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nt to build a car thats faster than all of them, then I want to die. —— Enzo Ferrari
时间:1988年
地点:意大利伊莫拉赛道
事件:1988年世界一级方程式圣马力诺大奖赛练习赛
莲花车手、三届F1世界冠军尼尔森•皮奎特在维修区跨出自己的Lotus 100T赛车,脱下头盔,顿时,看台上的观众们嘘声四起。
皮奎特抬起头,望了望看台上的观众,惊呆了。
“皮奎特滚出意大利!”
“Piquet!Basdardo!”
“你在说话之前没准得先学学尊敬人!”
“PIQUET!IL TAMBURELLO TL ASPETTA!”
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各式各样的大字报和横幅贴满了整个看台,上面不乏粗鄙之语,不少与皮奎特有短暂眼神交锋的观众甚至做出了侮辱性的手势。
皮奎特纳闷儿了,他在圈内口无遮拦惯了,但受到车迷这样的抵制还是头一次。
事件的源头是这样的:早先,皮奎特在巴西《Playboy》杂志上发表了几句评论,说了某大车队的首脑人物已失去车队管理能力,却还霸占着位置,车队的颓废战绩与他脱不了干系——皮奎特所说的并没错,但他的判断错了。他并没意识到在很多人眼中,他所指的这位人物是不可妄肆评价的,这位人物的广大追随者,对赛车运动及对该人物本身狂热程度,也是皮奎特无法想象的。
这个人物就是恩佐•安塞尔莫•法拉利,法拉利车队的创始者,法拉利跑车公司的创办人,传奇般的人物,此时已有90岁的高龄了,依然操纵着法拉利,在车迷中是神一般的存在。那么问题来了,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驾仕派将为您连载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
Childhood Ambitions:To be an opera singer, a sports writer, and lastly a racing driver.
恩佐生于1898年2月18日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伴着凛冽的寒风和瑟瑟刺骨霜气,恩佐诞生在意大利小城摩德纳。正是因为这恶劣的天气,他的父亲无法及时去市政处登记恩佐的出生信息,而是等雪停的两天之后——所以恩佐的档案上一直显示着出生日期是1898年2月20日。
恩佐的长辈们都是匠人,有个哥哥,叫阿尔弗雷多,是随着父亲的名字取的,父亲在当地经营一个钣金厂,为意大利铁路锻造车轴。他多多少少的接受了一些也许并不太够的粗劣教育。在10岁时,父亲带着他和哥哥跑到博洛尼亚,亲眼目睹了人生中的第一场赛车比赛。
那场比赛,恩佐见识到了赛车手英勇身姿。听着机械增压引擎的嚎叫,领略着赛车从身边飞速掠过的速度与激情。当伟大的车手费力舍•纳扎罗驾驶着平均时速超过120千米时的菲亚特赛车和文森佐•蓝旗亚一同冲过终点线,身披花环,手拿奖杯,受到观众热烈喝彩的时候,恩佐感到热血沸腾。在现场观看了一连串的赛车比赛后,恩佐决定了,他将来也要成为这样伴着汽油味和血腥享受胜利的人。
于是,年约舞勺(舞勺之年:男孩子13-15岁期间——编者注)的恩佐便开始与赛车结缘,他先是说服父亲让他驾驶汽车,锻炼车技,然后又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志学之年(即15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小编注)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赛车记者。
世事难以预卜,不久后,一战爆发了,恩佐被指派到了意大利军队的山地第三炮兵师服役。在那个艰苦与动乱的年代,一场更大的打击使得恩佐差点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1916年,一场肆虐了大半个意大利的流行性感冒夺走了他父亲阿尔弗雷多和哥哥小阿尔弗雷多的生命。两年后,这场流感肆虐得更加疯狂,美洲涂炭,欧洲披靡,整个世界生灵告急。恩佐也患上这病,差点儿为此丢了性命。由于这场疾病,恩佐被意大利军方裁去,被迫返乡,在当地的消防局找了个营生。
I was alone. My father and my brother were no more... No money, no experience, limited education. All I had was a passion to get somewhere.
父亲和哥哥都去了,法拉利一家的基业也由此毁于一旦。于是恩佐想要在新兴的汽车工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他自愿向在都灵的菲亚特公司提供协助,却遭到无情拒绝。在一次去米兰的旅途中,他遇到了乌戈•西沃其(Ugo Sivocci),他在米兰一家名为C.M.N(Costruzioni Meccaniche Nazionali)的汽车公司作为车手,恩佐加入了他们。由于恩佐表现出色,他被晋升为正式赛手,赛车生涯由此开始。
1919年的帕尔马爬山赛(Parma-Poggio Di Hill Climb)在贝尔切托举办,是恩佐•法拉利的处子秀,他驾驶的2.3升四缸C.M.N. 15/20型号赛车,让他在3升组别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同年,法拉利参加了著名的Targa Florio公路赛,虽因赛程艰苦导致油箱泄露而退赛,但也因是法拉利的名字在世界性著名赛事出现的第一次而载入史册。
关于这场1919年的Targa Florio大赛还有个轶事,在西沃其和法拉利一同从西西里出发的路途中,他们遇上了一群野狼并被这群冷血无情的捕食者疯狂追赶,法拉利在车上拿出自己曾在军队中使用的老式左轮手枪与它们激烈搏斗,最终赶跑了它们。
即使法拉利和西沃其没有在当年的Targa Florio取得好成绩,他们出色的驾驶表现依旧折服了不少观赛者和车队,其中就有赛车之中的明星车队——伊索塔•法斯基尼(Isotta Fraschini)。
次年,依旧是帕尔马爬山赛,恩佐为法斯基尼车队带回了一枚同级别的银牌。此时,好友及伯乐乌戈•西沃其已经转战赛车中的王牌,阿尔法•罗密欧车队。西沃其向阿尔法车队极力引荐恩佐,于是恩佐顺利的加入了这个与自己在将来的数十载之内有着无数喜悦与忧愁的大家庭。
I think of myself as constantly realizing a childhood dream.
阿尔法•罗密欧当时准备了不少改装过的量产车参加Targa Florio,恩佐便驾驶了其中一台车取得了1920年的组别冠军,总排名第二位。
在阿尔法•罗密欧车队中,恩佐•法拉利受到了阿尔法赛车部门的主管乔吉奥•里米尼的高度赞赏,由于里米尼与阿尔法首脑人物尼古拉•罗密欧关系很好,所以法拉利也给罗密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3年,两位与恩佐•法拉利都有老交情的车手乌戈•西沃其和安东尼奥•阿斯卡里都时来运转,在Targa Florio拿下一、二名的成绩。不幸的是,乌戈•西沃其在蒙扎测试设计大师朱塞佩•梅洛熙(上图)的新阿尔法•罗密欧P1赛车时,出事不幸身亡,尼古拉•罗密欧当天开发布会宣布从该格兰披治比赛中撤出其余阿尔法赛车。西沃其死后,为了纪念他,他赛车上的白底四叶草标志成为了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幸运标志,Quadrifoglio Verde成为了传奇的象征。
之后,在拉文纳的赛维奥赛道举办的比赛当中,恩佐•法拉利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冠军。在那里他遇见了一战传奇、王牌飞行员弗兰塞斯科•巴拉卡(Francesco Baracca)的母亲,巴拉卡公爵夫人在亲眼目睹了法拉利的胜利后,非常赞赏他的勇气与无畏精神。于是她将代表她儿子辉煌与传奇的中队徽章的吊坠赠予了法拉利,称这个徽章会带给他好运气。该徽章为一团白云围绕着一匹战马,象征巴拉卡的英勇。法拉利将其稍作修改,放在了阿尔法赛车上,它成为了一块金黄色的盾牌,盾牌中间有一匹前蹄离地,向上跃起的黑色骏马,这就是“Cavallino Rampante”——“the Prancing Horse”。
The horse was, and has remained, black, but I myself added the yellow background, this being the colour of Modena.
1924年,法拉利在Coppa Acerbo(意大利的一场比赛,赛道长度长达25.579千米,赛程18圈,Acerbo为当时意大利法西斯政客Giacomo Acerbo的姓氏,Coppa Acerbo为Giacomo的哥哥,二战后该比赛改名为Circuito di Pescara,Giacomo Acerbo为意大利法西斯贡献颇深,相当程度的固化了墨索里尼的政权,此为批注与本文无关),赢下了他生涯中最伟大的胜利。 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后,法拉利得以被提升为阿尔法•罗密欧的主要车手,之前,他还仅仅是个在意大利当地比赛中开着些改装的二手车的愣头青,到现在,他已经成为能够驾驶世界上顶尖赛车去国际比赛的职业车手了。
然而恩佐在此时却胆怯了。不是为了别的,而正是他的老交情——安东尼奥•阿斯卡里在1925法国格兰披治大赛的蒙特梅里赛道上,以领先的情况下,在一台阿尔法罗密欧P2中撞车身亡。法国大奖赛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声望的顶级大奖赛,也是恩佐要参加的最高级别的一场比赛,但恩佐无法缓和沉痛与迷茫的心情,无法踏上赛道。更何况安东尼奥走后,留下了母亲和妻子还有孤零零的7岁儿子——阿尔贝托•阿斯卡里。
恩佐无法除去心魔。仔细想想,一般人遇到这样的事儿或许早就积怨足深、另谋他就了,但恩佐依然留在阿尔法,只不过将自己的重心移向了车队的管理与发展。
于是恩佐成为了大佬乔吉奥•里米尼的“搞掂先生”。此时的恩佐已经与女友劳拉•多米妮卡•嘉列罗结婚,并且成为了阿尔法罗密欧在摩德纳的经销商。
直到1927年,恩佐都没有再踏入过赛车,尽管之后他依然参加过一些地区性的赛车比赛,但他的赛车生涯也就在他即将平步青云之时接近了尾声,这一年,他刚刚30岁。两年后,阿尔弗雷多三世,也就是恩佐最为喜爱的“Dino”出生了,他曾表示当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之时,他就从比赛中退役。于是,借此机会,恩佐完全结束了自己的车手生涯,走向更加辉煌精彩的建立法拉利王朝的人生的道路。
撰稿:陈哲然Dk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