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LPR的定价基础——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并没有调整。7月15日,在到期回笼4000亿元一年期MLF的同时,央行又投放了1000亿元一年期MLF,利率维持2.95%不变,该利率自2020年4月15日以来,已经连续15个月未作调整。
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如果下调所释放的政策转向信号过于强烈,这与目前货币政策基调相悖。存款准备金率在7月15日的全面下调被央行定性为“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从7月7日国常会提出“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到央行7月9日宣布全面降准并答记者问,再到央行7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均一再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从基本面来看,“降息”也暂无必要。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外需增长强劲、内需特别是制造业投资也在持续恢复,在6月份经济大省广东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仍然表现出较强的韧劲。而且,下半年财政还会发力,将为经济提供一定支撑。从财政部7月20日发布的数据来看,上半年财政支出进度显著弱于往年,公共财政支出两年平均增速仍未转正,财政收支差额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56万亿元。
更何况,当前对实体经济在金融方面的支持,侧重点并不是全面的而是结构性的。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明确要求,“近期实行的降准措施要体现结构性,更加注重支持中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帮助缓解融资难题”。
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也显示央行更倾向于通过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的方式来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进而推动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
目前来看,这一策略被证明是有效的。从上周央行和银保监会在半年度数据发布会上透露的部分数据来看,央行虽未直接降息,但实际贷款利率仍有所降低,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一次性降息25个基点。数据显示,上半年,企业贷款合同平均利率为4.41%,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新发贷款合同利率5.18%,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9年同期低0.3个和1.06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合同利率4.13%,比上年同期低0.25个百分点。
6月份推出的存款利率定价机制改革,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将“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其实也是在用改革的办法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从而释放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空间。
截至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显示,7月20日,整存整取5年期及以下存款产品最高年利率为2.75%,之前最高年利率为3.85%;中国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显示,7月20日,整存整取5年期及以下存款产品最高年利率为2.75%,之前最高年利率为3.85%。
近期的降准政策也有助于缓解银行的负债成本,央行称这次降准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那么,在银行负债成本下降的情况下,为何LPR利率仍保持不变?这是因为这一规模相对于银行总体负债来说,影响幅度有限,在技术上不足以推动LPR利率下调。
根据光大证券的估算,国股报价行综合负债成本改善幅度约为1-4 bp,其中,同业负债占比较高的如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改善幅度相对较大,但整体而言,降准对于国股报价行的综合负债成本改善幅度,仍不足以驱动一年期LPR 报价5个bp步长的调整。同时,光大证券测算采用的“全成本法”而非“边际成本法”,且并未考虑核心存款成本上行情况,即属于偏乐观的测算方法。若将上述情况纳入测算模型中,降准对银行体系负债成本的利好影响将进一步趋弱,驱动 LPR报价下调的难度更大。
目前,在LPR形成机制中,各报价行以 0.05 个百分点(即5个bp)为步长,向交易中心提交报价,交易中心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进行算术平均,并向 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
从银行盈利指标的变化来看,当前其可能也没有下调报价点数的强烈意愿。银保监会在5月11日公布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显示,2021年一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11.28%)和资产利润率(0.91%)均降至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一季度成本收入比(27.12%)也超过了前两年同期,为2015年以来同期第二高,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2.07%)是2018年以来各季度最低,也是2010年以来同期倒数第二低。
特别是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降到2017年以来最低,资产利润率为2014年以来最低。2021年一季度,城市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89%、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2%,与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8个、50个基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为0.73%、0.85%,与2014年的峰值(1.3%、1.6%)相比分别下降了0.57、0.75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0.89%、1.07%)相比分别下降了0.16、0.22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目前只公布到2017年和2014年)。
上半年,在12.76万亿的新增贷款规模下,银行可能已经没有什么降低贷款利率的空间,贷款利率甚至出现一丝反弹迹象。
2021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企业贷款利率4.63%,微低于2020年二季度(4.64%)、持平于2020年三季度(4.63%),但高于2020年四季度(4.61%);2021年5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93%,微高于2020年9月份的4.92%。
因此,此时下调LPR与信贷供需形势并不匹配,而且,下调不仅意味着新增贷款会执行更低的利率,存量的浮动利率贷款也将面临利率的下调,这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反而可能削弱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动力和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