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在智能汽车领域能颠覆全球汽车格局吗?(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在智能汽车领域能颠覆全球汽车格局吗?(一)

硬科普

文|蓝海经济观察 李方

前言

看到这个题目第一个感觉是很大,可能会包括很多内容。

第二个感觉是不好讲,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超前领域。

第三个是有很多新概念非常专业,且这些概念本身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中。

这些原因使得这个题目是很难去讲述的。

也正是由于此原因,笔者不得不将此文原本在2020年靠前位置上一推再推,一直推到了2021年的首篇!

一方面表示此文的份量非常重,一定要放在新一年首篇;另一方面也是一年来不断积累新资料,研究新资料,使得本文的参考资料达到了历史最高值。

既然此文范围这么广,内容这么多,又一推再推,现在写就一定能写好吗?

我只能说尽最大努力去写,但是篇幅有限制,我们只能把最重要的知识与观点呈现给大家,希望它是一篇知识性强、观点鲜明、具有启发性的、也好看的一篇文章吧。至少它会有助于人们对未来智能汽车领域的科普有所帮助。

正文:

此文将围绕标题讨论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

智能汽车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中国智能汽车厂商成败案例分析

中国在智能汽车领域能颠覆全球汽车格局吗?

智能汽车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说到智能车

相信大家(包括我在内)

会有一堆模糊不清的问题有待厘清

智能车到底怎么定义的?

为什么目前智能车都是以电动车为基础发展的?

难道说智能车必须是电动车吗?

智能车、电动车、新能源车、燃油车、油电混合车

怎么划分?

……

可能有十万个为什么萦绕在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们

好吧

我们先把这方面硬知识科普一下

电动车是以车载电池为动力

以电机驱动车轮的汽车

电动车是新能源车的一种

此外还有太阳能车、氢汽车、液化气汽车等

目前电动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燃油车是指以碳基燃料为动力

以内燃机驱动车轮的汽车

碳基燃料包括

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汽油等

所以部分燃油车实际上也在新能源车的范围里

油电混合车是以碳基燃料与电为动力

以内燃机与电动机驱动车轮的汽车

可见这些概念其实相互都有交集

如新能源车就包含电动车与低排放燃油车

相对于这些车的概念还是比较简单的

一般有小学教育水平就可以理解

智能车则比较复杂了

简单说

智能车是

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

与现代汽车工业结合的产物

通常具有

自动识别

自动控制

辅助自动驾驶

以至全自动驾驶等功能

也正是由于智能车的这个特性

这一领域除了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介入外

IT硬件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染指其中

像英特尔、高通、谷歌、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

在IT与互联网企业看来

智能车几乎就是他们老本行的一个特定场景而已

不就是多了“四个轮子、两排沙发”么?

当然这是玩笑

传统车企是集体跺脚反对这个说法的!

他们坚称

汽车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

智能汽车也不例外

代表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工业水平

在智能汽车里有几个重要概念(非全部)

必须要讲一下:

1、智能车的级别(Level)

这个事可能不少汽车爱好者知道

但为了照顾未知者还是赘述一下

L0-无智能化

由驾驶员时刻完全地控制汽车的原始底层结构

包括制动器、转向器、油门踏板以及起动机

L1-具有特殊功能的智能化

该层次汽车具有一个或多个特殊自动控制功能

可称之为“辅助驾驶阶段”

比如车道偏离警告系统(LDW)

正面碰撞警告系统(FCW)

盲点信息(BLIS)系统

L2-有多项功能的智能化

该层次汽车具有将至少两个原始控制功能

融合在一起实现的系统

完全不需要驾驶员对这些功能进行控制

可称之为“半自动驾驶阶段”

比如紧急自动刹车系统(AEB)

紧急车道辅助系统(ELA)

L3-具有限制条件的无人驾驶

该层次汽车能够在某个特定的驾驶交通环境下

让驾驶员完全不用控制汽车

可称之为“高度自动驾驶阶段”

L4-全工况无人驾驶

该层次汽车完全自动控制车辆

全程检测交通环境

能够实现所有的驾驶目标

驾驶员只需提供目的地或者输入导航信息

在任何时候都不需要对车辆进行操控

可称之为“完全自动驾驶阶段”

2、汽车的OTA升级

这个事知道的人大概不多

这可是智能汽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OTA Over-the-AirTechnology

空中下载技术是智能汽车时代的必备技能

做个简单类比

OTA有点像IT里的操作系统

苹果手机里的iOS系统升级

可以使该手机在硬件没有更新情况下

实现一些软件新功能

当然

智能车的OTA做的会更彻底一些

未来智能车在购买使用后

并非所有功能都开放使用

而随着OTA升级

它的功能会一步步“释放”出来

这才是智能车的真正魅力所在

也是智能车与传统汽车

本质区分的“分水岭”!

未来的智能车不用再分什么小版本款式

像什么18款还是19款

一款车使用周期内可能就一个版本

所有的升级都靠OTA进行了

3、汽车ACC控制

这个事知道的人大概也不多

这也是智能汽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ACC是Adaptive Cruise Control的英文简写

意思是自适应巡航控制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是一种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

它是在早已存在的

巡航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

安装在车辆前部的车距传感器

持续扫描车辆前方道路

同时轮速传感器采集车速信号

汽车的传感器

会根据前车以及本车的行驶状态

经过ECU的计算判断后

向执行器(节气门,制动,档位)发送指令

以决定自己的行驶状态

是加速还是减速

还是退出巡航

了解了智能车的分级

OTA升级

ACC控制

才能对它有了较具体的认识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搞清楚

把它放在后面

是因为要把这事解释清楚有点复杂

这个问题就是

智能车只能是电动车吗?

我们不妨先把结论告诉大家

重要原因放在后面解释

结论

任何车都可以做成智能车

只是因为两个原因

使得用电动车做智能车目前最合理

一是用电动车做智能车

实现起来最便捷且成本最低

二是燃油车在可预期未来

将不会再作为主流汽车发展

似乎也没有太多必要

去发展基于燃油车的智能车

下面我们展开解释第一个原因

智能车的核心诉求

是要用电脑系统精准地控制动力系统

以电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

在这方面实现起来很容易

可以用电脑精准地控制

电动机的动力输出

这中间的时间延迟几乎为零

动力损耗也非常有限

可是以内燃机为驱动力的燃油车

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变得难很多

自动驾驶需要精准计算内燃机的燃料注入量

这里要有许多因素要考虑

例如空气湿度与温度

氧气含量

路面材料

道路坡度等

这样才能计算出刚好适量的燃油注入量

使得汽车按照预定的行驶计划增速或减速

这要求用很多传感器

来实时传输相关数据

并保证在无故障状态下运行

这里有不少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比如时间延迟问题

即便是最好的内燃机系统

也有延迟问题

因为注入燃油的过程

是个复杂的机械与化学活动过程

而不是一个电子活动过程

会有难以预料的情况出现

就现有的

以冯诺伊曼体系结构为基础的计算机来说

其运算机理与速度

肯定是做不到没有延迟的实时控制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

AI芯片技术已经在体系结构方面

有了很大进步

而到了量子计算机时代

更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相信未来的计算机技术

可以解决内燃机实时精确控制问题

剩下的问题只是对于非主流的燃油车

有没有必要进行智能化改造

以及燃油车智能化改造的成本问题

总结来说

智能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它与燃油发动机驱动?

还是电动机驱动?

并没有直接联系

所以说到“智能车”

一般是涵盖了电动车与新能源车

目前智能车

主要以电动汽车为基础发展的

主要是因为现有技术水平下

比较容易实现且成本较低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看

电动车还将是智能车的首选类型

而首选的技术攻关方向

则是电动车上电池的更新换代

从磷酸铁锂电

到三元锂电

再到固态电池

甚至氢燃料电池

发展方向是电池容量越来越大

而电池成本越来越低

所以

不用纠结智能车以什么车为基础

人类的聪明才智一定会随着技术的发展

自然而然地走出一条最佳的发展路径

中国智能汽车厂商成败案例分析(失败案例)

近7年来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

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

从2014年的49.6亿元

增长到2018年的550.8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 82.6%

仅2018年中国注册在案的

电动汽车制造商多达487家

根据2019年3月

新能源汽车国家检测与管理中心的数据

当年共有635家电动车企

进行了国家财政补贴申报

在市场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

应该说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

正所谓“大浪淘沙,泥沙俱下”

有所谓“中国新势力”车企的迅速崛起

也有烧光数十亿投资没搞出名堂的案例

即便是“中国新势力”

车企也是像坐“过山车”

一会儿说“寒冬”要熬不下去了

一会儿又说“狂涨”到泡沫快破了

那么中国智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

我们还是要做个认真的分析。

我们先研究几个失败案例

头一个还得说那个

永远“下周回国贾跃亭”

这个案例由于媒体曝光率极高

他的事迹也广为人知

但你还不得不把他算在

中国造智能车的“一根葱”里

甚至还可以追溯为

中国最早涉入智能车领域的“前辈”呢

放下贾跃亭以前的“事迹”不表

单说他去年使出一招

“个人破产”的金蝉脱壳之计后

给他的FF(法拉第未来)

再次带来了小希望

因为此前FF车

迟迟不能量产的主要原因是融不到资

融不到资的主要原因是

贾跃亭的个人信用已无限趋近为零

贾跃亭信用透支

一方面是到美国后为FF融资无法偿还

另一方面更严重的是

国内原乐视网的巨额债务无力偿还问题

怎么解开这个死套?

贾会计祭出了最后一招“破产”

把他的股权全部转给FF公司

使得所有债权人的最后唯一希望

维系在FF车可以量产上

实在是高啊!

这招迫使所有债权人还必须闭上嘴

还得全力支持他后续可以融到资

FF车可以实现量产甚至上市

你还别说

2020年10月14日

FF获得了美国两大金融机构提供的

4500万美元(超3亿元人民币)的债权融资贷款

为FF提供资金支持的美国两大金融机构是

BIRCHLAKE FUND MANAGEMENT LP

和ATW Partner

本轮融资完成后

意味着FF在正式IPO之前

获得了足够的运营资金

基本度过了短期现金流危机

可是FF后续状况仍然很不乐观

一是这笔钱只能应付最小规模的

公司运营费用

远不是可以大规模量产的生产费用

如果不能形成大规模量产

带来可观的收入

又怎么能真正解开资金短缺

使公司无力发展的死套?

二是据汽车产业资深人士评论

FF拖了这么多年没有形成量产

即便现在开始量产也是有点“太晚了”

它已经失去了智能车量产

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其他中外车企早就实现了量产

且成功进入市场了

FF原本的先发优势

几乎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了

这个打击对FF是实质性的

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称

贾跃亭宣称FF

“将转型成为一家全方位工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成为电动汽车

计算平台

整车工程

工业设计

产品定制和制造资源的平台服务商”

这意味着FF将放弃造车

而“转型”为智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

笔者认为

贾跃亭在巨大的双重压力下

这种“转型”是有可能的

且如果能如此转型成功

已经是他的最佳结局了

近期传出吉利将与FF合作

代工生产FF91

格力集团也将投资20亿给FF

如果这些消息属实

将进一步证明FF的重新定位

它将确实转变为一家

智能电动车工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而落地生产的工作

将转移到吉利(与其他类似)

这种成熟的厂商来承担

全球新一轮智能汽车投资热

给贾跃亭的FF带来了希望

可是如果就此断定FF从此走出泥潭

恐怕还为时过早

有几个原因仍然影响着FF的命运

一是从目前的融资情况看

虽然有了一些转机

可是目前的融资

以及可预见的一些融资仍然有限

可以说是满足FF运营的最底线

不能有任何波折或者发生一些意外

二是虽然贾跃亭以“破产”把自己摘了出来

但他仍然在FF里任职

甚至明眼人都知道

他是FF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FF仍然有明显的贾氏色彩

这些都必将影响到FF的融资

以及各种与他进行的战略合作

贾跃亭的“阴影”

仍然笼罩着FF的前景

三是即便FF退一步

成为一家智能电动车工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他仍然要有若干重大技术关键点

能否通过点问题

这是作为一家成熟的智能车厂商

必须要过的坎

这些都会在FF的未来几年

考验着他的能力

总之

贾跃亭的FF

最终能否成功走出来有很多变数

他想要最终在市场上真正成功

还是有相当的路要走的

这位经常“为梦想窒息”之人

本来是有望成为中国智能车第一人的

可是受到“执行”成“乐视烂摊子”的拖累

眼瞅着将落魄成中国智能车的“路人甲”

真像《送亲》那歌里唱的:

把我从梦中惊醒的是迎亲的唢呐

本该迎亲的人却变成送亲的傻瓜

看来

不断地去“窒息式”梦想还是不中的

要想做出智能车

还是靠扎扎实实的准备与执行力

(未完待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在智能汽车领域能颠覆全球汽车格局吗?(一)

硬科普

文|蓝海经济观察 李方

前言

看到这个题目第一个感觉是很大,可能会包括很多内容。

第二个感觉是不好讲,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超前领域。

第三个是有很多新概念非常专业,且这些概念本身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中。

这些原因使得这个题目是很难去讲述的。

也正是由于此原因,笔者不得不将此文原本在2020年靠前位置上一推再推,一直推到了2021年的首篇!

一方面表示此文的份量非常重,一定要放在新一年首篇;另一方面也是一年来不断积累新资料,研究新资料,使得本文的参考资料达到了历史最高值。

既然此文范围这么广,内容这么多,又一推再推,现在写就一定能写好吗?

我只能说尽最大努力去写,但是篇幅有限制,我们只能把最重要的知识与观点呈现给大家,希望它是一篇知识性强、观点鲜明、具有启发性的、也好看的一篇文章吧。至少它会有助于人们对未来智能汽车领域的科普有所帮助。

正文:

此文将围绕标题讨论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

智能汽车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中国智能汽车厂商成败案例分析

中国在智能汽车领域能颠覆全球汽车格局吗?

智能汽车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

说到智能车

相信大家(包括我在内)

会有一堆模糊不清的问题有待厘清

智能车到底怎么定义的?

为什么目前智能车都是以电动车为基础发展的?

难道说智能车必须是电动车吗?

智能车、电动车、新能源车、燃油车、油电混合车

怎么划分?

……

可能有十万个为什么萦绕在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们

好吧

我们先把这方面硬知识科普一下

电动车是以车载电池为动力

以电机驱动车轮的汽车

电动车是新能源车的一种

此外还有太阳能车、氢汽车、液化气汽车等

目前电动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燃油车是指以碳基燃料为动力

以内燃机驱动车轮的汽车

碳基燃料包括

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汽油等

所以部分燃油车实际上也在新能源车的范围里

油电混合车是以碳基燃料与电为动力

以内燃机与电动机驱动车轮的汽车

可见这些概念其实相互都有交集

如新能源车就包含电动车与低排放燃油车

相对于这些车的概念还是比较简单的

一般有小学教育水平就可以理解

智能车则比较复杂了

简单说

智能车是

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

与现代汽车工业结合的产物

通常具有

自动识别

自动控制

辅助自动驾驶

以至全自动驾驶等功能

也正是由于智能车的这个特性

这一领域除了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介入外

IT硬件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染指其中

像英特尔、高通、谷歌、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

在IT与互联网企业看来

智能车几乎就是他们老本行的一个特定场景而已

不就是多了“四个轮子、两排沙发”么?

当然这是玩笑

传统车企是集体跺脚反对这个说法的!

他们坚称

汽车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

智能汽车也不例外

代表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工业水平

在智能汽车里有几个重要概念(非全部)

必须要讲一下:

1、智能车的级别(Level)

这个事可能不少汽车爱好者知道

但为了照顾未知者还是赘述一下

L0-无智能化

由驾驶员时刻完全地控制汽车的原始底层结构

包括制动器、转向器、油门踏板以及起动机

L1-具有特殊功能的智能化

该层次汽车具有一个或多个特殊自动控制功能

可称之为“辅助驾驶阶段”

比如车道偏离警告系统(LDW)

正面碰撞警告系统(FCW)

盲点信息(BLIS)系统

L2-有多项功能的智能化

该层次汽车具有将至少两个原始控制功能

融合在一起实现的系统

完全不需要驾驶员对这些功能进行控制

可称之为“半自动驾驶阶段”

比如紧急自动刹车系统(AEB)

紧急车道辅助系统(ELA)

L3-具有限制条件的无人驾驶

该层次汽车能够在某个特定的驾驶交通环境下

让驾驶员完全不用控制汽车

可称之为“高度自动驾驶阶段”

L4-全工况无人驾驶

该层次汽车完全自动控制车辆

全程检测交通环境

能够实现所有的驾驶目标

驾驶员只需提供目的地或者输入导航信息

在任何时候都不需要对车辆进行操控

可称之为“完全自动驾驶阶段”

2、汽车的OTA升级

这个事知道的人大概不多

这可是智能汽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OTA Over-the-AirTechnology

空中下载技术是智能汽车时代的必备技能

做个简单类比

OTA有点像IT里的操作系统

苹果手机里的iOS系统升级

可以使该手机在硬件没有更新情况下

实现一些软件新功能

当然

智能车的OTA做的会更彻底一些

未来智能车在购买使用后

并非所有功能都开放使用

而随着OTA升级

它的功能会一步步“释放”出来

这才是智能车的真正魅力所在

也是智能车与传统汽车

本质区分的“分水岭”!

未来的智能车不用再分什么小版本款式

像什么18款还是19款

一款车使用周期内可能就一个版本

所有的升级都靠OTA进行了

3、汽车ACC控制

这个事知道的人大概也不多

这也是智能汽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ACC是Adaptive Cruise Control的英文简写

意思是自适应巡航控制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是一种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

它是在早已存在的

巡航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

安装在车辆前部的车距传感器

持续扫描车辆前方道路

同时轮速传感器采集车速信号

汽车的传感器

会根据前车以及本车的行驶状态

经过ECU的计算判断后

向执行器(节气门,制动,档位)发送指令

以决定自己的行驶状态

是加速还是减速

还是退出巡航

了解了智能车的分级

OTA升级

ACC控制

才能对它有了较具体的认识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搞清楚

把它放在后面

是因为要把这事解释清楚有点复杂

这个问题就是

智能车只能是电动车吗?

我们不妨先把结论告诉大家

重要原因放在后面解释

结论

任何车都可以做成智能车

只是因为两个原因

使得用电动车做智能车目前最合理

一是用电动车做智能车

实现起来最便捷且成本最低

二是燃油车在可预期未来

将不会再作为主流汽车发展

似乎也没有太多必要

去发展基于燃油车的智能车

下面我们展开解释第一个原因

智能车的核心诉求

是要用电脑系统精准地控制动力系统

以电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

在这方面实现起来很容易

可以用电脑精准地控制

电动机的动力输出

这中间的时间延迟几乎为零

动力损耗也非常有限

可是以内燃机为驱动力的燃油车

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变得难很多

自动驾驶需要精准计算内燃机的燃料注入量

这里要有许多因素要考虑

例如空气湿度与温度

氧气含量

路面材料

道路坡度等

这样才能计算出刚好适量的燃油注入量

使得汽车按照预定的行驶计划增速或减速

这要求用很多传感器

来实时传输相关数据

并保证在无故障状态下运行

这里有不少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比如时间延迟问题

即便是最好的内燃机系统

也有延迟问题

因为注入燃油的过程

是个复杂的机械与化学活动过程

而不是一个电子活动过程

会有难以预料的情况出现

就现有的

以冯诺伊曼体系结构为基础的计算机来说

其运算机理与速度

肯定是做不到没有延迟的实时控制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

AI芯片技术已经在体系结构方面

有了很大进步

而到了量子计算机时代

更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相信未来的计算机技术

可以解决内燃机实时精确控制问题

剩下的问题只是对于非主流的燃油车

有没有必要进行智能化改造

以及燃油车智能化改造的成本问题

总结来说

智能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它与燃油发动机驱动?

还是电动机驱动?

并没有直接联系

所以说到“智能车”

一般是涵盖了电动车与新能源车

目前智能车

主要以电动汽车为基础发展的

主要是因为现有技术水平下

比较容易实现且成本较低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看

电动车还将是智能车的首选类型

而首选的技术攻关方向

则是电动车上电池的更新换代

从磷酸铁锂电

到三元锂电

再到固态电池

甚至氢燃料电池

发展方向是电池容量越来越大

而电池成本越来越低

所以

不用纠结智能车以什么车为基础

人类的聪明才智一定会随着技术的发展

自然而然地走出一条最佳的发展路径

中国智能汽车厂商成败案例分析(失败案例)

近7年来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

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

从2014年的49.6亿元

增长到2018年的550.8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 82.6%

仅2018年中国注册在案的

电动汽车制造商多达487家

根据2019年3月

新能源汽车国家检测与管理中心的数据

当年共有635家电动车企

进行了国家财政补贴申报

在市场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

应该说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

正所谓“大浪淘沙,泥沙俱下”

有所谓“中国新势力”车企的迅速崛起

也有烧光数十亿投资没搞出名堂的案例

即便是“中国新势力”

车企也是像坐“过山车”

一会儿说“寒冬”要熬不下去了

一会儿又说“狂涨”到泡沫快破了

那么中国智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

我们还是要做个认真的分析。

我们先研究几个失败案例

头一个还得说那个

永远“下周回国贾跃亭”

这个案例由于媒体曝光率极高

他的事迹也广为人知

但你还不得不把他算在

中国造智能车的“一根葱”里

甚至还可以追溯为

中国最早涉入智能车领域的“前辈”呢

放下贾跃亭以前的“事迹”不表

单说他去年使出一招

“个人破产”的金蝉脱壳之计后

给他的FF(法拉第未来)

再次带来了小希望

因为此前FF车

迟迟不能量产的主要原因是融不到资

融不到资的主要原因是

贾跃亭的个人信用已无限趋近为零

贾跃亭信用透支

一方面是到美国后为FF融资无法偿还

另一方面更严重的是

国内原乐视网的巨额债务无力偿还问题

怎么解开这个死套?

贾会计祭出了最后一招“破产”

把他的股权全部转给FF公司

使得所有债权人的最后唯一希望

维系在FF车可以量产上

实在是高啊!

这招迫使所有债权人还必须闭上嘴

还得全力支持他后续可以融到资

FF车可以实现量产甚至上市

你还别说

2020年10月14日

FF获得了美国两大金融机构提供的

4500万美元(超3亿元人民币)的债权融资贷款

为FF提供资金支持的美国两大金融机构是

BIRCHLAKE FUND MANAGEMENT LP

和ATW Partner

本轮融资完成后

意味着FF在正式IPO之前

获得了足够的运营资金

基本度过了短期现金流危机

可是FF后续状况仍然很不乐观

一是这笔钱只能应付最小规模的

公司运营费用

远不是可以大规模量产的生产费用

如果不能形成大规模量产

带来可观的收入

又怎么能真正解开资金短缺

使公司无力发展的死套?

二是据汽车产业资深人士评论

FF拖了这么多年没有形成量产

即便现在开始量产也是有点“太晚了”

它已经失去了智能车量产

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其他中外车企早就实现了量产

且成功进入市场了

FF原本的先发优势

几乎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了

这个打击对FF是实质性的

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称

贾跃亭宣称FF

“将转型成为一家全方位工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成为电动汽车

计算平台

整车工程

工业设计

产品定制和制造资源的平台服务商”

这意味着FF将放弃造车

而“转型”为智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

笔者认为

贾跃亭在巨大的双重压力下

这种“转型”是有可能的

且如果能如此转型成功

已经是他的最佳结局了

近期传出吉利将与FF合作

代工生产FF91

格力集团也将投资20亿给FF

如果这些消息属实

将进一步证明FF的重新定位

它将确实转变为一家

智能电动车工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而落地生产的工作

将转移到吉利(与其他类似)

这种成熟的厂商来承担

全球新一轮智能汽车投资热

给贾跃亭的FF带来了希望

可是如果就此断定FF从此走出泥潭

恐怕还为时过早

有几个原因仍然影响着FF的命运

一是从目前的融资情况看

虽然有了一些转机

可是目前的融资

以及可预见的一些融资仍然有限

可以说是满足FF运营的最底线

不能有任何波折或者发生一些意外

二是虽然贾跃亭以“破产”把自己摘了出来

但他仍然在FF里任职

甚至明眼人都知道

他是FF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FF仍然有明显的贾氏色彩

这些都必将影响到FF的融资

以及各种与他进行的战略合作

贾跃亭的“阴影”

仍然笼罩着FF的前景

三是即便FF退一步

成为一家智能电动车工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他仍然要有若干重大技术关键点

能否通过点问题

这是作为一家成熟的智能车厂商

必须要过的坎

这些都会在FF的未来几年

考验着他的能力

总之

贾跃亭的FF

最终能否成功走出来有很多变数

他想要最终在市场上真正成功

还是有相当的路要走的

这位经常“为梦想窒息”之人

本来是有望成为中国智能车第一人的

可是受到“执行”成“乐视烂摊子”的拖累

眼瞅着将落魄成中国智能车的“路人甲”

真像《送亲》那歌里唱的:

把我从梦中惊醒的是迎亲的唢呐

本该迎亲的人却变成送亲的傻瓜

看来

不断地去“窒息式”梦想还是不中的

要想做出智能车

还是靠扎扎实实的准备与执行力

(未完待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