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作家为什么会主动放弃母语写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作家为什么会主动放弃母语写作

他们想要逃离的是什么?他们将何去何从?

作家裘帕·拉希莉。图片来源:网络

2012年,裘帕·拉希莉搬到了罗马,之后便自觉放弃了英文写作。无论是说话、阅读还是写作,她都只用意大利语。这种全方位对一门外语的浸染,如若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自然无可非议。但作为一位英国文学作家,她的事业和文学身份都是由英语建立起来的,这样放弃似乎有些奇怪。一位作家放弃了母语,她将何去何从?

(注: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1967年出生于英国伦郭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童年迁居美国罗得岛。2000年凭借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成为普利策小说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此举也非一时冲动。拉希莉改用意大利语后,写了一部备忘录,其意大利语书名翻译过来叫做《换种话说》(In other Words)。拉希莉在书中提到,意大利语将是自己以后写作使用的唯一语言。人们都劝说她不要这样做,他们不希望要通过翻译版才能读到她的著作,并且这样做有可能毁掉她的作家生涯。甚至连意大利人也不懂她为什么选择用意大利语写作,毕竟这种语言相较英语更为小众。

但拉希莉此举并不是首创。作家放弃母语改用外语进行创作是一种传统。有些人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新的语言中潜藏的多种可能性,例如一些在母语中没有的词汇和短语,新的节奏和音律等,他们为之沉醉。

英语是约瑟夫·康拉德的第三语言,排在波兰语和法语之后。用英语写作的他对此的解释是,自己被“这种语言的天赋所折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放弃母语俄语改用英语有着政治和商业方面的原因,但真正让他一门心思使用英语的却是这门语言本身的乐趣:“我改用英语后,使用俄语词汇进行历险带给我的兴奋感逐渐消失了,”他对《巴黎评论》杂志说道。

本杰明·李·沃尔夫是一位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家。他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有着不同的感知方式,也即语言决定思维。如果他的理论成立,那使用外语写作带给作家的不仅仅是新的词汇,更是新的想法,是解读经历的另一种方式。

沃尔夫的理论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对人的思维仅仅起到影响的作用。例如,英语不会强迫你用不同于俄语的方式思考,但不同的语言会带给人不同的联想,所以会对你的思维有不同的影响。语言只是作家表现这个世界的媒介,但开拓作者的视野、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世界这样的功劳,恐怕很难归之于新的语言。“来意大利前几个月,”拉希莉小姐写道,“我在寻找写作的新方向。我想要一种新的方式。”

然而,采用新的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这也表现出了作者与自己的母语之间痛苦的纠葛,前语言带给自己心理上的负担,用前语言创造出的文学名誉,以及前语言中包含的全部传统。塞缪尔·贝克特可能是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在用英语出版了一些小说和文章后,他开始感觉到自己无法再继续用母语写作。

“我越发觉得母语就像是一层面纱,急待撕碎。”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在我眼里,语法和文风,它们越发无足轻重,就像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浴袍或者真正的绅士那沉着的外表。”不知不觉间,他开始“背叛”英语——打破传统用法,推翻文风习惯以及既有的文学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所有真正的创造性写作所信奉的目标。

贝克特用英语进行了尝试,但他早期的作品评价不高,被认为有他的文学导师詹姆斯·乔伊斯的影子。所以,他改用法语写作,他觉得法语“可以更容易地在没有文风的情况下写作。”(巧合的是,拉希莉小姐的话也与之不谋而合,她道:“用意大利语写作时,我没有文风,采用更原始的方式。”)

但贝克特要逃离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对他而言,英语不行法语却可以?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为了逃离乔伊斯的影响。在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时,他一直处于这位前辈的阴影之下。这种说法让人想起了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anxiety of influence)理论。该理论认为,伟大的作家通过“摆脱”前人的影响来进行创造。

但贝克特却是这种文学焦虑中极端且非比寻常的例子。他不仅试图摆脱乔伊斯的影响,还试图摆脱乔伊斯使用的语言——英语。这门语言是他的包袱,让他联想起英语文学界所有那些伟大的作家。对于贝克特而言,改用法语不仅是智力上的挑战或语言游戏,而是他继续以作家的身份生存下去的必要之举。唯有使用法语时,他才真正抒发己见。他也最终回归:通过把法语文本自己译回英语,他在英语文学界立稳了脚跟,用他欣然放弃的语言建功立业。

与贝克特不同,拉希莉小姐一开始就已经用英语成名。然而,反思过后,她同样也承认自己“试图逃离某些东西”。英语已经成为了她的伤心地,成为了她身为一个作家的焦虑来源——“费尽心力的挣扎,痛苦的争斗。”如果说,贝克特的包袱来源于自己在英语上的失败,那么拉希莉的包袱则在于自己在这个领域里的成功。

“我成为了一名英语作家。然后突然间,我就出了名。我所有的作品都是从一个不知名的人的角度来写的,”她解释道,“但是我第一本书出版后一年,我就再也无法匿名。”英语,已被期待和成就限制,似乎不再行得通,似乎已被滥用。而意大利语提供了一块洁净的石板,尚未担负熟悉的声音,包括她自己的。她甚至拒绝将意大利语“换种话说”这个标题翻译回英文。也许最重要的是,用了新的语言,拉希莉小姐可以毫无压力地去失败。又或许,她可以像贝克特先生一样,去背叛。

作家通过改换语言获得新生。他们逃离的,是围绕在一种语言及其文学传统周围的全部心理联想。从某个角度说,这是作家突破瓶颈的极端做法,用一种全新的语域来重新学习写作。在使用新语言的过程中,他们与前语言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对前语言不再那么熟悉,不再那么厌倦。时间和距离,让母语如同外语般越发新鲜和自由,并拥有一切的可能性去实验。贝克特和英语之间便是如此。现在,拉希莉小姐正朝着意大利语进军,但她也许会发现,自己决定放弃英语最大的收获——正是重新探索英语的机会。

(翻译:段歆玥)

来源:经济学人

原标题:Why do writers abandon their native languag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作家为什么会主动放弃母语写作

他们想要逃离的是什么?他们将何去何从?

作家裘帕·拉希莉。图片来源:网络

2012年,裘帕·拉希莉搬到了罗马,之后便自觉放弃了英文写作。无论是说话、阅读还是写作,她都只用意大利语。这种全方位对一门外语的浸染,如若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自然无可非议。但作为一位英国文学作家,她的事业和文学身份都是由英语建立起来的,这样放弃似乎有些奇怪。一位作家放弃了母语,她将何去何从?

(注: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1967年出生于英国伦郭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童年迁居美国罗得岛。2000年凭借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成为普利策小说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此举也非一时冲动。拉希莉改用意大利语后,写了一部备忘录,其意大利语书名翻译过来叫做《换种话说》(In other Words)。拉希莉在书中提到,意大利语将是自己以后写作使用的唯一语言。人们都劝说她不要这样做,他们不希望要通过翻译版才能读到她的著作,并且这样做有可能毁掉她的作家生涯。甚至连意大利人也不懂她为什么选择用意大利语写作,毕竟这种语言相较英语更为小众。

但拉希莉此举并不是首创。作家放弃母语改用外语进行创作是一种传统。有些人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新的语言中潜藏的多种可能性,例如一些在母语中没有的词汇和短语,新的节奏和音律等,他们为之沉醉。

英语是约瑟夫·康拉德的第三语言,排在波兰语和法语之后。用英语写作的他对此的解释是,自己被“这种语言的天赋所折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放弃母语俄语改用英语有着政治和商业方面的原因,但真正让他一门心思使用英语的却是这门语言本身的乐趣:“我改用英语后,使用俄语词汇进行历险带给我的兴奋感逐渐消失了,”他对《巴黎评论》杂志说道。

本杰明·李·沃尔夫是一位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家。他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有着不同的感知方式,也即语言决定思维。如果他的理论成立,那使用外语写作带给作家的不仅仅是新的词汇,更是新的想法,是解读经历的另一种方式。

沃尔夫的理论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对人的思维仅仅起到影响的作用。例如,英语不会强迫你用不同于俄语的方式思考,但不同的语言会带给人不同的联想,所以会对你的思维有不同的影响。语言只是作家表现这个世界的媒介,但开拓作者的视野、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世界这样的功劳,恐怕很难归之于新的语言。“来意大利前几个月,”拉希莉小姐写道,“我在寻找写作的新方向。我想要一种新的方式。”

然而,采用新的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个新的角度。这也表现出了作者与自己的母语之间痛苦的纠葛,前语言带给自己心理上的负担,用前语言创造出的文学名誉,以及前语言中包含的全部传统。塞缪尔·贝克特可能是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在用英语出版了一些小说和文章后,他开始感觉到自己无法再继续用母语写作。

“我越发觉得母语就像是一层面纱,急待撕碎。”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在我眼里,语法和文风,它们越发无足轻重,就像是维多利亚时期的浴袍或者真正的绅士那沉着的外表。”不知不觉间,他开始“背叛”英语——打破传统用法,推翻文风习惯以及既有的文学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所有真正的创造性写作所信奉的目标。

贝克特用英语进行了尝试,但他早期的作品评价不高,被认为有他的文学导师詹姆斯·乔伊斯的影子。所以,他改用法语写作,他觉得法语“可以更容易地在没有文风的情况下写作。”(巧合的是,拉希莉小姐的话也与之不谋而合,她道:“用意大利语写作时,我没有文风,采用更原始的方式。”)

但贝克特要逃离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对他而言,英语不行法语却可以?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为了逃离乔伊斯的影响。在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时,他一直处于这位前辈的阴影之下。这种说法让人想起了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anxiety of influence)理论。该理论认为,伟大的作家通过“摆脱”前人的影响来进行创造。

但贝克特却是这种文学焦虑中极端且非比寻常的例子。他不仅试图摆脱乔伊斯的影响,还试图摆脱乔伊斯使用的语言——英语。这门语言是他的包袱,让他联想起英语文学界所有那些伟大的作家。对于贝克特而言,改用法语不仅是智力上的挑战或语言游戏,而是他继续以作家的身份生存下去的必要之举。唯有使用法语时,他才真正抒发己见。他也最终回归:通过把法语文本自己译回英语,他在英语文学界立稳了脚跟,用他欣然放弃的语言建功立业。

与贝克特不同,拉希莉小姐一开始就已经用英语成名。然而,反思过后,她同样也承认自己“试图逃离某些东西”。英语已经成为了她的伤心地,成为了她身为一个作家的焦虑来源——“费尽心力的挣扎,痛苦的争斗。”如果说,贝克特的包袱来源于自己在英语上的失败,那么拉希莉的包袱则在于自己在这个领域里的成功。

“我成为了一名英语作家。然后突然间,我就出了名。我所有的作品都是从一个不知名的人的角度来写的,”她解释道,“但是我第一本书出版后一年,我就再也无法匿名。”英语,已被期待和成就限制,似乎不再行得通,似乎已被滥用。而意大利语提供了一块洁净的石板,尚未担负熟悉的声音,包括她自己的。她甚至拒绝将意大利语“换种话说”这个标题翻译回英文。也许最重要的是,用了新的语言,拉希莉小姐可以毫无压力地去失败。又或许,她可以像贝克特先生一样,去背叛。

作家通过改换语言获得新生。他们逃离的,是围绕在一种语言及其文学传统周围的全部心理联想。从某个角度说,这是作家突破瓶颈的极端做法,用一种全新的语域来重新学习写作。在使用新语言的过程中,他们与前语言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对前语言不再那么熟悉,不再那么厌倦。时间和距离,让母语如同外语般越发新鲜和自由,并拥有一切的可能性去实验。贝克特和英语之间便是如此。现在,拉希莉小姐正朝着意大利语进军,但她也许会发现,自己决定放弃英语最大的收获——正是重新探索英语的机会。

(翻译:段歆玥)

来源:经济学人

原标题:Why do writers abandon their native languag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