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吴军:学会给生活“降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吴军:学会给生活“降噪”

科技和商业的发展,将少数天才创造的智慧,变成福及全人类的福祉。

文|略大参考 秦安娜

编辑|原野

1、传递

2020年1月,吴军动身前往南极。

他乘邮轮从乌斯环亚出发,在德雷克海峡,远高于2米的巨浪中,颠簸两天。次日,船头行驶的波纹里,露出散落在海面的浮冰和斜插入海里的冰山——它们是南极大陆迎接人类的入门仪式。

南极是蓝色星球中,最为人迹罕至的区域。一个世纪前,它是需要凭借勇气、知识和金钱支撑,才能涉足的地域。英国爵士沙克尔顿、挪威极地探险家阿蒙森、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这些南极探险英雄,带着人类征服未知的热情,为国争光的渴望,踏上这片孤冷大陆。

如今,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一艘艘邮轮行驶在南极与其它大陆之间唯一的海域上。船头朝向南极圈的破晓,船尾背离乌斯怀亚——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的夜晚。南极不再神秘,它被收录进各类旅游指南中,成为“一生必去的100个景点”。

这一切变化发生在过去一百年——人类知识急速膨胀的时代。科技和商业的发展,将少数天才创造的智慧,变成福及全人类的福祉。

吴军的南极旅行,已不再需要像探险家们一样,精确计算天气、物资补给、行走路线。不再需要像科学家们一样,带着观测天气、测量土壤、检验岩石放射性等严肃任务。

前往南极的游客仅需要带着好奇心,尊重《南极公约》的精神,以及十几万元购买的跟团游业务,便可以得到一段放松和娱乐身心的旅程。科技和商业将人类历史上长期独立的南极大陆,简化为轮船公司经过收入和成本控制的旅游线路。

吴军喜欢研究文明史,他自称是计算机科学家、研究商业的学者和作家。如果加上世俗的职位,他的头衔还包括前Google高级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以及中信出版的董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董等等。

更多中国读者对他的认知是一位作家,一位能将科技同商业糅合的平整、妥帖又兼具美感的记录者。李开复说吴军是「具备强大叙事能力的优秀工程师」。

吴军出版过12册图书,豆瓣平均分超8.3分。他在《浪潮之巅》中讲述了摩尔定律对半导体行业的重要性,第一次令中国读者了解公司基因理论。在《数学之美》中,将抽象的符号、公式描绘成语言,使得枯燥、冰冷的数学,有了表达的美感。在他出版的新书《信息传》中,吴军记录了从电报到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创造者和推动者。

信息历史的现实意义,放在吴军穿行于南极大陆的旅行中,更能凸显出来。他不需要忍受百年前探险者,在强光、白雪、冰封地带的寂寥感。他可以在邮轮上用卫星电话跟亲友通话、看卫星电视,用WIFI信号上网。

在南极,吴军用手机拍摄过一组企鹅过浅滩的短视频。画面中三只帽带企鹅站在海边,一蹦一蹦的踩着石头,"滑过"浅滩,动作在水中留下浅短的涟漪。吴军将视频发给了周筠——JUSTPUB的创始人,他多本图书的出版编辑。

人类社会便捷、高效、娱乐的通信形式,都要感谢他在《信息传》中记录的天才们,香农提出了信息论三大定律,奠定了信息传输和存储的理论基础,图灵提出了图灵机—今天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冯·诺伊曼设计了通用计算机的系统方案……

少数人的智慧照亮人类前进的脚步,那些在人类历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文明,是吴军研究的母题,他认为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是科技史:

翻开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在讲述王侯将相攻城略地的丰功伟业,帝国的扩展和兴衰,很少讲述世界各地区对文明的贡献。时过境迁,人们会发现,经过历史的涤荡,这些王侯将相其实剩不下什么影响,虽然他们的故事很好听,很好看。

奥林匹克的圣火传递到人类社会,经过一棒又一棒的火炬手的接力。人类知识文明的长存,也需要一代代人加入、创造、讲述、分享,毫无疑问,吴军是其中的参与者。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形容吴军「一个既有目标,又专注当下;既为利益,又为分享;既活出高度,又不能没有色彩」。

2、降噪

南极旅行是吴军2020年唯一一段长途旅行。因为疫情,以及各国的入境隔离政策,春节过后,吴军一直留在美国的家中。最远的一次出行,是去80公里之外的旧金山,跟家人在海边拍拍照片。

同人面对面约见、谈事情的次数,同样稀有,比他在南极大陆见到的人类多不太多。不超过5个人吧,「一个巴掌能数过来」。

往年,吴军会多次飞回国内,4月,他会出现在上海交大的校园里,他是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课程的客座教授。还会受邀参加商业活动,以及图书的签售和书展活动。

以前吴军往返国内,最少也需要花费4天,时间花费在直飞、往返机场、海关安检、参加活动等环节。节奏快的像极了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中国和美国往返一个国际航班,需要4天。一次吴军乘飞机往返,碰到同一机组的空乘人员,空姐都惊讶了,对他讲:“你怎么回来了”。

物理世界的传送,效率的提升是有临界值的。一次国际航班,时间压缩到极致也需要飞行12个小时。它迫使吴军对参加的活动“精挑细选”,准确的说是能推就推。另一种方法就是凑,吴军每次回国会将各种活动凑到一块儿,讲课的、图书签售的、调研的、出席活动的……扎堆安排在几天内,集中处理。

这些事情放到线上,反而简单了,吴军只需要打开电脑,登陆ZOOM就可以了。一些放在线下,不方便参加的活动,通过视频会议,反而容易参与了。

2020年,吴军参加了三次中信出版的线上董事会。之前他一般不参与开会,通常是看文字材料决定。线下的董事会对吴军而言,存在差旅的时间成本。线上远程,吴军可以加入,听一听,了解公司和中国出版行业的情况。

减少的飞行安排,让他有更多时间,侍弄家中的日本花园。他本就懂园艺,趁着居家时间增多,他对花园重新进行设计,还更换了灌溉系统。

信息社会,通信让连接更触手可及,但便捷也产生了副作用——容易分心。

《信息传》提到了一位天才——克劳德.香农,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人。他在《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中写道,噪声是通信的天然属性,信号在空气信道传输中,一定会受到宇宙射线和周围无线电设备的干扰。而随着信号传输距离的不断加强,信号的强度逐渐减弱。香农说信号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噪声减弱或者抵消掉了。

香农提出了改进通信系统的目标是提高信噪比,即信号的能量和噪声能量的比值。降噪成为保持信息传播效率的重要手段。

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在跑步时,我在想些什么》书里,对“降噪”有更文艺的表述:是不是要回归自己的初心,每过一段时间回想自己一开始做这件事情的动机。

信息传递跟人类目标制定有相通的原理,都要通过某种方式,达成一个结果。优化其中的实现路径,就需要“降噪”,去掉冗长、多余、无效的动作。

吴军有独特的"降噪"技巧。他每条微博都有固定的显示“来自微博 weibo.com"的登录方式,这意味着他一直是通过电脑端登陆微博。吴军很少使用手机,他嫌手机办公效率太低,一直用电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次数都不多「大概一天也接不了俩电话,有时候躺床上,想随便看点八卦,也就三五分钟」。

他将这套方法推荐给企业家们:每周五上班时把手机交给前台,下班再取,看看这一天的工作效率是否提高了?

吴军极其珍惜自己的时间,对需要做的事情,有自己的筛选体系。他《浪潮之巅》一书的出版编辑周筠说,吴军对他毫不关心的事情通常不回复邮件,对他认为不够重要的事情,能拖就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会光速回复。

罗振宇评价吴军是能够同时做几件事情的人。吴军则认为自己的长处是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早餐比别人早到十几分钟,打开电脑可以写500字。高考复习政治,背GRE单词,都是骑车时完成的。

减少应酬,是节约时间的又一种方式。吴军很少参加酒局,能拒就拒,他认为这种交流方式不高效。这一习惯很像他的父亲,一位将业余时间用在读书和做研究的清华教授。

3、学习

吴军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小的时候赶上文革的十年动乱,他跟着爷爷、奶奶居住在南京。两位老人没有正式工作,全靠父母寄钱养活,生活并不富裕,鸡蛋以及任何肉类都是奢侈品。

四岁的时候,父母来南京接他回家。从南京到北京的火车有1100多公里,开了整整一天,到达北京已是深夜。他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漆黑的夜晚。他们一家狭居在只有11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自己的水房和厨房。

狭小、局促、贫穷,这是吴军对生活最初的记忆。生活的意外仍旧继续。没过多久,吴军父母调到四川,一家人生活在乡村空地上建立起来的小校园里。四周除了农田就是荒山,没有商店,最近的百货店离学校三公里远。

物资上的匮乏,限制了他对富饶的想象,长到十几岁,吴军都不知道海鲜为何物,一年吃的糖果和可以玩的玩具,加起来都不超过两斤重。

因为贫穷和闭塞,他在年纪尚小的时候,就一直寻找摆脱现状的方法。答案明晰且统一——读书,就像他同辈人一样。

之后的人生经历,吴军同名校紧紧相连,初、高中在清华附中上学、本科和硕士在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和电子工程系、博士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

吴军在清华附中念书时,经常从北门进入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去看书,当时喜爱读小说,上大学之前,差不多把中外文学名著都读完了。当时,吴军并没有想过日后会成为一位作家,高中的时候,他最怕语文课,开学第一课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后老师布置学生也写一篇描写荷塘的作文,吴军的分数很低。

高中三年的作文练习,吴军总结出自己的写作心得「写东西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另外,朴实的语言可能比华丽的词藻更能吸引人。」他的写作风格到今天也并无太多变化,注重思想、视野以及对当下生活和未来的指导意义。

进入清华求学,吴军依旧保持阅读习惯,读的书与他的专业关系不大,有许多哲学书籍,「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影响蛮深的」。

吴军一直喜欢历史,读历史可以提升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到美国以后,吴军又把历史重新学习了一次,按照西方世界研究历史的方式。

2016年,吴军读了《哈佛中国史》,一本从秦汉时期写到清朝末年的通史著作。通史是从很长的时间维度去看事情, 不追究细节,把历史的轮廓讲给读者。

吴军学习了这种讲述历史的方式,他之后的书籍《全球科技通史》、《信息传》都是用通史的方式讲述科技史上伟大的瞬间和人物。

4、有闲

吴军是位古典音乐发烧友。清华求学期间,时常出入清华无线电系(电子工程系)的老系主任张克潜家里。张教授是位超级音乐迷,他有一套昂贵的英国音响,以及一位出名的外甥——高晓松。

张克潜请吴军欣赏莫扎特的作品。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大师,他的音乐轻柔曼妙,充满了阳光,即使有些风雨,也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它是为有闲阶级创作的,音乐里没有悲伤。

对于处在人生打拼阶段的吴军来说,很难有心情和心态欣赏这样的音乐。他更喜欢贝多芬,后者对抗命运的挣扎,有人的气息。多年之后,吴军在《具体生活》中提到了对贝多芬的理解:

在音乐史上,贝多芬被认为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分界线。在贝多芬之前,古典音乐是为权贵服务,从贝多芬开始,音乐才属于人民,艺术才属于人民,人权思想真正崛起始于那个时期。

古典音乐的爱好陪伴吴军多年,在谷歌敲代码的岁月,每日面对数字、字母、符号堆积的编程界面。吴军每天上下班一小时,都在听古典音乐CD。莫扎特、贝多芬、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编织的音乐符号,构成了一种情感抚慰。

吴军是一位有闲情逸致的人,他懂木工,有全套木工工具,打造过家具和女儿们的玩具。研究过中国的道家文化,喜欢读《庄子》,也知晓西方社会经济崛起的密码,依靠科技和商业的力量创造价值。他像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介质,将深奥、枯燥的科学和商业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传递给读者。

他是作家圈里的金卡戴珊,只不过他分享的平台不是INS,而是出版的书籍和专栏。他对工作和生活的感悟,被记录进得到的《硅谷来信》,出版的《见识》、《态度》、《格局》、《大学之路》等书中,他的思想,知识,教育理念、兴趣爱好和亲子关系,都是公开分享给读者的。吴军的生活是半透明的状态。

而读者对吴军的喜爱,借用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的形容,「吴军的著作帮助我从噪声中寻找到了信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吴军:学会给生活“降噪”

科技和商业的发展,将少数天才创造的智慧,变成福及全人类的福祉。

文|略大参考 秦安娜

编辑|原野

1、传递

2020年1月,吴军动身前往南极。

他乘邮轮从乌斯环亚出发,在德雷克海峡,远高于2米的巨浪中,颠簸两天。次日,船头行驶的波纹里,露出散落在海面的浮冰和斜插入海里的冰山——它们是南极大陆迎接人类的入门仪式。

南极是蓝色星球中,最为人迹罕至的区域。一个世纪前,它是需要凭借勇气、知识和金钱支撑,才能涉足的地域。英国爵士沙克尔顿、挪威极地探险家阿蒙森、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这些南极探险英雄,带着人类征服未知的热情,为国争光的渴望,踏上这片孤冷大陆。

如今,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一艘艘邮轮行驶在南极与其它大陆之间唯一的海域上。船头朝向南极圈的破晓,船尾背离乌斯怀亚——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的夜晚。南极不再神秘,它被收录进各类旅游指南中,成为“一生必去的100个景点”。

这一切变化发生在过去一百年——人类知识急速膨胀的时代。科技和商业的发展,将少数天才创造的智慧,变成福及全人类的福祉。

吴军的南极旅行,已不再需要像探险家们一样,精确计算天气、物资补给、行走路线。不再需要像科学家们一样,带着观测天气、测量土壤、检验岩石放射性等严肃任务。

前往南极的游客仅需要带着好奇心,尊重《南极公约》的精神,以及十几万元购买的跟团游业务,便可以得到一段放松和娱乐身心的旅程。科技和商业将人类历史上长期独立的南极大陆,简化为轮船公司经过收入和成本控制的旅游线路。

吴军喜欢研究文明史,他自称是计算机科学家、研究商业的学者和作家。如果加上世俗的职位,他的头衔还包括前Google高级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以及中信出版的董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董等等。

更多中国读者对他的认知是一位作家,一位能将科技同商业糅合的平整、妥帖又兼具美感的记录者。李开复说吴军是「具备强大叙事能力的优秀工程师」。

吴军出版过12册图书,豆瓣平均分超8.3分。他在《浪潮之巅》中讲述了摩尔定律对半导体行业的重要性,第一次令中国读者了解公司基因理论。在《数学之美》中,将抽象的符号、公式描绘成语言,使得枯燥、冰冷的数学,有了表达的美感。在他出版的新书《信息传》中,吴军记录了从电报到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创造者和推动者。

信息历史的现实意义,放在吴军穿行于南极大陆的旅行中,更能凸显出来。他不需要忍受百年前探险者,在强光、白雪、冰封地带的寂寥感。他可以在邮轮上用卫星电话跟亲友通话、看卫星电视,用WIFI信号上网。

在南极,吴军用手机拍摄过一组企鹅过浅滩的短视频。画面中三只帽带企鹅站在海边,一蹦一蹦的踩着石头,"滑过"浅滩,动作在水中留下浅短的涟漪。吴军将视频发给了周筠——JUSTPUB的创始人,他多本图书的出版编辑。

人类社会便捷、高效、娱乐的通信形式,都要感谢他在《信息传》中记录的天才们,香农提出了信息论三大定律,奠定了信息传输和存储的理论基础,图灵提出了图灵机—今天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冯·诺伊曼设计了通用计算机的系统方案……

少数人的智慧照亮人类前进的脚步,那些在人类历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文明,是吴军研究的母题,他认为人类历史最重要的是科技史:

翻开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在讲述王侯将相攻城略地的丰功伟业,帝国的扩展和兴衰,很少讲述世界各地区对文明的贡献。时过境迁,人们会发现,经过历史的涤荡,这些王侯将相其实剩不下什么影响,虽然他们的故事很好听,很好看。

奥林匹克的圣火传递到人类社会,经过一棒又一棒的火炬手的接力。人类知识文明的长存,也需要一代代人加入、创造、讲述、分享,毫无疑问,吴军是其中的参与者。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形容吴军「一个既有目标,又专注当下;既为利益,又为分享;既活出高度,又不能没有色彩」。

2、降噪

南极旅行是吴军2020年唯一一段长途旅行。因为疫情,以及各国的入境隔离政策,春节过后,吴军一直留在美国的家中。最远的一次出行,是去80公里之外的旧金山,跟家人在海边拍拍照片。

同人面对面约见、谈事情的次数,同样稀有,比他在南极大陆见到的人类多不太多。不超过5个人吧,「一个巴掌能数过来」。

往年,吴军会多次飞回国内,4月,他会出现在上海交大的校园里,他是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课程的客座教授。还会受邀参加商业活动,以及图书的签售和书展活动。

以前吴军往返国内,最少也需要花费4天,时间花费在直飞、往返机场、海关安检、参加活动等环节。节奏快的像极了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中国和美国往返一个国际航班,需要4天。一次吴军乘飞机往返,碰到同一机组的空乘人员,空姐都惊讶了,对他讲:“你怎么回来了”。

物理世界的传送,效率的提升是有临界值的。一次国际航班,时间压缩到极致也需要飞行12个小时。它迫使吴军对参加的活动“精挑细选”,准确的说是能推就推。另一种方法就是凑,吴军每次回国会将各种活动凑到一块儿,讲课的、图书签售的、调研的、出席活动的……扎堆安排在几天内,集中处理。

这些事情放到线上,反而简单了,吴军只需要打开电脑,登陆ZOOM就可以了。一些放在线下,不方便参加的活动,通过视频会议,反而容易参与了。

2020年,吴军参加了三次中信出版的线上董事会。之前他一般不参与开会,通常是看文字材料决定。线下的董事会对吴军而言,存在差旅的时间成本。线上远程,吴军可以加入,听一听,了解公司和中国出版行业的情况。

减少的飞行安排,让他有更多时间,侍弄家中的日本花园。他本就懂园艺,趁着居家时间增多,他对花园重新进行设计,还更换了灌溉系统。

信息社会,通信让连接更触手可及,但便捷也产生了副作用——容易分心。

《信息传》提到了一位天才——克劳德.香农,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人。他在《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中写道,噪声是通信的天然属性,信号在空气信道传输中,一定会受到宇宙射线和周围无线电设备的干扰。而随着信号传输距离的不断加强,信号的强度逐渐减弱。香农说信号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噪声减弱或者抵消掉了。

香农提出了改进通信系统的目标是提高信噪比,即信号的能量和噪声能量的比值。降噪成为保持信息传播效率的重要手段。

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在跑步时,我在想些什么》书里,对“降噪”有更文艺的表述:是不是要回归自己的初心,每过一段时间回想自己一开始做这件事情的动机。

信息传递跟人类目标制定有相通的原理,都要通过某种方式,达成一个结果。优化其中的实现路径,就需要“降噪”,去掉冗长、多余、无效的动作。

吴军有独特的"降噪"技巧。他每条微博都有固定的显示“来自微博 weibo.com"的登录方式,这意味着他一直是通过电脑端登陆微博。吴军很少使用手机,他嫌手机办公效率太低,一直用电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次数都不多「大概一天也接不了俩电话,有时候躺床上,想随便看点八卦,也就三五分钟」。

他将这套方法推荐给企业家们:每周五上班时把手机交给前台,下班再取,看看这一天的工作效率是否提高了?

吴军极其珍惜自己的时间,对需要做的事情,有自己的筛选体系。他《浪潮之巅》一书的出版编辑周筠说,吴军对他毫不关心的事情通常不回复邮件,对他认为不够重要的事情,能拖就拖,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会光速回复。

罗振宇评价吴军是能够同时做几件事情的人。吴军则认为自己的长处是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早餐比别人早到十几分钟,打开电脑可以写500字。高考复习政治,背GRE单词,都是骑车时完成的。

减少应酬,是节约时间的又一种方式。吴军很少参加酒局,能拒就拒,他认为这种交流方式不高效。这一习惯很像他的父亲,一位将业余时间用在读书和做研究的清华教授。

3、学习

吴军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小的时候赶上文革的十年动乱,他跟着爷爷、奶奶居住在南京。两位老人没有正式工作,全靠父母寄钱养活,生活并不富裕,鸡蛋以及任何肉类都是奢侈品。

四岁的时候,父母来南京接他回家。从南京到北京的火车有1100多公里,开了整整一天,到达北京已是深夜。他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漆黑的夜晚。他们一家狭居在只有11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自己的水房和厨房。

狭小、局促、贫穷,这是吴军对生活最初的记忆。生活的意外仍旧继续。没过多久,吴军父母调到四川,一家人生活在乡村空地上建立起来的小校园里。四周除了农田就是荒山,没有商店,最近的百货店离学校三公里远。

物资上的匮乏,限制了他对富饶的想象,长到十几岁,吴军都不知道海鲜为何物,一年吃的糖果和可以玩的玩具,加起来都不超过两斤重。

因为贫穷和闭塞,他在年纪尚小的时候,就一直寻找摆脱现状的方法。答案明晰且统一——读书,就像他同辈人一样。

之后的人生经历,吴军同名校紧紧相连,初、高中在清华附中上学、本科和硕士在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和电子工程系、博士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

吴军在清华附中念书时,经常从北门进入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去看书,当时喜爱读小说,上大学之前,差不多把中外文学名著都读完了。当时,吴军并没有想过日后会成为一位作家,高中的时候,他最怕语文课,开学第一课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后老师布置学生也写一篇描写荷塘的作文,吴军的分数很低。

高中三年的作文练习,吴军总结出自己的写作心得「写东西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另外,朴实的语言可能比华丽的词藻更能吸引人。」他的写作风格到今天也并无太多变化,注重思想、视野以及对当下生活和未来的指导意义。

进入清华求学,吴军依旧保持阅读习惯,读的书与他的专业关系不大,有许多哲学书籍,「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影响蛮深的」。

吴军一直喜欢历史,读历史可以提升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到美国以后,吴军又把历史重新学习了一次,按照西方世界研究历史的方式。

2016年,吴军读了《哈佛中国史》,一本从秦汉时期写到清朝末年的通史著作。通史是从很长的时间维度去看事情, 不追究细节,把历史的轮廓讲给读者。

吴军学习了这种讲述历史的方式,他之后的书籍《全球科技通史》、《信息传》都是用通史的方式讲述科技史上伟大的瞬间和人物。

4、有闲

吴军是位古典音乐发烧友。清华求学期间,时常出入清华无线电系(电子工程系)的老系主任张克潜家里。张教授是位超级音乐迷,他有一套昂贵的英国音响,以及一位出名的外甥——高晓松。

张克潜请吴军欣赏莫扎特的作品。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大师,他的音乐轻柔曼妙,充满了阳光,即使有些风雨,也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它是为有闲阶级创作的,音乐里没有悲伤。

对于处在人生打拼阶段的吴军来说,很难有心情和心态欣赏这样的音乐。他更喜欢贝多芬,后者对抗命运的挣扎,有人的气息。多年之后,吴军在《具体生活》中提到了对贝多芬的理解:

在音乐史上,贝多芬被认为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分界线。在贝多芬之前,古典音乐是为权贵服务,从贝多芬开始,音乐才属于人民,艺术才属于人民,人权思想真正崛起始于那个时期。

古典音乐的爱好陪伴吴军多年,在谷歌敲代码的岁月,每日面对数字、字母、符号堆积的编程界面。吴军每天上下班一小时,都在听古典音乐CD。莫扎特、贝多芬、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编织的音乐符号,构成了一种情感抚慰。

吴军是一位有闲情逸致的人,他懂木工,有全套木工工具,打造过家具和女儿们的玩具。研究过中国的道家文化,喜欢读《庄子》,也知晓西方社会经济崛起的密码,依靠科技和商业的力量创造价值。他像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介质,将深奥、枯燥的科学和商业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传递给读者。

他是作家圈里的金卡戴珊,只不过他分享的平台不是INS,而是出版的书籍和专栏。他对工作和生活的感悟,被记录进得到的《硅谷来信》,出版的《见识》、《态度》、《格局》、《大学之路》等书中,他的思想,知识,教育理念、兴趣爱好和亲子关系,都是公开分享给读者的。吴军的生活是半透明的状态。

而读者对吴军的喜爱,借用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的形容,「吴军的著作帮助我从噪声中寻找到了信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