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教授曾与彼得·蒂尔(Peter Thiel)有过一次对谈。自诩为古典自由意志论者的彼得·蒂尔在福山面前讲到左派和右派各自有不同盲点,但他更感兴趣的是一个甚少被人们提及的共同盲点——科技发展减速,以及我们是否还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社会的问题。
有趣的是,起家于硅谷、被奉为科技创业者标杆的彼得·蒂尔对这一问题的判断却相当悲观。他认为自60年代起科学技术就开始大大放缓。过去15年的电脑时代,包括互联网和网络2.0的发展,其实只是整体大幅放缓之中的一个小例外。而科技发展的减速与人们对政治经济体制日益严重的犬儒主义和悲观情绪是紧密相关的。
是的,当国内创业导师还在讨论互联网思维的时候,硅谷的创业英雄已经在讨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哲学。这是彼得·蒂尔的出众之处——在他引人深思的观点背后,藏着一套完整统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这大抵也正是为什么彼得的中国行中的密集走秀让人觉得远不如读其著作来得精彩、难免隔靴搔痒之感的原因。
在彼得·蒂尔近期刷爆朋友圈的精彩观点中,小佛爷最关心的自然还是其在创业管理前沿思潮中的位置,他继承了什么,又在反对什么。弄清楚这个,以后需要对付这种世界观自成一体的家伙,不仅要找国内VC创业者来对话,再拉上几个能跟他在理论上掐架或互相印证的就更有趣了。
彼得在书的开篇《Party Like It's 1999》中明确指出科技的错误四条之一就是试错而不是计划未来。大家应该还记得前年来华大受热捧的创业导师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就是写《精益创业》作者埃里克·莱斯(Eric Rice)的老师,自己写了《创业者手册》一书。布兰克和莱斯师徒所倡导的“精益创业”理念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快速的试错快速转变,强调不断“Pivot”(围绕一个点循环试错改进)。
在“计划未来”还是“面向市场不断试错”上,彼得·蒂尔和布兰克、莱斯师徒的观点如此迥异也不难揣摩,彼得在自己宏大世界观设定下追寻的是建立伟大企业,而布兰克·莱斯师徒作为管理研究者,在一开始就开宗名义:他们的理论是为了让更多的创业者能够活下来免于死亡。
彼得在《Man and Machine》书中一章还提到大数据实际上是大量的蠢数据。因为电脑善于处理重复工作,而人善于做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试图用电脑完全取代人是错误的方向。这一点与过去两年中企业热衷讨论的如何用大数据全样本分析潮流相背。大数据的概念火爆之后,管理学界也开始反思企业在数据和分析上大量投资但却回报寥寥的现象,典型的就是《你也许不需要大数据》(哈佛商业评论2013年12月)中认为,大多数企业没能对已有数据进行良好处理,根本不具备依据数据决策的能力和文化。作者珍妮·罗丝与彼得一样,着眼于人对数据的掌控能力。
此外彼得谈到销售时说,销售的核心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想法而不是对客户忠诚,任何销售都必须是隐藏的,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能说出来。布伦特·亚当森在《拆除销售机器》(哈佛商业评论2013年11月)一文中认为“见解式销售(Insight Selling)”即将崛起,指出有创造力和适应性、能够以颠覆性的思考挑战客户思维、拿出客户意料之外解决方案的销售人员,才是新环境中的宠儿。
彼得·蒂尔给创业者的金玉良言,在战略、决策、销售等方面的观点与近年间也曾大受追捧的创业导师此前给出的一些建议不尽相同,又与一些管理学派的思潮遥相应和。最为耐人玩味的是多个领域观点全都与其整体的世界观丝丝入扣——警惕全球化、克制看待科技的作用、强调人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