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邵琬云:“突破历史极值”的强降水是气候变化发出的强烈信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邵琬云:“突破历史极值”的强降水是气候变化发出的强烈信号

还在不久前,很多人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如今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升级,即便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幸免其破坏性影响。

2021年7月21日,郑州,南北大动脉之一的京沙快速京广南路隧道积水较深,部分路段汽车被淹。来源:人民视觉

文丨邵琬云(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理学助理教授,从事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研究)

自7月20日开始,河南多地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并引发了大规模洪水。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城市陷入汪洋,大片区域停电,人员被困。据报道,郑州的这次降水“突破了历史极值”。无独有偶,德国西部和比利时最近一周也遭受到了历史罕见洪水灾害,死亡人数已超过200人,受灾区域一片狼藉。

今年洪水灾害的破坏性和影响范围让多年研究气候的科学家们都倍感吃惊。尽管科学界早就用模型预测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极端天气现象,如洪水、热浪、干旱、飓风,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和强劲,但这些天发生在国内和欧洲的洪水规模大大超过历史记录,同时也超出了很多科学家的预测。由于近十年极端天气在全球各地频发,并有上升趋势,科学界也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 ——极端天气归因(weather attribution)。就强降水来说,科学家用模型模拟降水分别在有和没有人为影响的气候下的回归期,然后加以对比,由此得出气候变化对某次强降水发生概率有没有提升。

气候变化到底是不是某一次洪水灾害的“罪魁祸首”在科学界还尚待深入调查,不过现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虽然表面上气候变化跟此次历史性洪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用逻辑反推的话,如果没有气候变化这个大背景,如此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会非常低,因为大气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吸收水分的能力会明显增强,从而导致强降水,这样大大提高了极具破坏性的洪水的概率和频率。大西洋的另一边,北美地区很多地方在今年夏天也遭遇了超高温的热浪,六月的平均气温创下了自有官方记录以来的最高,已经有数百人因此死亡。美国西部的山火影响波及12个州。气候模型预测,如果没有气候变化,超高温热浪和大规模的山火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在不久前,很多人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例如,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国(例如,马尔代夫)会成为因为海平面上升被海水吞噬的最早的“受害者”。南亚国家孟加拉国频繁遭遇洪水,其河流系统不堪重负。这些国家国土面积不断消失,会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而这些人又将迁往何处?人类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哪次没带来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冲突?在本来就战事不断的地区,干旱带来的粮食产量下降会引发武力冲突的升级有的水资源学者指出叙利亚内战的导火索是发生在2007年-2010年的干旱,依赖农业的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跟城市人口争夺本来就不多就业岗位,推高 失业率,再加上叙利亚原有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内战在所难免。随着科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的恶劣影响的证据,他们呼吁医学院的课程里应该纳入气候科学。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用气候变化解释人类社会面临的很多问题有些牵强,面对这样的质疑,需要指出的是,气候变化虽然不是很多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但肯定会成为事件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如今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升级,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幸免其破坏性影响。因此,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社会都是同样的异常脆弱。欧洲一直是绿色环保政策的先锋,这次直接体验到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减排、适应的速度。就在一周前,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迄今为止最具野心的气候政策蓝图,号称“欧洲绿色新政”。“新政”提出欧洲将在2050年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大陆。如果欧洲国家做出的努力在灾害面前都苍白无力,那么在气候变化还备受争议的美国,灾害的频发能不能加速气候政策改革的步伐?近十年,社会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极端天气对美国公众意见的影响,对本就相信气候变化的人来说,近年来的灾害频发是确凿的证据,而对那些因为政治倾向拒绝接受气候变化科学事实的人来说,灾害似乎也很难撼动他们固有的偏见。不过随着灾害的不断升级,受灾程度越来越严重,相信很多人的亲身经历会使其改变看法和行为。

近期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灾害都给予社会一次群体反思的机会。2005年飓风卡提拉(Katrina)登陆美国新奥尔良,穷人区和富人区受灾状况大相径庭,暴露了很多社会的不平等,引发学术界对人类社会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y)对抗自然灾害的思考,也促进了很多政策的推进和改革。2017年哈维(Harvey)飓风带来的强降水淹没了大片休斯顿城区,很多学者追问,不计后果的自由放任式的(laissez-faire)城市化,大规模土地利用改变(例如,将湿地变为水泥地)的做法是不是飓风的“帮凶”?

2013年台风海燕横扫菲律宾很多地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和谈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代表声泪俱下地呼吁发达国家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要求早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援助,以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他们的要求当然被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代表拒绝。巴黎气候和谈提出的一个目标是,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较工业革命前的水平的1.5℃以内,才能避免最坏的结果。这个目标现在看来已经遥不可及。多国合作有史以来就是很大的挑战,深受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今年年底,联合国下一轮气候变化会议将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举行,今夏的大规模气候灾害究竟会不会引发整个人类社会的反思,从而改变国际气候政策跟不上气候变化的形势,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邵琬云:“突破历史极值”的强降水是气候变化发出的强烈信号

还在不久前,很多人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如今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升级,即便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幸免其破坏性影响。

2021年7月21日,郑州,南北大动脉之一的京沙快速京广南路隧道积水较深,部分路段汽车被淹。来源:人民视觉

文丨邵琬云(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地理学助理教授,从事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研究)

自7月20日开始,河南多地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并引发了大规模洪水。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城市陷入汪洋,大片区域停电,人员被困。据报道,郑州的这次降水“突破了历史极值”。无独有偶,德国西部和比利时最近一周也遭受到了历史罕见洪水灾害,死亡人数已超过200人,受灾区域一片狼藉。

今年洪水灾害的破坏性和影响范围让多年研究气候的科学家们都倍感吃惊。尽管科学界早就用模型预测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极端天气现象,如洪水、热浪、干旱、飓风,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和强劲,但这些天发生在国内和欧洲的洪水规模大大超过历史记录,同时也超出了很多科学家的预测。由于近十年极端天气在全球各地频发,并有上升趋势,科学界也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 ——极端天气归因(weather attribution)。就强降水来说,科学家用模型模拟降水分别在有和没有人为影响的气候下的回归期,然后加以对比,由此得出气候变化对某次强降水发生概率有没有提升。

气候变化到底是不是某一次洪水灾害的“罪魁祸首”在科学界还尚待深入调查,不过现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虽然表面上气候变化跟此次历史性洪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用逻辑反推的话,如果没有气候变化这个大背景,如此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会非常低,因为大气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吸收水分的能力会明显增强,从而导致强降水,这样大大提高了极具破坏性的洪水的概率和频率。大西洋的另一边,北美地区很多地方在今年夏天也遭遇了超高温的热浪,六月的平均气温创下了自有官方记录以来的最高,已经有数百人因此死亡。美国西部的山火影响波及12个州。气候模型预测,如果没有气候变化,超高温热浪和大规模的山火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在不久前,很多人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口集中的区域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例如,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国(例如,马尔代夫)会成为因为海平面上升被海水吞噬的最早的“受害者”。南亚国家孟加拉国频繁遭遇洪水,其河流系统不堪重负。这些国家国土面积不断消失,会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而这些人又将迁往何处?人类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哪次没带来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冲突?在本来就战事不断的地区,干旱带来的粮食产量下降会引发武力冲突的升级有的水资源学者指出叙利亚内战的导火索是发生在2007年-2010年的干旱,依赖农业的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跟城市人口争夺本来就不多就业岗位,推高 失业率,再加上叙利亚原有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内战在所难免。随着科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气候变化对公共健康的恶劣影响的证据,他们呼吁医学院的课程里应该纳入气候科学。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用气候变化解释人类社会面临的很多问题有些牵强,面对这样的质疑,需要指出的是,气候变化虽然不是很多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但肯定会成为事件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如今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全面升级,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幸免其破坏性影响。因此,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社会都是同样的异常脆弱。欧洲一直是绿色环保政策的先锋,这次直接体验到气候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减排、适应的速度。就在一周前,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迄今为止最具野心的气候政策蓝图,号称“欧洲绿色新政”。“新政”提出欧洲将在2050年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大陆。如果欧洲国家做出的努力在灾害面前都苍白无力,那么在气候变化还备受争议的美国,灾害的频发能不能加速气候政策改革的步伐?近十年,社会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极端天气对美国公众意见的影响,对本就相信气候变化的人来说,近年来的灾害频发是确凿的证据,而对那些因为政治倾向拒绝接受气候变化科学事实的人来说,灾害似乎也很难撼动他们固有的偏见。不过随着灾害的不断升级,受灾程度越来越严重,相信很多人的亲身经历会使其改变看法和行为。

近期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灾害都给予社会一次群体反思的机会。2005年飓风卡提拉(Katrina)登陆美国新奥尔良,穷人区和富人区受灾状况大相径庭,暴露了很多社会的不平等,引发学术界对人类社会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y)对抗自然灾害的思考,也促进了很多政策的推进和改革。2017年哈维(Harvey)飓风带来的强降水淹没了大片休斯顿城区,很多学者追问,不计后果的自由放任式的(laissez-faire)城市化,大规模土地利用改变(例如,将湿地变为水泥地)的做法是不是飓风的“帮凶”?

2013年台风海燕横扫菲律宾很多地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和谈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代表声泪俱下地呼吁发达国家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要求早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援助,以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他们的要求当然被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代表拒绝。巴黎气候和谈提出的一个目标是,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较工业革命前的水平的1.5℃以内,才能避免最坏的结果。这个目标现在看来已经遥不可及。多国合作有史以来就是很大的挑战,深受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今年年底,联合国下一轮气候变化会议将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举行,今夏的大规模气候灾害究竟会不会引发整个人类社会的反思,从而改变国际气候政策跟不上气候变化的形势,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