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他对世界充满了同情,总是对一般所谓的“恶”多看两眼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他对世界充满了同情,总是对一般所谓的“恶”多看两眼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索尔·贝娄、台湾现代主义、梅里雪山、女飞行员、儿童教育、科学与女性、贾樟柯、植物科普……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美]索尔·贝娄 著  李纯一 / 索马里 译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03

索尔·贝娄成长于美国大萧条阶段,是20世纪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1953年,他凭借长篇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一举成名,其后又陆续出版了《雨王亨德森》《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礼物)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1976年,由于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是贝娄的散文精选集,既收录了他的散文,又囊括了他的游记、书评、影评、访谈、演讲和回忆录等57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贝娄认为,作家获得本质的方法不同于思想家和科学家,后者是通过系统的考察来了解世界,前者则以自己为对象,深入自己的内心,在那片寂寞地带找到“表情达意”的特有语言。在书中,读者将跟随贝娄的人生轨迹,见证他从经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少年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转变,同时也透过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一窥二十世纪美国的繁荣与衰落。

《破晓时分》

朱西甯 著
理想国 |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05

《破晓时分》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十三部短篇经典,首次在大陆出版。朱西甯被称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冶金者”、“台湾第一位新小说家”。作为台湾现代主义书写的开拓者,他在《破晓时分》中首次展露了多向度的现代书写探索、穷究语言而乐之不疲的兴味,以及高度成熟的现代意识。其中,同名短篇《破晓时分》改写自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直指人与荒谬命运之间的纠葛,追问“堕落的过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是如何开始的”。这篇小说也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于1968年上映。

作家唐诺曾如此评价朱西甯的作品:“他对世界充满了同情,总是会对一般所谓的‘恶’多看两眼,给它们一点点的机会。”正因如此,朱西甯的小说与他人相比多了几层徘徊,他对人之所以为人,对人与荒凉也荒谬的命运间的纠结进行深入剖析,其中不仅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也有丰富的思维层次。除了《破晓时分》,“理想国·朱西甯作品”系列现已推出的作品还包括短篇小说集《铁浆》《狼》以及长篇小说《旱魃》。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日]小林尚礼 著  乌尼尔 译
乐府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05

20世纪70-90年代,针对喜马拉雅雪山群的登山和科考行动逐渐脱离了早期单打独斗的境况,进入到群雄逐鹿的竞争时代。梅里登山是这个潮流中最激进的一波,而在1991年1月,这里却发生了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梅里雪山就此成为人类最难征服的山峰之一。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本书作者小林尚礼不仅是罹难登山队员的队友、第三支中日登山队的一员,也是遗体遗物收集责任人。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一再深入梅里雪山,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

在书中,小林尚礼以亲历者的视角,详细描述了登山活动及遗物收集的经过。书中特别收录了山难遗物胶卷冲洗出的照片,这也是山难遗物照片首次公开。作为登山运动员及外国人,小林尚礼在多年的搜寻中与当地藏族人从陌生到熟悉,从排斥到理解,他本人也从一个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开始用摄影镜头和笔下的文字持续探索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记录山脚下藏族村民生活的变迁,让人感受到缓慢流淌的时间孕育出的希望和奇迹。

《风的女儿:二战德国女飞行员的交错人生》

[英]克莱尔·马利 著  姜洁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03

这本双人传记作品讲述的是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飞行员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作为飞行员中极少数的女性,汉娜·莱契和梅利塔·冯·施陶芬贝格凭借超人的能力、胆识和毅力,成为新成立的纳粹政权的无价之宝,并双双被授予女上尉军衔。1939年二战降临时,两个女飞行员都决定为德国效力。尽管她们在严格意义上从未正式加入德国空军,但这对双子星从那时起就一直致力于纳粹军事航空事业最前沿的发展。

有趣的是,汉娜和梅利塔在许多方面几乎都是对方的翻版:一个肤白貌美,风趣幽默,说话大嗓门,时时精力充沛;另一个则脸色黝黑,永远表情严肃,凡事都深思熟虑。尽管她们都是爱国主义战士,都对荣耀、责任和奉献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但两人对于祖国和纳粹政权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在战争期间,两个女人始终在回避彼此、无视彼此,甚至贬低彼此。她们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

培养好孩子:道德与儿童发展

许晶 著  祝宇清 译
薄荷实验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5

儿童如何理解外部世界的张力与冲突?如何培养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关注的问题,人类学领域却少有研究。主流人类学家通常认为,儿童习得所在群体规范与偏好就是简单的“吸收”而已,如同海绵吸水,而道德规范是社会“强加”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因此需要经由奖惩而被“内化”。但实际上,儿童的头脑充满许多具体期望、直觉和认知倾向,这让他们能够自发从所处环境的碎片化信息中搭建起对世界的整体理解。正如儿童不需要通过传授语法来习得母语,而是通过倾听身边的对话在头脑中构建语法,这一原则也适用于道德。

为考察儿童的道德习得过程,许晶运用人类学民族志观察和心理学实验的方式,在2011-2012年针对H市一家私立幼儿园的120名2~6岁儿童展开了实调研。通过与教师、家长、其他照料者和孩子们进行访谈以及在幼儿园的亲身观察,许晶提炼出一系列故事,细致地描绘了儿童与育儿者、儿童世界文化和成人世界文化之间的张力。她认为,儿童对于伤害与关怀、合作、公正持有先验假设,这是他们能够习得社会道德规范的原因。书中的论述也为读者理解当代社会及其对于道德的矛盾态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

[英]安吉拉·萨伊尼 著  李贯峰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04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影响着决策者。人们期待科学家能给出客观事实,同时也相信科学讲述的肯定是没有偏见的故事。然而,一旦这个故事牵涉女性,其中就有太多的错误。时至今日,女性仍然面对或隐或显的不平等对待,在针对女性的所有性别偏见中,常人最无法予以还击的便是诉诸科学的性别本质推论。有科学家认为,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差距,致使女性在智力和情感上逊色于男性,这就是为何我们很少看到女性在科学领域中担任顶尖职务。

这类所谓的“科学发现”强化了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本书作者正是在此基础上,反思科学发展对性别观念的错误影响,揭露了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针对性别研究产生的直接恶果。许多人们原本习以为常的不公现象——例如大多数药品的研发只以男性为被试,为了节约成本完全忽略女性的存在;更多在女性群体常见的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等等——实际上正由部分科学家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危险迷思造成,这反过来也扭曲了科学的面貌。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

[美]白睿文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4

1970年出生的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他出生于山西汾阳,幼年在“文革”后期度过,青春期正值日渐开放的时代,可以说,他的成长经历恰好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这一点也反映在他的电影中。从第一部剧情片《小武》,到后来的《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等,他始终关注时代中小人物的现实遭遇。过去大部分的中国影片都把注意力放在“优美的农村”或“现代的都会”,贾樟柯却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县城”,例如汾阳和大同。将“被忽略的地标”和“看不见的边缘人物”真实地展现出来,构成了贾樟柯电影的独特标志。

本书是中国电影研究者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贾樟柯具有代表性的10部电影,也是对其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通过这些电影,贾樟柯得以从汾阳走向世界,纵横在中国过去时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当下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之间。如今,中国商业电影市场日益繁荣,他却仍在关注小规模的艺术电影,也通过电影探索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科技在生活中的位置、个人在剧烈变迁中如何寻找自己的价值等问题。

《古典植物园》

汤欢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04

本书作者汤欢自幼喜爱山川草木,读书后,他了解到植物在传统文学中是“起兴”和“借喻”的载体,便开始探寻植物所承载的历史、诗文和掌故。作为先民衣食和医药的来源,植物与本草、农学、园艺、吃食、艺术,乃至文明交流史、历史地理气候等诸多领域都有关联。譬如,“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其实是一道顶级美食,传说蒌蒿可解河豚剧毒;“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蓼蓝曾是我国重要的染蓝植物,承载着一部民族工商业的兴衰史;“分外一般天水色,此方独许染家知”,所以古人用鸭跖草画灯、制成胭脂名为“夜色”,传入日本后,竟在制作和服时派上用场……

《古典植物园》收入汤欢的42篇植物科普文章,带领读者畅游于一个由诗学、民俗学、博物学、本草学共同打造的草木世界。书中插图以古人手绘为主,尤其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本草学者岩崎灌园《本草图谱》、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毛利梅园《梅园百花画谱》等。这些图谱既有西方博物学之精确,亦有东方文人画之趣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他对世界充满了同情,总是对一般所谓的“恶”多看两眼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索尔·贝娄、台湾现代主义、梅里雪山、女飞行员、儿童教育、科学与女性、贾樟柯、植物科普……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美]索尔·贝娄 著  李纯一 / 索马里 译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03

索尔·贝娄成长于美国大萧条阶段,是20世纪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1953年,他凭借长篇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一举成名,其后又陆续出版了《雨王亨德森》《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礼物)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1976年,由于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是贝娄的散文精选集,既收录了他的散文,又囊括了他的游记、书评、影评、访谈、演讲和回忆录等57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贝娄认为,作家获得本质的方法不同于思想家和科学家,后者是通过系统的考察来了解世界,前者则以自己为对象,深入自己的内心,在那片寂寞地带找到“表情达意”的特有语言。在书中,读者将跟随贝娄的人生轨迹,见证他从经历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少年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转变,同时也透过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一窥二十世纪美国的繁荣与衰落。

《破晓时分》

朱西甯 著
理想国 |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05

《破晓时分》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十三部短篇经典,首次在大陆出版。朱西甯被称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冶金者”、“台湾第一位新小说家”。作为台湾现代主义书写的开拓者,他在《破晓时分》中首次展露了多向度的现代书写探索、穷究语言而乐之不疲的兴味,以及高度成熟的现代意识。其中,同名短篇《破晓时分》改写自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直指人与荒谬命运之间的纠葛,追问“堕落的过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是如何开始的”。这篇小说也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于1968年上映。

作家唐诺曾如此评价朱西甯的作品:“他对世界充满了同情,总是会对一般所谓的‘恶’多看两眼,给它们一点点的机会。”正因如此,朱西甯的小说与他人相比多了几层徘徊,他对人之所以为人,对人与荒凉也荒谬的命运间的纠结进行深入剖析,其中不仅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也有丰富的思维层次。除了《破晓时分》,“理想国·朱西甯作品”系列现已推出的作品还包括短篇小说集《铁浆》《狼》以及长篇小说《旱魃》。

《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日]小林尚礼 著  乌尼尔 译
乐府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05

20世纪70-90年代,针对喜马拉雅雪山群的登山和科考行动逐渐脱离了早期单打独斗的境况,进入到群雄逐鹿的竞争时代。梅里登山是这个潮流中最激进的一波,而在1991年1月,这里却发生了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梅里雪山就此成为人类最难征服的山峰之一。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本书作者小林尚礼不仅是罹难登山队员的队友、第三支中日登山队的一员,也是遗体遗物收集责任人。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一再深入梅里雪山,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

在书中,小林尚礼以亲历者的视角,详细描述了登山活动及遗物收集的经过。书中特别收录了山难遗物胶卷冲洗出的照片,这也是山难遗物照片首次公开。作为登山运动员及外国人,小林尚礼在多年的搜寻中与当地藏族人从陌生到熟悉,从排斥到理解,他本人也从一个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开始用摄影镜头和笔下的文字持续探索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记录山脚下藏族村民生活的变迁,让人感受到缓慢流淌的时间孕育出的希望和奇迹。

《风的女儿:二战德国女飞行员的交错人生》

[英]克莱尔·马利 著  姜洁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03

这本双人传记作品讲述的是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飞行员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作为飞行员中极少数的女性,汉娜·莱契和梅利塔·冯·施陶芬贝格凭借超人的能力、胆识和毅力,成为新成立的纳粹政权的无价之宝,并双双被授予女上尉军衔。1939年二战降临时,两个女飞行员都决定为德国效力。尽管她们在严格意义上从未正式加入德国空军,但这对双子星从那时起就一直致力于纳粹军事航空事业最前沿的发展。

有趣的是,汉娜和梅利塔在许多方面几乎都是对方的翻版:一个肤白貌美,风趣幽默,说话大嗓门,时时精力充沛;另一个则脸色黝黑,永远表情严肃,凡事都深思熟虑。尽管她们都是爱国主义战士,都对荣耀、责任和奉献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但两人对于祖国和纳粹政权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在战争期间,两个女人始终在回避彼此、无视彼此,甚至贬低彼此。她们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

培养好孩子:道德与儿童发展

许晶 著  祝宇清 译
薄荷实验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5

儿童如何理解外部世界的张力与冲突?如何培养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关注的问题,人类学领域却少有研究。主流人类学家通常认为,儿童习得所在群体规范与偏好就是简单的“吸收”而已,如同海绵吸水,而道德规范是社会“强加”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因此需要经由奖惩而被“内化”。但实际上,儿童的头脑充满许多具体期望、直觉和认知倾向,这让他们能够自发从所处环境的碎片化信息中搭建起对世界的整体理解。正如儿童不需要通过传授语法来习得母语,而是通过倾听身边的对话在头脑中构建语法,这一原则也适用于道德。

为考察儿童的道德习得过程,许晶运用人类学民族志观察和心理学实验的方式,在2011-2012年针对H市一家私立幼儿园的120名2~6岁儿童展开了实调研。通过与教师、家长、其他照料者和孩子们进行访谈以及在幼儿园的亲身观察,许晶提炼出一系列故事,细致地描绘了儿童与育儿者、儿童世界文化和成人世界文化之间的张力。她认为,儿童对于伤害与关怀、合作、公正持有先验假设,这是他们能够习得社会道德规范的原因。书中的论述也为读者理解当代社会及其对于道德的矛盾态度提供了新的视角。

《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

[英]安吉拉·萨伊尼 著  李贯峰 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04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影响着决策者。人们期待科学家能给出客观事实,同时也相信科学讲述的肯定是没有偏见的故事。然而,一旦这个故事牵涉女性,其中就有太多的错误。时至今日,女性仍然面对或隐或显的不平等对待,在针对女性的所有性别偏见中,常人最无法予以还击的便是诉诸科学的性别本质推论。有科学家认为,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差距,致使女性在智力和情感上逊色于男性,这就是为何我们很少看到女性在科学领域中担任顶尖职务。

这类所谓的“科学发现”强化了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本书作者正是在此基础上,反思科学发展对性别观念的错误影响,揭露了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针对性别研究产生的直接恶果。许多人们原本习以为常的不公现象——例如大多数药品的研发只以男性为被试,为了节约成本完全忽略女性的存在;更多在女性群体常见的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等等——实际上正由部分科学家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危险迷思造成,这反过来也扭曲了科学的面貌。

《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

[美]白睿文 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04

1970年出生的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他出生于山西汾阳,幼年在“文革”后期度过,青春期正值日渐开放的时代,可以说,他的成长经历恰好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这一点也反映在他的电影中。从第一部剧情片《小武》,到后来的《站台》《任逍遥》《三峡好人》等,他始终关注时代中小人物的现实遭遇。过去大部分的中国影片都把注意力放在“优美的农村”或“现代的都会”,贾樟柯却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县城”,例如汾阳和大同。将“被忽略的地标”和“看不见的边缘人物”真实地展现出来,构成了贾樟柯电影的独特标志。

本书是中国电影研究者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贾樟柯具有代表性的10部电影,也是对其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通过这些电影,贾樟柯得以从汾阳走向世界,纵横在中国过去时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当下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之间。如今,中国商业电影市场日益繁荣,他却仍在关注小规模的艺术电影,也通过电影探索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科技在生活中的位置、个人在剧烈变迁中如何寻找自己的价值等问题。

《古典植物园》

汤欢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04

本书作者汤欢自幼喜爱山川草木,读书后,他了解到植物在传统文学中是“起兴”和“借喻”的载体,便开始探寻植物所承载的历史、诗文和掌故。作为先民衣食和医药的来源,植物与本草、农学、园艺、吃食、艺术,乃至文明交流史、历史地理气候等诸多领域都有关联。譬如,“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其实是一道顶级美食,传说蒌蒿可解河豚剧毒;“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蓼蓝曾是我国重要的染蓝植物,承载着一部民族工商业的兴衰史;“分外一般天水色,此方独许染家知”,所以古人用鸭跖草画灯、制成胭脂名为“夜色”,传入日本后,竟在制作和服时派上用场……

《古典植物园》收入汤欢的42篇植物科普文章,带领读者畅游于一个由诗学、民俗学、博物学、本草学共同打造的草木世界。书中插图以古人手绘为主,尤其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本草学者岩崎灌园《本草图谱》、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毛利梅园《梅园百花画谱》等。这些图谱既有西方博物学之精确,亦有东方文人画之趣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