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老去何依——香港安老院的生存与压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老去何依——香港安老院的生存与压力

香港人口的老龄化在深水埗区便可见一斑,近十年,香港被认为是亚洲地区人口衰老最快的城市之一。2066年,长者人数预计将达到260万,这意味着届时每三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位长者。

撰文:周雪婷 郭启晨

摄影:郭启晨

九龙半岛的深水埗一带,是香港低收入人士普遍居住区。这里街道陈旧,充斥着各类小商贩和传统行业,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的经济腾飞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太多痕迹。走在老旧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拄拐杖、坐轮椅的老人,以及大大小小各类公立、私营安老院社招牌。

深水埗街道上随处可见拄拐杖的老人。

香港人口的老龄化在深水埗区便可见一斑,近十年,香港被认为是亚洲地区人口衰老最快的城市之一。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现有 65岁及以上长者约120万,占总人口的14%。2066年,长者人数预计将达到260万,这意味着届时每三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位长者。

“仁爱老人院”中的长者身体状况不一,身体虚弱的长者只能通过流食进食。

在深水埗的福耀大厦,我们走进一间名为“仁爱老人院”的私营安老院社。“仁爱老人院”已成立12年,经过了两次装修,目前住着30多位长者,连院长在内共有9名工作人员,这是香港私人安老院社中的常见规模。

面对日渐严重的老龄化趋势,长者安老服务在香港应运而生。据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有300多所受政府资助的公立安老院,同时还有570多所私营安老院社。在深水埗这一区域,各类安老院有70多家。入住公立安老院社的长者,每月只需支付1000港元的护理费,任何收入阶层的香港永久居民都可申请。但因申请人数众多,床位供不应求,排队时间通常需要3年左右,因此很多长者转为选择私营安老院。而经营上自负盈亏的私营安老院社,一般收费在每月港币5,000元至20,000元不等,长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套装。

老人院的用餐时间很固定,12点是午餐时间。

“仁爱老人院”的院长梁美莲今年不到五十岁,在对安老院的运营模式有所了解后,凭借丰富的护工和管理经验,开办了自己的安老院。在香港,申请开办私营安老院需要满足几方面条件:院舍必须获得社会福利署发出有效的牌照;具备走火通道、看护设备、康乐设施等硬件设施;也须招募足够人手,雇佣在社会福利署注册护士和社工。

老人院的空间被木板划分开,形成一个个小“房间”。

走进安老院,时间好像停滞,沉默是这里的主旋律。四百平米的一层楼中,三十余个床位用木板隔开,每个“房间”大约四平方米,只能摆得下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床头柜,间隔用的木板墙上挂著两三件衣物,有的也挂著家人的合影。长者在这个巴掌大的空间里看书、看报、听广播,各行其是,很少交流。

许多老人睡觉前都有听广播的习惯。

入住“仁爱老人院”的长者年龄跨度很大,最年轻的66岁,年龄最大有102岁。“仁爱老人院”根据长者身体状况,每月护理收费在港币5,000元至13,000元不等。根据香港政府综援计划,65岁以上的长者可领取每月港币2,660元至4,810元不等的补贴,加上2012年增设的“长者生活津贴”2,200元,很多老人入住养老院无需动用额外开支。

一位长者的孙子跟随母亲来看望长者时,在一旁打游戏,与长者鲜有交流。

据梁院长介绍,入住的长者大部分为独居长者,也有的因为儿女工作较忙,委托安老院照顾。66岁的张仁声早年离异后去柬埔寨打拼,与子女关系疏远,去年因身体大面积中风回港治疗,并选择只身入住安老院。经过半年治疗,他身体基本恢复,在他的隔间内贴著许多康复证明。“等我身体养好了肯定要回柬埔寨的,这里太小了。”狭窄的居住环境和疏离的人际关系,让张仁声把这里只当作一个短暂的驿站,他时刻准备着回到柬埔寨自己的独身生活。与拥有健全行动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张仁声不同,大多数长者因为独居或年事已高,安老院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归宿。

一位护工给身体不便的长者喂食,通常在所有老人进食完毕后,护工才会吃饭。

住在安老院,护工就是与长者朝夕相处的“家人”。根据香港法律规定,老人院每位护工最多只能照顾4位长者,并且必须为社会福利署注册的护士、保健员和护理员。仁爱养老院里总共有8位护工,他们每天的工作细碎而繁琐,不仅要照顾老人饮食起居,还得处理简单的医药护理。

床位靠窗的老人,每天早上伴着窗外的车流声醒来。

老人院的清晨到来得格外早。由于老人大多睡眠品质比较差,护工每天早晨六点就开始为老人准备早饭。上午护工需要帮助长者洗澡,男女各隔天洗一次,很多身体衰弱的老人瘦弱无助如同婴儿,很多时候要靠两位护工抱上抱下,才能洗个澡。

为行动不便的长者换尿片,是护工的日常工作之一。

除了早中晚饭,安老院还提供下午茶,每天定点准时开饭,饭菜一般是一荤一素,有时也提供甜点。对于一些没有行动力的老人,护工要协助长者完成进食。安老院与社会很多慈善机构建立联系,保持互动,每周二、四、六的下午,会有义工团体来看望老人,带领他们做运动、折纸、种植物等等。到晚上八点半,安老院统一关灯,一天就这样结束。这种生活一年365天在安老院重复上演,每天如此,包括春节。长者和护工,渐渐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许多长者不爱言谈,护工便成了他们的少有的交流对象。

很多长者因身体不适,脾气难测,相处并非易事。在安老院工作的护工小谢认为,除了做好必备的基本护理,最重要的还是要摸清老人的性格,同时要有耐心。很多长者在无聊时会找他聊天,他都有问必答,像跟老友寒暄一样,无形间与长者建立起互动和信任。

一位老人在“房间”内休息,睡觉占据了老人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

但照顾长者始终不是易事,私营安老院本身的生存也面临诸多困境,“仁爱老人院”的梁院长说,作为私营的养老院,不享受政府的补助或津贴,日益增长的租金和物价让养老院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其次,安老院的工作因上班时间长、收入低、消耗体力大等,面临人手短缺的困境;此外,长者家属有时会不信任安老院,如何处理与长者的家庭关系,也是他们很头疼的事。

老人院的公共区域贴著出游时的老人与护工的合影。

近年来,安老院虐老事件也屡有发生,据统计,5年间虐老数量升逾两成,其中身体虐待最多。因此,护工对工作的责任心和耐心,往往是经营者最为看重的。梁院长表示,过往曾招过一些护工,但发现他们对老人态度粗鲁,就把他们辞退了,“面试时我都会问护工,你能不能把老人当成家人来对待,如果不能,就算了,别来这里了,坚持不下来的。”

老人“房间”内贴的“福”字,上面印着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所赐的福气使人富足,并没有加上忧虑。

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香港,如何兑现老有所依的社会需求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老人的今天也是年轻人的明天。但愿在社会政策和安老服务的逐渐完善下,安老院社可以成为老人真正的“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老去何依——香港安老院的生存与压力

香港人口的老龄化在深水埗区便可见一斑,近十年,香港被认为是亚洲地区人口衰老最快的城市之一。2066年,长者人数预计将达到260万,这意味着届时每三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位长者。

撰文:周雪婷 郭启晨

摄影:郭启晨

九龙半岛的深水埗一带,是香港低收入人士普遍居住区。这里街道陈旧,充斥着各类小商贩和传统行业,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的经济腾飞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太多痕迹。走在老旧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拄拐杖、坐轮椅的老人,以及大大小小各类公立、私营安老院社招牌。

深水埗街道上随处可见拄拐杖的老人。

香港人口的老龄化在深水埗区便可见一斑,近十年,香港被认为是亚洲地区人口衰老最快的城市之一。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现有 65岁及以上长者约120万,占总人口的14%。2066年,长者人数预计将达到260万,这意味着届时每三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位长者。

“仁爱老人院”中的长者身体状况不一,身体虚弱的长者只能通过流食进食。

在深水埗的福耀大厦,我们走进一间名为“仁爱老人院”的私营安老院社。“仁爱老人院”已成立12年,经过了两次装修,目前住着30多位长者,连院长在内共有9名工作人员,这是香港私人安老院社中的常见规模。

面对日渐严重的老龄化趋势,长者安老服务在香港应运而生。据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有300多所受政府资助的公立安老院,同时还有570多所私营安老院社。在深水埗这一区域,各类安老院有70多家。入住公立安老院社的长者,每月只需支付1000港元的护理费,任何收入阶层的香港永久居民都可申请。但因申请人数众多,床位供不应求,排队时间通常需要3年左右,因此很多长者转为选择私营安老院。而经营上自负盈亏的私营安老院社,一般收费在每月港币5,000元至20,000元不等,长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套装。

老人院的用餐时间很固定,12点是午餐时间。

“仁爱老人院”的院长梁美莲今年不到五十岁,在对安老院的运营模式有所了解后,凭借丰富的护工和管理经验,开办了自己的安老院。在香港,申请开办私营安老院需要满足几方面条件:院舍必须获得社会福利署发出有效的牌照;具备走火通道、看护设备、康乐设施等硬件设施;也须招募足够人手,雇佣在社会福利署注册护士和社工。

老人院的空间被木板划分开,形成一个个小“房间”。

走进安老院,时间好像停滞,沉默是这里的主旋律。四百平米的一层楼中,三十余个床位用木板隔开,每个“房间”大约四平方米,只能摆得下一张单人床和一个床头柜,间隔用的木板墙上挂著两三件衣物,有的也挂著家人的合影。长者在这个巴掌大的空间里看书、看报、听广播,各行其是,很少交流。

许多老人睡觉前都有听广播的习惯。

入住“仁爱老人院”的长者年龄跨度很大,最年轻的66岁,年龄最大有102岁。“仁爱老人院”根据长者身体状况,每月护理收费在港币5,000元至13,000元不等。根据香港政府综援计划,65岁以上的长者可领取每月港币2,660元至4,810元不等的补贴,加上2012年增设的“长者生活津贴”2,200元,很多老人入住养老院无需动用额外开支。

一位长者的孙子跟随母亲来看望长者时,在一旁打游戏,与长者鲜有交流。

据梁院长介绍,入住的长者大部分为独居长者,也有的因为儿女工作较忙,委托安老院照顾。66岁的张仁声早年离异后去柬埔寨打拼,与子女关系疏远,去年因身体大面积中风回港治疗,并选择只身入住安老院。经过半年治疗,他身体基本恢复,在他的隔间内贴著许多康复证明。“等我身体养好了肯定要回柬埔寨的,这里太小了。”狭窄的居住环境和疏离的人际关系,让张仁声把这里只当作一个短暂的驿站,他时刻准备着回到柬埔寨自己的独身生活。与拥有健全行动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张仁声不同,大多数长者因为独居或年事已高,安老院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归宿。

一位护工给身体不便的长者喂食,通常在所有老人进食完毕后,护工才会吃饭。

住在安老院,护工就是与长者朝夕相处的“家人”。根据香港法律规定,老人院每位护工最多只能照顾4位长者,并且必须为社会福利署注册的护士、保健员和护理员。仁爱养老院里总共有8位护工,他们每天的工作细碎而繁琐,不仅要照顾老人饮食起居,还得处理简单的医药护理。

床位靠窗的老人,每天早上伴着窗外的车流声醒来。

老人院的清晨到来得格外早。由于老人大多睡眠品质比较差,护工每天早晨六点就开始为老人准备早饭。上午护工需要帮助长者洗澡,男女各隔天洗一次,很多身体衰弱的老人瘦弱无助如同婴儿,很多时候要靠两位护工抱上抱下,才能洗个澡。

为行动不便的长者换尿片,是护工的日常工作之一。

除了早中晚饭,安老院还提供下午茶,每天定点准时开饭,饭菜一般是一荤一素,有时也提供甜点。对于一些没有行动力的老人,护工要协助长者完成进食。安老院与社会很多慈善机构建立联系,保持互动,每周二、四、六的下午,会有义工团体来看望老人,带领他们做运动、折纸、种植物等等。到晚上八点半,安老院统一关灯,一天就这样结束。这种生活一年365天在安老院重复上演,每天如此,包括春节。长者和护工,渐渐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许多长者不爱言谈,护工便成了他们的少有的交流对象。

很多长者因身体不适,脾气难测,相处并非易事。在安老院工作的护工小谢认为,除了做好必备的基本护理,最重要的还是要摸清老人的性格,同时要有耐心。很多长者在无聊时会找他聊天,他都有问必答,像跟老友寒暄一样,无形间与长者建立起互动和信任。

一位老人在“房间”内休息,睡觉占据了老人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

但照顾长者始终不是易事,私营安老院本身的生存也面临诸多困境,“仁爱老人院”的梁院长说,作为私营的养老院,不享受政府的补助或津贴,日益增长的租金和物价让养老院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其次,安老院的工作因上班时间长、收入低、消耗体力大等,面临人手短缺的困境;此外,长者家属有时会不信任安老院,如何处理与长者的家庭关系,也是他们很头疼的事。

老人院的公共区域贴著出游时的老人与护工的合影。

近年来,安老院虐老事件也屡有发生,据统计,5年间虐老数量升逾两成,其中身体虐待最多。因此,护工对工作的责任心和耐心,往往是经营者最为看重的。梁院长表示,过往曾招过一些护工,但发现他们对老人态度粗鲁,就把他们辞退了,“面试时我都会问护工,你能不能把老人当成家人来对待,如果不能,就算了,别来这里了,坚持不下来的。”

老人“房间”内贴的“福”字,上面印着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所赐的福气使人富足,并没有加上忧虑。

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香港,如何兑现老有所依的社会需求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老人的今天也是年轻人的明天。但愿在社会政策和安老服务的逐渐完善下,安老院社可以成为老人真正的“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