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评图书:
书名:《解读希特勒》
作者:(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译者:景德祥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月
《解读希特勒》是20世纪德国最负盛名的记者、时事观察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1907-1999)最为著名的作品。这本篇幅不长的史论作品,最早出版于1978年,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世人看待希特勒、纳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视角——二战结束后,盟军组织的纽伦堡审判以及之后针对日本的东京审判,都以破坏和平、发起战争为名追究战犯罪责;但在这部作品中,哈夫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不无争议的观点,即发动战争、撕毁和平并非希特勒的最大罪责,相对而言,希特勒以及日本法西斯政府的领导人的大屠杀罪行却被忽略,甚至一定程度上被轻视。
20世纪后期以来,越往后,发动战争就越不受欢迎,但在二战结束之前的漫长历史中,(发动、卷入)战争并不至于让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成为战犯。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在其戕害犹太人等群体的屠杀罪行暴露之前,实际上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抵制并不明显。哈夫纳指出,希特勒变成世人唾弃的大魔头,根本原因在于“即使在没有任何国家利益的理由或者此类借口时,他都指令杀人”,即不考虑任何军事和政治利益,仅仅为了追求虚无缥缈的种族优越目标,希特勒就会展现出灭绝式的姿态。
从德国本国的犹太人、占领国内的犹太人,到波兰人、苏联人等很多国家的人民,纳粹屠戮让人不寒而栗,希特勒嗜血的本性暴露无遗。事实上越到后来、越接近二战结束,希特勒已经看不到战争胜利的前景,越发绝望,他就越倾向于以最残酷、最狠毒的方式启动屠杀,并下令毁灭德国本土的各类设施。正如哈夫纳所指出的,希特勒对于德国这个国家毫无感情,而只将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作为征服及屠杀的工具,当工具无法发挥预期成效时,他宁可毁灭它,或是让其进一步的触怒盟军阵营(他期待盟军占领德国后实施同样残酷的报复乃至屠杀,彻底毁灭德国人的存在)。
哈夫纳所著的这本书,还提出了多项极具争议的观点。有别于许多军事史家、二战期间盟军和德军的高层将领(战争亲历者)对希特勒能力做出的极低评价,哈夫纳认为,希特勒并非人们指称并渲染的庸才,恰恰相反,依据史实,希特勒作为政治人物,有很强的引导和领导能力,可以将受众并无接受意愿的观点和行动方案灌输给对方;在军事领域,希特勒果断采纳了少数将官的建议,组建单独的坦克军团,在二战初期将闪电战的战术也运用得炉火纯青。要知道,同样看重坦克战的戴高乐等人在法国、英国等国家却不受待见,二战后期苏联、美国、英国等国组建的坦克军团,从建军战略到行动方式,都是从希特勒那里学来的。
希特勒1933年开始接掌德国的政治权力,而后成为独裁者。哈夫纳认为,在其统治的前六年,希特勒展现出了“心理学的大师级成就:先通过杀气腾腾的威胁引起恐惧,然后是严重的但没有达到威胁程度的暴力措施,以及随后逐渐向几乎正常状态的过渡,但没有完全放弃暴力背景”。这样一来,多数人会受其震慑,但不至于引发其进行绝望的抵抗,相反会因为暴力的实际到来比承诺的要轻微很多,因而感到庆幸(但在1939年之后,希特勒放弃了之前相对温和的统治方式)。
希特勒制造的“经济奇迹”,经济学家多对之嗤之以鼻,或认为跟二战后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模式如出一辙,或认为是对罗斯福新政的翻版,总之不认为希特勒有经济治理能力及相应的成绩。哈夫纳的看法却与众不同,他并不认为1933-1939年的德国,仅仅是靠大规模政府投资基建和军工项目(创建就业岗位)实现广泛就业,并因此推动快速增长。当时的德国,经济发展、就业实现,主要依赖于民用工业,当然,与之同时,德国的军事工业发展也十分迅猛,两者相加,才使得1939年开始挑起战事的德国,展现出令人惊惧的巨大破坏力。
《解读希特勒》一书甚至认为,希特勒在1941年进攻苏联之前,特别是1939年发动二战之前,拥有连续的成功,倘若这个时间点上,希特勒去世,甚至很可能被认为是德国、欧洲历史上最为伟大和成功的政治家。哈夫纳认为,要承认希特勒取得过的成绩,但他在国际政治、国内政治、军事等多领域取得的成绩,归结为1941年之前,没有遭遇过强悍的对手(苏联和美国),包括原先与英国分享世界霸权的法国,已经变得外强中干。而在跟苏联和美国交手后,希特勒的好运气一下子就用光了,他在战略视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个人缺陷就这样被进一步凸显,直至最后走向可耻的失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