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车展:站在“汽车”和“电车”的十字路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车展:站在“汽车”和“电车”的十字路口

变与不变,从来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表面热闹的种种变化背后,是冰山底下的种种不变。

文|路由社 撸Sir

编辑|路由社

4月19日,2021年上海车展媒体日正式开幕,迎接来自中外上千名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

即便还是受到严格疫情防控和全球缺芯危机的一些约束和影响,时隔一年之后,作为唯一还能如期举办的全球A类车展,以“拥抱改变”为主题的2021上海车展,仍然呈现出了比想象中更多的热闹、更大的能量和更多的改变。

从4月19、20日两天媒体日138场密集发布会看来,“变化”不仅显而易见,而且还发生在多个维度。

首先,国内5G商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迭代等升级利好和加持,让智能电动汽车新赛道日具气候,各方造车势力推出的各类智能电动汽车,俨然成了车展的主流。

极氪001

蔚来展台

比如,刚问世还不到3个月的极氪,仅用一台极氪001就成了现场顶流;对面展台,是刚刚庆祝三年累计销量达成10万台的蔚来。

无论展车热度还是参观流量,这两个新品牌足以和旁边参展面积达到4000平米、产品线庞大的宝马叫板,这在以往都是难以想象的。

恒驰汽车

智己汽车

其次,自去年以来,互联网与科技公司纷纷下场造车,或与传统车企合纵连横,让国内新造车热潮进入新的阶段。除了财大气粗的恒驰、智己们的高调亮相,还有更多的新晋供应商走入公众视野。

比如,本届上海车展,不仅博世、大陆、安波福等零部件巨头依旧活跃,针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本地新晋供应商和创业公司也动作频频,百度、华为、地平线等都有自己的独立展台,成为展馆内外的新网红。

华为展台

再者,转型期的国内市场告别一招鲜吃遍天的躺赢时期,进入格局重塑阶段。加上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新产品板块轮动效应,中国品牌内部分化加剧,二八效应更趋明显的同时,强者也未必恒强。

坦克展台

长城炮展台

比如,本届上海车展,长城汽车成为中国品牌的流量担当,甚至抢过了自主一个吉利的风头。长城旗下WEY、哈弗、欧拉、坦克等品牌不仅独立出展,或是有新车、新技术发布,或是邀请明星站台造势,在产品个性化,技术多元化,营销潮流化、年轻化等维度更是制造了丰富话题,声势与声量甚至盖过了以集团之力包下一整个4.1展馆的东道主上汽集团。

变与不变,从来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表面热闹的种种变化背后,是冰山底下的种种不变。

譬如,对占比车市绝对主力的传统燃油车,各个主机厂依然保持着高频的更新和投放热潮;譬如,对于传统发动机技术、油电混动技术高效低耗的潜力,还有更新和挖潜的必要。

当然,车展现场不变的“保留节目”,还有车主现场维权的中国特色。只是从前些年的JEEP们换成了缺席今年央视3.15晚会,这两年却因为质量问题、车主维权而屡屡上了热搜的特斯拉。

尽管,市面上智能电动汽车层出不穷,志在挑战特斯拉的国产中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也是前赴后继,然而,马斯克的超级英雄叙事、特斯拉的成本优势、先发红利和资本市场追捧等因素,过去数年,还是让特斯拉几乎吸纳了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绝大部分的流量和销量。

事实上,类似“虹吸效应”也在今年上海车展现场上演。

比如,媒体记者们对智能电动汽车的关注度,要远远多于传统燃油汽车;关于新造车新品牌的报道热度,也要远远高于传统汽车品牌,等等。

这样的虹吸效应,既是今年上海车展现场的一个缩影,也是行业现状和走向的一种隐喻。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和信号:2021年,百年行业确实站在了汽车与电车的十字路口。

电动车和燃油车并不是一个东西。因此,拿一个固有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新的物种,可能就会出现削足适履或者种种测不准的情况。重新构建一套新的认知框架、评价标准和市场机制,或许,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和商业生态。

回归到汽车服务的日常生活本身,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四件大事衣、食、住、行。出行占到四分之一的巨大比重,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车上待的时间越来越多,如何不断提高出行空间与时间的安全、舒适、品质和愉悦,将会是一件越发重要的事情。

面对这个几乎是永恒的课题,看上去,变和不变各有千秋。

针对“智能移动终端”的电车,不断变化的做法,可以是提供更大能量密度的电池包,满足更长半径的里程续航;可以是提供更多的娱乐时间和更便捷的移动互联服务,配备更智能、更互联的驾驶座舱系统;也可以是解放双手和双眼的注意力,装备更高阶的自动驾驶系统,等等。

回归汽车“机械与制造”、“驾控与移动”的底层逻辑,不变的做法,可以是对传统动力总成三大件的核心技术升级,不断增效降耗;也可以是对品控与安全,驾控质感与乐趣,乃至维保成本、二手车残值的价值坚守。这些静水深流的底层因素,既是每一个品牌、每一款产品的底座,也关乎每个人的每一次出行。

在路由社看来,想要准确预流未来,总是同时存在的变与不变缺一不可。拥抱变化本身没有错,那些不变的因素和价值同样值得坚持、坚守。无论传统燃油汽车还是智能电动汽车,当平凡之路延展在脚下,自由却是一种精神的高处,每一个安全出行、省力省心的日子都不容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车展:站在“汽车”和“电车”的十字路口

变与不变,从来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表面热闹的种种变化背后,是冰山底下的种种不变。

文|路由社 撸Sir

编辑|路由社

4月19日,2021年上海车展媒体日正式开幕,迎接来自中外上千名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

即便还是受到严格疫情防控和全球缺芯危机的一些约束和影响,时隔一年之后,作为唯一还能如期举办的全球A类车展,以“拥抱改变”为主题的2021上海车展,仍然呈现出了比想象中更多的热闹、更大的能量和更多的改变。

从4月19、20日两天媒体日138场密集发布会看来,“变化”不仅显而易见,而且还发生在多个维度。

首先,国内5G商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迭代等升级利好和加持,让智能电动汽车新赛道日具气候,各方造车势力推出的各类智能电动汽车,俨然成了车展的主流。

极氪001

蔚来展台

比如,刚问世还不到3个月的极氪,仅用一台极氪001就成了现场顶流;对面展台,是刚刚庆祝三年累计销量达成10万台的蔚来。

无论展车热度还是参观流量,这两个新品牌足以和旁边参展面积达到4000平米、产品线庞大的宝马叫板,这在以往都是难以想象的。

恒驰汽车

智己汽车

其次,自去年以来,互联网与科技公司纷纷下场造车,或与传统车企合纵连横,让国内新造车热潮进入新的阶段。除了财大气粗的恒驰、智己们的高调亮相,还有更多的新晋供应商走入公众视野。

比如,本届上海车展,不仅博世、大陆、安波福等零部件巨头依旧活跃,针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本地新晋供应商和创业公司也动作频频,百度、华为、地平线等都有自己的独立展台,成为展馆内外的新网红。

华为展台

再者,转型期的国内市场告别一招鲜吃遍天的躺赢时期,进入格局重塑阶段。加上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新产品板块轮动效应,中国品牌内部分化加剧,二八效应更趋明显的同时,强者也未必恒强。

坦克展台

长城炮展台

比如,本届上海车展,长城汽车成为中国品牌的流量担当,甚至抢过了自主一个吉利的风头。长城旗下WEY、哈弗、欧拉、坦克等品牌不仅独立出展,或是有新车、新技术发布,或是邀请明星站台造势,在产品个性化,技术多元化,营销潮流化、年轻化等维度更是制造了丰富话题,声势与声量甚至盖过了以集团之力包下一整个4.1展馆的东道主上汽集团。

变与不变,从来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表面热闹的种种变化背后,是冰山底下的种种不变。

譬如,对占比车市绝对主力的传统燃油车,各个主机厂依然保持着高频的更新和投放热潮;譬如,对于传统发动机技术、油电混动技术高效低耗的潜力,还有更新和挖潜的必要。

当然,车展现场不变的“保留节目”,还有车主现场维权的中国特色。只是从前些年的JEEP们换成了缺席今年央视3.15晚会,这两年却因为质量问题、车主维权而屡屡上了热搜的特斯拉。

尽管,市面上智能电动汽车层出不穷,志在挑战特斯拉的国产中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也是前赴后继,然而,马斯克的超级英雄叙事、特斯拉的成本优势、先发红利和资本市场追捧等因素,过去数年,还是让特斯拉几乎吸纳了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绝大部分的流量和销量。

事实上,类似“虹吸效应”也在今年上海车展现场上演。

比如,媒体记者们对智能电动汽车的关注度,要远远多于传统燃油汽车;关于新造车新品牌的报道热度,也要远远高于传统汽车品牌,等等。

这样的虹吸效应,既是今年上海车展现场的一个缩影,也是行业现状和走向的一种隐喻。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和信号:2021年,百年行业确实站在了汽车与电车的十字路口。

电动车和燃油车并不是一个东西。因此,拿一个固有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新的物种,可能就会出现削足适履或者种种测不准的情况。重新构建一套新的认知框架、评价标准和市场机制,或许,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和商业生态。

回归到汽车服务的日常生活本身,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四件大事衣、食、住、行。出行占到四分之一的巨大比重,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车上待的时间越来越多,如何不断提高出行空间与时间的安全、舒适、品质和愉悦,将会是一件越发重要的事情。

面对这个几乎是永恒的课题,看上去,变和不变各有千秋。

针对“智能移动终端”的电车,不断变化的做法,可以是提供更大能量密度的电池包,满足更长半径的里程续航;可以是提供更多的娱乐时间和更便捷的移动互联服务,配备更智能、更互联的驾驶座舱系统;也可以是解放双手和双眼的注意力,装备更高阶的自动驾驶系统,等等。

回归汽车“机械与制造”、“驾控与移动”的底层逻辑,不变的做法,可以是对传统动力总成三大件的核心技术升级,不断增效降耗;也可以是对品控与安全,驾控质感与乐趣,乃至维保成本、二手车残值的价值坚守。这些静水深流的底层因素,既是每一个品牌、每一款产品的底座,也关乎每个人的每一次出行。

在路由社看来,想要准确预流未来,总是同时存在的变与不变缺一不可。拥抱变化本身没有错,那些不变的因素和价值同样值得坚持、坚守。无论传统燃油汽车还是智能电动汽车,当平凡之路延展在脚下,自由却是一种精神的高处,每一个安全出行、省力省心的日子都不容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