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良喜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个看似很遥远,但实际上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也许都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家庭暴力。聊这个话题的原因是因为前两天看了一则社会新闻,说是一对夫妻已经结婚多年,虽然生了孩子,但是两人并不幸福。丈夫一直有酗酒的嗜好,并且经常喝醉,喝醉以后就没有来由地对妻子拳打脚踢,而妻子这么多年都默默忍受着,直到因为又一次在丈夫酒后实施的家暴中把她的鼻子割了下来,这一家子才上了新闻。记者问她,为什么不选择离婚?她说:“孩子还小,不想让他生活在破碎的家庭里,怕他长大以后有阴影。”
怎么样?这样的新闻是不是屡见不鲜?往往过程都大同小异,差别就在于经历家暴的人们最终酿成的惨剧有所不同。记得大概十年以前,有一部专门讲述女性死刑犯的大型纪录片《红蜘蛛》里,就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时时刻刻生活在丈夫家暴恐惧中最后在绝境中杀夫的女人的故事。而无论现实还是剧情,每一个女人在家暴开始的时候不做出结束婚姻的选择的理由,几乎如出一辙:为了孩子。母爱简直太伟大了,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让每一个不同的故事都多赚取了不少怜悯和同情。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在家暴的故事中,根本没有伟大也从来不会有受益者,有的只是懦弱和另一个家暴基因隐藏者——你的孩子。
► 朋友曾讲过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位受家暴的女性朋友。5年前嫁给了她的前夫,一个新加坡人。随后她远离故土,陪着他一起去他的家乡。她以为是开启了一段童话般的新生活,却不知道等着她的是灭顶之灾。一开始,丈夫对她还好,可是她发现他越来越急躁,脾气越来越古怪,他需要时时刻刻监视着她,不允许她交朋友,不允许她晚上出门,甚至试图监管她的思想——不允许她看电视或者接触网络。这个女孩子第一次哭,是因为她和叫外卖的送餐员闲谈了几句被丈夫撞见之后挨了几巴掌——此时她还怀着孕。
以后的家暴愈演愈烈,她人生地不熟,不敢跟爸妈通电话,不敢和朋友说出实情,甚至不敢和他提出离婚——孩子还不到两岁。可是后来一次,丈夫醉酒后,两手拿着两把刀子把她逼至墙角,一把刀子顶住她的咽喉,一把刀子在她的胳膊上划出一道又一道伤痕。他说:“你敢出声,我就杀了你。”这场伤害持续了半个小时,他体力不支沉沉睡去。也许是鲜血的味道太过敏感,她两岁的儿子止不住的哭声在她已经逐渐麻木的心上重重击了一拳:如果丈夫这么对孩子呢?那个晚上,她报了警。
以后的事情就顺利成章了,离婚。带着满目疮痍的身体、千疮百孔的心,还有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回国。现在她生活的很好,嫁了一个视她如珍宝的男人,她的儿子从不记得自己的母亲受过如此不堪的屈辱,只是和别的孩子一样的快乐。而她,虽然噩梦早已尘封,然而伤害依然还在——失眠、消瘦、小脚趾错位的骨骼,是她至今不曾消弭的痛苦。
中国容易产生家暴的原因不难理解,女性地位低下了几千年,即使现在在努力地实现平等,却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并不“平等”,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女人依然不能上席。还有,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面子”有时是比天还大的事情,家暴不仅是“家丑”更是“家事”,又怎么能往外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的完整似乎比什么都重要,离婚是这些女人从来没想过也不敢想的问题,不能想和不敢想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孩子。
可是,在一个家暴的环境中成长,并不能真正保护孩子,反倒是在伤害他。曾经一位著名的心理学老师,给过一个挑选结婚对象的建议,就是要知道男人没有这三个恶习:酗酒、赌博、家暴。他的理由是,在有证可查的案例中,家暴发生的25%是因为人格问题,而成瘾的恶癖几乎是可以在时间的催化下导致一个人的人格扭曲。关于家暴,他教了一个初级的筛选方式,就是确定他并不是一个在家暴的环境中长大的男孩子。因为在家暴中长大的男孩子,他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就是暴力。
你会发现,在婚姻中,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儿女的婚姻,往往是父母婚姻的模式复制。这是因为,在他们成长时期,可以模仿和对比的同性和异性只有父母而已,而在Ta自己的婚姻中,除了模仿和照搬父母的相处方式,Ta们再也看不到其他的学习对象。所以别以为生个女儿就没事儿了,她的婚姻以后可能会和你一样不幸。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家暴者都是由于原生家庭的问题,还有可能有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但无论如何,你要明白,家暴这件事儿的存在并非理所应当,也不是“忍忍就过去了”或者“他道歉了不会有下一次”以后就真的没有下一次。无论大小,家暴常常是从轻到重,愈演愈烈,不要等到不可收拾的惨剧上演才后悔自己的懦弱。若你真的舍不得这个男人,那么寻求心理医生帮忙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这可能会花费你相当长的时间和需要你有相当大的勇气,毕竟一个家暴者又怎么会承认自己有人格扭曲的病态心理呢?
男人可能家暴的五个标志
01|在家容易情绪失控
02|有吸毒、赌博、施虐、严重酗酒这些成瘾性恶癖
03 |道德无底线
04 |自尊心重于生命
05 | 人格扭曲、精神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