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 | 河南修武县委书记郭鹏: 提升乡村审美,是乡村振兴的另一条路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 | 河南修武县委书记郭鹏: 提升乡村审美,是乡村振兴的另一条路径

本次交流,是基于郭鹏书记在过去几年基层工作中的经验分享,如何从美学理论探索到具体落地实践,来阐释“乡村振兴”和“大审美经济”之间的关系。

2020年界面艺术频道策划的“大审美经济”栏目在年末最终和大家见面,并发表了《为何我们要重提审美经济?》一文,阐释了我们对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观察和思考。作为国内首家关注审美经济的艺术媒体频道,希望将当下正在发生的生动的商业案例、未来行业发展态势以及各方专业人士的深刻洞察观点纪录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为研究大审美经济,提供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郭鹏,河南南阳人。本科毕业于外交学院,后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河南省焦作市委常委,修武县委书记。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信息制度论·话语优势·制度绩效》。

本期接受专访的嘉宾来自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委书记郭鹏,他是海归博士党员干部代表。本次交流,是基于郭鹏书记在过去几年基层工作中的经验分享,如何从美学理论探索到具体落地实践,来阐释“乡村振兴”和“大审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上,习总书记参加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时,多次提到了“美”,他说到,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而河南的修武县,正是从“美”作为切入口,用几年的时间把一个北方小县带上了乡村振兴之路。本次采访主要从理论选择、落地实践、创意人才角色担任、村民精神面貌变化、发展模式是否可复制推广等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何提升乡村审美,保留在地文化,注重艺术设计类创意人才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另一条路径选择。

 

(一)对“美学经济”理论选择的思考

界面艺术:作为地方政府官员,在选择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的时候,通常会很重视资源、资金、政策、人口等要素,2021年修武县能成为CCTV焦点访谈的报道对象,走进大众视野,却是因为美学经济、文化艺术、设计建筑、乡村营造这几个关键词,这些和我们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惯有认知习惯不太一样,可否分享一下,美学经济是如何在2018年被选中成为修武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呢?同时,在2020年举办“第一届中国美学经济论坛暨县域美学经济发展经验研讨会”时,各方高校学者、企业家、创意人士都云集修武,围绕修武县的美学经济开展交流,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讨论点,并以此产生过哪些新的想法和灵感吗?

郭鹏:我们首先是2016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党建美学,当时还没有把“美学经济”这个概念提炼出来,只是在党建领域做了创新。当时提出党建美学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在修武抓党建的过程中,发现年轻人很难被基层党组织所吸引,入党积极份子不够多,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急需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来激发组织活力。后来我们发现,党建中心设计改造之后吸引到了年轻人,就有了党建美学的朴素想法。而“党建美学”的称谓,当时其实也考虑过其他叫法,比如美丽党建或者党建设计,最后选择"美学"这个词,是因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美学”这个词开始成为我们工作的主心骨,因为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已经是一个并列关系。同时,我们发现,近几年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美”这个字用地非常高频广泛,所以我们将总书记提到的“美学”一词运用到了党建上,形成了党建美学。

具体来说,就是在2016年,我们着手修建基层队部,最早是在黑岩村,想对过去的一个老队部做了最小干预的美学改造,结果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随后我们又在党建标语和字体上进行设计,提炼出“人民至上,共产党好”这八个字,把字体的改造用在一些新建的队部上,同步开发了一些党建文创产品,都是用“党建美学”的概念,吸引到了年轻人的持续关注。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之后,我们就在“党建美学”上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深入探索,包括阵地美学(就是用设计提升队部的审美),组织生活美学(比如我们是全国干部最先集体佩戴党徽的一个县,规范和美化了党员形象),制度设计美学(提炼出民心导向六项制度,简洁又符合实际,最终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全国推广),党员行为美学(党员要带头规范言行,多联系服务帮助群众),这些改变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左上:修武县黑岩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阵地。崔红星摄

左下:修武县大位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图片来自网络)

右上:修武县沙墙村党群服务中心特别增加图书阅读和咖啡休闲功能,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图片来自网络)

右下:修武县秦厂村党建美学活动中心(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们在修武县郇封镇大位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内玩耍 焦作日报记者宋崇飞摄

到了2018年,我们过去三年一直在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区,当时竞争比较激烈,修武如何能走出一条新路,打开局面,一直在摸索。云台山是修武县的一个核心IP,但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是围绕景区发展旅游经济,我们担心如果只是靠云台山来支撑全域旅游,力量过于薄弱。考虑到既然党建美学可以成功,总书记的美学思想必然也可以运用到全域旅游当中。于是创新提出了“全域美学”概念,以此引领全域旅游的工作理念。这是我们“美学经济”概念的第二个摸索阶段。2018年全域美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家切实感受到通过打造美学基层队部,打造小的美学建筑,让修武在全域旅游创建当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第三个阶段,是当时脱贫攻坚进入到关键阶段,我们将全域旅游的成功经验再一次运用到工作当中,比如通过一些美学建筑和美学设计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至此,感觉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美学内涵博大精深,是可以延伸到各个领域,成为一招求多效的抓手。在2018年的8月份,修武县在县委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美学经济”。在这之前,其实已经有了两次铺垫,第一层是党建美学,第二层是全域美学,最后才是美学经济。之后,我们就在全国寻找美学经济的标杆,最后发现了浙江松阳。虽然他们没有明确提出“美学经济”四个字,但却是最早践行这个理论的先驱者。因为从2012年开始,松阳就用建筑提升乡村的审美和经济效益。我们是在2018年12月份组织县四大班子赴松阳学习之后,直观感受到了“美学经济”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当时松阳已经有20多个由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毕业设计师打造的美学建筑,星罗密布散落在传统村落当中,对当地文化和乡村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有了这样一个标杆和成功样板,我们四大班子达成一致,要用“美学经济”来赋能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后来我们又考察了河南新县,发现在美学与乡村发展结合的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大成功,于是我们正式着手启动“美学”在县域的推广。美,直接带来了环境改善,拉动了旅游发展,带动了文创产品开发和销售,也让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这就实现了美与经济的直接挂钩,是美学经济最直观的体现。

后来我们了解到,其实“美学经济”这个提法很早就有过,只不过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实践过。而现在,修武敢为天下先,直接提出“美学经济”,用美学思想引领县域高质量的发展。2018年开始,修武陆续邀请毕业于北大、清华和美国哈佛、宾大等60余位全球顶尖设计师,包括罗德胤、任祎、陈曦、周实、徐小萌、李逸等,开始为修武打造美学建筑空间。以建筑为切入口,逐渐延伸到平面设计、景观设计、艺术设计、灯光设计,再到交通、工业、城建、全民美育等,实现了美学与县域各方面发展的结合。到2020年,在首届中国美学经济论坛暨县域美学经济发展经验研讨会上,我们提出美学可以引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板块的发展,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美学这个单一抓手,与县域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县域层级开花结果,初步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发展模板。

以上,就是修武选择美学经济的整个心路历程。它既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实践和理论相伴相生的过程。其中如何把美学运用到县域经济发展中,这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我们也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包括县域季度观摩、成立美学办、聘请各方美学专家做指导、和乡镇基层干部共同研究,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当天的论坛上,来自南京的美学教授潘之常老师,他在一篇演讲中谈到几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简单提炼出来就是,美是一种生产力,是和科技并驾齐驱的生产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我们也认为,如果只重视科技而不重视美学,会失去很大一部分生产动能。西方很多产品并不是科技含量有多高,而是它的审美和设计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家居产品。如果我们能把美学当做和科技同样重要的生产力,那么生产力会在现有水平上翻番。第二点是,审美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这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改变,就是除了科技之外,还有美学的提升。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传统文化,强调乡愁,这些都是美学的范畴。有了这样一个概念,美学就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而且我们还把美学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很好的结合,给予新时代的中国超越西方工业文明的话语优势。这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另外还有一个观点来自我们修武县美学经济总顾问、北京师范大学邱晔老师,她谈到现在总认为有市场之手、政府之手,但其实还需要一个美学之手,过去是忽略了。加上美学之手,可以让社会有更好的运转。

(二)乡村振兴和美学经济之间的关系

界面艺术:作为海归博士的县委书记,您在一次活动中发言“作为一个人口小县、工业弱县和文化旅游资源强县,修武县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摸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可否谈谈修武县在挖掘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是否有过借鉴国外的美学经济发展案例?乡村振兴与美学经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在民国时期,也有过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海归知识分子掀起的乡村建设的实践运动,而在当下中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又有着不少新的情况。比如,面对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的乡村人口结构,如何进一步用美学经济吸引年轻人回流,加入到建设美好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大潮中?乡村振兴最终指向的考核标准会是什么?

郭鹏:我在国外学习生活时有一个明显感受,西方很多建筑历经百年都保留得很好,没有进行大拆大建,就算现在看来都有着不小的美学价值,而中国的不少建筑普遍缺乏美学设计,很多时候都是拆了重建,而且只注重功能性。第二,国外对在地文化非常重视,有一种很自然的文化自信心,而国内一部分人对自身的文化自信心不足,总是感觉穿西装、吃西餐、用舶来品,才是好的。总书记讲过中国有着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能和西方文化进行平视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做好,而一定要用舶来文化呢?这就让我在乡村振兴的基层工作中意识到我们忽略了乡村自身的文化挖掘,过于看重外来的建设形式和资源,而忽略了在地文化的价值。通过乡村美学实践,我深刻意识到在地文化才是有差异性的,有特色的,更有价值的。第三,我感受到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痴迷和崇拜的,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却隐约存在一些自卑心理。总书记专门讲到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我们只要全力进行传统文化的美学变现,就能和西方的美学产品抗衡。所以,修武这些年在汉服上发力,努力打造“中国汉服之都”,就是希望探索出一条文化资源美学变现的产业路径,让世界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产业价值和美学的魅力。

在学习美学理论的过程中,有三点让我很震撼。第一,美学能够把人对审美的需求通过产品化进行满足。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国外的东西漂亮,而国内产品美感度缺失,特别是建筑,特别是乡村,很多民房建的都是马赛克式。直到我们学了美学之后才发现,人人都有审美的需求,但是在中国的县域和乡村,能满足审美需求的产品太少了,这个空白其实是一个机会,这让我们很兴奋。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在过去被我们忽视了,以为只有大城市才可以享受那些设计精美的建筑和产品包装,但其实县域百姓也是渴望的,甚至是刚需。审美也是一种平权。

第二点,美学能够带给产品极大的附加值。过去大家认为只有通过高科技才能带来产品的高附加值,所以各地领导干部更重视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但通过“美学经济”的推广,发现美学和科技同等重要,这一点让我们很震撼。比如过去修武的特产云台冰菊,在没有设计的情况下,以公斤来卖,一公斤40-50元,最贵可以卖到200元,但是融入美学设计后,一朵冰菊就可以卖到30元,这里面并没有科技含量的提升,但是有美学含量的提升,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还有过去的农家乐宾馆,通过建筑师和设计师改造成民宿后,从原来百元不到的价位一跃升至几百元甚至千元,在这个升级过程中,同样没有科技元素但却有美学元素,却实现了好几倍的增值。这就证明美学能够为乡村产品带来高附加值。

第三点,美学能够为乡村的孩子带来信心。几年前,乡村的孩子相比于城市的孩子,总是感到自卑,觉得城市好,农村差。但美学可以把乡村资源进行优化提升,孩子们在由国际顶尖设计师打造的建筑里学习生活,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信心,这点对孩子的影响比科技更重要。有时候科技其实并不能给乡村的孩子带来自信心,因为它来自城市,但是美学是对在地文化的提升,有亲切感。中国绝大部分人生活在县域,试想一下,如果通过美学把全国所有县域都能打造成一个个自信心的堡垒,那么同胞中有9.2亿人的精神力量提升将对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具体来说,还有建筑空间对人的潜移默化影响。过去我们不太重视这部分,但实际上空间会影响人的性格和精神风貌。当然这是指有审美特质的建筑空间。比如修武县王屯乡打造的美学建筑“桃屋”,虽然只有40平米,但是由哈佛大学毕业设计师陈曦亲自操刀。过去王屯乡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建筑,现在他们却可以免费在自己家门口的顶尖审美空间中学习玩耍,孩子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变化。修武目前有30多个这样的美学建筑,孩子们在里面待上一会,眼睛里会有光,因为内在的色彩、外在的结构以及能近距离体验到出自著名建筑师之手的作品,这种视野的开阔,文化的力量让孩子好像看到了另外一片天空。以上三点,是我们在发展美学经济之前所预想不到的。

在村落里,比物质的匮乏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教育资源、信息渠道和美学想象力的缺失。摄影张超

民国时期有过海归高级知识份子上山下乡的乡村运动,他们当时主要从教育入手,如今的乡村振兴,确实面临着全新的情况。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需要用产业来吸引年轻人。以前我们都有一种偏见,认为只有工业才是产业,河南较早规划建设了产业聚集区,每个县市区划出一块地方来做工业,但一路走来,我们发现多数乡村实际上是做不了工业还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前些年乡村吸引不了年轻人。但是通过发展美学经济,我们发现乡村还可以做文化产业,具体可以把乡村文化产业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古建筑,大南坡村有很多这样的老房子,就连七十年代的房子都非常有韵味,把这些房子进行微改造,可以和城市房子的审美风格形成鲜明反差,当这些房子成为民宿或者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就开始有了发展产业的沃土。第二类是乡村景观,绿油油的麦田和油菜花,只要进行美学提升,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成为乡村旅游的业态支撑。第三类是乡村农产品,比如茄子、西红柿、小麦,在城市里只能看到现成的产品,但在乡村可以有种植的体验和农耕文化的教育,这些都可以带来产业收入。第四类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不少人很好奇农村人是如何生活的,比如农家饭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一桌饭菜产生200元的消费,也可以变为体验经济的产业。第五类是乡村民俗,经过美学设计,这是城市所不具备的非常特色的产业。所以说,乡村最大的产业不是工业而是美学产业,前者是在大城市和工业聚集区,而后者就是乡村在地文化的变现。一旦把乡村的产业做大做强,自然会吸引社会资本,进而带动就业,吸引年轻人来乡村创业、工作和生活。当我们一旦把乡村的美学产业做起来,乡村就再也不是老人和小孩留守的地方,而是年轻人和城市人趋之若鹜的美学高地。

修武县现在是作为河南省30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和乡村建设行动样板县之一,我们希望5-10年内,能让乡村变富变美,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也为全国2035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贡献修武的力量。从标准上看,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基本目标的同时,修武也提出了五大愿景:第一是保留乡愁,不能像城市一样大拆大建;第二是传承文脉,不能千篇一律,要体现文化的在地性;第三是调动群众积极性,不能因为资本介入而让其利益受损;第四是实现全民美育,让我们的乡村孩子自信从容的成长。第五是投入产出相对平衡,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这五大愿景,就是我们修武乡村振兴的考核目标。

(三)各方人士如何参与美学经济建设

界面艺术:修武县选中的实验对象南坡村,一期建设在今年的3月已经完成,第二、三期也在计划当中。在整个项目中,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文化创意人士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各种看上去很“美”的解决方案给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企业、村民、政府又是如何共同参与到这场美学经济建设中的呢?有哪些困难点?各方之间如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开发之间做到平衡配合呢?

郭鹏:在整个大南坡村的美学经济实践中,我们邀请了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左靖,他是整个大南坡村项目的总指导,扮演的角色就是整合所有资源,把大南坡村的在地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面进行提升改造。在艺术策展、平面设计方面都提供了很多的人才支撑和操作指导。他直接把乡村考现学在修武做了实践,大南坡村的艺术中心就是出自他之手。总的来说,就是确定了大南坡村是以在地文化为核心方向去进行打造,而不是简单打造成网红旅游目的地。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在地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而后者则是为了吸引人气而复制没有在地文化的项目,比如小火车和欧式建筑。

第二,是做社区营造的专家陈奇。她之前做过成都明月村的社区营造项目,任务就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陈奇老师走家串户,对大南坡村245户村民进行了逐一访谈,了解他们对乡村振兴的需求以及手中的资源。同时,由陈奇老师牵头,引进外来人才开展村民培训,又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环保志愿服务队、少年武术队、重组了濒临消亡的怀邦剧团,所以她扮演的角色就是组织动员。

第三是张唐景观的唐子颖老师,她负责景观设计,让乡村成为乡愁的寄托,而不是简单的城市化。她给儿童做的艺术装置成为村里孩子的最爱。还有负责场域设计的梁井宇老师,对老建筑进行了现代化的设计,但完全保留传统的风貌。此外,还有来自哈佛大学的周实,王求安等设计师,都先后做了一些建筑空间,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平面设计则是由马仕睿老师操刀,负责整个大南坡村的导视系统。

当然,还有为大南坡做木刻版画的刘庆元等一大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创作品为大南坡的文化复兴注入了不可思议的动能。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南坡的改造过程中,修武始终把群众动员放在第一位。比如,当我们确定把南坡村作为试点来进行改造的时候,并不是一上来就大拆大建,而是用了半年时间做了很多走访工作,让群众了解和认可。同时,我们始终把群众作为项目的主体,引导他们参与其中。比如方所书店、碧山工销社的员工都是当地老百姓,百姓需要改造自己的房屋发展民宿时,设计师会免费提供设计图纸。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把乡村振兴和群众的经济收益挂钩。同时,群众诉求强烈的,比如老人们喜欢怀梆戏,小孩子喜欢武术队,我们就帮忙组织起来,让村民充分参与到未来生活的建设中。

关于这些毕业于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建筑师之所以愿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项目中,一方面是基于情怀,年轻设计师对乡村充满了情义,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村和农民兄弟的倾力支持和默默付出,年轻设计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村变得更美好,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且有几位青年设计师,也是从农村长大的,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学有所用,让知识变现。另一方面,很多年轻的设计师也需要一个充分信任他们的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乡村和县域给予了他们新的机会,使其能够加速成长,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目前,不少修武的建筑设计项目已获得国际大奖。

“天空之院”位于修武县七贤镇宰湾村,该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徐小萌设计,荣获2020纽约设计奖

这其中有三股主要力量参与到整个大南坡项目中:政府牵头力量、设计师创意力量、群众参与力量,这三股力量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政府作为主导,成立县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保障整个大南坡改造项目的推进;而设计师的创意力量则为乡村改造赋能,同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造;群众的参与力量也十分重要,比如民宿的投资改造,老百姓的积极性非常高。当然这其中也有过一些困难,比如几方意见不一致,有的群众认为老建筑就没什么价值,该拆就拆,但设计师觉得这些建筑是在地文化的体现,应该在保留的基础上做改造。这时县文旅投就起到一个听取各方意见,开展沟通协调的作用,因为它没有利益牵扯,是一个政府的公共平台。最后三方达成共识,老房子不能全拆,尽量保留,但一定要做好群众沟通工作,平衡各方利益,然后共同推进,这是一个难点。第二点,乡村振兴的投入和回报转化周期较长,政府需要有眼光,舍得做一些前期的配套投入,才能引来一些社会资本,如果政府每个项目都想尽快得到回报,那恐怕乡村振兴很难推进。第三点,是关于人的认知改变。大家之前普遍认为,老百姓只要有房子住就足够了,没必要请高品质的设计师。关于这一点,社会资本、老百姓和基层干部都持有过同样观点,认为之前那些普普通通的农家乐也一样引来了很多游客。但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观点,低品质的设计是昙花一现,吸引不到外来游客,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是不能持续的做法。这一点需要通过不断的向外学习,让大家理解只有高品质的设计才能留住乡愁,传承文脉,进而实现投入和产出的相对平衡,这个观念的改变是我认为是特别难的。在推进中,我们旗帜鲜明提出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与旧有的大拆大建路径进行对比,和村民、干部进行大讨论,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哪种路径才是更好的。目前,从全县6个试点村、17个示范村的打造中,我们的干部群众已经彻底改变了认知,扭转了观念,意识到大拆大建背后带来的危害,以及高品质设计的重要性。

(四)美学经济与村民文化素养提升的关系

界面艺术:作为研究人类感性的学科,美学在哲学层面关注的中心是人类的情感,以及审美经验带来的身心灵提升。在修武县的乡村美学改造方案中,有比如方所书店这类知名文创企业加入,举办过很多人气非常旺的文化讲堂,设计改造了非常漂亮的公共建筑和民宿,还有建设了有现代审美风格的党建活动中心。在目光所能触及的外在空间形式和看不见的精神文化食粮,这两种方式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您感受村民和干部的精神面貌和素养,有哪些显著改变?来到这里的客人,又是被村落呈现出来的哪些点吸引到了呢?

郭鹏:比如方所书店,有很多儿童的插画书,这在乡村很少见到。以前更多是文字类书籍,但插画书相较文字类的书籍,对儿童的右半脑创意启发更有帮助。方所免费为孩子们提供的一个高品质阅读区域,而且满是世界著名插画家创作的插画书,这对于乡村孩子的审美培养很关键。

在文创产品上,我们研发了和本地文化、作物等相关的产品,比如一些汽水和山楂,通过精美包装,让村民觉得原来自己的产品可以这么漂亮高级。和过去相比,价格也有了提升,这让村民的信心更足。再比如文化大讲堂,为村民提供面点制作、印染、小庭院改造、家庭教育等老百姓用得着的技能以及审美知识,这些内容都很接地气,能实打实帮助他们提升生活品质。同时,也让村民感觉自己作为村子的主人,学习劲头十足,会主动学习普通话,和来自上海、福建、广东等地的游客主动交流,这些改变客观上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强了自信心和获得感,也激发村民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努力、更加乐观。

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村民的精神面貌改变是大家变得兴奋起来,兴高采烈,这是非常难得的。当一个人意志消沉,很难释放出他的创意性和能动性,而兴奋的原因一是美的环境带来了愉悦感,二是当大家感受到自己生活的乡村成为很多人喜欢去的地方,在骄傲自信的同时,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让外来游客感受最强烈的地方,是没想到河南修武体现出的高级感和美感,比很多南方的村落都要好,最美乡村的样子,不是在南方,而在北方。此外,都没想到北方村落的建设理念比南方有些地方还要好,不少江浙沪、广东福建和四川江西等地的考察团慕名而来,北方山村成为南方学习的榜样,这与之前永远是“北方向南方学习”的情况截然不同。

(五)美学经济发展模式是否有可持续性和复制性

界面艺术:修武县在发展中,对云台山的自然山水、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怀梆剧团的艺术形式、红军精神的故事等要素做了重新的挖掘组合,并利用这类自然和艺术文化的资源让村落焕发了新的生机。如果需要将这种发展模式更好的持续下去,您认为作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而对于振兴乡村的美学方案,您认为是否有大规模推广复制的可能性,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点在哪里?您对美好乡村的愿景是什么?

郭鹏:过去政府在很多项目上,需要设立一些部门,来补充城市建设的短板,提供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在乡村振兴中,也是一样。比如之前所谈到的县文旅投,就是政府做一些投资,以此来吸引社会资本。但是在乡村发展中,这个前期的投资周期比较长,需要当地政府有耐心,才能陆续的吸纳社会资本。同时,像县文旅投这样的部门还起到一个作用,就是把控社会资本的方向要符合乡村振兴内涵,符合村民的利益,真正留住乡愁,留住乡村文化,所以政府是一个牵头和把控的双重角色。

我们认为修武探索的美学路径是可以复制的。总结起来,我们概括为“1355”乡村振兴美学路径。1是以党建为引领;3是以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群众动员、多元投入为基本手段;5是以乡村文化(乡村自然风貌、乡村建筑、乡村民俗、乡村产业、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等)的美学设计和价值变现为基本途径;5是实现“留住乡愁、传承文脉、调动原住民积极性、全民美育和投入产出相对平衡”的五大愿景。虽然每个村落的在地文化都不一样,但这种美学变现的思路和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只是这一次的推广和复制,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是一次尊重原住民和在地文化的推广,不会出现千篇一律或者城市化,以及投入产出极度不平衡的情况。

深山中的金陵坡村,废弃了20多年的学校被改造成民宿“云上的院子”

我希望中国的乡村成为美丽的乡村,让成为生产力的美,在乡村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让乡村的孩子和父老乡亲们,在美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成长生活,让少年儿童得到美的滋养,让乡村老人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让年轻人能够在美丽家乡安居乐业,也让中国的乡村成为世界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和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民族是如何把农耕文明转化为美学文明的样板。

最后我特别想强调低品质的设计和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和未来的发展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有些地方从后代子孙手中借的古城古巷在大拆大建中几乎消失殆尽,我们从后代子孙手中借的传统村落和乡村美学再也不能因为低品质的设计毁于一旦了。我希望通过修武“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来替代“大拆大建路径”,为后代子孙留下有乡愁和在地文化的乡村,守护好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母体—乡村。

 

以下是往期采访内容:

第一期嘉宾采访文章:专访 |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悦笛首提“生活美学产业”新观点

第二期嘉宾采访文章:专访 |亚洲艺术金融学院院长范勇:盘活艺术资产,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 | 河南修武县委书记郭鹏: 提升乡村审美,是乡村振兴的另一条路径

本次交流,是基于郭鹏书记在过去几年基层工作中的经验分享,如何从美学理论探索到具体落地实践,来阐释“乡村振兴”和“大审美经济”之间的关系。

2020年界面艺术频道策划的“大审美经济”栏目在年末最终和大家见面,并发表了《为何我们要重提审美经济?》一文,阐释了我们对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观察和思考。作为国内首家关注审美经济的艺术媒体频道,希望将当下正在发生的生动的商业案例、未来行业发展态势以及各方专业人士的深刻洞察观点纪录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为研究大审美经济,提供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郭鹏,河南南阳人。本科毕业于外交学院,后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河南省焦作市委常委,修武县委书记。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信息制度论·话语优势·制度绩效》。

本期接受专访的嘉宾来自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委书记郭鹏,他是海归博士党员干部代表。本次交流,是基于郭鹏书记在过去几年基层工作中的经验分享,如何从美学理论探索到具体落地实践,来阐释“乡村振兴”和“大审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上,习总书记参加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时,多次提到了“美”,他说到,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而河南的修武县,正是从“美”作为切入口,用几年的时间把一个北方小县带上了乡村振兴之路。本次采访主要从理论选择、落地实践、创意人才角色担任、村民精神面貌变化、发展模式是否可复制推广等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何提升乡村审美,保留在地文化,注重艺术设计类创意人才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另一条路径选择。

 

(一)对“美学经济”理论选择的思考

界面艺术:作为地方政府官员,在选择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的时候,通常会很重视资源、资金、政策、人口等要素,2021年修武县能成为CCTV焦点访谈的报道对象,走进大众视野,却是因为美学经济、文化艺术、设计建筑、乡村营造这几个关键词,这些和我们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惯有认知习惯不太一样,可否分享一下,美学经济是如何在2018年被选中成为修武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呢?同时,在2020年举办“第一届中国美学经济论坛暨县域美学经济发展经验研讨会”时,各方高校学者、企业家、创意人士都云集修武,围绕修武县的美学经济开展交流,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讨论点,并以此产生过哪些新的想法和灵感吗?

郭鹏:我们首先是2016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党建美学,当时还没有把“美学经济”这个概念提炼出来,只是在党建领域做了创新。当时提出党建美学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在修武抓党建的过程中,发现年轻人很难被基层党组织所吸引,入党积极份子不够多,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急需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来激发组织活力。后来我们发现,党建中心设计改造之后吸引到了年轻人,就有了党建美学的朴素想法。而“党建美学”的称谓,当时其实也考虑过其他叫法,比如美丽党建或者党建设计,最后选择"美学"这个词,是因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美学”这个词开始成为我们工作的主心骨,因为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已经是一个并列关系。同时,我们发现,近几年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美”这个字用地非常高频广泛,所以我们将总书记提到的“美学”一词运用到了党建上,形成了党建美学。

具体来说,就是在2016年,我们着手修建基层队部,最早是在黑岩村,想对过去的一个老队部做了最小干预的美学改造,结果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随后我们又在党建标语和字体上进行设计,提炼出“人民至上,共产党好”这八个字,把字体的改造用在一些新建的队部上,同步开发了一些党建文创产品,都是用“党建美学”的概念,吸引到了年轻人的持续关注。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之后,我们就在“党建美学”上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深入探索,包括阵地美学(就是用设计提升队部的审美),组织生活美学(比如我们是全国干部最先集体佩戴党徽的一个县,规范和美化了党员形象),制度设计美学(提炼出民心导向六项制度,简洁又符合实际,最终获得中央领导的批示,全国推广),党员行为美学(党员要带头规范言行,多联系服务帮助群众),这些改变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左上:修武县黑岩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阵地。崔红星摄

左下:修武县大位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图片来自网络)

右上:修武县沙墙村党群服务中心特别增加图书阅读和咖啡休闲功能,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图片来自网络)

右下:修武县秦厂村党建美学活动中心(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们在修武县郇封镇大位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内玩耍 焦作日报记者宋崇飞摄

到了2018年,我们过去三年一直在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区,当时竞争比较激烈,修武如何能走出一条新路,打开局面,一直在摸索。云台山是修武县的一个核心IP,但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是围绕景区发展旅游经济,我们担心如果只是靠云台山来支撑全域旅游,力量过于薄弱。考虑到既然党建美学可以成功,总书记的美学思想必然也可以运用到全域旅游当中。于是创新提出了“全域美学”概念,以此引领全域旅游的工作理念。这是我们“美学经济”概念的第二个摸索阶段。2018年全域美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家切实感受到通过打造美学基层队部,打造小的美学建筑,让修武在全域旅游创建当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第三个阶段,是当时脱贫攻坚进入到关键阶段,我们将全域旅游的成功经验再一次运用到工作当中,比如通过一些美学建筑和美学设计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至此,感觉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美学内涵博大精深,是可以延伸到各个领域,成为一招求多效的抓手。在2018年的8月份,修武县在县委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美学经济”。在这之前,其实已经有了两次铺垫,第一层是党建美学,第二层是全域美学,最后才是美学经济。之后,我们就在全国寻找美学经济的标杆,最后发现了浙江松阳。虽然他们没有明确提出“美学经济”四个字,但却是最早践行这个理论的先驱者。因为从2012年开始,松阳就用建筑提升乡村的审美和经济效益。我们是在2018年12月份组织县四大班子赴松阳学习之后,直观感受到了“美学经济”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当时松阳已经有20多个由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毕业设计师打造的美学建筑,星罗密布散落在传统村落当中,对当地文化和乡村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有了这样一个标杆和成功样板,我们四大班子达成一致,要用“美学经济”来赋能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后来我们又考察了河南新县,发现在美学与乡村发展结合的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大成功,于是我们正式着手启动“美学”在县域的推广。美,直接带来了环境改善,拉动了旅游发展,带动了文创产品开发和销售,也让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这就实现了美与经济的直接挂钩,是美学经济最直观的体现。

后来我们了解到,其实“美学经济”这个提法很早就有过,只不过当时在中国还没有实践过。而现在,修武敢为天下先,直接提出“美学经济”,用美学思想引领县域高质量的发展。2018年开始,修武陆续邀请毕业于北大、清华和美国哈佛、宾大等60余位全球顶尖设计师,包括罗德胤、任祎、陈曦、周实、徐小萌、李逸等,开始为修武打造美学建筑空间。以建筑为切入口,逐渐延伸到平面设计、景观设计、艺术设计、灯光设计,再到交通、工业、城建、全民美育等,实现了美学与县域各方面发展的结合。到2020年,在首届中国美学经济论坛暨县域美学经济发展经验研讨会上,我们提出美学可以引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板块的发展,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美学这个单一抓手,与县域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县域层级开花结果,初步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发展模板。

以上,就是修武选择美学经济的整个心路历程。它既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实践和理论相伴相生的过程。其中如何把美学运用到县域经济发展中,这是一个全新的实践,我们也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包括县域季度观摩、成立美学办、聘请各方美学专家做指导、和乡镇基层干部共同研究,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当天的论坛上,来自南京的美学教授潘之常老师,他在一篇演讲中谈到几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简单提炼出来就是,美是一种生产力,是和科技并驾齐驱的生产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我们也认为,如果只重视科技而不重视美学,会失去很大一部分生产动能。西方很多产品并不是科技含量有多高,而是它的审美和设计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家居产品。如果我们能把美学当做和科技同样重要的生产力,那么生产力会在现有水平上翻番。第二点是,审美社会主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这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改变,就是除了科技之外,还有美学的提升。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传统文化,强调乡愁,这些都是美学的范畴。有了这样一个概念,美学就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而且我们还把美学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很好的结合,给予新时代的中国超越西方工业文明的话语优势。这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另外还有一个观点来自我们修武县美学经济总顾问、北京师范大学邱晔老师,她谈到现在总认为有市场之手、政府之手,但其实还需要一个美学之手,过去是忽略了。加上美学之手,可以让社会有更好的运转。

(二)乡村振兴和美学经济之间的关系

界面艺术:作为海归博士的县委书记,您在一次活动中发言“作为一个人口小县、工业弱县和文化旅游资源强县,修武县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摸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可否谈谈修武县在挖掘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是否有过借鉴国外的美学经济发展案例?乡村振兴与美学经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在民国时期,也有过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海归知识分子掀起的乡村建设的实践运动,而在当下中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又有着不少新的情况。比如,面对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的乡村人口结构,如何进一步用美学经济吸引年轻人回流,加入到建设美好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大潮中?乡村振兴最终指向的考核标准会是什么?

郭鹏:我在国外学习生活时有一个明显感受,西方很多建筑历经百年都保留得很好,没有进行大拆大建,就算现在看来都有着不小的美学价值,而中国的不少建筑普遍缺乏美学设计,很多时候都是拆了重建,而且只注重功能性。第二,国外对在地文化非常重视,有一种很自然的文化自信心,而国内一部分人对自身的文化自信心不足,总是感觉穿西装、吃西餐、用舶来品,才是好的。总书记讲过中国有着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能和西方文化进行平视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做好,而一定要用舶来文化呢?这就让我在乡村振兴的基层工作中意识到我们忽略了乡村自身的文化挖掘,过于看重外来的建设形式和资源,而忽略了在地文化的价值。通过乡村美学实践,我深刻意识到在地文化才是有差异性的,有特色的,更有价值的。第三,我感受到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痴迷和崇拜的,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却隐约存在一些自卑心理。总书记专门讲到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我们只要全力进行传统文化的美学变现,就能和西方的美学产品抗衡。所以,修武这些年在汉服上发力,努力打造“中国汉服之都”,就是希望探索出一条文化资源美学变现的产业路径,让世界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产业价值和美学的魅力。

在学习美学理论的过程中,有三点让我很震撼。第一,美学能够把人对审美的需求通过产品化进行满足。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国外的东西漂亮,而国内产品美感度缺失,特别是建筑,特别是乡村,很多民房建的都是马赛克式。直到我们学了美学之后才发现,人人都有审美的需求,但是在中国的县域和乡村,能满足审美需求的产品太少了,这个空白其实是一个机会,这让我们很兴奋。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在过去被我们忽视了,以为只有大城市才可以享受那些设计精美的建筑和产品包装,但其实县域百姓也是渴望的,甚至是刚需。审美也是一种平权。

第二点,美学能够带给产品极大的附加值。过去大家认为只有通过高科技才能带来产品的高附加值,所以各地领导干部更重视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但通过“美学经济”的推广,发现美学和科技同等重要,这一点让我们很震撼。比如过去修武的特产云台冰菊,在没有设计的情况下,以公斤来卖,一公斤40-50元,最贵可以卖到200元,但是融入美学设计后,一朵冰菊就可以卖到30元,这里面并没有科技含量的提升,但是有美学含量的提升,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还有过去的农家乐宾馆,通过建筑师和设计师改造成民宿后,从原来百元不到的价位一跃升至几百元甚至千元,在这个升级过程中,同样没有科技元素但却有美学元素,却实现了好几倍的增值。这就证明美学能够为乡村产品带来高附加值。

第三点,美学能够为乡村的孩子带来信心。几年前,乡村的孩子相比于城市的孩子,总是感到自卑,觉得城市好,农村差。但美学可以把乡村资源进行优化提升,孩子们在由国际顶尖设计师打造的建筑里学习生活,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自信心,这点对孩子的影响比科技更重要。有时候科技其实并不能给乡村的孩子带来自信心,因为它来自城市,但是美学是对在地文化的提升,有亲切感。中国绝大部分人生活在县域,试想一下,如果通过美学把全国所有县域都能打造成一个个自信心的堡垒,那么同胞中有9.2亿人的精神力量提升将对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具体来说,还有建筑空间对人的潜移默化影响。过去我们不太重视这部分,但实际上空间会影响人的性格和精神风貌。当然这是指有审美特质的建筑空间。比如修武县王屯乡打造的美学建筑“桃屋”,虽然只有40平米,但是由哈佛大学毕业设计师陈曦亲自操刀。过去王屯乡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这么精美的建筑,现在他们却可以免费在自己家门口的顶尖审美空间中学习玩耍,孩子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变化。修武目前有30多个这样的美学建筑,孩子们在里面待上一会,眼睛里会有光,因为内在的色彩、外在的结构以及能近距离体验到出自著名建筑师之手的作品,这种视野的开阔,文化的力量让孩子好像看到了另外一片天空。以上三点,是我们在发展美学经济之前所预想不到的。

在村落里,比物质的匮乏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教育资源、信息渠道和美学想象力的缺失。摄影张超

民国时期有过海归高级知识份子上山下乡的乡村运动,他们当时主要从教育入手,如今的乡村振兴,确实面临着全新的情况。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需要用产业来吸引年轻人。以前我们都有一种偏见,认为只有工业才是产业,河南较早规划建设了产业聚集区,每个县市区划出一块地方来做工业,但一路走来,我们发现多数乡村实际上是做不了工业还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前些年乡村吸引不了年轻人。但是通过发展美学经济,我们发现乡村还可以做文化产业,具体可以把乡村文化产业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古建筑,大南坡村有很多这样的老房子,就连七十年代的房子都非常有韵味,把这些房子进行微改造,可以和城市房子的审美风格形成鲜明反差,当这些房子成为民宿或者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就开始有了发展产业的沃土。第二类是乡村景观,绿油油的麦田和油菜花,只要进行美学提升,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成为乡村旅游的业态支撑。第三类是乡村农产品,比如茄子、西红柿、小麦,在城市里只能看到现成的产品,但在乡村可以有种植的体验和农耕文化的教育,这些都可以带来产业收入。第四类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不少人很好奇农村人是如何生活的,比如农家饭是什么样子、什么味道,一桌饭菜产生200元的消费,也可以变为体验经济的产业。第五类是乡村民俗,经过美学设计,这是城市所不具备的非常特色的产业。所以说,乡村最大的产业不是工业而是美学产业,前者是在大城市和工业聚集区,而后者就是乡村在地文化的变现。一旦把乡村的产业做大做强,自然会吸引社会资本,进而带动就业,吸引年轻人来乡村创业、工作和生活。当我们一旦把乡村的美学产业做起来,乡村就再也不是老人和小孩留守的地方,而是年轻人和城市人趋之若鹜的美学高地。

修武县现在是作为河南省30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和乡村建设行动样板县之一,我们希望5-10年内,能让乡村变富变美,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也为全国2035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贡献修武的力量。从标准上看,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基本目标的同时,修武也提出了五大愿景:第一是保留乡愁,不能像城市一样大拆大建;第二是传承文脉,不能千篇一律,要体现文化的在地性;第三是调动群众积极性,不能因为资本介入而让其利益受损;第四是实现全民美育,让我们的乡村孩子自信从容的成长。第五是投入产出相对平衡,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这五大愿景,就是我们修武乡村振兴的考核目标。

(三)各方人士如何参与美学经济建设

界面艺术:修武县选中的实验对象南坡村,一期建设在今年的3月已经完成,第二、三期也在计划当中。在整个项目中,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文化创意人士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各种看上去很“美”的解决方案给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企业、村民、政府又是如何共同参与到这场美学经济建设中的呢?有哪些困难点?各方之间如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开发之间做到平衡配合呢?

郭鹏:在整个大南坡村的美学经济实践中,我们邀请了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左靖,他是整个大南坡村项目的总指导,扮演的角色就是整合所有资源,把大南坡村的在地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面进行提升改造。在艺术策展、平面设计方面都提供了很多的人才支撑和操作指导。他直接把乡村考现学在修武做了实践,大南坡村的艺术中心就是出自他之手。总的来说,就是确定了大南坡村是以在地文化为核心方向去进行打造,而不是简单打造成网红旅游目的地。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在地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而后者则是为了吸引人气而复制没有在地文化的项目,比如小火车和欧式建筑。

第二,是做社区营造的专家陈奇。她之前做过成都明月村的社区营造项目,任务就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陈奇老师走家串户,对大南坡村245户村民进行了逐一访谈,了解他们对乡村振兴的需求以及手中的资源。同时,由陈奇老师牵头,引进外来人才开展村民培训,又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环保志愿服务队、少年武术队、重组了濒临消亡的怀邦剧团,所以她扮演的角色就是组织动员。

第三是张唐景观的唐子颖老师,她负责景观设计,让乡村成为乡愁的寄托,而不是简单的城市化。她给儿童做的艺术装置成为村里孩子的最爱。还有负责场域设计的梁井宇老师,对老建筑进行了现代化的设计,但完全保留传统的风貌。此外,还有来自哈佛大学的周实,王求安等设计师,都先后做了一些建筑空间,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平面设计则是由马仕睿老师操刀,负责整个大南坡村的导视系统。

当然,还有为大南坡做木刻版画的刘庆元等一大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创作品为大南坡的文化复兴注入了不可思议的动能。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南坡的改造过程中,修武始终把群众动员放在第一位。比如,当我们确定把南坡村作为试点来进行改造的时候,并不是一上来就大拆大建,而是用了半年时间做了很多走访工作,让群众了解和认可。同时,我们始终把群众作为项目的主体,引导他们参与其中。比如方所书店、碧山工销社的员工都是当地老百姓,百姓需要改造自己的房屋发展民宿时,设计师会免费提供设计图纸。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把乡村振兴和群众的经济收益挂钩。同时,群众诉求强烈的,比如老人们喜欢怀梆戏,小孩子喜欢武术队,我们就帮忙组织起来,让村民充分参与到未来生活的建设中。

关于这些毕业于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建筑师之所以愿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项目中,一方面是基于情怀,年轻设计师对乡村充满了情义,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村和农民兄弟的倾力支持和默默付出,年轻设计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村变得更美好,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且有几位青年设计师,也是从农村长大的,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感情,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学有所用,让知识变现。另一方面,很多年轻的设计师也需要一个充分信任他们的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乡村和县域给予了他们新的机会,使其能够加速成长,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目前,不少修武的建筑设计项目已获得国际大奖。

“天空之院”位于修武县七贤镇宰湾村,该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徐小萌设计,荣获2020纽约设计奖

这其中有三股主要力量参与到整个大南坡项目中:政府牵头力量、设计师创意力量、群众参与力量,这三股力量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政府作为主导,成立县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保障整个大南坡改造项目的推进;而设计师的创意力量则为乡村改造赋能,同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造;群众的参与力量也十分重要,比如民宿的投资改造,老百姓的积极性非常高。当然这其中也有过一些困难,比如几方意见不一致,有的群众认为老建筑就没什么价值,该拆就拆,但设计师觉得这些建筑是在地文化的体现,应该在保留的基础上做改造。这时县文旅投就起到一个听取各方意见,开展沟通协调的作用,因为它没有利益牵扯,是一个政府的公共平台。最后三方达成共识,老房子不能全拆,尽量保留,但一定要做好群众沟通工作,平衡各方利益,然后共同推进,这是一个难点。第二点,乡村振兴的投入和回报转化周期较长,政府需要有眼光,舍得做一些前期的配套投入,才能引来一些社会资本,如果政府每个项目都想尽快得到回报,那恐怕乡村振兴很难推进。第三点,是关于人的认知改变。大家之前普遍认为,老百姓只要有房子住就足够了,没必要请高品质的设计师。关于这一点,社会资本、老百姓和基层干部都持有过同样观点,认为之前那些普普通通的农家乐也一样引来了很多游客。但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观点,低品质的设计是昙花一现,吸引不到外来游客,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是不能持续的做法。这一点需要通过不断的向外学习,让大家理解只有高品质的设计才能留住乡愁,传承文脉,进而实现投入和产出的相对平衡,这个观念的改变是我认为是特别难的。在推进中,我们旗帜鲜明提出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与旧有的大拆大建路径进行对比,和村民、干部进行大讨论,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哪种路径才是更好的。目前,从全县6个试点村、17个示范村的打造中,我们的干部群众已经彻底改变了认知,扭转了观念,意识到大拆大建背后带来的危害,以及高品质设计的重要性。

(四)美学经济与村民文化素养提升的关系

界面艺术:作为研究人类感性的学科,美学在哲学层面关注的中心是人类的情感,以及审美经验带来的身心灵提升。在修武县的乡村美学改造方案中,有比如方所书店这类知名文创企业加入,举办过很多人气非常旺的文化讲堂,设计改造了非常漂亮的公共建筑和民宿,还有建设了有现代审美风格的党建活动中心。在目光所能触及的外在空间形式和看不见的精神文化食粮,这两种方式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您感受村民和干部的精神面貌和素养,有哪些显著改变?来到这里的客人,又是被村落呈现出来的哪些点吸引到了呢?

郭鹏:比如方所书店,有很多儿童的插画书,这在乡村很少见到。以前更多是文字类书籍,但插画书相较文字类的书籍,对儿童的右半脑创意启发更有帮助。方所免费为孩子们提供的一个高品质阅读区域,而且满是世界著名插画家创作的插画书,这对于乡村孩子的审美培养很关键。

在文创产品上,我们研发了和本地文化、作物等相关的产品,比如一些汽水和山楂,通过精美包装,让村民觉得原来自己的产品可以这么漂亮高级。和过去相比,价格也有了提升,这让村民的信心更足。再比如文化大讲堂,为村民提供面点制作、印染、小庭院改造、家庭教育等老百姓用得着的技能以及审美知识,这些内容都很接地气,能实打实帮助他们提升生活品质。同时,也让村民感觉自己作为村子的主人,学习劲头十足,会主动学习普通话,和来自上海、福建、广东等地的游客主动交流,这些改变客观上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强了自信心和获得感,也激发村民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努力、更加乐观。

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村民的精神面貌改变是大家变得兴奋起来,兴高采烈,这是非常难得的。当一个人意志消沉,很难释放出他的创意性和能动性,而兴奋的原因一是美的环境带来了愉悦感,二是当大家感受到自己生活的乡村成为很多人喜欢去的地方,在骄傲自信的同时,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让外来游客感受最强烈的地方,是没想到河南修武体现出的高级感和美感,比很多南方的村落都要好,最美乡村的样子,不是在南方,而在北方。此外,都没想到北方村落的建设理念比南方有些地方还要好,不少江浙沪、广东福建和四川江西等地的考察团慕名而来,北方山村成为南方学习的榜样,这与之前永远是“北方向南方学习”的情况截然不同。

(五)美学经济发展模式是否有可持续性和复制性

界面艺术:修武县在发展中,对云台山的自然山水、竹林七贤的历史典故、怀梆剧团的艺术形式、红军精神的故事等要素做了重新的挖掘组合,并利用这类自然和艺术文化的资源让村落焕发了新的生机。如果需要将这种发展模式更好的持续下去,您认为作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而对于振兴乡村的美学方案,您认为是否有大规模推广复制的可能性,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点在哪里?您对美好乡村的愿景是什么?

郭鹏:过去政府在很多项目上,需要设立一些部门,来补充城市建设的短板,提供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在乡村振兴中,也是一样。比如之前所谈到的县文旅投,就是政府做一些投资,以此来吸引社会资本。但是在乡村发展中,这个前期的投资周期比较长,需要当地政府有耐心,才能陆续的吸纳社会资本。同时,像县文旅投这样的部门还起到一个作用,就是把控社会资本的方向要符合乡村振兴内涵,符合村民的利益,真正留住乡愁,留住乡村文化,所以政府是一个牵头和把控的双重角色。

我们认为修武探索的美学路径是可以复制的。总结起来,我们概括为“1355”乡村振兴美学路径。1是以党建为引领;3是以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群众动员、多元投入为基本手段;5是以乡村文化(乡村自然风貌、乡村建筑、乡村民俗、乡村产业、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等)的美学设计和价值变现为基本途径;5是实现“留住乡愁、传承文脉、调动原住民积极性、全民美育和投入产出相对平衡”的五大愿景。虽然每个村落的在地文化都不一样,但这种美学变现的思路和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只是这一次的推广和复制,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是一次尊重原住民和在地文化的推广,不会出现千篇一律或者城市化,以及投入产出极度不平衡的情况。

深山中的金陵坡村,废弃了20多年的学校被改造成民宿“云上的院子”

我希望中国的乡村成为美丽的乡村,让成为生产力的美,在乡村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让乡村的孩子和父老乡亲们,在美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成长生活,让少年儿童得到美的滋养,让乡村老人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让年轻人能够在美丽家乡安居乐业,也让中国的乡村成为世界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和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民族是如何把农耕文明转化为美学文明的样板。

最后我特别想强调低品质的设计和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和未来的发展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有些地方从后代子孙手中借的古城古巷在大拆大建中几乎消失殆尽,我们从后代子孙手中借的传统村落和乡村美学再也不能因为低品质的设计毁于一旦了。我希望通过修武“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来替代“大拆大建路径”,为后代子孙留下有乡愁和在地文化的乡村,守护好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母体—乡村。

 

以下是往期采访内容:

第一期嘉宾采访文章:专访 |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悦笛首提“生活美学产业”新观点

第二期嘉宾采访文章:专访 |亚洲艺术金融学院院长范勇:盘活艺术资产,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