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禁摩”到“禁电”:城市交通管理如何走出“一刀切”魔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禁摩”到“禁电”:城市交通管理如何走出“一刀切”魔咒

除了一禁了之,城市交通管理是否还有更具包容性的举措?

2021年4月11日,广州,凤景西路红绿灯路口,成排的电动车主阻挡了机动车道。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电动自行车是许多市民出行的代步工具,低碳环保、价格低廉、充电便利且速度较快。但是,电动车悄无声息而又行动自如,骑行者见缝插针,逆行、超速、闯红灯等不良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节节攀升,成为值得关注的“马路杀手”。特别是许多骑行电动车的外卖骑手,为了抢时间而横冲直撞,对城市交通安全威胁较大。

另外,电动车的生产标准不一,登记管理混乱,使骑行者的责任心不强。一些电动车的最高时速明显超标,电动车骑行者发生事故后逃逸的情况也多过机动车。尽管江苏等地在加强电动车骑行者佩戴安全帽措施,但是各地履行情况也不容乐观。此外,电动车充电引发火灾的情况时有发生,成为安全生产领域的重灾区。凡此种种,都让各地交管部门对电动车伤透了脑筋,也想尽了办法。

近日,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发布了两份文件,剑指电动车,从限行范围和登记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监管。广州市出台的《关于调整电动自行车和其他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通行范围的通告(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实施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的通告(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心区严管严控,外围区规范管理”的管理思路,要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并禁止在限行范围内通行。

此举是继广州市“禁摩”以后对非机动车通行的进一步收紧,使“禁电”呼之欲出,也使“禁骑”箭在弦上。考虑到电动车使用面广,限行范围较大,市民出行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广州新政引发的焦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一禁了之,城市交通管理是否还有更具包容性的举措?城市交通管理如何走出“一刀切”的魔咒?

从目前文件划定的全天限行范围来看,基本上涵盖了广州市的主城区和主干道,相当于把电动车排除在了核心城区,而只能在外围和郊区使用。与此同时,不分时段地对电动车“一刀切”地叫停,等于让许多依赖电动车的人不得不为此而调整出行方式,乃至不得不更换住所或失去工作。将电动车叫停,等于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既矫枉过正,也有失公正。

当前城市交通的主体是机动车,但是机动车不应是城市交通的主流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城市着力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体系,并加强城市的骑行便利性、步行可达性。特别是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低碳绿色出行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而电动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显然应该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方向。

从路权来看,电动车也有使用道路的权利,而不能完全以机动车是否顺畅通行为基准。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私家车,打得起出租车,也不是所有人都等得起公交车,或者闲庭信步地步行。如果说摩托车是穷人的马达,那么电动车就是穷人的电机。

容许电动车上路,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包容性,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公平感,凸显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相对来说,简单粗暴的管理来得最快,见效也最明显,但是对城市生命体的伤害也最大,副作用也最强。政府部门要为非机动车设置专用车道,而不是因噎废食,或者以目前没有非机动车道等借口作为政府不作为的理由。否则,任何形式的政府不作为,都可以找到完美理由。

过去电动车没有牌照、缺乏标准,给城市交通带来管控难题。这同电动车没有“身份”有关,也跟骑行者不需要类似于“考驾照”这样的管理有关。但是,将电动车统一标准并上牌照,完全可以解决目前城市交通面临的许多问题。与此同时,为电动车划定可以通行的道路,规范电动车的使用行为,这些都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集中体现。

目前,一些城市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使过去无法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通过遍布大街小巷的智能摄像头,可以采集所有交通工具和出行者的数据,并据此进行智慧交通指挥。比如,电动车是否上牌合规,电动车是否超速,骑行者是否佩戴头盔,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精准管理。

广州市是全国一线城市,也是城市管理的领先城市。如果广州市开了对电动车说“不”的先河,那么会有更多城市在这个错误的方向上前仆后继。因此,建议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从城市交通的整体利益出发,从维护城市交通的公平性入手,从如何创造性和精细化管理的角度考虑,真正让电动车管理能够照顾到广大用户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考虑机动车的诉求。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禁摩”到“禁电”:城市交通管理如何走出“一刀切”魔咒

除了一禁了之,城市交通管理是否还有更具包容性的举措?

2021年4月11日,广州,凤景西路红绿灯路口,成排的电动车主阻挡了机动车道。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电动自行车是许多市民出行的代步工具,低碳环保、价格低廉、充电便利且速度较快。但是,电动车悄无声息而又行动自如,骑行者见缝插针,逆行、超速、闯红灯等不良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节节攀升,成为值得关注的“马路杀手”。特别是许多骑行电动车的外卖骑手,为了抢时间而横冲直撞,对城市交通安全威胁较大。

另外,电动车的生产标准不一,登记管理混乱,使骑行者的责任心不强。一些电动车的最高时速明显超标,电动车骑行者发生事故后逃逸的情况也多过机动车。尽管江苏等地在加强电动车骑行者佩戴安全帽措施,但是各地履行情况也不容乐观。此外,电动车充电引发火灾的情况时有发生,成为安全生产领域的重灾区。凡此种种,都让各地交管部门对电动车伤透了脑筋,也想尽了办法。

近日,广州市公安交警部门发布了两份文件,剑指电动车,从限行范围和登记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监管。广州市出台的《关于调整电动自行车和其他装有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通行范围的通告(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实施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的通告(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心区严管严控,外围区规范管理”的管理思路,要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并禁止在限行范围内通行。

此举是继广州市“禁摩”以后对非机动车通行的进一步收紧,使“禁电”呼之欲出,也使“禁骑”箭在弦上。考虑到电动车使用面广,限行范围较大,市民出行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广州新政引发的焦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一禁了之,城市交通管理是否还有更具包容性的举措?城市交通管理如何走出“一刀切”的魔咒?

从目前文件划定的全天限行范围来看,基本上涵盖了广州市的主城区和主干道,相当于把电动车排除在了核心城区,而只能在外围和郊区使用。与此同时,不分时段地对电动车“一刀切”地叫停,等于让许多依赖电动车的人不得不为此而调整出行方式,乃至不得不更换住所或失去工作。将电动车叫停,等于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既矫枉过正,也有失公正。

当前城市交通的主体是机动车,但是机动车不应是城市交通的主流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城市着力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体系,并加强城市的骑行便利性、步行可达性。特别是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低碳绿色出行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而电动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显然应该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方向。

从路权来看,电动车也有使用道路的权利,而不能完全以机动车是否顺畅通行为基准。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私家车,打得起出租车,也不是所有人都等得起公交车,或者闲庭信步地步行。如果说摩托车是穷人的马达,那么电动车就是穷人的电机。

容许电动车上路,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包容性,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公平感,凸显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相对来说,简单粗暴的管理来得最快,见效也最明显,但是对城市生命体的伤害也最大,副作用也最强。政府部门要为非机动车设置专用车道,而不是因噎废食,或者以目前没有非机动车道等借口作为政府不作为的理由。否则,任何形式的政府不作为,都可以找到完美理由。

过去电动车没有牌照、缺乏标准,给城市交通带来管控难题。这同电动车没有“身份”有关,也跟骑行者不需要类似于“考驾照”这样的管理有关。但是,将电动车统一标准并上牌照,完全可以解决目前城市交通面临的许多问题。与此同时,为电动车划定可以通行的道路,规范电动车的使用行为,这些都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集中体现。

目前,一些城市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使过去无法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通过遍布大街小巷的智能摄像头,可以采集所有交通工具和出行者的数据,并据此进行智慧交通指挥。比如,电动车是否上牌合规,电动车是否超速,骑行者是否佩戴头盔,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精准管理。

广州市是全国一线城市,也是城市管理的领先城市。如果广州市开了对电动车说“不”的先河,那么会有更多城市在这个错误的方向上前仆后继。因此,建议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从城市交通的整体利益出发,从维护城市交通的公平性入手,从如何创造性和精细化管理的角度考虑,真正让电动车管理能够照顾到广大用户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考虑机动车的诉求。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