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儿满满都是友尽节奏的对话,你还别说,确实是真事。高晓松口中的这个“杂书馆”,位处北京崔各庄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是一家去年刚开不久的公益性质的书馆。
2015年10月,高晓松就在微博爆出,自己将担任一座图书馆的馆长,并请好朋友张大春题写馆名。
书馆最开始的发起者是副馆长赵先生、李先生等几位收藏家。这间图书馆承载了他们数十年收藏的心血,百万册图书文献光分类上架就花了一年多时间。在他们看来,这些辛苦非常值得,以书馆的形式来安置自己的收藏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在馆长的选人上,他们是谨慎再三,一致认为必须将书馆交到年轻人中富有影响力的新知识分子手里才能放心,而高晓松正是愿意与他们合作的代表性人物。
以史为鉴,无非再添几分偏见;以梦为马,最终去了别家后院。不如大雪之后,清茗一杯,杂志两卷,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与生民,不绝如缕——杂书馆馆长序·高晓松。
书馆设国学馆和新书馆两大馆区,其中线装明清古籍文献二十多万册,晚清民国期刊及图书二十多万册,西文图书五万多册,特藏新书十万多册,名人信札手稿档案等二十余万件。
“新书馆”装潢相当考究,一排排书架高约4米,森然矗立,气势磅礴,环境雅致如自家书房。坐在沙发或座椅上阅读,孩子可以去“儿童区”阅读和玩耍,可享用免费的茶水和水果。当有网友在微博说水果区的橘子不甜的时候,高晓松幽默且诚实的回应是:我只保证免费,没保证过甜哈。
“国学馆”全然朴素风。复古气息浓烈,泛黄书册包裹在封皮内。身置其中,仿佛回到孩提时代,回到了曾经的课堂。
民间收旧书起家的人,是馆里藏书的重要来源之一。直接第一手收旧书的人是“一级”,而从民间购买旧书时收藏家主要跟“二级”或更高的“三级”打交道。
旧书圈传奇大腕杜国立就是一个“三级”,他在潘家园旧书市场名望极高,起初他只是“一个大包赚两块钱的搬运工”,后来发展成为“一天能淘到一车价值数十万元的旧书大亨”。后来在清华大学附近开了合众书局,还开了网店。
在赵先生、杜国立眼中,收藏旧书是一种抢救民间文化和学术资源的行为。对于来这儿的读者,赵先生感慨不已。年轻读者的选择令他讶异,有个小姑娘抱着法国历史读了一整天,还有人盯着戊戌变法时立宪派办的期刊研究两三小时。
看到读者们如此痴迷学术,赵先生表示很欣慰,这正是他们办馆的初衷,致力为民间学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好的平台,为他们了解历史事实和传统文化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浮躁的时代随时驻足,读阅古今。正如高晓松的这句话一样:
在这个戾气弥漫的反智时代,你们是一方优雅净土——致书友·高晓松。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部分资料来自《正史之外,杂书馆别有一番呼吸与血肉》北京青年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