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篇英国摇滚乐队“电台司令”(Radiohead)Johnny Greenwood谈古典现场的推送,意外收到了诸多用心又耐心的留言,像一下打开了读者的话匣子,欣然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关心古典音乐的同道人默默关注着我们。请允许舞台君先感动十秒钟。
今天,我们把后台精选的留言以及投票总结了出来(来自微信公众号:舞台与生活)。虽然观点不一,但有言说有沟通有讨论,就向期许的未来迈出了第一步。希望这些争鸣,能够给古典观众和音乐从业者,都带来些启发。
读者 河李好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自己感知、欣赏和创作艺术的途径和方式,只不过因为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具有易兴奋的特质,那些企图剥夺儿童欣赏音乐,欣赏艺术 权利的人无不是自大而自私的成人中心主义者,也是背叛自己童年的人。我相信一个儿童对于艺术的直觉,看法,和创造力,并不比在座的要贫乏和单调,却又充满 了优越感。儿童需要更多的精细化的帮助,社会需要以他们为中心,为他们创造更加个性化的环境…… 所以为什么重金属王国芬兰也是教育大国(暂不提经济和福利),他们有专门为儿童和家庭而组建的Hevisaurus乐队,有为儿童而办音乐节……
艺术家和观众不是人和机器的关系,更不是机器和机器的关系,现场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人和人之间共同建构的情境。那些企图将一切做到如机器零件版精确运转的,无非是一种对幻想中的机械世界的崇拜……一切都是正在发生着……
读者 Viocin
希望音乐家可以和观众有更多交流,毕竟我们是冲着这位艺术家来的,我们对于他的思想,故事,对音乐的理解都很感兴趣。 还记得那次去听吕思清大师的音乐会,本来准备了很多问题想问他,结果音乐会结束的时候去后台想找他,结果被音乐厅的工作人员堵回来,后来跑去后门想可能会遇到吕大师,结果因为慢了一步,他的车已经开走。当时看着车的尾灯我很想哭。
读者 不劳苦
其实5,6,7,9,10已经在部分音乐会中发生。去年在BBC Proms的时候,就是半场买了个冰淇淋,那英国小哥还找少了钱;内场的观众大都穿着休闲,站坐躺的都有。记得某年Proms,演肖斯塔科维奇,伦敦爱乐 管弦一团全是橘色T,照样很好看。同样是伦敦爱乐管弦,今年还搞过VR音乐会。至于,熊孩子…我见过整场站着一声不响听音乐的熊孩子,我也见过5分钟后开 始用节目单折纸飞机的熊孩子。在艺术上,我还是相信“天生的,强生的”,懂?
读者 Rosin lnyn
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能唤起人性的共鸣。它是独立的,艺术手法等严格。若让现有快餐方式去营销它,那也是人类文化的衰落。演奏者和指挥家就不需要去计较音的准确性,表达效果等,更不需要去理解作曲家的真实感情,更没必要去尊重过去的精华。经历几百 年而流传下的音乐却因随意和肤浅而饱受抨击,用文化的厚度追求现代生活的长度,所以永远无法理解贝多芬的哀愁,柴可夫斯基的忧伤………古典音乐教会我们, 一切要用心去感受,揭开事物表面的浮华,才能发现内在的美丑……
古典音乐不是要拒绝饮料手机熊孩子高科技等,古典音乐只是单纯的想创造一个不被外界干扰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台上人员可以进入作曲家的世界,表达出最真实的感情,从而带听众更好的去领悟和理解作品。拒绝这些现代的东西,同时依旧尊重过去的条例,也是在提醒听众,请尊重过去文化,台上人员用一生心血来表达 这份经久不衰的感情,费尽心思的给台下人员创造有利环境,为什么台下的听众却总是在抨击台上的不对,能否请听众自我反思的同时换位思考一下呢…… 因为不懂因为无知无觉。
为什么拒绝原因:
随意鼓掌:不是搞节目开演唱会,欢呼声越高气氛越好。刚才说了古典乐是需要大脑思考的,演奏者也是有环境要求的,所以请保持安静,给他人一些尊重,给音乐一些尊重同时也请尊重台上的努力者,至于引起听众共鸣时,等曲子完了,指挥转身示意结束了,再怎么鼓掌欢呼都不成问题。现场一切都得听台上指挥的,不管是台上的还是台下的,指挥没给出示意之前保持安静
为什么不能后台调音:(好想笑)问这问题的人确定真的有去听的古典音乐会?因曲式曲风等情况,整个乐团有时以管乐为标准音,有时以弦乐或者钢琴其他啥的为标准音,又要求曲目多变,又不让调音统一音质,幸好贝多芬没活着,不然会被气死的…古典音乐不是说得那么轻松,整个乐团只要哪个演奏者音稍微有点点偏差, 专业人士都听得出来,有一丝的不共鸣,都要求重来,更何况音的统一还没能跟作品一致这种天大的错误。弦乐有时因温度的变化会物理性伸缩影响音的标准,一般都是每个作品演奏前必须检查,在别人看来根本没差别,但事实上差别大着呢。古典音乐就是这么严格苛刻。就算后台调音,拉一首全体下场调了再出来,也不能保证中间的几分钟没有变化,还有让倍大提琴等情何以堪,又重又大,难搬不说又不能少。
玩手机:当你和别人对话时,别人盯着手机玩,你觉得他尊重你了么?更何况屏幕亮着,闪光开着,铃声响起来,又不是菜市场,不但不尊重台上还影响台上人员, 干扰演奏者和听众……简直就是一个没礼貌,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的表现……拍照就等曲子完了礼毕时候狂拍。
话说录音干嘛,直接去下载他们专业录制版本效果不是更好么。高科技是服务人类,但有时候会把人封闭起来,把人性的特点给抹杀掉(比如低头族),音乐会就是要让人释放自己的感情,展现人性的~
曲目多变:很多音乐会都有一个主题,有的以古乐风格为主,有的以舞曲为主,有的以作曲家个人为主,有的以民族性为主,还有以宗教音乐为主……曲目肯定会不 同,但是不会跟主题完全不一样。若是以宗教音乐为主,然后再加入一些当代流行爵士等风格,估计这个乐团这指挥从此是不想在古典音乐里面混了。想听当代干嘛不去霉霉那儿,五颜六色的服饰搭配精彩刺激的节奏更适合某口味。
服饰搭配:在于乐团也是走的风格问题,演奏曲子不同对服饰颜色款式要求不同,但是统一协调是必须是前提。 高科技补充,很多乐团等有自己复杂的版权问题,所以不会同意别人随意录制。但是不影响别人前提下,悄悄录音炫耀炫耀,还是不会被为难的……
允许饮料:呵呵,来瓶啤酒还是汽水,再摇两下,像开香槟一样,boom,真好!鼓手给背黑锅是吧。诚心招惹指挥。其实小瓶装的透明矿泉水还是可以入场的, 但要是喝出声音了,嘿嘿!你就是全场焦点,被恨的那种。最好带个小包,不要一会儿手机掉,钥匙掉,钱包掉,音乐厅都是经过物理性设计的,各种声音都听得 到。(有次手机没电的提示音响了,但把大家都逗笑了,因为提示音的旋律节奏切入点等和台上融合了,还把那段曲子带出诙谐幽默感) 非得进出,请悄悄的安静的低调点出去,尽量别影响任何人,不过只要动,都会被周围人仇恨的……
增加互动:很多乐团下场后,在后台有事儿要说的,而且后台是有放乐器的,乐团的有些乐器很贵的(从1w--500w不等,甚至还5000w以上的),若允 许进入,先不说其他的,乐器掉了谁负责,贵的是有安保陪护,但也尽可能减少这类风险。还有重要人员一场下来很累很累,一般情况下要求后台不开。后台不开, 但是互动是有的,一般没有特殊情况,是会和听众见面聊天,可以拍照交流沟通的,时间不长,毕竟要休息!那个想见吕思清的朋友,他并不是爱交际非常谨慎小心 的,而且他的小提琴很贵的几kw级别的,当天可能运气不怎么好吧。
穿着多样刚才提到,关于儿童问题,儿童是一个非常不可控制的危险,都要求1.2m(不懂事儿)的小孩不能入场。也不知道家长怎么想的,非得带不懂事儿的孩 子,结果搞得听众恨,台上烦,自己尴尬的场面,不是不关心下一代,也不是不给孩子培养,可为啥不带孩子该去的专场音乐会呢?演奏的作品,作曲家都是成年以 后有过经历才写下的,家长还期盼连自己都约束不了的不懂事儿的小孩子能明白这作品感情,就算理解明白那也应该去属于孩子自己的音乐会,那才是他应该理解的感情……别害了自己的孩子
真不懂这个搞摇滚的人是不是真正喜欢古典乐……静静待在音乐厅2小时就极端了受不了了,这样还叫喜欢古典乐。每天14小时都静静听古典乐都还嫌弃人生时间 太短的,听一遍卡拉扬贝九,会激动一晚上不用睡觉的人,太多了。古典乐从来都不是吸引新鲜年轻的听众,欣赏古典乐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要有经历有修养有深 度才能读懂古典乐的。 而不是说多加两条和弦多放两个声部和谐就可以称为古典乐称为经典之作了,更谈不上作曲。几百年来能在音乐界有点痕迹的人就那么一点,还没有一个小城的人多。如果当代音乐没深度,像这位提建议一样肤浅随意,只知道如何讨好听众吸引听众,这不叫音乐,叫商业属于娱乐消遣的,随风而起随浪而亡的。音乐是用心的,融入感情,让别人一听就能体会作曲家的感情,真实而感动……别让古典音乐商业化,哪怕最后消失在人类进步中,就算没人知道贝多芬这个人也没关系。总会 有人明白古典乐的魅力可以大到左右人类的思想……
读者 猜我是不是陈晓芸你猜啊你怎么不猜了
拒绝熊孩子!必须拒绝熊孩子!正常高度的椅子熊孩子可能会看不见。然后他们就把椅子翻起来坐上去。好嘛!视野清晰辽阔。可是后面的人呢?通通都被挡完了!还没完,还继续翻上翻下跳上跳下的…曲目间歇时提醒一下…熊家长还会说他还是个孩子让着他点…以及演出过程中随意走动…遇到台阶还来来回回一节一节蹦蹦跳跳下去的
内心无数只羊驼呼啸奔腾而过。以后买票能实名制不!碰到这样的熊孩子请立刻拉出去…拉到黑名单三年内禁止买票好嘛!!!!
读者 Allegro Moderato
小屁孩要审查一下老爸老妈的资格,老爸老妈必须是了解古典音乐规矩的才能把小孩带进来。。。
读者 bilibili大魔王
不能鼓掌,很容易影响别人的听觉感受的。我也觉得可以适当增加后期【调音,物理方法改善音乐厅音效应该也算是后期吧】
读者 碰见熟人打招呼怎么样?咳!凑和!
确实,当一种艺术主动或者被动进入庙堂的时候,其实离坟墓也不太远了。古典音乐需要摒弃一些所谓的规矩,才能增强生命力。
读者 挥灰
多数都支持,尤其是录像,想不通为什么只有古典音乐不让录像呢?流行的演唱会都可以随便录然后上传到网上,本来就已经是小众艺术了,还不让传播,这点气魄 都没有只怕听众会越来越少。虽然我自己不爱录,但是我还是支持音乐厅允许在不打扰他人情况下,做一些片段的录像(不过有观众整场举着手机拍也是挺烦的)至少有利于古典音乐的传播。熊孩子那条不支持,孩子哭闹是会影响到其他观众,和演员情绪的啊!因为音乐厅不像演唱会现场有很大的扩音,所以可以忽略孩子哭 闹。既然那么痛苦何必非要带小孩来现场听受罪?要是音乐厅有这么个合法熊孩子区我就退退票
读者 湾-Alex
小屁孩就应该严禁进入随意鼓掌什么鬼
我们来听古典乐就是要享受这种古典氛围,我们要是想看人穿小短裙自由唱唱跳跳就去看霉霉之类的演唱会了,谁会来古典音乐会寻求服装多样啊
不过曲目留些小惊喜和多些互动倒是蛮好
想象一下舞台上花里胡哨的音乐家+乱七八糟的掌声+熊孩子的哭声+饮料瓶的碰撞+观众们有的在刷低头推特有的在举着手机录像。谁还想看这种音乐会啊!!!!!
读者 Ann
你知不知道随意鼓掌非常有可能会打断音乐家的演奏?!四不四撒!?带小孩?小孩又不听!只会一直吵!干嘛带?
读者 SchwarzAberRein
台上调音不是因为灯光的热量會影响乐器音色麽?
读者 Olilik℡
喝饮料,然后很有发出塑料瓶以及吞咽的声音,小孩子哭闹尽管时间短也打断了人们。这两条不同意。
最后,看看大家的投票结果吧:
(来自微信公众号:舞台与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