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出“海”拓圈!科创宝山奋力寻找新“流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出“海”拓圈!科创宝山奋力寻找新“流量”

出“海”拓圈!科创宝山奋力寻找新“流量”

6月初,由上海宝山区“一把手”率代表团,赴京津走访调研企业,举办投资推介会……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广结有识之士,延揽合作伙伴,在首都经济圈拓展宝山朋友圈。这是宝山时隔十多年后首次出“海”自我吆喝。

宝钢因宝山得名,宝山因宝钢闻名,但也留下了“傻大黑粗”的重工业烙印。新时代,宝山围绕上海市“十四五”规划赋予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发展定位,对标国家战略、上海战略,加快推进“北转型”。宝山区委书记陈杰表示,作为转型中的老工业基地,关键要打好科技创新牌,宝山的“后浪”澎湃之力正在加快升腾。

三大国家战略,凸显宝山枢纽节点地位

宝山是长江入海口的通衢要塞,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区域,具有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强大集聚和辐射能力,枢纽节点地位日益凸显。

宝山地处长江入海口、扼守上海北大门。

宝山,正在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主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张江科学城等创新策源高地功能互补,重点聚焦吴淞创新城、南大智慧城开发建设,依托地区优质高校资源,让更多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宝山深耕实体经济,成为上海产业基础最深厚、综合配套最齐全、为数不多可以全产业链布局的地区之一。

吴淞创新城效果图

“新时代的宝山,得天时、居地利、聚人和,是一块创新创业的宝地。”在投资推介会上,陈杰亮出宝山第一张名片——长江门户。

宝山扼守上海北大门,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海运连接16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空运距上海虹桥、浦东两大空港也都在一小时车程内,便捷联通全球,各类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配置。

“十四五”期间,北沿江高铁、沪通铁路等长三角城际铁路网骨干线路将建成投用,宝山到南通只需1小时、到扬州2小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加速汇聚。作为黄浦江最后一弯,宝山滨江正与杨浦滨江、虹口北外滩等45公里滨江核心段逐步贯通,中心城区的高端产业、高端资源、高端要素将与宝山无缝连接,带动整个城市能级和软实力提升。

科创新军落户半年,驶上“快车道”

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宝山要打造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阵地之一。宝山两大市级重点转型区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的吴淞创新城、南大智慧城,是上海主城区少有且屈指可数的大规模连片开发区域,将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核心承载区。

宝山全力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

两大区域已进入开发建设快车道,未来5年滚动推进10-15平方公里组团,投资空间潜力极大。这是宝山第二张名片——科创新军。

位于宝山区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上药康希诺企业,主营新冠疫苗生产、存储及配送服务,为疫情防护提供重要物资的增产增供和创新合作,促进了疫苗应急和日常的保障供应。

这家由上药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合作成立的公司,来到宝山半年不到,已走上发展“快车道”。

上药康希诺具有国内领先的腺病毒产品生产经验和工业化制备技术人才团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稳定、高效、风险可控,年内将建成2条独立的、自动化控制的原液和制剂生产线,新冠疫苗年产能达2亿剂。

上药康希诺致力于引入、研发其它疫苗及生物制剂品种,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助力上海实现疫苗产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落户宝山,必须要提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我们是被这个医药产业基地吸引的。”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总经理、上药康希诺总经理琚姝说。

宝山区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面积约6.86平方公里,以高端生物医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装备生产和高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产业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服务、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园。

“企业选址就像安家,小区环境好不好,交通是不是便利,周边配套到不到位,社区服务好不好,都是我们要考量的,宝山的环境很理想。”

五大产业集群链式助企业茁壮成长

在宝山,好产业可以集聚发展,形成了“南总部+北制造”的发展格局,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在线新经济等五大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已破千亿,钢铁电商平台交易额占到全国六成,在全球业界举足轻重;轨交关键零部件、硅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全国首个“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等国字号战略平台在宝山集成;发那科、安川等全球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在宝山集聚;欧冶云商、掌门教育、高顿网校等独角兽企业在宝山茁壮成长。

在宝山,好项目不缺土地和场景。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超能新材料科创园等全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提标提质,轨交1号线、3号线、7号线沿线已建成800多万方优质楼宇载体,低效用地年均盘活1000余亩,基本实现从项目等土地到土地等项目的历史性转变。

3月,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以《大面积显示织物及其功能集成系统》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主刊,柔性显示研究又一次大放异彩,审稿人评价其“创造了重要而有价值的新知识”,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这个全球顶尖科研成果背后,有着浓烈的宝山元素。

彭慧胜团队的成果,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实现融合,在高分子复合纤维交织点集成多功能微型发光器件,揭示了纤维电极之间电场分布的独特规律,实现了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简单说来,就是用来编织衣物的材料可以像屏幕一样发光发色。成果背后是位于宝山的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的支持——团队大量实验在纤维电池中试实验室完成,这正是平台为彭教授团队专门搭建的。

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

“宝山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实验室,而是一个平台和一整套机制。”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董事长梁勇说,“例如复旦团队的成果转化缺少中试设备和工程人员,我们平台出资聘请工程人员专门配合团队产品攻关,才有了一系列落地的成果。”

在宝山,这样的中试实验室,前后有十个正在运营,科研攻关方向涉及航空发动机、火箭材料等领域,不乏石墨烯芯片晶圆之类的“卡脖子”项目。“整个中试实验室基地以环上大科技园附近为主要空间,宝山提出打造科创主阵地,我们也加快了布局速度。”梁勇说。

母亲河从“工业锈带”变身“科创秀带”

全长36.1公里的蕰藻浜西起吴淞江,东入黄浦江,宝山境内长15.6公里,两岸生活着200多万宝山人民。

蕰藻浜,这条横贯东西的大河,就是宝山的母亲河。

古时的蕰藻浜,河水清涟,水草茂盛。民间俗称水草为“蕰草”,“蕰藻浜”由此得名。蕰藻浜也见证了宝山近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

百年前吴淞开埠,一批近现代工业先后在蕰藻浜畔落户,初步形成以机械、纺织为主体的工业基础;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带领工人群众在吴淞开展革命斗争,蕰藻浜畔留下众多鲜活的红色史话。

新中国成立,宝山日新月异。1956年吴淞工业区启动,蕰藻浜沿岸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冶金、化工企业;上海第一代工人新村张庙一条街闻名遐迩。但是,工业发展也加剧了环境承载压力。1998年吴淞工业区迎来环境综合整治,大批高污染企业关停,壮士断腕式的转型,一度让蕰藻浜有些落寞。

2020年,“北转型”新篇章大幕开启,在科创战略号角中,宝山人重新审视蕰藻浜,这条贯穿宝山东西的主干河流,勾连起南大、吴淞等创新集聚区。

如今,昔日的老厂房旧堆场,纷纷变身极具魅力的高科技园区,北上海科创湾四象限的开发蓄势待发……母亲河成了“科创”河。在“民生+发展”理念引领下,蕰藻浜还水于民、还岸于民、还绿于民,沿岸景观贯通正在提升进行中。

今天,行走两岸,忍不住蕴藻河正在演绎从“工业锈带”向“科创秀带”的华丽转身。

城市因河而美、因河而灵动,因河而赢得先机。在宝山“北转型”的城市变奏曲中,这条大河正承载起宝山的崭新未来……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上海医药

3.1k
  • 上海医药(601607.SH):2025年一季报净利润为13.33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下降13.56%
  • 上药控股与安斯泰来达成战略合作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出“海”拓圈!科创宝山奋力寻找新“流量”

出“海”拓圈!科创宝山奋力寻找新“流量”

6月初,由上海宝山区“一把手”率代表团,赴京津走访调研企业,举办投资推介会……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广结有识之士,延揽合作伙伴,在首都经济圈拓展宝山朋友圈。这是宝山时隔十多年后首次出“海”自我吆喝。

宝钢因宝山得名,宝山因宝钢闻名,但也留下了“傻大黑粗”的重工业烙印。新时代,宝山围绕上海市“十四五”规划赋予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发展定位,对标国家战略、上海战略,加快推进“北转型”。宝山区委书记陈杰表示,作为转型中的老工业基地,关键要打好科技创新牌,宝山的“后浪”澎湃之力正在加快升腾。

三大国家战略,凸显宝山枢纽节点地位

宝山是长江入海口的通衢要塞,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区域,具有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强大集聚和辐射能力,枢纽节点地位日益凸显。

宝山地处长江入海口、扼守上海北大门。

宝山,正在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主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张江科学城等创新策源高地功能互补,重点聚焦吴淞创新城、南大智慧城开发建设,依托地区优质高校资源,让更多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宝山深耕实体经济,成为上海产业基础最深厚、综合配套最齐全、为数不多可以全产业链布局的地区之一。

吴淞创新城效果图

“新时代的宝山,得天时、居地利、聚人和,是一块创新创业的宝地。”在投资推介会上,陈杰亮出宝山第一张名片——长江门户。

宝山扼守上海北大门,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海运连接16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空运距上海虹桥、浦东两大空港也都在一小时车程内,便捷联通全球,各类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配置。

“十四五”期间,北沿江高铁、沪通铁路等长三角城际铁路网骨干线路将建成投用,宝山到南通只需1小时、到扬州2小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加速汇聚。作为黄浦江最后一弯,宝山滨江正与杨浦滨江、虹口北外滩等45公里滨江核心段逐步贯通,中心城区的高端产业、高端资源、高端要素将与宝山无缝连接,带动整个城市能级和软实力提升。

科创新军落户半年,驶上“快车道”

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宝山要打造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阵地之一。宝山两大市级重点转型区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的吴淞创新城、南大智慧城,是上海主城区少有且屈指可数的大规模连片开发区域,将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核心承载区。

宝山全力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

两大区域已进入开发建设快车道,未来5年滚动推进10-15平方公里组团,投资空间潜力极大。这是宝山第二张名片——科创新军。

位于宝山区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上药康希诺企业,主营新冠疫苗生产、存储及配送服务,为疫情防护提供重要物资的增产增供和创新合作,促进了疫苗应急和日常的保障供应。

这家由上药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合作成立的公司,来到宝山半年不到,已走上发展“快车道”。

上药康希诺具有国内领先的腺病毒产品生产经验和工业化制备技术人才团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稳定、高效、风险可控,年内将建成2条独立的、自动化控制的原液和制剂生产线,新冠疫苗年产能达2亿剂。

上药康希诺致力于引入、研发其它疫苗及生物制剂品种,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助力上海实现疫苗产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落户宝山,必须要提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我们是被这个医药产业基地吸引的。”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总经理、上药康希诺总经理琚姝说。

宝山区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面积约6.86平方公里,以高端生物医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装备生产和高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产业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服务、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园。

“企业选址就像安家,小区环境好不好,交通是不是便利,周边配套到不到位,社区服务好不好,都是我们要考量的,宝山的环境很理想。”

五大产业集群链式助企业茁壮成长

在宝山,好产业可以集聚发展,形成了“南总部+北制造”的发展格局,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在线新经济等五大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先进材料产业产值已破千亿,钢铁电商平台交易额占到全国六成,在全球业界举足轻重;轨交关键零部件、硅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全国首个“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等国字号战略平台在宝山集成;发那科、安川等全球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在宝山集聚;欧冶云商、掌门教育、高顿网校等独角兽企业在宝山茁壮成长。

在宝山,好项目不缺土地和场景。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超能新材料科创园等全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提标提质,轨交1号线、3号线、7号线沿线已建成800多万方优质楼宇载体,低效用地年均盘活1000余亩,基本实现从项目等土地到土地等项目的历史性转变。

3月,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以《大面积显示织物及其功能集成系统》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主刊,柔性显示研究又一次大放异彩,审稿人评价其“创造了重要而有价值的新知识”,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这个全球顶尖科研成果背后,有着浓烈的宝山元素。

彭慧胜团队的成果,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实现融合,在高分子复合纤维交织点集成多功能微型发光器件,揭示了纤维电极之间电场分布的独特规律,实现了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简单说来,就是用来编织衣物的材料可以像屏幕一样发光发色。成果背后是位于宝山的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的支持——团队大量实验在纤维电池中试实验室完成,这正是平台为彭教授团队专门搭建的。

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

“宝山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实验室,而是一个平台和一整套机制。”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董事长梁勇说,“例如复旦团队的成果转化缺少中试设备和工程人员,我们平台出资聘请工程人员专门配合团队产品攻关,才有了一系列落地的成果。”

在宝山,这样的中试实验室,前后有十个正在运营,科研攻关方向涉及航空发动机、火箭材料等领域,不乏石墨烯芯片晶圆之类的“卡脖子”项目。“整个中试实验室基地以环上大科技园附近为主要空间,宝山提出打造科创主阵地,我们也加快了布局速度。”梁勇说。

母亲河从“工业锈带”变身“科创秀带”

全长36.1公里的蕰藻浜西起吴淞江,东入黄浦江,宝山境内长15.6公里,两岸生活着200多万宝山人民。

蕰藻浜,这条横贯东西的大河,就是宝山的母亲河。

古时的蕰藻浜,河水清涟,水草茂盛。民间俗称水草为“蕰草”,“蕰藻浜”由此得名。蕰藻浜也见证了宝山近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

百年前吴淞开埠,一批近现代工业先后在蕰藻浜畔落户,初步形成以机械、纺织为主体的工业基础;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带领工人群众在吴淞开展革命斗争,蕰藻浜畔留下众多鲜活的红色史话。

新中国成立,宝山日新月异。1956年吴淞工业区启动,蕰藻浜沿岸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冶金、化工企业;上海第一代工人新村张庙一条街闻名遐迩。但是,工业发展也加剧了环境承载压力。1998年吴淞工业区迎来环境综合整治,大批高污染企业关停,壮士断腕式的转型,一度让蕰藻浜有些落寞。

2020年,“北转型”新篇章大幕开启,在科创战略号角中,宝山人重新审视蕰藻浜,这条贯穿宝山东西的主干河流,勾连起南大、吴淞等创新集聚区。

如今,昔日的老厂房旧堆场,纷纷变身极具魅力的高科技园区,北上海科创湾四象限的开发蓄势待发……母亲河成了“科创”河。在“民生+发展”理念引领下,蕰藻浜还水于民、还岸于民、还绿于民,沿岸景观贯通正在提升进行中。

今天,行走两岸,忍不住蕴藻河正在演绎从“工业锈带”向“科创秀带”的华丽转身。

城市因河而美、因河而灵动,因河而赢得先机。在宝山“北转型”的城市变奏曲中,这条大河正承载起宝山的崭新未来……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