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股权激励不再单一使用期权,超6成TMT公司上市前引入“限制性股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股权激励不再单一使用期权,超6成TMT公司上市前引入“限制性股票”

相较5年前及更早实现IPO的公司,近3年实现IPO的TMT公司使用双激励工具(同时授予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公司占比提高至62%,更多公司不再是上市前单一采用期权,而是选择上市前即引入限制性股票。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陈晓珍

自7月初以来,多家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其中包括小米和腾讯公司。事实上,股权激励对于上市公司,尤其是互联网上市公司而言并非新鲜事,甚至是一项“老传统”,但近年来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股权激励计划比例明显提升,上市公司也越来越能灵活使用股权这一工具来完善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近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联合灵动未来共同推出《2021股权激励市场实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度从TMT、医疗健康和消费品三大行业视角,揭开股权激励的实践特征和趋势。报告指出,在TMT行业,随着公司的发展,“限制性股票逐步替代期权”为激励工具交替的主要规律。

相较5年前及更早实现IPO的公司,近3年实现IPO的TMT公司使用双激励工具(同时授予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公司占比提高至62%,更多公司不再是上市前单一采用期权,而是选择上市前即引入限制性股票。其中,66%的公司在距IPO还有三年的时间便已引入限制性股票,而这一比例在5年前及更早实现IPO的公司当中为30%。

此外,报告也指出,TMT公司上市时点即达到估值高点,TMT行业对人才的竞争也呈现白热化,“零对价”的限制性股票和“极低行权价”的期权在有限的激励资源情况下,可以向激励对象传递更高的激励价值,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强,因而逐步发展成为TMT行业人才竞争后的常态。

在医疗健康行业,激励工具使用同样遵循“限制性股票逐步替代期权”的规律。报告指出,伴随近两年科创板政策开放,香港联交所对于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的政策支持,创新药、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公司不断涌现,赛道热度升温,行业整体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对于高增长的医疗健康行业红筹公司而言,期权的增量价值可充分体现,因而作为其上市前使用的最主要激励工具。

不过,与TMT行业不同的是,医疗健康行业红筹公司较少有使用极低行权价的情况,绝大部分的定价方式是在授予时最新融资估值基础上打一定折扣。

另外,对于部分上市前采用了限制性股票的医药研发和互联网医疗公司而言,其通常是在临近IPO的时间点进行授予,主要由于这两类公司大部分以“未盈利”的状态完成IPO,在上市后的研发成功率和市值走向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部分公司会考虑在上市前引入限制性股票的方式,来对冲上市后可能存在的期权潜水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VC发起的医药研发公司在上市前都有同时授予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主要由于这类公司为了引入职业经理人身份的“创始团队”,限制性股票一般会作为给到创始团队的“原始股”,但会在其持有股份基础上加一定时间条件或业绩条件,实现对核心管理层的强绑定,因此这类公司在上市前通常会在构建创始团队时用到限制性股票,但给到其他员工的,主要还是以期权为主。

另外,在消费品行业,由于近几年涌现出越来越多高估值的新型消费品公司,他们在行业的迭代过程中,对于人才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新消费的公司也开始慢慢靠近TMT公司的做法,在股权激励授予上有更多的资源倾斜。

整体而言,消费品公司的激励对象覆盖率并不高。除核心管理层外,主要会覆盖产品和市场销售人员,而具体的覆盖率,则取决于公司业务模式。       

报告指出,若是走“电商”模式的消费品公司,相对而言需要更多互联网经验的从业人员,激励对象覆盖率相对更广,而走传统线下渠道销售模式,其激励方式还是会偏业务提成,而较小可能持有股权激励。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股权激励不再单一使用期权,超6成TMT公司上市前引入“限制性股票”

相较5年前及更早实现IPO的公司,近3年实现IPO的TMT公司使用双激励工具(同时授予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公司占比提高至62%,更多公司不再是上市前单一采用期权,而是选择上市前即引入限制性股票。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陈晓珍

自7月初以来,多家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其中包括小米和腾讯公司。事实上,股权激励对于上市公司,尤其是互联网上市公司而言并非新鲜事,甚至是一项“老传统”,但近年来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股权激励计划比例明显提升,上市公司也越来越能灵活使用股权这一工具来完善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近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联合灵动未来共同推出《2021股权激励市场实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度从TMT、医疗健康和消费品三大行业视角,揭开股权激励的实践特征和趋势。报告指出,在TMT行业,随着公司的发展,“限制性股票逐步替代期权”为激励工具交替的主要规律。

相较5年前及更早实现IPO的公司,近3年实现IPO的TMT公司使用双激励工具(同时授予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公司占比提高至62%,更多公司不再是上市前单一采用期权,而是选择上市前即引入限制性股票。其中,66%的公司在距IPO还有三年的时间便已引入限制性股票,而这一比例在5年前及更早实现IPO的公司当中为30%。

此外,报告也指出,TMT公司上市时点即达到估值高点,TMT行业对人才的竞争也呈现白热化,“零对价”的限制性股票和“极低行权价”的期权在有限的激励资源情况下,可以向激励对象传递更高的激励价值,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强,因而逐步发展成为TMT行业人才竞争后的常态。

在医疗健康行业,激励工具使用同样遵循“限制性股票逐步替代期权”的规律。报告指出,伴随近两年科创板政策开放,香港联交所对于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的政策支持,创新药、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公司不断涌现,赛道热度升温,行业整体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对于高增长的医疗健康行业红筹公司而言,期权的增量价值可充分体现,因而作为其上市前使用的最主要激励工具。

不过,与TMT行业不同的是,医疗健康行业红筹公司较少有使用极低行权价的情况,绝大部分的定价方式是在授予时最新融资估值基础上打一定折扣。

另外,对于部分上市前采用了限制性股票的医药研发和互联网医疗公司而言,其通常是在临近IPO的时间点进行授予,主要由于这两类公司大部分以“未盈利”的状态完成IPO,在上市后的研发成功率和市值走向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部分公司会考虑在上市前引入限制性股票的方式,来对冲上市后可能存在的期权潜水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VC发起的医药研发公司在上市前都有同时授予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主要由于这类公司为了引入职业经理人身份的“创始团队”,限制性股票一般会作为给到创始团队的“原始股”,但会在其持有股份基础上加一定时间条件或业绩条件,实现对核心管理层的强绑定,因此这类公司在上市前通常会在构建创始团队时用到限制性股票,但给到其他员工的,主要还是以期权为主。

另外,在消费品行业,由于近几年涌现出越来越多高估值的新型消费品公司,他们在行业的迭代过程中,对于人才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新消费的公司也开始慢慢靠近TMT公司的做法,在股权激励授予上有更多的资源倾斜。

整体而言,消费品公司的激励对象覆盖率并不高。除核心管理层外,主要会覆盖产品和市场销售人员,而具体的覆盖率,则取决于公司业务模式。       

报告指出,若是走“电商”模式的消费品公司,相对而言需要更多互联网经验的从业人员,激励对象覆盖率相对更广,而走传统线下渠道销售模式,其激励方式还是会偏业务提成,而较小可能持有股权激励。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