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傍”上原料商?这个美妆品牌被打脸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傍”上原料商?这个美妆品牌被打脸了

傍名牌也内卷。

文|青眼 小橘

就在昨日(8月11日),巴斯夫发布声明表示,其与“百黛天娇”品牌宣称的“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不存在任何关联。而这也是业内首次出现品牌“傍”上原料商,还被公开追责的。

从傍品牌到傍工厂,如今原料商也被“盯”上了。

虚构实验室?傍名牌被打脸

昨日,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表示,“百黛天娇”品牌宣称的“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与巴斯夫集团及旗下任何法律实体不存在任何关联。

同时巴斯夫方还表示,对百黛天娇在未经巴斯夫允许的情况下持续利用“巴斯夫”推广品牌的行为保留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截自巴斯夫官方微博(截图时间2021年8月12日12:00)

资料显示,百黛天娇为美妆日化集合店品牌,店内售卖自有品牌以及国际品牌,同时为消费者提供肌肤管理服务。

今日,青眼尝试联系了巴斯夫、百黛天娇方,但均未得到回复。

青眼在百黛天娇品牌官网检索发现,品牌在宣传页面上,宣传“百黛天娇是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专门针对中国女性肤质研发而创立的美肤护肤品牌。”

而在品牌介绍中,百黛天娇表示品牌“依托于巴斯夫全球化工集团积累的日化资源与研发科技,坚持原生植物精华萃取……”话里话外,百黛天娇都将品牌与巴斯夫进行了捆绑。

截自百黛天娇官网(截图时间2021年8月12日16:00)

作为此次事件的争议点——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是否真实存在?

目前,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查查上,均无法查询到“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的相关信息。

而根据企查查股权穿透信息,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目前控制企业有四个、间接持股企业45个、疑似关系109个、合作关系关联101个,均未发现与百黛天娇品牌母公司天娇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有所关联。

截自企查查

随后,青眼以“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检索,搜索出来的结果仅有百黛天娇的宣传文章以及昨日巴斯夫针对此事的声明新闻。

截自百度

涉事企业成立两年,员工仅2人

资料显示,巴斯夫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总部位于德国,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等41个国家拥有超过160家全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据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发布2021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名单显示,巴斯夫以2020年4370亿元的化学品销售额位列榜首。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百黛天娇品牌母公司天娇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6月,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人民币,至今成立两年多的时间。企业的经营范围为从事生物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以及化妆品、日用百货的销售等。

截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社保信息显示,2020年,天娇生物科技仅为2人缴纳了医保等五项法定保险。

截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青眼注意到,在百黛天娇官网宣传页面,其称品牌将神经酰胺、富勒烯、EGF寡肽等应用于产品生产环节。但众所周知,早在2019年国家药监局就表示,在配方中添加或者产品宣称含有EGF的,均属于违法行为。

截自百黛天娇官网(截图时间2021年8月12日16:00)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下午15点24分,百黛天娇还发布了官方宣传微博。

截自百黛天娇官方微博(截图时间2021年8月12日16:24)

但截止发稿,百黛天娇官方尚未针对巴斯夫发布的公告做出回复,其品牌官网中涉及“巴斯夫”的宣传字样同样还未进行更换及删除。

一边是全球领先的头部化工企业,一边是成立才2年,员工仅有2人的新公司,若如巴斯夫声明一般,其与百黛天娇宣称的“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毫无关联,这便又是一起“傍名牌”事件,只是主角从以往的品牌和代工厂,变为了更上游的原料商。

原料商成了新目标

一直以来,化妆品行业中傍名牌、抢注商标、故意碰瓷等做法都让部分企业/品牌不堪其扰。

但除非事情影响力较大,被侵权方一般选择“默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认真你就输了”,有业内人士表示,“针对小企业的碰瓷行为,如果你大张旗鼓的维权,反而是给对方‘输血’。”

针对此次巴斯夫发布公开声明,也有业内人士评价道:“被‘碰瓷’的大企业不少,敢于发声的很少。”

但在过往,傍名牌现象多出现在品牌与品牌、品牌与工厂之间。比如香奈儿、雅诗兰黛等头部品牌或科丝美诗、莹特丽等头部代工厂,一直深受产品包装或企业/品牌名侵权的困扰。而此次品牌傍原料商被指侵权的事件,也能看到消费者对上游原料企业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巴斯夫个人护理大中华区业务总监徐雅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当前,品牌方的需求明显更加前移,越来越关注上游供应商的内容能力,力求为自身产品定位及宣传推广在原料上找到更强的数据支撑,即所谓的功效溯源。

近年来,也有不少品牌都直接与上游原料商合作,进行共创、或依托原料企业的科技力为企业产品、品牌赋能。可以看到,从品牌到工厂再到原料商,化妆品行业产业链的联系正越来越紧密。而这些心存侥幸的企业/品牌也开始瞄准原料商作为“傍名牌”的新目标。

但无论如何,针对“傍名牌、搭便车”等行为,都应该坚决抵制,只有让这些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行业才能向上健康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巴斯夫

4.1k
  • 关税风暴下的上海外企:危中有机,正在提升本土供应链比例
  • 汽车早报|华为鸿蒙智行与上汽合作推出新品牌“尚界”;极石汽车回应创始人清空社媒账号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傍”上原料商?这个美妆品牌被打脸了

傍名牌也内卷。

文|青眼 小橘

就在昨日(8月11日),巴斯夫发布声明表示,其与“百黛天娇”品牌宣称的“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不存在任何关联。而这也是业内首次出现品牌“傍”上原料商,还被公开追责的。

从傍品牌到傍工厂,如今原料商也被“盯”上了。

虚构实验室?傍名牌被打脸

昨日,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表示,“百黛天娇”品牌宣称的“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与巴斯夫集团及旗下任何法律实体不存在任何关联。

同时巴斯夫方还表示,对百黛天娇在未经巴斯夫允许的情况下持续利用“巴斯夫”推广品牌的行为保留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截自巴斯夫官方微博(截图时间2021年8月12日12:00)

资料显示,百黛天娇为美妆日化集合店品牌,店内售卖自有品牌以及国际品牌,同时为消费者提供肌肤管理服务。

今日,青眼尝试联系了巴斯夫、百黛天娇方,但均未得到回复。

青眼在百黛天娇品牌官网检索发现,品牌在宣传页面上,宣传“百黛天娇是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专门针对中国女性肤质研发而创立的美肤护肤品牌。”

而在品牌介绍中,百黛天娇表示品牌“依托于巴斯夫全球化工集团积累的日化资源与研发科技,坚持原生植物精华萃取……”话里话外,百黛天娇都将品牌与巴斯夫进行了捆绑。

截自百黛天娇官网(截图时间2021年8月12日16:00)

作为此次事件的争议点——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是否真实存在?

目前,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查查上,均无法查询到“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的相关信息。

而根据企查查股权穿透信息,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目前控制企业有四个、间接持股企业45个、疑似关系109个、合作关系关联101个,均未发现与百黛天娇品牌母公司天娇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有所关联。

截自企查查

随后,青眼以“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检索,搜索出来的结果仅有百黛天娇的宣传文章以及昨日巴斯夫针对此事的声明新闻。

截自百度

涉事企业成立两年,员工仅2人

资料显示,巴斯夫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总部位于德国,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等41个国家拥有超过160家全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据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发布2021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名单显示,巴斯夫以2020年4370亿元的化学品销售额位列榜首。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百黛天娇品牌母公司天娇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6月,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人民币,至今成立两年多的时间。企业的经营范围为从事生物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转让、服务,以及化妆品、日用百货的销售等。

截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社保信息显示,2020年,天娇生物科技仅为2人缴纳了医保等五项法定保险。

截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青眼注意到,在百黛天娇官网宣传页面,其称品牌将神经酰胺、富勒烯、EGF寡肽等应用于产品生产环节。但众所周知,早在2019年国家药监局就表示,在配方中添加或者产品宣称含有EGF的,均属于违法行为。

截自百黛天娇官网(截图时间2021年8月12日16:00)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下午15点24分,百黛天娇还发布了官方宣传微博。

截自百黛天娇官方微博(截图时间2021年8月12日16:24)

但截止发稿,百黛天娇官方尚未针对巴斯夫发布的公告做出回复,其品牌官网中涉及“巴斯夫”的宣传字样同样还未进行更换及删除。

一边是全球领先的头部化工企业,一边是成立才2年,员工仅有2人的新公司,若如巴斯夫声明一般,其与百黛天娇宣称的“巴斯夫天娇(亚洲)联合实验室”毫无关联,这便又是一起“傍名牌”事件,只是主角从以往的品牌和代工厂,变为了更上游的原料商。

原料商成了新目标

一直以来,化妆品行业中傍名牌、抢注商标、故意碰瓷等做法都让部分企业/品牌不堪其扰。

但除非事情影响力较大,被侵权方一般选择“默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认真你就输了”,有业内人士表示,“针对小企业的碰瓷行为,如果你大张旗鼓的维权,反而是给对方‘输血’。”

针对此次巴斯夫发布公开声明,也有业内人士评价道:“被‘碰瓷’的大企业不少,敢于发声的很少。”

但在过往,傍名牌现象多出现在品牌与品牌、品牌与工厂之间。比如香奈儿、雅诗兰黛等头部品牌或科丝美诗、莹特丽等头部代工厂,一直深受产品包装或企业/品牌名侵权的困扰。而此次品牌傍原料商被指侵权的事件,也能看到消费者对上游原料企业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巴斯夫个人护理大中华区业务总监徐雅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当前,品牌方的需求明显更加前移,越来越关注上游供应商的内容能力,力求为自身产品定位及宣传推广在原料上找到更强的数据支撑,即所谓的功效溯源。

近年来,也有不少品牌都直接与上游原料商合作,进行共创、或依托原料企业的科技力为企业产品、品牌赋能。可以看到,从品牌到工厂再到原料商,化妆品行业产业链的联系正越来越紧密。而这些心存侥幸的企业/品牌也开始瞄准原料商作为“傍名牌”的新目标。

但无论如何,针对“傍名牌、搭便车”等行为,都应该坚决抵制,只有让这些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行业才能向上健康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