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大战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而这15个杂志封面说明
人类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反思
━━━━━
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大战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机大战”: Deep Blue在1997年赢了当时的国际象棋冠军, Watson在2011年夺得了电视问答节目的百万美元大奖。
无论哪一次竞赛,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话题总能引起媒体的热议。
我们为你整理了从1950年代以来,有关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的封面。你会发现,相似的问题总会一再出现,同样的担忧从未完全消失。但正如《大西洋月刊》所说:
人工智能的出现不只能解放我们的身体,它更有机会让我们发现,人之何以为人,以及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
━━━━━

1955年3月28日,定价还是20美分的《时代》杂志将时任 IBM 总裁 Thomas Watson Jr. 推上了封面。彼时, IBM 研制并推出了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 IBM 701,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将电子处理与电子存储相结合,并投入商业应用。紧接着, IBM 702 也成功上市。
在当期杂志的封面文章《大脑构造者》里,《时代》惊叹地写道:“它能记忆一本1836页曼哈顿电话簿的全部信息……并以每秒7200次无失误逻辑运算速度处理信息……它可以计算出两个127位数字的乘积,并在1/3秒内给出254位的答案。”
━━━━━

1961年2月11日出版的《纽约客》主题是情人节,插画家 Charles Addams 别出心裁地将一台巨大的计算机搬上了封面。在这幅以 IBM SEEC 电子管继电器混合大型计算机为灵感的插画中,这台庞然大物占据了一整个房间,并且贴心地为它的女操作员送上了一张情人节贺卡。
━━━━━
Popular Electronics, 1975.1
1974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老板 Henry Edward Roberts 决定利用英特尔刚刚问世的8080微处理器,为爱好者生产新一代个人计算机。罗伯茨从银行贷出6.5万美元,并将零售价为397美元的8080芯片降到75美元,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Altair 8800 就此诞生。
《大众电子》的封面甫一面市,就激发起杂志近50万订户和百余万电子爱好者对 Altair 8800 的热情,这其中就包括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史蒂芬·乔布斯和史蒂芬·沃兹奈克。
━━━━━
TIME, 1980.12.8
1980年的《时代》杂志已经开始担心机器人引发的失业问题。这一期封面文章的标题是《机器人革命》,文中分析了汽车城底特律使用机器人工作的经济原因:
“20年前,流水线上的一个普通机器人的价格是25000美元;如果按8年的寿命计,算上它的日常维护开销,一个机器人的时薪大概是4.2美元,仅仅略高于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加福利。今天,一台机器人的价格是40000美元……算下来它的时薪大概是4.8美元,而一个工人的时薪是15到20美元。这解释了钱到底会往哪儿流。”
━━━━━

19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发人形智能机器人 Cog 。与之前仅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传统机器人不同的是,科学家们希望 Cog 能像婴儿一样,在与人类的互动中形成认知能力。
1994年5月18日出版的《新科学家》,封面就是一个“想变成人的机器人”,而杂志主文想探讨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研究者们真的能让现在的愚蠢的机器人,变成科幻小说中那样的类人机器吗?遗憾的是,等到200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 Cog 研究计划就全部停止。
━━━━━

1996年2月,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Garry Kasparov 与 IBM 的第一代“深蓝” Deep Blue 对弈,以三胜两平一负的成绩获胜。次年5月,他与“深蓝”在纽约曼哈顿再次对阵。与上一年相比,此时的“深蓝”已经装有 IBM 设计的多个 RS/6000 SP 并行处理芯片,运行能力大大提升。最终, Garry Kasparov 以2.5分比3.5分落败,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认的国际象棋冠军被计算机击败。
《新闻周刊》在1997年5月5日出刊时,持续9天的“人机大战”尚未决出胜负,封面人物 Garry Kasparov 看起来斗志昂扬,杂志内文里写道:“如果深蓝真的赢了会怎么样呢?一些人可能认为国际象棋会因此消失,但真正的命题是,我们是否会消失。”
━━━━━

2000年4月,《连线》杂志发表了科学家 Bill Joy 撰写的《为什么未来不再需要我们》。在这篇受到广泛关注和争议的文章中,Bill Joy 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可能引起的“反作用”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尤其是“机器人学、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有可能让人类在21世纪濒临灭亡”。他担心机器人一直发展下去的话,终有一天会变得比人类更加聪明,从而引发机器人的大革命。
━━━━━

自“深蓝”大胜 Garry Kasparov 之后, IBM 一直在寻找机会发起新的挑战。从2005年开始, IBM 决定针对当时大热的电视问答节目《 Jeopardy! 》开发一款新的程序,这就是后来的 Watson 。
《纽约时报杂志》在2010年采访了 Watson 的研发人员,并将此作为6月20日的封面。《纽约时报杂志》并没有直接预测 Watson 的胜负,但它清醒地指出人工智能面临的深层挑战:一台机器仅仅能学习经过编码之后的文本知识,但有很多的人类知识不是用语言能够表达的。不过,一年后, Watson 还是击败《 Jeopardy! 》的两位往届获胜者,获得了100万美元的头奖。
━━━━━

美国未来学家 Ray Kurzweil 认为,“2045年左右,人工智能将来到一个‘奇点’,跨越这个临界点,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慧,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机器的关系。”
《时代》杂志全方位地想象了,“奇点”来临之后人类世界的图景:也许我们会和机器融合,成为半电子人;也许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无限延长生命;也许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意识扫描到电脑中,并在软件里永远活下去;也许电脑将会获得人性,然后消灭我们。总之,所有的理论有一点是共通的:到那时,人类将不再是2011年的样子。
━━━━━

在这期几乎和上面的《时代》同时出刊的《大西洋月刊》里,封面文章表达了几乎和后者完全不同的意思。为什么机器永远无法打败人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智力或者技艺,也不在于到底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通过“图灵测试”;相反,人工智能的出现能提醒我们,如何做一个更好的朋友、艺术家、老师、父母和爱人,而这正是人之为人的地方。
━━━━━

2000以来,以日本 Kokoro 公司制造的 Actroid 为代表,出现了一批从表情动作到行为举止更像人类的“高级”机器人。《国家地理》检视了这些机器人的历史和现状,并抛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们想把多少日常工作外包给机器人?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是想要一个人形的机器人,还是更想要一支机械手臂?机器人会如何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在这一期的《连线》杂志上发表了封面文章,题为《优于人类:为什么机器人终将,而且必须得到我们的工作》。凯文·凯利写道:200年前,70%的美国人以农业为生。今天,机器已经把所有的农业工作都干了,只剩下1%的农业人口。但是被取代工作的人们并没有无所事事。相反,机器在新的领域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作。
━━━━━

任何新鲜事物都总会引发担忧。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经济学人》亮明了自己的态度:正如军队需要督导,市场需要规则,政府必须透明一样,人工智能也必须引入监督机制。因为人工智能的开发者们没有办法预见到所有情境的方方面面,所以必须引入场外的监督者。
━━━━━

《科学》杂志的“人工智能”特辑,以更学术的方式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技术、经济、隐私等,并指出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融合是大有潜力的领域。
当然,即使是《科学》这样的权威杂志,也解答不了下面的问题:我们如何保证人工智能始终在人类的控制下发展?如果真正的人工智能到来并且和人类共处的话,那样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

在 AlphaGo 与李世石的围棋大战开局之前,另一本科学杂志《自然》已经让这一历史性事件登上了封面,而它关注的焦点是:直觉。因为和国际象棋相比,围棋出棋的随机性更强,可能性更多。如果人工智能要在围棋上战胜人类,就要采取一种类似“直觉”的工作方式,而这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只有人类才有的能力。但是,《自然》指出,人工智能想要“飞跃”的话,还缺一种东西:信念。
━━━━━
除了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
我们也向杂志致敬
来源:智族GQ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