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锥智能 陈思
演员翻车,AI换脸能补救吗?
先说结论:能,但是难。
从娱乐性上来说,AI换脸确实是最近比较热门的娱乐内容,相信读者们也看到过不少AI换脸的恶搞视频。此外,换脸二创的视频作品在B站、微博、抖音等平台也颇受欢迎。
B站Up主“电影七十二变”就在个人频道发布了不少AI换脸的作品,比如,将中国演员的面孔换在欧美电影角色身上,于是就出现了“沈腾版钢铁侠”、“赵四版伏地魔”等一系列有趣的作品:
(沈腾版钢铁侠 | 来源:电影七十二变)
那么,既然有足以以假乱真的技术可用,为什么我还说这事儿有些难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技术门槛
如果要采用AI换脸技术,最先要考虑的就是技术门槛的问题。
先来看几个反面典型。
AI换脸替换劣迹艺人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20年一部名为《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的电视剧就采用AI换脸技术替换了剧中一位劣迹演员。
但是根据观众的反馈,这张用AI替换后的脸,怎么看怎么别扭。另一部名叫《三千鸦杀》的网剧同样因为演员的问题,不得不采用AI换脸技术进行补救。但是经过AI替换之后的效果,给观众带来的只有更加“惊悚”的观看体验:
(来源:电视剧截图)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剧组采用的技术可能偏初级,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换脸技术本身的短板。
AI换脸的一般流程是这样:首先,给出原片段,让AI识别出将要替换角色的脸部位置,据了解,目前先进的识别模型精度已经可以达到98%;其次,通过寻找面部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机器可以确定每一帧中人脸的朝向、表情,进而将待换脸视频中需要插入的人脸与素材匹配起来;最后,再通过合成技术,对光线、阴影等细节进行调整,就可以完成换脸。
但是!在这套看似简单的流程中,影响换脸效果的因素其实不少,其中最主要的是下面几个:
1、替换目标与被替换目标所处的环境,以及视频本身的质量。
这是最好理解的一层,替换目标与被替换目标的脸型、表情、角度、背景、光线等等都会有差异,比如,如果被替换目标在阴影里,这首先对目标识别就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在后续执行替换与合成的过程中,也就自然不会那么容易;而从视频的角度来说,连贯性越好、画面越稳定,则替换效果会越好,目前热门的AI换脸视频里,很少能看到大动作、战争场面的片段,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作者注:可能有人会用《速度与激情7》来举反例,要注意的是,电影里保罗·沃克去世后的大部分动作戏是由他弟弟完成的,两人本身有相似的外貌,且剧组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抠像合成技术,真正用到AI换脸的只有电影最后的微笑。)
2、合成质量。
从前文中两个翻车案例不难看出,好的AI换脸效果应该是让人感受不出替换痕迹的,一如好的整容效果是让人感觉不到这人哪里动了刀一样。但是目前在视频场景下,能够做到完全看不出痕迹的技术似乎还没有,网络上能看到的AI换脸视频片段,或多或少都能让人感觉到一些合成的痕迹,片段尚且如此,电影、电视剧这样的长片就更难了。
(2)成本问题
技术问题之外,最让影视公司头疼的可能就是成本问题了。
一方面,采用AI技术实现换脸会产生一定的制作费用,虽然大部分换脸模型是开源的,但是雇几个会使用、部署这种模型的程序员,价格恐怕也是不低的。更何况,为了适应整部剧的剧情,开发者肯定还有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这种操作必然又要加钱,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全都换下来,成本肯定又要让制作方哭泣了;
另一方面,“脸替演员”的费用恐怕也是个难事儿。就比如文章开篇提到的这个剧组,毕竟被替换的是男主角,如果给“脸替演员”支付男主角一样的费用,那成本必然会提高不少,更何况这位脸替只是出了一张脸,并没有直接参与演出,花同样的价钱买来一张脸的使用权,怎么想怎么亏。
(3)欺骗争议
在技术与成本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道德层面的问题也是不得不考虑的。比如,AI换脸一旦在影视行业大规模运用,演员是否可以不用参与表演,只依靠出售脸模的使用权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对于观众来说,这是否造成欺骗?
综上,想依靠AI换脸来拯救一部戏难度着实不小。根据最新消息:上述受劣迹艺人影响的剧组应该也是权衡了各种利害关系,决定不准备采用AI换脸来替换男主角,而这部剧的最终归宿,恐怕也不太乐观。
从恶搞到实用,AI催生影视行业新玩法
想靠AI换脸拯救一部戏不太现实,那对于影视行业来说,AI还能干点儿啥?
2016年6月,导演Oscar Sharp与纽约大学AI研究员Ross Goodwin开发的AI编剧“Benjamin”完成了科幻短片剧本《Sunsping》的创作,该剧本由真人演绎完成了一部时长9分钟短片的制作。
2017年,这个AI“编剧”又编写了短片《It`s no game》的对白。
到了2018年,Benjamin甚至在连任编剧的同时担任导演,使用AI换脸、AI配音等技术制作了6分钟短片《Zone Out》。
虽然短片不算完美,但是这已经达到了导演Oscar的目的,他向媒体表示:“我真正想做的是尝试将人类创作过程的每个部分自动化,看看我们是否能了解到作为一个人创作电影的真正含义。”
除了Oscar这样的独立导演,一些大型的影视公司也正在尝试用AI协助创作,迪士尼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没有让AI写剧本,但迪士尼却通过996个剧本训练让AI将文字内容生成动画,以达到缩短创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回到国内,AI参与影视创作其实也存在了一段时间,只不过国内影视创作团队在使用AI的时候更为谨慎,主要应用的场景也是AI技术相对成熟的领域。
国内影视应用AI的两大场景是:画面优化与影片修复。
在影片修复方面,部署了神思系统的中影基地,现在每年可数字化精致修复上百部老电影,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保障了修复影片的质量,达到影院重映级别的最高质量标准。
AI进入了新行当,带来颠覆还是威胁?
文章看到这,恐怕又有一些读者会觉得背后生出一丝凉意:如今的AI不仅可以替换演员的脸,还能自己写剧本,甚至可以自己“拍电影”,取代人类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AI能否替代人类?
可以肯定的是,至少目前在影视创作行业里,AI还不太能够取代人类进行有深度、有情感、有灵魂的剧本创作,它能够起到的也仅仅是一些辅助作用。这里可以给各位看一个反面案例:
2019年,DC漫画公司的一名粉丝 Keaton Patti 使用AI创作了《蝙蝠侠》电影剧本,并将其发表在了推特上,谁承想,剧本一经发布就引来无数围观,因为 AI“创作”的奇葩台词实在是太可笑了。
比如蝙蝠侠竟然会说:“我喝蝙蝠,就像蝙蝠一样!”这种完全不符合原作人物关系设定的台词。
因此,创作者们大可放心,AI创作的剧本暂时不会对你们造成什么威胁,但是,AI辅助创作却大有成为流行之趋势。
人类可以凭借情感、灵魂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可AI却能在海量数据中分析出伟大的作品如何能让市场及大众接受,或许在不久的将来,AI也能成为影视创作者们必不可少的附中工具之一。
参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3409385/answer/828992110
https://new.qq.com/omn/20210718/20210718A098SN00.html
https://www.chinafilm.com/zydt/7077.j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