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庶:非虚构的虚构

王轶庶的照片弥漫着一种谨慎的暧昧气息,既来自于现实,又游离于现实。

2016年03月30日王轶庶 中国

视觉

正午的话:

 

我一直有个偏见,就是认为一张好照片应该说明它自己,过多的背景交待和理论注解都像是在试图自圆其说,那是照片本身力量不足的表现。因此我特别喜欢王轶庶,作为一个学中文的摄影师,他几乎从来不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解读。

摄影评论家姜纬这样说他:“王轶庶的照片弥漫着一种谨慎的暧昧气息,既来自于现实,又游离于现实;既单独成立,又整体积聚。其照片的色彩感,并不夸张矫饰,是拍摄对象的形态体现,也是不易察觉而恰如其分的表征。所有这些都通往他的叙述核心:人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可能性。”

 

今日呈现的这些照片中,我最喜欢妇女泡在浴池中那一张,它纤毫毕现,家常、温暖而诡异。然后是草地上的受伤男人:那张照片等于一部长篇小说。最后,是凝视镜头的靓妆女孩的肖像,她的眼神,她的笑,像是附在现实之上的一层薄膜,让画面游离出界外——外延无限。王轶庶的作品经常给我这样的感觉,好像一个有成人的阴郁眼光的小孩在看世界。后来他告诉我,那张浴池照片是在游轮上拍摄的,而女孩肖像拍摄于2003年。但这些信息并没成为增量,照片还是照片,它们说明自己。他所有的作品只注明了拍摄的时间和地点——那些只是不重要的编号。提到照片本身时,尚需指指点点。

 

末流艺术家模仿,三流艺术家重复,二流艺术家创新,一流的艺术家构建自己独一无二的小世界。所以我也赞赏王轶庶对自己的戏言:“我是非虚构的虚构”。但这实在是他的戏言。他说:“我们的生活周边至少有两个世界,或者更多。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按照一般法则运转的,人之常情什么的;另一个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闪一下让你看,不注意就溜过去了。第一个世界的东西我虽然依赖它,但没什么兴趣,不解渴。在摄影里,我主要是对第二个世界感兴趣。”

 

摄影在今日是一桩门槛特别低的工种,它的特性又是基于实体,在世界的本体之上用纪录的手法创造另一个世界,我喜欢这野心和热望。

 

欣赏艺术不需要理论分析,它给我的刺激和快乐是直接的。看完不能忘,还想看,就是好作品。汪曾祺在《艺术家》里写:“我对艺术的要求是能给我一种高度的欢乐,一种仙意,一种狂:我想一下子砸碎在它面前,化为一阵青烟,想死,想‘没有了’。”有时候王轶庶的照片能让我想起这句话。

 

——正午 叶三

 

2004, 福建

 

2014,苏州

 

2004,广东

 

2012,甘肃

 

2014,甘肃

 

2009,甘肃

 

2004,北京

 

2003,内蒙古

 

2014,青海

 

2014,甘肃

 

2003,广东

 

2014,甘肃

 

2005,新疆

 

2014,云南

 

2003,江苏

 

 2011,北京

 

2015,天津

 

2015,天津

 

2004,山东

 

2003,甘肃

 

2010,青海

 

——————

王轶庶,著名摄影师。70年代生于甘肃,辽宁锦州人,现工作生活于浙沪。其摄影作品多次被展出及收藏。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