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桔加油业务量猛增,是滴滴的烧钱新花样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桔加油业务量猛增,是滴滴的烧钱新花样吗?

滴滴寻求上市,业务多元性会带来加分吗?

文|BT财经 HAN

从出行到汽车服务,滴滴想把路走宽。最近,滴滴披露了旗下“小桔车服”的加油业务数据,3月28日,“小桔加油”业务单日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大关。

据媒体报道,最近滴滴加油的布局迅猛,仅一个月内就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新增合作油站超200家。

除了石化能源,滴滴还把目光聚焦在新能源上,加速跑马圈地、进行扩张布局。

从共享概念、出行业务,向行业上下游继续“破圈”,滴滴扩张脚步越来越急促,背后是这家成立九年、却仍没有登陆二级市场的明星企业的盈利及增长压力。比如,彭博曾经援引蓝莲花资本顾问的分析师Shawn Yang的观点,许多投资者已经在质疑滴滴能否实现盈利。

而这样的盈利和增长压力,已经伴随滴滴多年。早在几年前,界面就曾经报道称,2017年以整年滴滴都在做GMV,为筹备上市而全面开源节流。该报道还指出滴滴上市的资料都已准备好,处于“随时都可上市”的状态,但当时上市很容易被市场“做空”。

所以市场看到,这几年为了“做GMV”,除了打车,滴滴还在骑行、社区团购、汽车服务等领域持续探索,以保持增长态势。

滴滴在汽车服务领域的探索

值得说明的是,滴滴并没有自己直接开加油站,而是采取合作的模式开展加油业务。

其实,滴滴很早就开展了针对滴滴车主的汽车服务和加油服务,在一些主要城市,滴滴车主可以通过车主端APP找到享有特殊补贴的加油站,相当于获得了“滴滴车主专属福利”。

现在这一业务拓展开来,不再局限于滴滴车主,而是面向全部消费者。如今我们看到的“小桔车服”诞生于2018年8月6日,当时滴滴出行宣布旗下汽车服务独立并获得10亿美元投资。加油只是汽车服务三大业务之一。

当时空降小桔车服公司总经理的陈曦,此前在滴滴就从事汽车服务业务,向总裁柳青汇报。

在小桔车服独立开始,就确立要发展三条业务条线:小桔有车租售服务、小桔加油服务、小桔养车保养服务。

2019年滴滴曾向媒体披露,小桔车服业务将启动“北京+杭州双总部”战略,提升公司在各区域之前的工作协同。其中,北京总部将以汽车新零售业务、开放平台等偏向创新方面的业务为主,杭州总部将主要是以加油充电、维修保养、汽车租赁等业务为主。

此后,三项业务都稳健发展,但都没有走到相应赛道的头部。2019年小桔车服的租车业务量在50万辆左右。同期,小桔加油的加油、充电日均订单在45万单左右,如果按照每单200元计算,日成交额在9000万元左右,与2021年3月披露的1亿元流水似乎差距并不大。

相比直接去加油站,小桔加油提供折扣不等的补贴,最高可以达到接近半价,而成品油的控价其实是相当严格的,直接受发改委指导定价。小桔加油“优惠加油 天天半价”等大力度活动的优惠所带来的“羊毛”,究竟是出在加油站身上还是小桔加油身上令人遐想。

9岁的滴滴仍未登陆二级市场,增长压力空前

从最初的出行业务,到近期的加油、租车、保养,滴滴“花式烧钱”的背后,是9年仍未上市、需要保持收入增长的压力。

《财经》曾经报道小桔车服可能独立融资IPO,不过如今看来,它的母公司都还没有上市,租车、加油、保养小桔车服业务在战略上可能只是拉动滴滴整体业绩的增长点,独立上市遥遥无期。

通过小桔车服业务,滴滴想向资本市场讲一个全新的故事:在出行业务聚集的3000万车主基础上,滴滴有能力将这部分资源与更广阔的汽车产业链相结合,发现更大的财富机会。

据36Kr文章分析,再顺着这个故事讲下去,滴滴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进入充电领域,甚至延伸到光伏、储能等领域。例如2020年10月,滴滴就曾经宣布和BP的合资公司建设100座充电站。

但新故事不足以让市场信服,能否有效拉动营收增长,并最终带来可观的利润率和收益,才是终究能被资本认可的关键。

目前滴滴在非公开市场估值高达6000亿元到7000亿元,估值过热的质疑在这些年不绝于耳。加上从2016年起就频频被传即将登陆二级市场,但始终没有结果,也令投资者担忧是估值虚高导致。

加上前期投资者已经“陪跑”滴滴9年之久,有媒体报道不少滴滴股东撤资意愿强烈。不难想象滴滴背腹受敌、内外压力双高,出行业务已经来到增长天花板,不惜烧钱换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不过从汽车服务领域来看,除了传统参与者,巨头也纷纷入局,滴滴在该赛道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比如中石化与京东达成合作建设电商新零售和车服平台,阿里也提出了“智慧加油站”的概念。

滴滴程维曾经表示,在出行业务上,滴滴将继续完善一站式出行平台,“四轮”的网约车、出租车、代驾、顺风车,“两轮”的单车、电动单车都要持续发展。其次,在非出行业务上,也要在车服、自动驾驶、金融等方向探索新赛道。

然而目前,旗下尚未有任何一个实体登陆二级市场,还有多少钱可烧、增长动能还能持续多久,令人不得不为之担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滴滴出行

295
  • 宁波暂停“滴滴出行”新增车辆许可?官方回应:属实
  • 科技早报 | 滴滴回应“天价订单”;Arm据悉将开发AI芯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桔加油业务量猛增,是滴滴的烧钱新花样吗?

滴滴寻求上市,业务多元性会带来加分吗?

文|BT财经 HAN

从出行到汽车服务,滴滴想把路走宽。最近,滴滴披露了旗下“小桔车服”的加油业务数据,3月28日,“小桔加油”业务单日的成交额突破1亿元大关。

据媒体报道,最近滴滴加油的布局迅猛,仅一个月内就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新增合作油站超200家。

除了石化能源,滴滴还把目光聚焦在新能源上,加速跑马圈地、进行扩张布局。

从共享概念、出行业务,向行业上下游继续“破圈”,滴滴扩张脚步越来越急促,背后是这家成立九年、却仍没有登陆二级市场的明星企业的盈利及增长压力。比如,彭博曾经援引蓝莲花资本顾问的分析师Shawn Yang的观点,许多投资者已经在质疑滴滴能否实现盈利。

而这样的盈利和增长压力,已经伴随滴滴多年。早在几年前,界面就曾经报道称,2017年以整年滴滴都在做GMV,为筹备上市而全面开源节流。该报道还指出滴滴上市的资料都已准备好,处于“随时都可上市”的状态,但当时上市很容易被市场“做空”。

所以市场看到,这几年为了“做GMV”,除了打车,滴滴还在骑行、社区团购、汽车服务等领域持续探索,以保持增长态势。

滴滴在汽车服务领域的探索

值得说明的是,滴滴并没有自己直接开加油站,而是采取合作的模式开展加油业务。

其实,滴滴很早就开展了针对滴滴车主的汽车服务和加油服务,在一些主要城市,滴滴车主可以通过车主端APP找到享有特殊补贴的加油站,相当于获得了“滴滴车主专属福利”。

现在这一业务拓展开来,不再局限于滴滴车主,而是面向全部消费者。如今我们看到的“小桔车服”诞生于2018年8月6日,当时滴滴出行宣布旗下汽车服务独立并获得10亿美元投资。加油只是汽车服务三大业务之一。

当时空降小桔车服公司总经理的陈曦,此前在滴滴就从事汽车服务业务,向总裁柳青汇报。

在小桔车服独立开始,就确立要发展三条业务条线:小桔有车租售服务、小桔加油服务、小桔养车保养服务。

2019年滴滴曾向媒体披露,小桔车服业务将启动“北京+杭州双总部”战略,提升公司在各区域之前的工作协同。其中,北京总部将以汽车新零售业务、开放平台等偏向创新方面的业务为主,杭州总部将主要是以加油充电、维修保养、汽车租赁等业务为主。

此后,三项业务都稳健发展,但都没有走到相应赛道的头部。2019年小桔车服的租车业务量在50万辆左右。同期,小桔加油的加油、充电日均订单在45万单左右,如果按照每单200元计算,日成交额在9000万元左右,与2021年3月披露的1亿元流水似乎差距并不大。

相比直接去加油站,小桔加油提供折扣不等的补贴,最高可以达到接近半价,而成品油的控价其实是相当严格的,直接受发改委指导定价。小桔加油“优惠加油 天天半价”等大力度活动的优惠所带来的“羊毛”,究竟是出在加油站身上还是小桔加油身上令人遐想。

9岁的滴滴仍未登陆二级市场,增长压力空前

从最初的出行业务,到近期的加油、租车、保养,滴滴“花式烧钱”的背后,是9年仍未上市、需要保持收入增长的压力。

《财经》曾经报道小桔车服可能独立融资IPO,不过如今看来,它的母公司都还没有上市,租车、加油、保养小桔车服业务在战略上可能只是拉动滴滴整体业绩的增长点,独立上市遥遥无期。

通过小桔车服业务,滴滴想向资本市场讲一个全新的故事:在出行业务聚集的3000万车主基础上,滴滴有能力将这部分资源与更广阔的汽车产业链相结合,发现更大的财富机会。

据36Kr文章分析,再顺着这个故事讲下去,滴滴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进入充电领域,甚至延伸到光伏、储能等领域。例如2020年10月,滴滴就曾经宣布和BP的合资公司建设100座充电站。

但新故事不足以让市场信服,能否有效拉动营收增长,并最终带来可观的利润率和收益,才是终究能被资本认可的关键。

目前滴滴在非公开市场估值高达6000亿元到7000亿元,估值过热的质疑在这些年不绝于耳。加上从2016年起就频频被传即将登陆二级市场,但始终没有结果,也令投资者担忧是估值虚高导致。

加上前期投资者已经“陪跑”滴滴9年之久,有媒体报道不少滴滴股东撤资意愿强烈。不难想象滴滴背腹受敌、内外压力双高,出行业务已经来到增长天花板,不惜烧钱换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不过从汽车服务领域来看,除了传统参与者,巨头也纷纷入局,滴滴在该赛道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比如中石化与京东达成合作建设电商新零售和车服平台,阿里也提出了“智慧加油站”的概念。

滴滴程维曾经表示,在出行业务上,滴滴将继续完善一站式出行平台,“四轮”的网约车、出租车、代驾、顺风车,“两轮”的单车、电动单车都要持续发展。其次,在非出行业务上,也要在车服、自动驾驶、金融等方向探索新赛道。

然而目前,旗下尚未有任何一个实体登陆二级市场,还有多少钱可烧、增长动能还能持续多久,令人不得不为之担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