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Z世代的家长,他们到底如何看待孩子玩游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Z世代的家长,他们到底如何看待孩子玩游戏?

希望到了这一代,游戏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会变得更为缓和。

图片来源:pexels-cottonbro

文|手游矩阵

距离杨永信2006年成立的“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已经过去有十五年时间,已经有一个轮回多了,虽然如今的游戏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社会环境下,对游戏的质疑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当年的毛头小子和黄花闺女们都已长大,并且很多已经初为父母,有趣的是,在这群人当中,他们有的当年被人冠以“网瘾少年”的称号,他们也有的是当年老师家长眼中的乖宝宝,从未玩过游戏。而如今,Z世代的到来让他们的身份骤然变化,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去平衡孩子与网络、与游戏之间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聊天,我发现现在的父母与当年的父母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我肯定这种现象并不是出现在所有父母身上,但是他们也是一种代表。

学校

在我小孩所在的小学,玩游戏的小朋友不在少数,当然,学校并不赞成学生长时间玩游戏,但是也并未特别声明过什么,而且作为一些年轻教师,他们的生活中也同样有游戏。

在小孩1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曾希望我在班上去讲一下小孩玩游戏的事情,这是一个很模糊的话题,我寻思很久,不得要领。到底是让学生不玩游戏,还是让家长接受游戏?最后我决定再观察一下班上的情况,然后看看是否会出现一些和游戏相关的案例,再做引导。

有趣的是,我很多时候会在小孩口中听到一些我从未想他提及过的游戏,比如《Among Us》,虽然这款游戏很火,但是由于这款游戏没有中文版,所以让一些正在学拼音的小孩去玩英文游戏实属不现实。于是我就很好奇,他们为什么会知道这款游戏。最后,通过多次询问才知道这款游戏是由一位小朋友传到学校的,在学校里面,他们甚至会通过真人的玩法来上演《Among Us》这个游戏。

在周末或者假日的时候,小学生们也常聚在一起玩耍,除了老的传统游戏(比如躲迷藏之类),电子游戏也是他们目前的一种玩法趋势,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目前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要玩游戏的大部分群体里面,他们在游戏上的选择大多来自于同龄人的推荐,并且很大部分会受到来自于家长的监管,比如《我的世界》、《迷你世界》、《罗布乐思》等等,而类似于一些吃鸡、或者MOBA这些有着激烈对抗的游戏,他们可能会受周围成年人的影响有所接触,但是在玩耍方面,还是主要以《我的世界》、《迷你世界》、《罗布乐思》这些沙盒游戏为主。

在学校,我问过一些家长如何看待自己小孩玩游戏,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玩到一些有意义的游戏,而在游戏的选择上,希望他们能够选择一些大厂的游戏,比如腾讯网易等等,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他们认为大厂在未成年人保护的措施方面会更加全面,游戏的内容和环境也相对健康,甚至是到了某天需要和游戏撕破脸皮的时候,大厂的态度和反馈或许能够让他们更加放心。

我仔细想了一下,这种态度不就是20年前我父母选择大家电时候的态度吗:“只要牌子够大,有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青训营

成都有一个电竞青训营,最早开在CBD,公司墙上挂满了明星电竞选手的大幅照片,前台背景全是奖杯,一个高大上的感觉扑面而来。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意不行,生意不行的原因主要是来参加培训的孩子太难出成绩,反而高强度的训练让不少参加训练的孩子望而却步,最终梦想破灭。

由于支撑困难,这个青训营最后也从CBD搬到了郊区,并且开始了新的项目——电竞劝退班,谁又曾想,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商业模式恰恰成为了现在的主流。

经过朋友介绍,我总算与之前的一个前员工聊上了,我主要想了解的是,送孩子去电竞劝退班的父母,都是怎么想的。我原以为送孩子去劝退班的父母和当年送孩子去杨教授那边的人是一个思路,但是我发现我的这个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有一对父母,家境殷实,小孩天生爱玩,成绩不算出众,但是性格不错,听说在班上的人缘很好。这对父母把孩子送去劝退班并不认为这能够磨灭小孩爱玩的天性,而是更希望孩子能够在其中学到点什么,什么都行。

当然,大部分把小孩送去劝退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小孩把游戏打到吐,也绝了小孩们成天看电竞明星的案例,做着白日梦。毕竟事实告诉他们:想成为职业电竞选手,这条路比考985还难。然而,就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有些小孩死不认输,换个角度来说,这算不算是发现了小孩的意志力强大呢?

无论是青训营还是劝退班,都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场景,因为在这里面,我们更容易遇见那些沉迷游戏的人。15年前,家长选择把这群人送去网瘾戒除中心;15年后,家长选择把这群人送去劝退班。或许有着一样的目的,但是过程全然不同,对这些少年来说,他们不用经历痛苦,他们更容易面对和接受现实。

餐馆

和友人相约吃饭,在等餐的过程中,发现周围同样等餐的小孩中,或多或少的抱着手机或者Pad,但是友人的小孩却并不这样,只是摸出一个小玩家自己在桌上玩得开心,同样,友人也将手机放着一边,完全没有想摸的意思,我很是好奇,对于在等餐这种无聊的时间段里面,不找点什么事情做简直就是浪费生命,而我很清楚友人的小孩是要玩游戏的。

“他这习惯真好。”

友人看了看周围的环境,有点明白我的意思:“他之前也曾想过,但是我断了他的念头。”

“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懂的,当一个孩子无休止地看手机,那么他会出问题。虽然我允许他玩游戏”,友人指了指自己的小孩,“但是我和他有过约法三章,那就是在吃饭时候大家都不碰手机,而且更不能让他在外面玩手机。”

“为什么?”

“因为手机属于碎片时间,一旦他在等餐的时候玩了,那么其它时候也会要求。”

“但是他能做到吗?”

“我是他的榜样,只要榜样在,他就可以。”

其实,这反而是目前大部分Z世代父母的现状,他们对小孩玩游戏的事情看得比较开明,他们知道这是难以绕过的一道坎,所以他们会从最初帮助小孩选择游戏,与孩子一起游戏,这会让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相处更为和谐。同样,还有不少的家长成为了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让他们更加优秀。也有一部分家长抱着甩手掌柜的态度,不仅仅对于小孩在学校的功课不管不顾,更别说小孩有没有拿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了。

在我的身边,有的孩子看着父母打《魔兽世界》,小孩最后用思维导图做出一个痛扁奥妮克希亚的图,令公会震惊;有的小孩周末与父母一起玩NS、玩马里奥;也有的小孩与同学周末在《我的世界》等沙盒游戏里面一起联机,平时与学校的《迷你世界》玩家“势不两立”。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初为父母的80、90后,他们是经历过“网瘾战争”的一代人,相信很多人当时被父母、老师“镇压”过的时候,也曾兴起过“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会如何看待玩游戏”这件事,但是当他们真正面对这个事情的时候,环境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游戏也只是网络中的其中一块,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不同的事物相继向他们袭来。所幸,他们大部分人都能过担起责任,教育、陪伴和引导孩子,而这不仅是他们在面对游戏时的表现,更是生活上的担当,也是这群家长放心让孩子玩游戏的理由吧。

还记得在去年的时候,我们曾发布过一篇《每一个成功的电竞选手背后,都有默默支持他的父母》,讲述的是几个海外电竞选手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家长的一句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他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因为我曾教过他,什么是责任。”的确,游戏很容易令心智不熟的小孩沉迷,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通过一刀切就能够解决,也并不是将这个问题直接推给游戏厂商或者家长的某一方,如今在游戏的品类、类型上,小孩有了许多可选择的游戏,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在适当的年纪帮助小孩做出正确的选择,建立双方的契约,给予适当的引导,才是Z世代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

希望到了这一代,游戏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会变得更为缓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Z世代的家长,他们到底如何看待孩子玩游戏?

希望到了这一代,游戏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会变得更为缓和。

图片来源:pexels-cottonbro

文|手游矩阵

距离杨永信2006年成立的“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已经过去有十五年时间,已经有一个轮回多了,虽然如今的游戏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社会环境下,对游戏的质疑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当年的毛头小子和黄花闺女们都已长大,并且很多已经初为父母,有趣的是,在这群人当中,他们有的当年被人冠以“网瘾少年”的称号,他们也有的是当年老师家长眼中的乖宝宝,从未玩过游戏。而如今,Z世代的到来让他们的身份骤然变化,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去平衡孩子与网络、与游戏之间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聊天,我发现现在的父母与当年的父母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我肯定这种现象并不是出现在所有父母身上,但是他们也是一种代表。

学校

在我小孩所在的小学,玩游戏的小朋友不在少数,当然,学校并不赞成学生长时间玩游戏,但是也并未特别声明过什么,而且作为一些年轻教师,他们的生活中也同样有游戏。

在小孩1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曾希望我在班上去讲一下小孩玩游戏的事情,这是一个很模糊的话题,我寻思很久,不得要领。到底是让学生不玩游戏,还是让家长接受游戏?最后我决定再观察一下班上的情况,然后看看是否会出现一些和游戏相关的案例,再做引导。

有趣的是,我很多时候会在小孩口中听到一些我从未想他提及过的游戏,比如《Among Us》,虽然这款游戏很火,但是由于这款游戏没有中文版,所以让一些正在学拼音的小孩去玩英文游戏实属不现实。于是我就很好奇,他们为什么会知道这款游戏。最后,通过多次询问才知道这款游戏是由一位小朋友传到学校的,在学校里面,他们甚至会通过真人的玩法来上演《Among Us》这个游戏。

在周末或者假日的时候,小学生们也常聚在一起玩耍,除了老的传统游戏(比如躲迷藏之类),电子游戏也是他们目前的一种玩法趋势,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目前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要玩游戏的大部分群体里面,他们在游戏上的选择大多来自于同龄人的推荐,并且很大部分会受到来自于家长的监管,比如《我的世界》、《迷你世界》、《罗布乐思》等等,而类似于一些吃鸡、或者MOBA这些有着激烈对抗的游戏,他们可能会受周围成年人的影响有所接触,但是在玩耍方面,还是主要以《我的世界》、《迷你世界》、《罗布乐思》这些沙盒游戏为主。

在学校,我问过一些家长如何看待自己小孩玩游戏,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玩到一些有意义的游戏,而在游戏的选择上,希望他们能够选择一些大厂的游戏,比如腾讯网易等等,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他们认为大厂在未成年人保护的措施方面会更加全面,游戏的内容和环境也相对健康,甚至是到了某天需要和游戏撕破脸皮的时候,大厂的态度和反馈或许能够让他们更加放心。

我仔细想了一下,这种态度不就是20年前我父母选择大家电时候的态度吗:“只要牌子够大,有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青训营

成都有一个电竞青训营,最早开在CBD,公司墙上挂满了明星电竞选手的大幅照片,前台背景全是奖杯,一个高大上的感觉扑面而来。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意不行,生意不行的原因主要是来参加培训的孩子太难出成绩,反而高强度的训练让不少参加训练的孩子望而却步,最终梦想破灭。

由于支撑困难,这个青训营最后也从CBD搬到了郊区,并且开始了新的项目——电竞劝退班,谁又曾想,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商业模式恰恰成为了现在的主流。

经过朋友介绍,我总算与之前的一个前员工聊上了,我主要想了解的是,送孩子去电竞劝退班的父母,都是怎么想的。我原以为送孩子去劝退班的父母和当年送孩子去杨教授那边的人是一个思路,但是我发现我的这个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有一对父母,家境殷实,小孩天生爱玩,成绩不算出众,但是性格不错,听说在班上的人缘很好。这对父母把孩子送去劝退班并不认为这能够磨灭小孩爱玩的天性,而是更希望孩子能够在其中学到点什么,什么都行。

当然,大部分把小孩送去劝退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小孩把游戏打到吐,也绝了小孩们成天看电竞明星的案例,做着白日梦。毕竟事实告诉他们:想成为职业电竞选手,这条路比考985还难。然而,就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有些小孩死不认输,换个角度来说,这算不算是发现了小孩的意志力强大呢?

无论是青训营还是劝退班,都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场景,因为在这里面,我们更容易遇见那些沉迷游戏的人。15年前,家长选择把这群人送去网瘾戒除中心;15年后,家长选择把这群人送去劝退班。或许有着一样的目的,但是过程全然不同,对这些少年来说,他们不用经历痛苦,他们更容易面对和接受现实。

餐馆

和友人相约吃饭,在等餐的过程中,发现周围同样等餐的小孩中,或多或少的抱着手机或者Pad,但是友人的小孩却并不这样,只是摸出一个小玩家自己在桌上玩得开心,同样,友人也将手机放着一边,完全没有想摸的意思,我很是好奇,对于在等餐这种无聊的时间段里面,不找点什么事情做简直就是浪费生命,而我很清楚友人的小孩是要玩游戏的。

“他这习惯真好。”

友人看了看周围的环境,有点明白我的意思:“他之前也曾想过,但是我断了他的念头。”

“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懂的,当一个孩子无休止地看手机,那么他会出问题。虽然我允许他玩游戏”,友人指了指自己的小孩,“但是我和他有过约法三章,那就是在吃饭时候大家都不碰手机,而且更不能让他在外面玩手机。”

“为什么?”

“因为手机属于碎片时间,一旦他在等餐的时候玩了,那么其它时候也会要求。”

“但是他能做到吗?”

“我是他的榜样,只要榜样在,他就可以。”

其实,这反而是目前大部分Z世代父母的现状,他们对小孩玩游戏的事情看得比较开明,他们知道这是难以绕过的一道坎,所以他们会从最初帮助小孩选择游戏,与孩子一起游戏,这会让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相处更为和谐。同样,还有不少的家长成为了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让他们更加优秀。也有一部分家长抱着甩手掌柜的态度,不仅仅对于小孩在学校的功课不管不顾,更别说小孩有没有拿着手机玩游戏看视频了。

在我的身边,有的孩子看着父母打《魔兽世界》,小孩最后用思维导图做出一个痛扁奥妮克希亚的图,令公会震惊;有的小孩周末与父母一起玩NS、玩马里奥;也有的小孩与同学周末在《我的世界》等沙盒游戏里面一起联机,平时与学校的《迷你世界》玩家“势不两立”。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初为父母的80、90后,他们是经历过“网瘾战争”的一代人,相信很多人当时被父母、老师“镇压”过的时候,也曾兴起过“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会如何看待玩游戏”这件事,但是当他们真正面对这个事情的时候,环境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游戏也只是网络中的其中一块,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不同的事物相继向他们袭来。所幸,他们大部分人都能过担起责任,教育、陪伴和引导孩子,而这不仅是他们在面对游戏时的表现,更是生活上的担当,也是这群家长放心让孩子玩游戏的理由吧。

还记得在去年的时候,我们曾发布过一篇《每一个成功的电竞选手背后,都有默默支持他的父母》,讲述的是几个海外电竞选手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家长的一句话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他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因为我曾教过他,什么是责任。”的确,游戏很容易令心智不熟的小孩沉迷,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通过一刀切就能够解决,也并不是将这个问题直接推给游戏厂商或者家长的某一方,如今在游戏的品类、类型上,小孩有了许多可选择的游戏,不过在这个前提下,在适当的年纪帮助小孩做出正确的选择,建立双方的契约,给予适当的引导,才是Z世代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

希望到了这一代,游戏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会变得更为缓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