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美妆即时配送可能是个伪命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美妆即时配送可能是个伪命题?

消费场景是美妆外卖存在的最大BUG。

文|C2CC新传媒

从“饿了就要饿了么”变成“饿不饿都上饿了么”那一刻开始,外卖平台的“野心”就已经暴露了。

在互联网“百团大战”的“上古时期”,美团就在思考团购领域的终极战场在哪里?事实证明,电商平台基本上收割了实物类团购,唯有服务类团购才是美团这类团购平台的出路,即使是当下最火热的社区团购,实物类的团购模式,目前为止依然没有真正的赢家。

不久前,全球美妆集合店品牌THE COLORIST调色师正式入驻饿了么,已上线100家门店,超200款商品,覆盖彩妆、护肤、香氛、美瞳、化妆工具等品类。这也并非调色师第一次与外卖平台合作,早在一年多之前,调色师就已经与美团展开相关的合作。

不只是调色师,像悦诗风吟、Little B、林清轩等美妆品牌,丝芙兰、屈臣氏、万宁、娇兰佳人等美妆门店品牌都早已入驻了美团或者饿了么。

为什么说美妆外卖一直都在探索中?

近年来,外卖平台的内沿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最初以餐饮为主的外卖服务,正在向水果生鲜、蛋糕甜点、生活用品和药店等更广泛的消费场景拓展。

2018年年底,饿了么官方发布了三支广告片,正式宣告平台进行业务升级,从食物到万物,从点餐服务到吃喝玩乐的本地生活一站式服务,饿了么平台“撕破”餐饮外卖的局限,不断扩张服务边界,开始将本地生活融合到整个平台生态当中,满足用户多场景、高频化的即时需求。

2020年9月,美团甚至拿出了一整套针对美妆个护零售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括品牌认证体系、营销服务、配送服务、评价内容、直播、探店评测等六项服务,结合平台自身特点和流量优势,为美妆个护品牌做线上引流,也提到过将深化与雅诗兰黛、巴黎欧莱雅、娇兰等已经建立品牌营销合作的美妆个护大牌的合作。

尽管外卖平台对美妆即时配送模式“磨刀霍霍”,品牌对于这一可能成为新增长点的新零售渠道寄予希望,仅饿了么平台2.6亿用户,2200万的日活就足以成为很多品牌眼中的“肥肉”,但现实的骨感与理想的丰满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从屈臣氏2018年率先入驻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开始算起,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可是对于外卖平台来说,美妆的“跨场景消费+即时配送”依然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初级阶段,在模式和运营创新上并没有太多的改变,甚至在平台细分类目上都没有太多的进展。

这也不难理解,外卖平台的核心在于外卖及相关生活服务类的团购,对于美妆及其他商品类目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偏差。

时至今日,无论是饿了么,还是美团外卖,美妆、母婴、3C数码等实物类目依然未设置专门的类目入口,还是将其归类于新零售类目下的商超类目之下。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以屈臣氏为例,无论是在美团平台,还是在饿了么平台,其自然月销目前还是处于一种相对惨淡的状态(不排除部分一二线市场门店月销状态良好),外卖平台对于其流量转化效率提升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消费场景是美妆外卖无法跨越的鸿沟

美团、饿了么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服务类的团购,而非实物类团购,这是一种以服务为主体的产品销售,纯实物类的团购并不是外卖平台的优势。

之前也有人提出过“微距电商”的概念,认为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愿意为配送速度买单。疫情之下,线下门店客流总体萎缩,依托O2O平台打造线上订单、门店发货的新模式正成为风尚,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林清轩等品牌在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外卖平台自救获得了成功,美团外卖数据也显示,在内复工复产后,美妆个护成为平台上外卖单量增长最快的五大非餐饮品类之一,这似乎都在向外散发积极的信号。

不过,任何零售模式都离不开“人货场”,人就是消费者,货就是产品,场就是消费场景。在整个美妆外卖生态链中,平台、品牌、门店、消费者流量都不缺,消费场景却是美妆外卖无法跨越的鸿沟。

外卖的逻辑是为城市生活提供最后一公里的便捷服务,说白了还是“懒人经济”的产物。这与美妆用户的消费行为并不一致。

设想一下,消费者甚至不愿走出家门,去一公里外的门店购买所需产品时,更不会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护肤和化妆之上;真正会在线上综合电商平台或者美妆类垂直电商平台购物的消费者,也并不会在乎产品是一小时送达还是两天送达。

所以,消费场景是美妆外卖存在的最大BUG。

美团或许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美团和大众点评两个APP所累积的用户,已经习惯通过平台分享、评价、寻找门店,这是美团积累的前期资本。根据最新的消息报道,美团近日开始内测“群聊”功能,未来不排除增加用户实时通讯的功能,这对于美妆外卖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就目前而言,通过线上种草引导用户进门店消费,才是美妆外卖存在的意义。

对于美妆品牌来说,越是拥有完善的线下实体零售渠道布局的品牌,越能在外卖平台中获取更多的流量红利,否则,美妆即时配送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美妆即时配送可能是个伪命题?

消费场景是美妆外卖存在的最大BUG。

文|C2CC新传媒

从“饿了就要饿了么”变成“饿不饿都上饿了么”那一刻开始,外卖平台的“野心”就已经暴露了。

在互联网“百团大战”的“上古时期”,美团就在思考团购领域的终极战场在哪里?事实证明,电商平台基本上收割了实物类团购,唯有服务类团购才是美团这类团购平台的出路,即使是当下最火热的社区团购,实物类的团购模式,目前为止依然没有真正的赢家。

不久前,全球美妆集合店品牌THE COLORIST调色师正式入驻饿了么,已上线100家门店,超200款商品,覆盖彩妆、护肤、香氛、美瞳、化妆工具等品类。这也并非调色师第一次与外卖平台合作,早在一年多之前,调色师就已经与美团展开相关的合作。

不只是调色师,像悦诗风吟、Little B、林清轩等美妆品牌,丝芙兰、屈臣氏、万宁、娇兰佳人等美妆门店品牌都早已入驻了美团或者饿了么。

为什么说美妆外卖一直都在探索中?

近年来,外卖平台的内沿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最初以餐饮为主的外卖服务,正在向水果生鲜、蛋糕甜点、生活用品和药店等更广泛的消费场景拓展。

2018年年底,饿了么官方发布了三支广告片,正式宣告平台进行业务升级,从食物到万物,从点餐服务到吃喝玩乐的本地生活一站式服务,饿了么平台“撕破”餐饮外卖的局限,不断扩张服务边界,开始将本地生活融合到整个平台生态当中,满足用户多场景、高频化的即时需求。

2020年9月,美团甚至拿出了一整套针对美妆个护零售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括品牌认证体系、营销服务、配送服务、评价内容、直播、探店评测等六项服务,结合平台自身特点和流量优势,为美妆个护品牌做线上引流,也提到过将深化与雅诗兰黛、巴黎欧莱雅、娇兰等已经建立品牌营销合作的美妆个护大牌的合作。

尽管外卖平台对美妆即时配送模式“磨刀霍霍”,品牌对于这一可能成为新增长点的新零售渠道寄予希望,仅饿了么平台2.6亿用户,2200万的日活就足以成为很多品牌眼中的“肥肉”,但现实的骨感与理想的丰满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从屈臣氏2018年率先入驻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开始算起,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可是对于外卖平台来说,美妆的“跨场景消费+即时配送”依然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初级阶段,在模式和运营创新上并没有太多的改变,甚至在平台细分类目上都没有太多的进展。

这也不难理解,外卖平台的核心在于外卖及相关生活服务类的团购,对于美妆及其他商品类目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偏差。

时至今日,无论是饿了么,还是美团外卖,美妆、母婴、3C数码等实物类目依然未设置专门的类目入口,还是将其归类于新零售类目下的商超类目之下。

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以屈臣氏为例,无论是在美团平台,还是在饿了么平台,其自然月销目前还是处于一种相对惨淡的状态(不排除部分一二线市场门店月销状态良好),外卖平台对于其流量转化效率提升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消费场景是美妆外卖无法跨越的鸿沟

美团、饿了么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服务类的团购,而非实物类团购,这是一种以服务为主体的产品销售,纯实物类的团购并不是外卖平台的优势。

之前也有人提出过“微距电商”的概念,认为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愿意为配送速度买单。疫情之下,线下门店客流总体萎缩,依托O2O平台打造线上订单、门店发货的新模式正成为风尚,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林清轩等品牌在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外卖平台自救获得了成功,美团外卖数据也显示,在内复工复产后,美妆个护成为平台上外卖单量增长最快的五大非餐饮品类之一,这似乎都在向外散发积极的信号。

不过,任何零售模式都离不开“人货场”,人就是消费者,货就是产品,场就是消费场景。在整个美妆外卖生态链中,平台、品牌、门店、消费者流量都不缺,消费场景却是美妆外卖无法跨越的鸿沟。

外卖的逻辑是为城市生活提供最后一公里的便捷服务,说白了还是“懒人经济”的产物。这与美妆用户的消费行为并不一致。

设想一下,消费者甚至不愿走出家门,去一公里外的门店购买所需产品时,更不会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护肤和化妆之上;真正会在线上综合电商平台或者美妆类垂直电商平台购物的消费者,也并不会在乎产品是一小时送达还是两天送达。

所以,消费场景是美妆外卖存在的最大BUG。

美团或许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美团和大众点评两个APP所累积的用户,已经习惯通过平台分享、评价、寻找门店,这是美团积累的前期资本。根据最新的消息报道,美团近日开始内测“群聊”功能,未来不排除增加用户实时通讯的功能,这对于美妆外卖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就目前而言,通过线上种草引导用户进门店消费,才是美妆外卖存在的意义。

对于美妆品牌来说,越是拥有完善的线下实体零售渠道布局的品牌,越能在外卖平台中获取更多的流量红利,否则,美妆即时配送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