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吸血鬼的杀人》 (杜撰)
在那个“名探满街走,名作天天有”的欧美推理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作家之一的范·达因(1888—1939),留下了旨在规范推理小说写作的“范达因二十则”,文和百度了一下,其中前两条是这么写的:
1,必须让读者拥有和侦探平等的机会解谜,所有线索都必须交代清楚。
2,除凶手对侦探所玩弄的必要犯罪技巧之外,不该刻意欺骗或以不正当的诡计愚弄读者。
在文和看来,范先生不愧是业界良心典范,读者知心哥哥,可惜范先生的后辈们都不是循规蹈矩之徒,否则,我们将无从得见在追求叙述性诡计的道路上已经玩得走火入魔的折原一,也无从欣赏杜撰这篇小而美的《吸血鬼的杀人》。
叙述性诡计一直是推理小说中冷门中的冷门,跟密室、不在场证明、角色交换、交通手法这些名门大派相比,数量极少的叙述性诡计,充其量就是星宿派、铁掌帮之流,但并不妨碍也能出产丁春秋、裘千仞这样的绝顶高手。
文和对挑战叙述性诡计的作者颇为推崇,筑基通脉练气的正统方法谁都能试试,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冒着回炉重造的危险来个“道心种魔”——因为难,才好玩,这也印证了叙述性诡计推理小说的一大特色:不经典便失败,绝对没有中间的缓冲地带。
铺垫了这么多,文和还是把话题重新扯回来,尽量在不剧透的前提下,说说为什么这篇作品吸引了自己。
先看结果,最后叙述性诡计揭晓时,文和很意外,但无言以对,细细思量,好像作者也没留下什么把柄和口实,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总算是没有出现旺财其实是个人名,丽莎是个男的,小红是个老太婆这样经(keng)典(die)的设定,加分。
从叙述过程来看,阅读一如既往地顺畅,既没有叙述主体频繁转换,也没有倒叙回忆云里雾里的穿插,加分。
从叙述手法来说,手稿的处理方式非常精巧,反正稿件放在那里,怎么解读都是你们读者自己的事,作者我可一个字都没说啊。对了,我不是还安排了一个名侦探为你们解(wu)读(dao)吗?用撇清关系的方法展开诡计,还是加分。
从谜题的角度,作案手法看似密不透风,其实有太多的破绽和提示,既有反转,却不仅靠着反转的爆发力,不仅靠耍嘴皮子,而是步步为营,依靠环环相扣的推理,甚至解开叙述性诡计的钥匙都放在了显眼的位置,作者玩了一把走钢丝并涉险通过,文和不得不为之加分。
最后一个加分项,文和纯粹是一名莫里亚蒂教授的粉丝,看到教授能在文中有如此统治性的表演,而不是在《神夏》中卖萌装逼变弯,心中已是非常欣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