时,早就不满足于依附小小海汽的马自达已经开始悄悄地红杏出墙了——他瞄上了一汽这条大腿。正(zao)在(you)此(yu)时(mou),一汽借由是海汽的控股伙伴,指派当时的副总经理徐建一到日本访问马自达。

就像一汽收购夏利只是为了勾搭丰田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汽对海汽故伎重演,徐建一果不其然看中了当时正处于最后研发阶段的马自达6,并向马自达发出了合作邀请。

马自达迅速投怀送抱。2005年3月,一汽集团、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和马自达共同出资成立了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此后,马自达6正式在一汽马自达投产,开始了一汽轿车辉煌的历史。次年,马自达同时傍上长安福特,彻底与海南汽车恩断义绝。

痛失马6与马3的海南汽车,一夜回到解放前,无新车可生产,只能抱着过去的普力马和福美来苦苦支撑,而一汽从头到尾冷眼旁观,没有任何表示。

海汽终于支撑不住,痛定思痛改走自主之路——2006年8月31日,海马汽车自己的徽标对外公开,海马汽车正式成立。

我们忍不住悲叹海马的血泪史,一汽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敲开了海南人的心门,却是为了撬走海汽背后的男人;与海汽共度艰难岁月的马自达,也转眼就忘。只剩海马原地醒悟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不能说掏空了夏利又摆道了海马的一汽是否真的没有责任心,只能想着东风照顾悦达的故事替海马不平:你永远无法叫醒一家装睡的公司。

海马单飞后,上市的第一款车是个“旧瓶装新酒”的福美来2代,然而因为车标不再是马自达,国人购买欲顿时下降,销量传奇不再。2007年,另一款自主车型海马3,也遭到市场的冷遇。2008年,海马汽车销量继续大幅下滑,即使在车市疯狂增长的2009年仍未见好。

一直到2014年,海马在借鉴海外经验到自主创新研发的路上都是跌跌撞撞,新普力马、欢动、海马骑士、M3、S7、M8、M5……无一不以惨淡的销量收场。直到2015年底,得益于SUV大热的浪潮,海马S5才为濒临崩溃的海马创造出一波销量小高潮。虽然与哈弗H6、传祺GS4等神车相比,S5只能算不温不火,但对一蹶不振的海马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而S5,正是郑州海马生产的。

那还是在2007年,海马意识到自己不能一味受困于海南岛,于是迈出了扎根中原的第一步——收购郑州轻汽,成立海马郑州基地。彼时,海马掌门人景柱的讲话言犹在耳,“这一桩打下了我们的事业,打下了我们的感情,甚至打下了我们的后半生。”

似乎那时景柱就已笃定,海马总有一天要“迁都”。

海南的确不适合大规模生产汽车——过高的物流成本、薄弱的工业基础、难以留住的人才,都是海马成长路上的阻碍。

而市场广阔的郑州,似乎并不存在这些问题,外加河南虽有宇通、少林等汽车企业,但迟迟没有一家轿车生产厂家,海马的到来,正好能结束河南“无轿车”的历史。掌门人景柱又是如假包换的河南人,因此河南政府格外欢迎海马汽车。

所以北上八年的郑州海马才有了今天的成绩:2015年,海马郑州基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利税超过20亿元。郑州不但拥有海马M6、M3、S5、爱尚和福仕达,更是握着海马的电动汽车事业部,以及今年即将上市的全新SUV车型S3。可以说,海马把政府支持的、市场热度持续升温的,都给了郑州。

良禽择木而栖。偏安海南一隅,海马的上半生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和代价,如若再不走,恐怕迟早会落得破产倒闭或被收购的命运。然而,在中国,经营企业从来都是如履薄冰,尤其企业“迁都”,会给当地财政、税收、就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不过,即便“迁都”,海马的海南生产基地也依旧会如常运营吧,就算不迁,海南总部也将愈发是一副被架空的皮囊吧。或许只能如诗云: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马北上中原日,多舛一生转折时?

国中一众车企,要论命运多舛的话,海马若认第二,恐怕就没人能认第一。

作者:李一帆

在2月末的《中国证券报》上,有一则不起眼的公告,寥寥数十字,但在有些人眼中,据说却是“比金子还可爱的东西”。

这是一则海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全资子公司更名的公告,称:2016年2月26日,经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公司全资子公司“海马轿车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消息一出,中原业界欢声四起。

或许,对有志于打造先进制造业的农业大省河南来说,海马集团的这份公告,是一份喜人的礼物。因为这是海马汽车战略层面重新梳理的诉求和行动——更名是为“迁都”做准备——按照规划,诞生于海口的海马汽车集团,将要把总部迁移至郑州。

甚至已经有当地媒体高呼,假若有那么一天,世人皆说海马好,人们会记住,那是郑州“造”的,是“郑马”。

尽管海马官方对“迁都”一说并未明确表态,也屡屡将本宝宝的采访婉拒门外。但应该说,倘若是真的,不管是对行业还是对区域经济,这次更名的能量都不可小觑,都意味着更大的变动和影响即将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南人欢呼得有理,海马人自己或许也当额手相庆,只是海南人就多少有些五味杂陈了……

说起来,国中一众车企,要论命运多舛的话,海马若认第二,恐怕就没人能认第一。

对的时间爱上错的人,“海马初恋”黯然收场

把时针往回倒拨26年。

那是海子去世后的一年,中国正挣扎在“重新作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浪潮中,汪国真诗集风靡校园巷陌;林青霞凭借《滚滚红尘》唯一一次金马奖封后;而大洋彼岸的日本,彼时正在经历经济泡沫破裂的血雨腥风。

通缩不断加深、内需萎靡不振,各大企业都在缩减、关闭生产线,唯有年轻气盛的马自达,依然盲目地追逐着产量、技术和市场扩张,结果自不待言——马自达迅速陷入危机,不得不疯狂寻找新的利润出口、合作对象。

也就是在这一年,海马汽车的前身——海南汽车制造厂正式成立,冲压车间四条生产线、焊装、油漆和总装流水线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全部完成。海南终于有了生产汽车的能力,却苦于没有技术,无车可产,空有一身洪荒之力,却被封印在被窝里。

海南政府随即抛出橄榄枝,撺掇了一场你侬我侬的洽谈,两家一拍即合。于是,一个急不可耐的日本小伙儿,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南海姑娘,怀着各自的心事,懵懵懂懂、匆匆忙忙地恋爱了。

他们陪伴彼此走过了最初艰涩的时光。马自达为海南汽车源源不断提供着技术、经验、散件,海南对之报以忠诚、尊重和高效:

1990年,海南汽车制造厂第一辆马自达929旅行车(HMC6470)试制成功,次年8月,与马自达草签合同,HMC6470正式开始国产化;1992年,HMC6470旅行车正式投放市场。1993年,海南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以马自达E2000面包车为原型的HMC6440;1994年,推出以第六代马自达323为原型的海南马自达323,323和929更是一度风靡,颇受欢迎。

然而他们相互扶持多年,却始终要不来一纸准生证——无论怎么努力,国家就是“连个汽车生产许可证都不给我”,海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只能在海南省内通行。

琼州海峡以北,汽车市场如日中天,桑塔纳卖得风生水起,可怜南海这对璧人不但只能望大陆兴叹,还要忍受产量不高导致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700个员工靠每年拼装几百辆汽车过日子,负债累累。当初承诺马自达的利润出口,海南根本无法兑现。

“别急,我来帮你呀。”突然,一汽站了出来,邀请海南汽车制造厂挂靠在自个儿这个国有大型汽车企业名下,以帮助海南取得生产汽车的资质,冲破困局。走投无路的海南政府思忖再三,终于于1997年11月和一汽正式签订协议,成立了一汽集团100%控股的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

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海南人正在被挖墙脚,也不知道高富帅一汽,竟然是个心机boy。

海南人,你永远无法叫醒一家装睡的公司

寄人篱下后,海南汽车有了准生证,可以生产全国销售的汽车了。然而,一汽除了给了海南一个名头,并没有给海汽任何车型、资金、技术和管理,海汽只能一边继续生产老旧车型,一边重新开始和马自达的爱情。

2001年海汽以马自达名义推出国内首款家庭MPV普力马,当年销量就达1万多辆。2002年海马在马自达的支持下,下线了国产马自达323——福美来,这款车因为外型经典、质量良好、价格便宜以及挂着马自达的商标,迅速成为中国车市黑马,和通用凯越、现代伊兰特并称“新三样”。海马瞬间从一个边缘车企,一跃成为市场主流。

可就在这时,早就不满足于依附小小海汽的马自达已经开始悄悄地红杏出墙了——他瞄上了一汽这条大腿。正(zao)在(you)此(yu)时(mou),一汽借由是海汽的控股伙伴,指派当时的副总经理徐建一到日本访问马自达。

就像一汽收购夏利只是为了勾搭丰田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汽对海汽故伎重演,徐建一果不其然看中了当时正处于最后研发阶段的马自达6,并向马自达发出了合作邀请。

马自达迅速投怀送抱。2005年3月,一汽集团、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和马自达共同出资成立了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此后,马自达6正式在一汽马自达投产,开始了一汽轿车辉煌的历史。次年,马自达同时傍上长安福特,彻底与海南汽车恩断义绝。

痛失马6与马3的海南汽车,一夜回到解放前,无新车可生产,只能抱着过去的普力马和福美来苦苦支撑,而一汽从头到尾冷眼旁观,没有任何表示。

海汽终于支撑不住,痛定思痛改走自主之路——2006年8月31日,海马汽车自己的徽标对外公开,海马汽车正式成立。

我们忍不住悲叹海马的血泪史,一汽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敲开了海南人的心门,却是为了撬走海汽背后的男人;与海汽共度艰难岁月的马自达,也转眼就忘。只剩海马原地醒悟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不能说掏空了夏利又摆道了海马的一汽是否真的没有责任心,只能想着东风照顾悦达的故事替海马不平:你永远无法叫醒一家装睡的公司。

海马单飞后,上市的第一款车是个“旧瓶装新酒”的福美来2代,然而因为车标不再是马自达,国人购买欲顿时下降,销量传奇不再。2007年,另一款自主车型海马3,也遭到市场的冷遇。2008年,海马汽车销量继续大幅下滑,即使在车市疯狂增长的2009年仍未见好。

一直到2014年,海马在借鉴海外经验到自主创新研发的路上都是跌跌撞撞,新普力马、欢动、海马骑士、M3、S7、M8、M5……无一不以惨淡的销量收场。直到2015年底,得益于SUV大热的浪潮,海马S5才为濒临崩溃的海马创造出一波销量小高潮。虽然与哈弗H6、传祺GS4等神车相比,S5只能算不温不火,但对一蹶不振的海马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而S5,正是郑州海马生产的。

那还是在2007年,海马意识到自己不能一味受困于海南岛,于是迈出了扎根中原的第一步——收购郑州轻汽,成立海马郑州基地。彼时,海马掌门人景柱的讲话言犹在耳,“这一桩打下了我们的事业,打下了我们的感情,甚至打下了我们的后半生。”

似乎那时景柱就已笃定,海马总有一天要“迁都”。

海南的确不适合大规模生产汽车——过高的物流成本、薄弱的工业基础、难以留住的人才,都是海马成长路上的阻碍。

而市场广阔的郑州,似乎并不存在这些问题,外加河南虽有宇通、少林等汽车企业,但迟迟没有一家轿车生产厂家,海马的到来,正好能结束河南“无轿车”的历史。掌门人景柱又是如假包换的河南人,因此河南政府格外欢迎海马汽车。

所以北上八年的郑州海马才有了今天的成绩:2015年,海马郑州基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利税超过20亿元。郑州不但拥有海马M6、M3、S5、爱尚和福仕达,更是握着海马的电动汽车事业部,以及今年即将上市的全新SUV车型S3。可以说,海马把政府支持的、市场热度持续升温的,都给了郑州。

良禽择木而栖。偏安海南一隅,海马的上半生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和代价,如若再不走,恐怕迟早会落得破产倒闭或被收购的命运。然而,在中国,经营企业从来都是如履薄冰,尤其企业“迁都”,会给当地财政、税收、就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不过,即便“迁都”,海马的海南生产基地也依旧会如常运营吧,就算不迁,海南总部也将愈发是一副被架空的皮囊吧。或许只能如诗云: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