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民主党也推出碳边境税计划,它与其他保护主义关税有啥不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民主党也推出碳边境税计划,它与其他保护主义关税有啥不同?

碳边境税可以有效促进减排,但具体实施存在困难,而且极易引发贸易争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王品达

7月19日,继欧盟之后,美国参议院民主党人也推出了碳边境税计划,将对减排力度不足的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按其碳排放量征税。

如果该计划得到实施,美国将从2024年起对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以及铝、钢铁、水泥等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高的商品征收碳边境税,规模达到美国进口总额的12%,预计每年将获得税收50亿到160亿美元。

民主党人准备将该计划纳入上周提出的3.5万亿美元预算案,并且打算使用“预算协调程序”,无需共和党参议员支持而强行通过。(相关阅读:美国民主党推出3.5万亿美元预算案,重点为家庭和社会福利支出

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库恩斯(Chris Coons)认为,碳边境税可以在帮助减排的同时使得美国国内的企业和工人也受到保护。“我们必须确保美国的工人和制造商不被抛弃,同时也能评估全球减排承诺的进步。”库恩斯说。

上周,欧盟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其中就包括一项对铝、钢铁、化肥等进口产品征收碳边境税的方案。此次美国推出类似方案,也表明美国民主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此前,拜登曾承诺美国将于2030年碳排放减半,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与此同时,该计划可能也标志着拜登政府对碳边境税的立场在近几个月来的转变。就在今年早些时候,拜登政府对碳边境税还持一定程度的怀疑态度。今年3月,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John Kerry)访欧时表示,碳边境税应当是一个“最后手段”,万不得已才可使用。

但从4月开始,拜登开始认真考虑实行碳边境税。随后克里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拜登对碳边境税“十分感兴趣”。本周民主党的碳边境税计划推出后,虽然拜登政府未予置评,但该计划的推出很可能也表明拜登政府对其加大了支持。

碳边境税可以从三个方面减少碳排放:在本国国内已有碳交易或者碳税制度的情况下防止本国企业为避税而将生产移至别国;保持本国企业的竞争力,防止本国企业在无需付出碳税成本的外国企业面前占据劣势;鼓励想要向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国企业加大减排力度。

碳交易和碳税等碳定价机制是促进减排的一个有效手段。根据美国环保协会(EDF)的计算,如果实行全球统一的碳交易,那么《巴黎协定》的实施成本将降低79%。但是全球统一的碳交易太难以实现,于是碳边境税就成为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手段。

从本质上来看,碳边境税实际上也是一种关税。但它与其他的保护主义关税有所不同。

在没有碳税的情况下,企业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自己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这使得碳排放量总是高于社会合意的水平,经济学中称为“外部性”。

因此,对碳排放征税可以一定程度上修正外部性,其对经济的扭曲程度要小于其他类型的关税。而且减排具有全球公共性,不仅仅对征收碳边境税的国家有利。所以碳边境税虽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作用,但其危害小于其他关税,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但是,碳边境税与其他的保护主义关税也有一个致命的共同点:二者都容易导致贸易争端。

3月克里访欧时就曾对欧盟征收碳边境税的初步计划对贸易的影响表示担忧。上周,欧盟正式推出碳边境税计划后,澳大利亚、印度等重要贸易伙伴都提出抗议。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丹·特汉(Dan Tehan)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世界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额外的保护主义政策。”

分析人士认为,碳边境税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贸易争端乃至贸易战。

征收碳边境税还有另外一个与此相关的大麻烦:向谁征收、征收多少,很难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确定标准。

比如,美国的碳边境税将对哪些国家出口的商品征收?最贫穷的国家将被免征,至于其他国家,将由美国政府机构决定其减排程度“至少符合联邦法律规定”。相关决定很可能引发被征税国家的质疑,进而导致争端。

碳边境税的征收数额同样难以确定。要想公平有效地征收碳边境税,就必须确定一件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还要减去外国政府已经针对其碳排放所征收的税,避免双重征税。

这些标准的确定、碳排放量的调查,以及与外国政府的合作都绝非易事。实际上,欧盟委员会自己就曾于2018年表示,这些问题是“明显无法处理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今年6月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通过全球谈判,最终实行全球最低碳排放税率。IMF认为,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实施三级碳排放税率,可以使全球碳排放到2030年减少23%。

这一方案令人想起最近正在谈判进程中的全球最低企业税率协议。不过,全球最低企业税率的实现尚且存在许多困难,在争议更多的碳排放领域推行全球最低税率恐怕也难以实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民主党也推出碳边境税计划,它与其他保护主义关税有啥不同?

碳边境税可以有效促进减排,但具体实施存在困难,而且极易引发贸易争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王品达

7月19日,继欧盟之后,美国参议院民主党人也推出了碳边境税计划,将对减排力度不足的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按其碳排放量征税。

如果该计划得到实施,美国将从2024年起对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以及铝、钢铁、水泥等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高的商品征收碳边境税,规模达到美国进口总额的12%,预计每年将获得税收50亿到160亿美元。

民主党人准备将该计划纳入上周提出的3.5万亿美元预算案,并且打算使用“预算协调程序”,无需共和党参议员支持而强行通过。(相关阅读:美国民主党推出3.5万亿美元预算案,重点为家庭和社会福利支出

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库恩斯(Chris Coons)认为,碳边境税可以在帮助减排的同时使得美国国内的企业和工人也受到保护。“我们必须确保美国的工人和制造商不被抛弃,同时也能评估全球减排承诺的进步。”库恩斯说。

上周,欧盟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其中就包括一项对铝、钢铁、化肥等进口产品征收碳边境税的方案。此次美国推出类似方案,也表明美国民主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此前,拜登曾承诺美国将于2030年碳排放减半,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与此同时,该计划可能也标志着拜登政府对碳边境税的立场在近几个月来的转变。就在今年早些时候,拜登政府对碳边境税还持一定程度的怀疑态度。今年3月,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John Kerry)访欧时表示,碳边境税应当是一个“最后手段”,万不得已才可使用。

但从4月开始,拜登开始认真考虑实行碳边境税。随后克里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拜登对碳边境税“十分感兴趣”。本周民主党的碳边境税计划推出后,虽然拜登政府未予置评,但该计划的推出很可能也表明拜登政府对其加大了支持。

碳边境税可以从三个方面减少碳排放:在本国国内已有碳交易或者碳税制度的情况下防止本国企业为避税而将生产移至别国;保持本国企业的竞争力,防止本国企业在无需付出碳税成本的外国企业面前占据劣势;鼓励想要向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国企业加大减排力度。

碳交易和碳税等碳定价机制是促进减排的一个有效手段。根据美国环保协会(EDF)的计算,如果实行全球统一的碳交易,那么《巴黎协定》的实施成本将降低79%。但是全球统一的碳交易太难以实现,于是碳边境税就成为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手段。

从本质上来看,碳边境税实际上也是一种关税。但它与其他的保护主义关税有所不同。

在没有碳税的情况下,企业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产生了社会成本,但自己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这使得碳排放量总是高于社会合意的水平,经济学中称为“外部性”。

因此,对碳排放征税可以一定程度上修正外部性,其对经济的扭曲程度要小于其他类型的关税。而且减排具有全球公共性,不仅仅对征收碳边境税的国家有利。所以碳边境税虽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作用,但其危害小于其他关税,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但是,碳边境税与其他的保护主义关税也有一个致命的共同点:二者都容易导致贸易争端。

3月克里访欧时就曾对欧盟征收碳边境税的初步计划对贸易的影响表示担忧。上周,欧盟正式推出碳边境税计划后,澳大利亚、印度等重要贸易伙伴都提出抗议。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丹·特汉(Dan Tehan)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世界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额外的保护主义政策。”

分析人士认为,碳边境税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贸易争端乃至贸易战。

征收碳边境税还有另外一个与此相关的大麻烦:向谁征收、征收多少,很难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确定标准。

比如,美国的碳边境税将对哪些国家出口的商品征收?最贫穷的国家将被免征,至于其他国家,将由美国政府机构决定其减排程度“至少符合联邦法律规定”。相关决定很可能引发被征税国家的质疑,进而导致争端。

碳边境税的征收数额同样难以确定。要想公平有效地征收碳边境税,就必须确定一件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还要减去外国政府已经针对其碳排放所征收的税,避免双重征税。

这些标准的确定、碳排放量的调查,以及与外国政府的合作都绝非易事。实际上,欧盟委员会自己就曾于2018年表示,这些问题是“明显无法处理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今年6月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通过全球谈判,最终实行全球最低碳排放税率。IMF认为,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实施三级碳排放税率,可以使全球碳排放到2030年减少23%。

这一方案令人想起最近正在谈判进程中的全球最低企业税率协议。不过,全球最低企业税率的实现尚且存在许多困难,在争议更多的碳排放领域推行全球最低税率恐怕也难以实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