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我们习惯在群体里做个哑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我们习惯在群体里做个哑巴?

整体上来说,我们还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做决策时也习惯依赖他人。这都是 “从众效应” 持续影响着我们的原因。

Jump On The Bandwagon

“Bandwagon” 一词原指乐队花车,而 “Jump On The Bandwagon(跳上花车)” 这个俚语则源自 1848 年的美国选举。一名叫做 Dan Rice 的小丑利用自己的花车和乐队,在竞选中为自己加了不少分。随着他的名气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登上他的花车。后来这一俚语用来形象地描述人们“追随潮流”的现象,简称 “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 ,日常里我们俗称它为 “从众效应” 。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从众效应” 反映了个体在群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如果群体里大多数人都支持某个观点,个体也会随之倾向于这个观点。

“集体思维(Group Thinking)” 与从众效应几乎脱不了干系。即使某些时刻自己的观点与团队观点不同,团队成员也会尽量避免摩擦冲突。为了保持所谓的一致性,成员之间往往会放弃彼此争论,在一些错误的观点上达成共识,导致团队决策偏离客观准确的方向。为了不表现出自己是团队里的异类,大多数时候我们宁愿不假思索地赞成团队里大部分人的看法。与此同时,每个团队成员的决策都会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这些压力会极大地影响个体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团队成员的价值观、想法以及态度也会一定程度受到影响。所以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是导致从众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众效应也是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的一种。认知偏差通常指人们不能准确客观地理解现实,根据片面的主观认知得出错误结论的思维方式。“羊群效应(Herd Effect)” 是从众效应的贬义描述。各年龄段的团体中都存在羊群效应,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都不是新鲜事。不过青少年更容易受 “羊群效应” 的影响。

赢家效应

我们天性喜欢追随那些所谓的赢家,他们的信仰或习惯都被我们奉为教条。成功人士身上总散发出一种自信的魅力,这种魅力让我们折服,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我们不假思索地迷信他们的一言一行。从众效应在政治选举中最为常见,如果某个候选者看起来人气较旺,就会有更多的选民愿意支持他。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支持那些获胜把握较大的候选人。

我们选择站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受到孤立。这种恐惧让我们变成了墙头草,也正是因为它,从众效应才持续影响我们至今。如果我们能抛开这种恐惧,就有机会更加理性地去独立思考。如果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严谨,受到误导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那些见风使舵的人为了迎合大趋势,即使知道群体决策是错误的,还是会隐藏自己正确的判断。

从众效应的危害

从众效应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对我们有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往往不会立即察觉到。其中之一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煽动对个人、团体甚至种族的 “仇视” 。

商业活动中,团队成员很容易忽视所在群体的局限性。因为他们会一味地支持自己的团队,而无视团队决策的正确性。很多人都在利用 “从众效应” 为自己谋取私利。

除了我们已有的认知之外,还有一点是我们在做决定时不能忽略的,那就是 —— 信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通过父母的帮助来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是由个人认知所决定的,于是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灌输给我们的大量信息塑造了我们的思考模式。孩子们相信父母说的话,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从众效应” ,但至少不是独立思考。也就是说,大体上我们还是需要依赖别人来辅助我们作出决策。

整体上来说,我们还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做决策时也习惯依赖他人。这都是 “从众效应” 持续影响着我们的原因。想要摆脱这种局限,不受媒体、潮流等的影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便某些信息的准确性不太好判断,我们还是要不断独立思考,硬着头皮继续前进。

作者Shashank Nakate, Buzzle 心理学网站的专属记者,在其上已发表 1300 多篇文章。

本文由新生大学译自 Shashank Nakate, Psychology Behind the Bandwagon Effect。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我们习惯在群体里做个哑巴?

整体上来说,我们还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做决策时也习惯依赖他人。这都是 “从众效应” 持续影响着我们的原因。

Jump On The Bandwagon

“Bandwagon” 一词原指乐队花车,而 “Jump On The Bandwagon(跳上花车)” 这个俚语则源自 1848 年的美国选举。一名叫做 Dan Rice 的小丑利用自己的花车和乐队,在竞选中为自己加了不少分。随着他的名气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登上他的花车。后来这一俚语用来形象地描述人们“追随潮流”的现象,简称 “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 ,日常里我们俗称它为 “从众效应” 。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从众效应” 反映了个体在群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如果群体里大多数人都支持某个观点,个体也会随之倾向于这个观点。

“集体思维(Group Thinking)” 与从众效应几乎脱不了干系。即使某些时刻自己的观点与团队观点不同,团队成员也会尽量避免摩擦冲突。为了保持所谓的一致性,成员之间往往会放弃彼此争论,在一些错误的观点上达成共识,导致团队决策偏离客观准确的方向。为了不表现出自己是团队里的异类,大多数时候我们宁愿不假思索地赞成团队里大部分人的看法。与此同时,每个团队成员的决策都会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这些压力会极大地影响个体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团队成员的价值观、想法以及态度也会一定程度受到影响。所以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是导致从众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众效应也是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的一种。认知偏差通常指人们不能准确客观地理解现实,根据片面的主观认知得出错误结论的思维方式。“羊群效应(Herd Effect)” 是从众效应的贬义描述。各年龄段的团体中都存在羊群效应,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都不是新鲜事。不过青少年更容易受 “羊群效应” 的影响。

赢家效应

我们天性喜欢追随那些所谓的赢家,他们的信仰或习惯都被我们奉为教条。成功人士身上总散发出一种自信的魅力,这种魅力让我们折服,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我们不假思索地迷信他们的一言一行。从众效应在政治选举中最为常见,如果某个候选者看起来人气较旺,就会有更多的选民愿意支持他。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支持那些获胜把握较大的候选人。

我们选择站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受到孤立。这种恐惧让我们变成了墙头草,也正是因为它,从众效应才持续影响我们至今。如果我们能抛开这种恐惧,就有机会更加理性地去独立思考。如果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严谨,受到误导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那些见风使舵的人为了迎合大趋势,即使知道群体决策是错误的,还是会隐藏自己正确的判断。

从众效应的危害

从众效应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对我们有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往往不会立即察觉到。其中之一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煽动对个人、团体甚至种族的 “仇视” 。

商业活动中,团队成员很容易忽视所在群体的局限性。因为他们会一味地支持自己的团队,而无视团队决策的正确性。很多人都在利用 “从众效应” 为自己谋取私利。

除了我们已有的认知之外,还有一点是我们在做决定时不能忽略的,那就是 —— 信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通过父母的帮助来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是由个人认知所决定的,于是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灌输给我们的大量信息塑造了我们的思考模式。孩子们相信父母说的话,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从众效应” ,但至少不是独立思考。也就是说,大体上我们还是需要依赖别人来辅助我们作出决策。

整体上来说,我们还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做决策时也习惯依赖他人。这都是 “从众效应” 持续影响着我们的原因。想要摆脱这种局限,不受媒体、潮流等的影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便某些信息的准确性不太好判断,我们还是要不断独立思考,硬着头皮继续前进。

作者Shashank Nakate, Buzzle 心理学网站的专属记者,在其上已发表 1300 多篇文章。

本文由新生大学译自 Shashank Nakate, Psychology Behind the Bandwagon Effect。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