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与其忧虑“看不见的敌人” 美团更应关心当下的对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与其忧虑“看不见的敌人” 美团更应关心当下的对手

王兴在对未来忧虑之前,不如更关心一下当下的对手,背靠阿里巴巴的饿了么,或许将成为本地生活领域的颠覆者。

文|鳌头财经  云升  

近日,王兴在饭否发布动态,借着两句唐诗默认美团目前最大的对手看起来是饿了么,但更可能是未知的颠覆者。“更可能颠覆外卖的却是我们还未关注到的公司和模式”。王兴表示。

实则不然,就目前而言,美团可视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只有,也只能是饿了么。

由外卖引申出的本地生活领域,仍要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美团与饿了么两家平台间竞争主旋律。

竞争双方的势能对比正在发生一些底层变化:美团在遭遇“二选一”立案后,其股价一路下跌,其原因不外乎外卖作为美团打造本地生活服务的基本盘,其竞争力将被削弱。此消彼长,饿了么将迎来新的竞争机会。

王兴熟读唐诗,却忽略了历史。刘项真的不读书吗?秦始皇焚书坑儒,可取代秦的汉朝却在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王兴在对未来忧虑之前,不如更关心一下当下的对手,背靠阿里巴巴的饿了么,或许将成为本地生活领域的颠覆者。

 “二选一”立案调查后,美团尚能饭否?

美团最近麻烦不断,在被“二选一”立案后,美团股价一路下挫。截至发稿时,美团港服跌至260港元/股,市值近乎腰斩。

另一方面,商家抽佣问题、外卖骑手权益保障问题、大数据杀熟问题也屡次将美团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遭遇市场监管整肃压力和舆论的双重打击,美团尚能饭否?

今年4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税务总局召开互联网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

会中强调指出,强迫实施“二选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掐尖并购”、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必须严肃整治。

此后,美团向社会公开发布承诺书。“尊重平台内经营者自主选择权,不通过不合理限制等措施强制要求商户‘二选一’,不利用技术手段等实施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市场竞争。”

翻译翻译,美团承诺书前半句话的意思是“商家选择谁与平台没有任何关系”,后半句话则透露出“美团有能力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市场竞争”的信号。“有能力但不利用”是否意味着以前没用过?以后会不会用?其中的意思值得玩味。

在承诺书发布不到两周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根据举报,依法对美团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尽管在承诺书中表示从不强迫商家进行二选一签订独家协议,但鳌头财经走访北京部分商家发现,美团会采用流量、推荐排名等方式对双平台运营的商家进行打压。

同时,美团对商家抽佣规则的变化也并未得到全部商户的认可。

“现在抽佣规则由固定比例变成了两部分,计算更复杂了,其中履约服务费有点类似出租车的打表计价,有的顾客反应订单价格比以前高了,但我们实际的每单收入甚至不如以前。”一位商户向鳌头财经表示。

外卖业务仍是美团的营收主力,历史财报显示,去年美团外卖收入为662.7亿元,营收占比为57.7%,也为美团带来了28亿元的净利润。同时,外卖业务也是美团最大的流量入口。

这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外卖这一高频需求仍是美团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基本盘,将海量商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也就意味着将流量入口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引流到其他本地生活服务中。

只不过,在市场竞争在监管下趋于良性后,美团是否能守住外卖这一基本盘存在变数。

 饿了么进击本地生活

变数来源于美团“看起来”的对手,实际上,美团与饿了么之间的竞争,早已不限于外卖领域,而是从本地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扩展开来。

鳌头财经了解到,饿了么从去年7月便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为解决用户身边一切即时需求的生活服务平台。

本地生活服务的特点在于,它不是全线上的商业模式,单纯依靠技术产品的创新就能实现颠覆,而是具有基础设施般的特点,需要先行构建庞大成熟的即时配送体系。

更为关键的是,饿了么目前已明确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入口地位。

“这一地位的确立让饿了么在阿里体系的话语权有所提升,更能获得阿里体系其他BU的资源,业务体系、流量体系的互通互融会让饿了么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长期观察行业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鳌头财经了解到,饿了么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入口,与阿里体系的融合不断加速,包括天猫,银泰定时达、高德地图买药等。与此同时其百亿补贴活动也从餐饮向生活服务乃至全品类扩展。

阿里巴巴集团高层也在为饿了么“加码”。上周阿里巴巴发布财报,张勇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未来阿里将继续全力建设饿了么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入口心智,一方面继续将阿里在消费领域的用户更多地转化为饿了么的用户,另一方面不断增加餐饮服务和非餐饮服务的交叉渗透,提升用户使用多种生活服务。”

如果说过去单一的饿了么与美团竞争略显吃力,那么如今确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入口地位的饿了么无疑拥有了更多的“弹药”,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流量、服务业态等,其背后生态与美团谁更具有竞争优势,一目了然。

竞争能力的变化已经体现,QuestMobile数据显示,今年4月到到五一期间,饿了么App的日活用户规模均超过美团外卖。

美团不能忽视这一市场竞争压力,王兴也不能,美团更应该担心的是进击的饿了么,而不是“看不见的敌人”。

后二选一时代,本地生活服务之战方兴未艾

进击的饿了么开始“收复失地”,近日饿了么接连宣布商家上线,曾一日上线2万家门店,其中部分平台首次亮相饿了么。

“首次亮相饿了么的商家并不意味着改换门庭,而是在美团被二选一调查后可以双平台运营,对于商家来说其多了一个渠道,对于饿了么而言可以获得大量商家资源,对于美团则意味着过去那一套行不通了,接下来的竞争比拼的是对于商家的服务能力。”前述观察人士表示。

在外卖,或者说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仍维持着美团、饿了么两强相争的格局,过去美团稍占上风,但在未来这一比重或将倾斜。

随着阿里明确的支持以及饿了么生态融合的不断升华,未来本地生活服务战场的厮杀才刚开始。

倾斜的动因源自两方面,一是市场竞争趋于良性。随着监管的进一步加强,通过在特定区域内的优势地位,以“二选一”、“独家合作”的方式维持竞争优势的时代终将过去,最终市场还是依靠服务竞争商家以及消费者。

换言之,由于商家服务、产品的低可替代性,在过去谁掌握了海量商家资源谁便掌握了护城河,谁便更具有行业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过去商家与平台相比处于弱势地位,而在后“二选一”时代,这一现状得以改变。

接下来,本地生活领域比拼的将是平台对于商家、用户的服务能力和支持力度,商家、用户的选择权变多,意味着平台将在用户体验和商家服务上做出提升。

美团的护城河被打开了缺口,饿了么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阿里巴巴财报显示,2021财年饿了么继续提升商户供给和运营效率,商户数量在增加,与此同时饿了么超级会员数量也呈现强劲增长,在过去一季度同比增长约40%。

阿里巴巴更是将支持商家作为未来的重点,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武卫在上周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计划将2022财年所有增量利润及额外资本用于支持平台商家,以及投资于新业务和关键战略领域。”

美团与饿了么此前在外卖领域的“补贴战”、“商家战”可以暂时画上句号,以服务和用户为主导的本地生活服务之战即将开始,新一轮的黄蓝之争是否会改变现有市场格局需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美团

5.4k
  • 美团在扬州成立科技新公司,含智能机器人研发业务
  • 美团在上海成立两心互诺技术公司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与其忧虑“看不见的敌人” 美团更应关心当下的对手

王兴在对未来忧虑之前,不如更关心一下当下的对手,背靠阿里巴巴的饿了么,或许将成为本地生活领域的颠覆者。

文|鳌头财经  云升  

近日,王兴在饭否发布动态,借着两句唐诗默认美团目前最大的对手看起来是饿了么,但更可能是未知的颠覆者。“更可能颠覆外卖的却是我们还未关注到的公司和模式”。王兴表示。

实则不然,就目前而言,美团可视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只有,也只能是饿了么。

由外卖引申出的本地生活领域,仍要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美团与饿了么两家平台间竞争主旋律。

竞争双方的势能对比正在发生一些底层变化:美团在遭遇“二选一”立案后,其股价一路下跌,其原因不外乎外卖作为美团打造本地生活服务的基本盘,其竞争力将被削弱。此消彼长,饿了么将迎来新的竞争机会。

王兴熟读唐诗,却忽略了历史。刘项真的不读书吗?秦始皇焚书坑儒,可取代秦的汉朝却在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王兴在对未来忧虑之前,不如更关心一下当下的对手,背靠阿里巴巴的饿了么,或许将成为本地生活领域的颠覆者。

 “二选一”立案调查后,美团尚能饭否?

美团最近麻烦不断,在被“二选一”立案后,美团股价一路下挫。截至发稿时,美团港服跌至260港元/股,市值近乎腰斩。

另一方面,商家抽佣问题、外卖骑手权益保障问题、大数据杀熟问题也屡次将美团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遭遇市场监管整肃压力和舆论的双重打击,美团尚能饭否?

今年4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税务总局召开互联网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

会中强调指出,强迫实施“二选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掐尖并购”、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必须严肃整治。

此后,美团向社会公开发布承诺书。“尊重平台内经营者自主选择权,不通过不合理限制等措施强制要求商户‘二选一’,不利用技术手段等实施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市场竞争。”

翻译翻译,美团承诺书前半句话的意思是“商家选择谁与平台没有任何关系”,后半句话则透露出“美团有能力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市场竞争”的信号。“有能力但不利用”是否意味着以前没用过?以后会不会用?其中的意思值得玩味。

在承诺书发布不到两周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根据举报,依法对美团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尽管在承诺书中表示从不强迫商家进行二选一签订独家协议,但鳌头财经走访北京部分商家发现,美团会采用流量、推荐排名等方式对双平台运营的商家进行打压。

同时,美团对商家抽佣规则的变化也并未得到全部商户的认可。

“现在抽佣规则由固定比例变成了两部分,计算更复杂了,其中履约服务费有点类似出租车的打表计价,有的顾客反应订单价格比以前高了,但我们实际的每单收入甚至不如以前。”一位商户向鳌头财经表示。

外卖业务仍是美团的营收主力,历史财报显示,去年美团外卖收入为662.7亿元,营收占比为57.7%,也为美团带来了28亿元的净利润。同时,外卖业务也是美团最大的流量入口。

这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外卖这一高频需求仍是美团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基本盘,将海量商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也就意味着将流量入口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引流到其他本地生活服务中。

只不过,在市场竞争在监管下趋于良性后,美团是否能守住外卖这一基本盘存在变数。

 饿了么进击本地生活

变数来源于美团“看起来”的对手,实际上,美团与饿了么之间的竞争,早已不限于外卖领域,而是从本地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扩展开来。

鳌头财经了解到,饿了么从去年7月便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为解决用户身边一切即时需求的生活服务平台。

本地生活服务的特点在于,它不是全线上的商业模式,单纯依靠技术产品的创新就能实现颠覆,而是具有基础设施般的特点,需要先行构建庞大成熟的即时配送体系。

更为关键的是,饿了么目前已明确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入口地位。

“这一地位的确立让饿了么在阿里体系的话语权有所提升,更能获得阿里体系其他BU的资源,业务体系、流量体系的互通互融会让饿了么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长期观察行业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鳌头财经了解到,饿了么作为本地生活服务入口,与阿里体系的融合不断加速,包括天猫,银泰定时达、高德地图买药等。与此同时其百亿补贴活动也从餐饮向生活服务乃至全品类扩展。

阿里巴巴集团高层也在为饿了么“加码”。上周阿里巴巴发布财报,张勇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未来阿里将继续全力建设饿了么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入口心智,一方面继续将阿里在消费领域的用户更多地转化为饿了么的用户,另一方面不断增加餐饮服务和非餐饮服务的交叉渗透,提升用户使用多种生活服务。”

如果说过去单一的饿了么与美团竞争略显吃力,那么如今确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入口地位的饿了么无疑拥有了更多的“弹药”,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流量、服务业态等,其背后生态与美团谁更具有竞争优势,一目了然。

竞争能力的变化已经体现,QuestMobile数据显示,今年4月到到五一期间,饿了么App的日活用户规模均超过美团外卖。

美团不能忽视这一市场竞争压力,王兴也不能,美团更应该担心的是进击的饿了么,而不是“看不见的敌人”。

后二选一时代,本地生活服务之战方兴未艾

进击的饿了么开始“收复失地”,近日饿了么接连宣布商家上线,曾一日上线2万家门店,其中部分平台首次亮相饿了么。

“首次亮相饿了么的商家并不意味着改换门庭,而是在美团被二选一调查后可以双平台运营,对于商家来说其多了一个渠道,对于饿了么而言可以获得大量商家资源,对于美团则意味着过去那一套行不通了,接下来的竞争比拼的是对于商家的服务能力。”前述观察人士表示。

在外卖,或者说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仍维持着美团、饿了么两强相争的格局,过去美团稍占上风,但在未来这一比重或将倾斜。

随着阿里明确的支持以及饿了么生态融合的不断升华,未来本地生活服务战场的厮杀才刚开始。

倾斜的动因源自两方面,一是市场竞争趋于良性。随着监管的进一步加强,通过在特定区域内的优势地位,以“二选一”、“独家合作”的方式维持竞争优势的时代终将过去,最终市场还是依靠服务竞争商家以及消费者。

换言之,由于商家服务、产品的低可替代性,在过去谁掌握了海量商家资源谁便掌握了护城河,谁便更具有行业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过去商家与平台相比处于弱势地位,而在后“二选一”时代,这一现状得以改变。

接下来,本地生活领域比拼的将是平台对于商家、用户的服务能力和支持力度,商家、用户的选择权变多,意味着平台将在用户体验和商家服务上做出提升。

美团的护城河被打开了缺口,饿了么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阿里巴巴财报显示,2021财年饿了么继续提升商户供给和运营效率,商户数量在增加,与此同时饿了么超级会员数量也呈现强劲增长,在过去一季度同比增长约40%。

阿里巴巴更是将支持商家作为未来的重点,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武卫在上周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计划将2022财年所有增量利润及额外资本用于支持平台商家,以及投资于新业务和关键战略领域。”

美团与饿了么此前在外卖领域的“补贴战”、“商家战”可以暂时画上句号,以服务和用户为主导的本地生活服务之战即将开始,新一轮的黄蓝之争是否会改变现有市场格局需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