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亮:共享单车vs公共自行车,各城市精细化管理大比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亮:共享单车vs公共自行车,各城市精细化管理大比拼

当技术不是问题时,考验的就是政府的治理理念和能力。

2017年5月23日,北京中关村骑着共享单车上下班的市民。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近些年来,共享单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凭借其技术优势解决了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推动交通出行的绿色发展。但是,共享单车的过量投放、无序停放、年久失修、调度迟滞等问题也困扰着许多城市,并成为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从共享单车的发展和治理历史来看,经历了1.0版本的野蛮生长和无序乱战以后,2.0版本的共享单车需要更加精细的政企协同治理。从最开始的“百团大战”到如今的蓝橙青“三足鼎立”,共享单车市场基本趋于平稳发展,治理的时机日益成熟,发展的空间也更加广阔。

近日,武汉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市城管委、市公安交管局对外通报2021年上半年共享单车服务质量考核情况,基于第三方考核评估报告,对共享单车企业的投放量进行调整,并将从今年下半年起每季度开展一次考核评估。

第三方评估主要依据单车抽查和问卷调查进行,重点考核共享单车的停放管理、卫生情况、故障处理情况、基础数据规范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并根据城市可承载能力对共享单车企业进行服务质量考核和投放量动态调控。

根据第三方机构组织开展的服务质量考核结果,三家共享单车企业的评分排序依次是:哈啰单车、美团/摩拜单车、青桔单车。依据考核结果,哈啰将新增单车22980辆,青桔将减少1000辆,而美团/摩拜维持不变。经过考核和调整,武汉市的共享单车总量变为611446辆,使总投放量趋于和城市承载力持平。

武汉此举并非首次,早在2017年就制定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意见,2019年对ofo小黄车的管理水平甚至打出了23分的低分。共享单车的市场份额是其竞争的主要筹码,将每季度的管理水平作为动态调整各大平台企业共享单车投放量的主要依据,可以较好地激励平台企业优化对共享单车的管理,避免共享单车的投放量无序扩张和管理上的无人问津。

无独有偶,深圳市加快对“电子围栏”的全市布局,从平台企业和骑行者两个方面着手,规范共享单车的有序停放和精准管理。去年4月,深圳市在南山区对青桔单车进行定点停放管理,并于9月在南山区和宝安区进行试点,结果显示车辆入栏停放率大幅提升。自今年6月10日起,深圳市在福田区等辖区推行北斗高精定位服务,采集高精度坐标数据划定“电子围栏”,并要求共享单车定点停放。共享单车的精准定位,既可以便于骑行者按照规定位置有序停车,也有利于其他人精准定位和寻找共享单车。

依据政府发布的公共信息,平台企业划定“线上停车位”,骑行者使用APP精准定位后方可停车。如果骑行者不能在划定的“电子围栏”有序停放共享单车,那么就可能面临罚款风险。如果平台企业不能及时调度清理违规停放的共享单车,也会面临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

共享单车崛起,公共自行车何去何从?

在规范共享单车运营管理的同时,更加值得探讨的是共享单车崛起背景下公共自行车的出路和前景。在共享单车横空出世之前,中国有上百个城市都推出了公共自行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市民出行。但是,这种有桩、刷卡的公共自行车,难以同无桩扫描的共享单车相媲美,两相对比后的境遇也不尽相同。

当市民越来越习惯于共享单车时,公共自行车在一些城市日益成为过去式。比如,北京市就在今年宣布公共自行车计划退出市场,不再提供相关服务。还有一些城市的公共自行车计划靠着政府财政补贴在苟延残喘,但是未来何去何从难以预料。

面对共享单车的竞争,公共自行车计划的反应可能不尽相同。我们根据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这两个维度,来对城市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的关系

在有公共自行车计划的城市,面对共享单车的竞争,会出现如下反应。一些城市(如徐州)利用行政干预对公共自行车计划进行行政保护,而对共享单车进行市场排斥。这使共享单车无法进入,市民只有本地的公共自行车计划可以使用。但是,这种模式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如何还有待观察。

 

也有一些城市(如北京)对公共自行车计划放任自流,在共享单车的冲击下败下阵来,要么苟延残喘,要么举手投降。还有一些城市(如杭州)则采取并行竞争模式,行政与市场手段并用,公共自行车计划同共享单车公平竞争,并倒逼公共自行车计划进行技术升级。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城市因为地理等因素而不适合骑行自行车,所以既没有公共自行车计划,也没有共享单车投放。对于没有公共自行车计划的城市,在共享单车出现以后,则没有必要再上马公共自行车计划,否则就是重复建设和无谓投资。

另外,我们没有考虑电动自行车,而这是许多城市在大力发展的。比如,很多地形为山地丘陵的城市在积极引进共享电单车,为平台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也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电单车的充电和安全问题较为复杂,城市治理也更有挑战。

和公共自行车的井然有序相比,共享单车是乱中有序。因此,我们不应强求共享单车像公共自行车一样严格规范,而是使其在灵活性与规范性之间求得一个合理的动态平衡。

随着精准定位、“电子围栏”等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及市民骑行文明的普遍提升,共享单车的运营管理会更加趋于精准、规范和有序,甚至在许多方面会比公共自行车还要规范有序。

当技术不是问题时,考验的就是政府的治理理念和能力。我们期待更多城市可以从共享单车治理创新的先锋城市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推动共享单车便民有序,使城市交通出行越来越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亮:共享单车vs公共自行车,各城市精细化管理大比拼

当技术不是问题时,考验的就是政府的治理理念和能力。

2017年5月23日,北京中关村骑着共享单车上下班的市民。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近些年来,共享单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凭借其技术优势解决了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推动交通出行的绿色发展。但是,共享单车的过量投放、无序停放、年久失修、调度迟滞等问题也困扰着许多城市,并成为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从共享单车的发展和治理历史来看,经历了1.0版本的野蛮生长和无序乱战以后,2.0版本的共享单车需要更加精细的政企协同治理。从最开始的“百团大战”到如今的蓝橙青“三足鼎立”,共享单车市场基本趋于平稳发展,治理的时机日益成熟,发展的空间也更加广阔。

近日,武汉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市城管委、市公安交管局对外通报2021年上半年共享单车服务质量考核情况,基于第三方考核评估报告,对共享单车企业的投放量进行调整,并将从今年下半年起每季度开展一次考核评估。

第三方评估主要依据单车抽查和问卷调查进行,重点考核共享单车的停放管理、卫生情况、故障处理情况、基础数据规范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并根据城市可承载能力对共享单车企业进行服务质量考核和投放量动态调控。

根据第三方机构组织开展的服务质量考核结果,三家共享单车企业的评分排序依次是:哈啰单车、美团/摩拜单车、青桔单车。依据考核结果,哈啰将新增单车22980辆,青桔将减少1000辆,而美团/摩拜维持不变。经过考核和调整,武汉市的共享单车总量变为611446辆,使总投放量趋于和城市承载力持平。

武汉此举并非首次,早在2017年就制定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意见,2019年对ofo小黄车的管理水平甚至打出了23分的低分。共享单车的市场份额是其竞争的主要筹码,将每季度的管理水平作为动态调整各大平台企业共享单车投放量的主要依据,可以较好地激励平台企业优化对共享单车的管理,避免共享单车的投放量无序扩张和管理上的无人问津。

无独有偶,深圳市加快对“电子围栏”的全市布局,从平台企业和骑行者两个方面着手,规范共享单车的有序停放和精准管理。去年4月,深圳市在南山区对青桔单车进行定点停放管理,并于9月在南山区和宝安区进行试点,结果显示车辆入栏停放率大幅提升。自今年6月10日起,深圳市在福田区等辖区推行北斗高精定位服务,采集高精度坐标数据划定“电子围栏”,并要求共享单车定点停放。共享单车的精准定位,既可以便于骑行者按照规定位置有序停车,也有利于其他人精准定位和寻找共享单车。

依据政府发布的公共信息,平台企业划定“线上停车位”,骑行者使用APP精准定位后方可停车。如果骑行者不能在划定的“电子围栏”有序停放共享单车,那么就可能面临罚款风险。如果平台企业不能及时调度清理违规停放的共享单车,也会面临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

共享单车崛起,公共自行车何去何从?

在规范共享单车运营管理的同时,更加值得探讨的是共享单车崛起背景下公共自行车的出路和前景。在共享单车横空出世之前,中国有上百个城市都推出了公共自行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市民出行。但是,这种有桩、刷卡的公共自行车,难以同无桩扫描的共享单车相媲美,两相对比后的境遇也不尽相同。

当市民越来越习惯于共享单车时,公共自行车在一些城市日益成为过去式。比如,北京市就在今年宣布公共自行车计划退出市场,不再提供相关服务。还有一些城市的公共自行车计划靠着政府财政补贴在苟延残喘,但是未来何去何从难以预料。

面对共享单车的竞争,公共自行车计划的反应可能不尽相同。我们根据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这两个维度,来对城市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的关系

在有公共自行车计划的城市,面对共享单车的竞争,会出现如下反应。一些城市(如徐州)利用行政干预对公共自行车计划进行行政保护,而对共享单车进行市场排斥。这使共享单车无法进入,市民只有本地的公共自行车计划可以使用。但是,这种模式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如何还有待观察。

 

也有一些城市(如北京)对公共自行车计划放任自流,在共享单车的冲击下败下阵来,要么苟延残喘,要么举手投降。还有一些城市(如杭州)则采取并行竞争模式,行政与市场手段并用,公共自行车计划同共享单车公平竞争,并倒逼公共自行车计划进行技术升级。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城市因为地理等因素而不适合骑行自行车,所以既没有公共自行车计划,也没有共享单车投放。对于没有公共自行车计划的城市,在共享单车出现以后,则没有必要再上马公共自行车计划,否则就是重复建设和无谓投资。

另外,我们没有考虑电动自行车,而这是许多城市在大力发展的。比如,很多地形为山地丘陵的城市在积极引进共享电单车,为平台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也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电单车的充电和安全问题较为复杂,城市治理也更有挑战。

和公共自行车的井然有序相比,共享单车是乱中有序。因此,我们不应强求共享单车像公共自行车一样严格规范,而是使其在灵活性与规范性之间求得一个合理的动态平衡。

随着精准定位、“电子围栏”等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及市民骑行文明的普遍提升,共享单车的运营管理会更加趋于精准、规范和有序,甚至在许多方面会比公共自行车还要规范有序。

当技术不是问题时,考验的就是政府的治理理念和能力。我们期待更多城市可以从共享单车治理创新的先锋城市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推动共享单车便民有序,使城市交通出行越来越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