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好问】关于教育 美国人在焦虑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好问】关于教育 美国人在焦虑什么?

美国和中国的传统教育都是一种过时的教育方式,无论中美都要思考,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究竟能否适应未来剧烈变化的社会。

高考改革、中小学教育等问题一直都是社会讨论的热点,而饱受诟病的中式教育真的那么差吗,美式教育就一定好?中美教育有哪些差别?技术正在如此快地改变世界,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孩子从容不迫地迎接未来?好问邀请《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作者徐涛来聊聊中美教育创新与思考。

美国教育是怎样一种体验?

Q:常常会对美国孩子有一种从小到大不学习的错误印象,然而真正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徐涛:这是个误解。很多美国孩子(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孩子)非但学习,而且学得很多很勤奋。很多孩子在小学一年级以前已经能够阅读简单的书,并且参加了一到两项体育活动。到高中,好学校的学生也经常会学习到半夜,与此同时还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但他们学习的形式会更多样化一点,例如我去参观一个初中时,一个班级是通过话剧表演的方式来学习波士顿倾茶事件这段历史。整个学习过程很有趣,但不能因为有趣就认为他们没有学习。

美国教育的分化也很严重,有一些学校的确很差,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有些学校已经在做非常超前的创新,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Q:美国教育是如何创新的?

徐涛:能看到美国教育的创新已经是在方方面面。一方面,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创新的例子,例如《美国教育的创新与焦虑》中提到的Altschool是幼儿园和小学方面的创新;而Minerva是大学的创新;另外一方面,技术创业者,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大学里的学者也都在创新;这本书从第三章开始,每一章都涉及到了一个方面的创新;例如第四章讲了大学领域的创新;第五章是对大学领域创新的反思;第七章是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家等研究者对教育的反思;第八章讲小学(包括学前班)的创新。教育一直是美国特别热门的讨论话题,我在参加的各种活动中能看到技术创业者,教育者和学者们都有很多交流,这对教育创新的推动特别有利。我写这本书也是希望国内能有更多关于教育的务实的讨论,这样也许能推动国内教育的创新。如果想要了解跟详细的创新,链接在这里

Q:美国人也需要名牌学校学历和各种证书傍身吗?

徐涛: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名牌学校学历和各种有含金量的证书依然很重要;但现在也有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公司,例如Google,会调低学历在招聘中的权重,而去考察性格、学习能力等等其它的素质。当然,还有更加极端的例子,例如微软和Facebook的创始人都是辍学生,他们没有学历也照样做出了成就。

Q:美国教育在焦虑什么?

徐涛:如果要简单回答,焦虑在于,现在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能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的需求,他们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是不是能让他们成年后安之若素。

Q:美国教育近年来有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趋势呢?

徐涛:有非常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这会是天翻地覆的。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因为觉得中国教育迟早也会面临这样的改变,如果不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会面临非常大的危机。

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Q:随着国内经济、政治改革发展,中式教育会更加趋同美式教育,还是别具一格?

徐涛:中国已经在学习美国的一些教育理念,而且事实上,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是学习西方的。

Q:如何把中美教育有机结合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徐涛:我的整本书并不是在判断中美教育各自的优势,而是说明,美国和中国的传统教育其实都是一种过时的教育方式,是百年前形成的最适合当时的教育制度;而现在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经济体对人才的需求,其实都是在需要另外一些技能,也正是因此,美国的很多教育者、创业者和学者都在思考如何创新才能培养适合的人才。这些思考和实践不仅仅是将最新的技术运用进来,也运用了最新的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等方方面面的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妈妈,在做了一系列采访后,我自己对教育的想法也完全被颠覆,我自己也会去反思什么是更好的教育。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动力。如果想要了解得更深入,那《美国教育的创新与焦虑》这本书会比这里寥寥几句话回答得更清晰。

Q:如果每个人专于自我修养培养,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教育矛盾了?

徐涛:不过,从懵懂小童成长为你说的“不比较,专于自我修养培养”的成年人,需要教育来实现。这也是教育制度和这个制度中发挥作用的个体的重要所在。

Q:教育内容是否应该改革和创新下呢?

徐涛:教育的内容的确需要改革和创新,因为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将知识灌输到小孩子的脑海中,还有如何塑造人格,学习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可能在他们面对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是更加重要的。关于这一点,更详细的解释在《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的第七章。美国的学校是如何进行革新来教授这些的,可以查看第四章和第八章。

Q: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如何矫正负面影响又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

徐涛:这个问题应该是很多家长都会特别焦虑的,知道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问题,但又感觉人在其中身不由己。我们家长可能需要特别坚定,愿意花时间和经历去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学习,不随大流,清楚知道自己的孩子应该要什么,用什么方法。我知道这样家长会特别辛苦,自己的心理也需要很强大。因此,自己也多看和教育、教育心理学有关的书,用更加科学和适当的方式来和孩子相处,自己也不断成长成为孩子更好的榜样,也许这是现有环境下可行的做法。我也是这么期望我自己的,我们共勉。

Q:技术正在如此快地改变世界,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孩子从容不迫地迎接未来?

徐涛:虽然说起来像是被无数人重复了无数次,但一个人的成长是终身的。所以即使有了孩子,人到中年,也依然要保持成长,例如看书,多反省自己,或从孩子身上看到新的视角学到新的东西。所以自己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不仅仅言传,还用自身日常的行动来潜移默化教育孩子,是更重要的。我们共勉。

Q: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普遍的提法,可是究竟向何处去创新?

徐涛:《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这本书里,从第三章开始,每一章都讲了不同方向的创新。如果要三言两语讲完,那就是,无论是k12,还是大学,或是教师本身的成长路径,都有创新在产生。

Q:如果能够引导我们发觉自己的天赋,并培养,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徐涛:对,所以我写的这本书也是希望能看一下美国在做哪些尝试,让每个孩子都能被发掘天赋,得到成长。无论是心理学脑神经科学,还是新的技术,其实都能让教育方法和制度做出更多改变,来实现这个目标。

Q:最近“培养世界公民”的主张被各种提及,请问嘉宾对此怎么看?

徐涛:全球化趋势下,能对不同的文化适应、包容和理解,这的确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以上内容根据好问用户和嘉宾的提问和回答改编

徐涛,《第一财经周刊》助理总编辑,驻硅谷负责人。因记者和母亲的双重身份,在三年中持续对美国教育的创新进行采访和报道,并将这三年的采访、阅读与思考进行梳理,出版书籍《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

更多提问请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好问】关于教育 美国人在焦虑什么?

美国和中国的传统教育都是一种过时的教育方式,无论中美都要思考,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究竟能否适应未来剧烈变化的社会。

高考改革、中小学教育等问题一直都是社会讨论的热点,而饱受诟病的中式教育真的那么差吗,美式教育就一定好?中美教育有哪些差别?技术正在如此快地改变世界,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孩子从容不迫地迎接未来?好问邀请《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作者徐涛来聊聊中美教育创新与思考。

美国教育是怎样一种体验?

Q:常常会对美国孩子有一种从小到大不学习的错误印象,然而真正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徐涛:这是个误解。很多美国孩子(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孩子)非但学习,而且学得很多很勤奋。很多孩子在小学一年级以前已经能够阅读简单的书,并且参加了一到两项体育活动。到高中,好学校的学生也经常会学习到半夜,与此同时还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但他们学习的形式会更多样化一点,例如我去参观一个初中时,一个班级是通过话剧表演的方式来学习波士顿倾茶事件这段历史。整个学习过程很有趣,但不能因为有趣就认为他们没有学习。

美国教育的分化也很严重,有一些学校的确很差,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有些学校已经在做非常超前的创新,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Q:美国教育是如何创新的?

徐涛:能看到美国教育的创新已经是在方方面面。一方面,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创新的例子,例如《美国教育的创新与焦虑》中提到的Altschool是幼儿园和小学方面的创新;而Minerva是大学的创新;另外一方面,技术创业者,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大学里的学者也都在创新;这本书从第三章开始,每一章都涉及到了一个方面的创新;例如第四章讲了大学领域的创新;第五章是对大学领域创新的反思;第七章是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家等研究者对教育的反思;第八章讲小学(包括学前班)的创新。教育一直是美国特别热门的讨论话题,我在参加的各种活动中能看到技术创业者,教育者和学者们都有很多交流,这对教育创新的推动特别有利。我写这本书也是希望国内能有更多关于教育的务实的讨论,这样也许能推动国内教育的创新。如果想要了解跟详细的创新,链接在这里

Q:美国人也需要名牌学校学历和各种证书傍身吗?

徐涛: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名牌学校学历和各种有含金量的证书依然很重要;但现在也有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公司,例如Google,会调低学历在招聘中的权重,而去考察性格、学习能力等等其它的素质。当然,还有更加极端的例子,例如微软和Facebook的创始人都是辍学生,他们没有学历也照样做出了成就。

Q:美国教育在焦虑什么?

徐涛:如果要简单回答,焦虑在于,现在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能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的需求,他们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是不是能让他们成年后安之若素。

Q:美国教育近年来有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趋势呢?

徐涛:有非常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这会是天翻地覆的。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因为觉得中国教育迟早也会面临这样的改变,如果不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会面临非常大的危机。

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Q:随着国内经济、政治改革发展,中式教育会更加趋同美式教育,还是别具一格?

徐涛:中国已经在学习美国的一些教育理念,而且事实上,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是学习西方的。

Q:如何把中美教育有机结合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徐涛:我的整本书并不是在判断中美教育各自的优势,而是说明,美国和中国的传统教育其实都是一种过时的教育方式,是百年前形成的最适合当时的教育制度;而现在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经济体对人才的需求,其实都是在需要另外一些技能,也正是因此,美国的很多教育者、创业者和学者都在思考如何创新才能培养适合的人才。这些思考和实践不仅仅是将最新的技术运用进来,也运用了最新的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等方方面面的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妈妈,在做了一系列采访后,我自己对教育的想法也完全被颠覆,我自己也会去反思什么是更好的教育。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动力。如果想要了解得更深入,那《美国教育的创新与焦虑》这本书会比这里寥寥几句话回答得更清晰。

Q:如果每个人专于自我修养培养,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教育矛盾了?

徐涛:不过,从懵懂小童成长为你说的“不比较,专于自我修养培养”的成年人,需要教育来实现。这也是教育制度和这个制度中发挥作用的个体的重要所在。

Q:教育内容是否应该改革和创新下呢?

徐涛:教育的内容的确需要改革和创新,因为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将知识灌输到小孩子的脑海中,还有如何塑造人格,学习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可能在他们面对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是更加重要的。关于这一点,更详细的解释在《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的第七章。美国的学校是如何进行革新来教授这些的,可以查看第四章和第八章。

Q: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如何矫正负面影响又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

徐涛:这个问题应该是很多家长都会特别焦虑的,知道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问题,但又感觉人在其中身不由己。我们家长可能需要特别坚定,愿意花时间和经历去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学习,不随大流,清楚知道自己的孩子应该要什么,用什么方法。我知道这样家长会特别辛苦,自己的心理也需要很强大。因此,自己也多看和教育、教育心理学有关的书,用更加科学和适当的方式来和孩子相处,自己也不断成长成为孩子更好的榜样,也许这是现有环境下可行的做法。我也是这么期望我自己的,我们共勉。

Q:技术正在如此快地改变世界,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孩子从容不迫地迎接未来?

徐涛:虽然说起来像是被无数人重复了无数次,但一个人的成长是终身的。所以即使有了孩子,人到中年,也依然要保持成长,例如看书,多反省自己,或从孩子身上看到新的视角学到新的东西。所以自己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不仅仅言传,还用自身日常的行动来潜移默化教育孩子,是更重要的。我们共勉。

Q: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普遍的提法,可是究竟向何处去创新?

徐涛:《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这本书里,从第三章开始,每一章都讲了不同方向的创新。如果要三言两语讲完,那就是,无论是k12,还是大学,或是教师本身的成长路径,都有创新在产生。

Q:如果能够引导我们发觉自己的天赋,并培养,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徐涛:对,所以我写的这本书也是希望能看一下美国在做哪些尝试,让每个孩子都能被发掘天赋,得到成长。无论是心理学脑神经科学,还是新的技术,其实都能让教育方法和制度做出更多改变,来实现这个目标。

Q:最近“培养世界公民”的主张被各种提及,请问嘉宾对此怎么看?

徐涛:全球化趋势下,能对不同的文化适应、包容和理解,这的确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以上内容根据好问用户和嘉宾的提问和回答改编

徐涛,《第一财经周刊》助理总编辑,驻硅谷负责人。因记者和母亲的双重身份,在三年中持续对美国教育的创新进行采访和报道,并将这三年的采访、阅读与思考进行梳理,出版书籍《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

更多提问请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