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 | 陈树中谈《回望·乡土的温度》:为中国乡村做好审美表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 | 陈树中谈《回望·乡土的温度》:为中国乡村做好审美表达

“我深信乡土生活和乡村文化有我挖掘不尽的价值,我会一直以真情实感和美的作品去创作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撰文|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7月29日,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一层5号展厅,“回望·乡土的温度——陈树中油画作品展”隆重举办,这是陈树中先生四十年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也是中国大地的乡土美术在新时代的一种鲜明体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对展览做了致辞,同日还举办了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武汉合美术馆、《美术》杂志等受邀嘉宾以及一些著名美术理论家就陈树中先生的艺术创作做了精彩深入的点评。

正如开幕致辞中说,“艺术最重要是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如今的中国乡村,非常需要一种贴近生活又充满理想性的审美表达,让更多的受众找回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使乡土美术的表达在新的时代产生新的文化与艺术意义。为此,界面艺术第一时间连线陈树中先生,和大家分享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界面艺术:请问陈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乡村主题创作的呢?又是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这个方向?是什么力量和信念让您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了这个创作方向?

陈树中:我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乡村主题创作的,那个时间点也正好是在鲁迅美术学院上学期间。当时的时代绘画语言风格相对现在来说很单一,就是现实题材,表现生活的真善美,挖掘生活中的精神力量。当时由于条件很匮乏,就用小幅水彩、水粉画甚至是素描的形式去创作。这也恰好使我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加之我在辽宁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出生、长大,对农村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视觉形态、各种动物植物以及劳动景观都是非常了解,使得我创作乡土题材的绘画变得很有表现能力,很多物像及劳动情节都可以直接画出来。

那个时候买不起照相机,用眼睛观察和用速写本记录生活,就形成了我的创作习惯。在1984年的毕业创作组话《玉米面》、《吹柳笛》、《打草袋》三幅油画,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乡土主题的画面,获得了当年的毕业创作一等奖。那是对我莫大的鼓舞,不亚于现在获得的全国美展奖项。从此,毕业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延续了我的创作线索,直到现在,整整40年。

在鲁美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在一个小县城里,也就是我出生的辽宁西北部农村所属县城的中专学校做专业教师,其环境和条件、信息等各方面对创作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但因为我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克服了很多困难继续着创作,80年代画出了一些小幅绘画,更是做了大量的乡村景观的写生作品,深化了我对乡土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到1991年前后,我创作的几幅油画之一《山村》等作品陆续参加了“首届中国油画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及“95中国油画年展”。这些国家级展览的入选为我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我考研的理想打开了新视野。1995年我又在工作了11年后,考回了母校-鲁迅美术学院攻读大型油画硕士研究生,我的绘画艺术由此形成新的起点,也更加明确我的乡村主题的绘画创作走向更高的目标。

回顾这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就像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牵引着我,带着使命感想用画笔去描画生我养我的故土,但它又不完全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带着我一些理想的色彩,给画里的乡村生活注入一种温暖和真切的情感,增添一种生产、生活的幸福意味,我想这些艺术语言会给观者带来乡愁的慰藉和审美的愉悦感。

界面艺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集中涌现过乡村题材的优秀作品,非常具有感染力,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相比于过去,您认为自己的作品和之前的作品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陈树中: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传统绘画到民间雕塑、年画、版画再到建国之后的各个时期历史进程中,乡村题材的绘画不胜枚举,经典作品给中国美术发展史提供了可观的一页。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大批乡土绘画,使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和东北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主体的艺术家们的作品,给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艺术高度,如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朱毅勇的《山村小店》、庞茂琨的《苹果熟了》等作品,以及王岩、刘仁杰、宫立龙及郑艺的一系列油画作品,都给中国当代美术史建立了光辉的篇章。

而我的作品,晚于这些艺术家们创作时间一些年,是因为我在一个小地方单枪匹马的奋斗,那时信息也很不发达,很难接触到艺术家和作品,看《美术》杂志和展览,是我唯一向艺术家们学习的途径,而更重要的学习便是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如此,我和绘画艺术的现代思潮是没有多少交汇的,这也成全了我的绘画艺术一直延续着自身形成的一套系统去发展。调入四川美术学院执教,使我的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起色和发展。因四川美术学院是中国乡土绘画的重镇,多少大家和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都诞生于此,这也给了我绘画艺术以滋养。

考察我的油画艺术,可以看出创作的前20年恰好在东北时期,形成了我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乡土绘画风格,是我创作的成熟期,而创作的后20年是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时期,作品在原来的基础上融合了超现实及浪漫主义表现因素,使作品的视觉表象更有欣赏性和趣味性和魔幻感,把多种元素糅合在一起之后,形成了我的绘画后20年的样态。这就是我的绘画不同于其他乡村题材作品的地方。

《野草滩,1957-1997》(布面·油画)(1998年获全国“美苑杯”研究生毕业创作三等奖)

《野草滩,端午粽香》(布面·油画)2014年(参加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及建党95周年全国美展)

我的绘画语言还有一个特点是强化了构图的高视点、大场面的表现,故事的情节是自己设计出来的,现实感和超现实行相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手法结合起来,东方绘画的意境表现与西方绘画的写实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我的绘画后20年的视觉样态。所以,我的绘画作品的辨识度极高,观众和读者很容易记住我的绘画,并被画面的具象情节表达所吸引。最近几年的新创作,也是延续了这个艺术风格特点,同时也加入了对新乡村的一些观察元素,其中一些作品被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收藏。

《路边市场》 (布面·油画)  2021年  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收藏

《青山绿水新模样》 (布面·油画)  2021年  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收藏

界面艺术:因为改革开放,真正聚焦在乡村题材的艺术家其实变得越来越少,而您是如何理解当下艺术家在选择中国乡村主题创作数量减少的现象呢?

陈树中: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和乡土题材的绘画创作远远不及上个世纪80、90年代那样被艺术家们关注和表现,也不被在城市中生活和打拼的人们所关切。因为当下城市里出生、长大的青年人已经与土地的关系割裂开来,农村里生长的年青人也投入到城市的洪流中去,与乡土和土地没能形成依恋的关系,而在城市中创作的艺术家们,大都与乡村生活没有多少羁绊,而对国际上的艺术思潮反而更为敏锐和关注。如此,城市生活和时尚文化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这也导致了一部分美术作品为形式而形式,或者是为时尚而时尚,对表达的情感和表现内容反而不是经得住推敲,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也就很难建立起来。这一点在青年艺术家身上的表现更为突出。

我一直觉得艺术作品的典型主题、表现内容和情感的真实是不可缺少的几个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的本质是不会变的,那就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挖掘转换为艺术美的形式语言,构成了绘画作品核心的部分,真诚情感的支撑也是绘画作品不可缺少的内在力量。好在近些年,国家提倡艺术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感人的内容与形式表现时代的脉动,在建国70周年及建党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全国的艺术家们积极投入到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人民,表现时代的力作。本人也创作完成了几件大型油画作品,比如《俱欢颜·安居》参加建国70周年和建党百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创作的大型油画《1934·于都·十送红军》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创作的大型油画《丹江口库区的移民搬迁及南水北调世纪工程》由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收藏,还有一些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疫的作品《2020春潮涌动的黎明》被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研究的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收藏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以乡村主题为创作主线创作的,也是我的乡村题材作品的延续与拓展。

《俱欢颜·安居》 (布面·油画)2018中国美术馆收藏

《2020春潮涌动的黎明》  (布面·油画) 2021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收藏

界面艺术:本次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回望·乡土的温度-陈树中油画作品展”,汇集了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如今的40年创作成果。作品传达出的幸福感非常感染人,既能雅俗共赏又具有理想性,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与当下乡村所需要的审美表达之间的供需关系呢?

陈树中:“回望”之意既是本人对创作40年时光的回望,更是对远离故乡的我对家园与土地的回望,还是通过作品去唤起观众对每个人的家园和土地的沉思,思考人与自然和土地的关系,从而感受到我的绘画艺术为人们带来的艺术思想和所表现的乡村与土地的情感与温度。这是都市化进程中我们要面对的问题,通过我的作品提示给大家对故乡和土地美的感受和美的情愫。

我的绘画是我人生60年的历程的总结,是我出生在那块土地、与乡村朝夕相处所形成的情感凝聚,也是我由农民考上大学离开土地与乡村后以艺术的魅力对乡村文化的诠释。所以开幕几天来展厅里总是人头攒动,有拍照的,也有记笔记的,还有来过两次看展的。我在展厅里与观众们进行了几天的互动,观众对作品欣赏有加,作品给年龄大的观众勾起了美好温馨的过去生活的回忆,少年儿童在作品前静静的临摹学习,感觉作品给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

展览现场观众在作品前仔细观赏

展览现场家长和孩子在讨论作品

展览现场一群学生正在集体临摹学习中

我的作品的创作历程是漫长的40年,特别是乡村题材的创作主线一直未曾改变,在视觉审美的拓展与强化中,乡土乡村主题都未曾改变,这种长达40年对一个主题的表现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是极少见的。我是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走过来的,作品的风格语言的形成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现在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美丽乡村不仅仅需要青山绿水,也需要乡土人文的审美表达,人民也需要这些精神食粮去丰富充实自己。我深信乡土生活和乡村文化有我挖掘不尽的价值,我会一直以真情实感和美的作品去创作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画家介绍

陈树中,1960年生于辽宁。1984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1995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大型油画艺术硕士研究生,1996年出版个人画集,1997年荣获“罗中立油画奖学金”,1998年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院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

曾荣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重庆市文学艺术奖”及“第八届重庆艺术奖”,主题创作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参加“文化部国家重大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创作大型油画《俱欢颜·安居》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创作《1934·于都·十送红军》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完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项目,收藏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加“红船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创作收藏于嘉兴美术馆。多幅作品获得国家级展览奖项,被美术馆、博物馆、机构及藏家收藏。2020年获得四川学院教师“罗中立创作奖”,评选为四川美术学院卓越艺术人才。1998年起先后在沈阳、重庆、北京、新加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 | 陈树中谈《回望·乡土的温度》:为中国乡村做好审美表达

“我深信乡土生活和乡村文化有我挖掘不尽的价值,我会一直以真情实感和美的作品去创作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撰文|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7月29日,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一层5号展厅,“回望·乡土的温度——陈树中油画作品展”隆重举办,这是陈树中先生四十年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也是中国大地的乡土美术在新时代的一种鲜明体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对展览做了致辞,同日还举办了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武汉合美术馆、《美术》杂志等受邀嘉宾以及一些著名美术理论家就陈树中先生的艺术创作做了精彩深入的点评。

正如开幕致辞中说,“艺术最重要是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如今的中国乡村,非常需要一种贴近生活又充满理想性的审美表达,让更多的受众找回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使乡土美术的表达在新的时代产生新的文化与艺术意义。为此,界面艺术第一时间连线陈树中先生,和大家分享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界面艺术:请问陈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乡村主题创作的呢?又是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这个方向?是什么力量和信念让您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了这个创作方向?

陈树中:我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乡村主题创作的,那个时间点也正好是在鲁迅美术学院上学期间。当时的时代绘画语言风格相对现在来说很单一,就是现实题材,表现生活的真善美,挖掘生活中的精神力量。当时由于条件很匮乏,就用小幅水彩、水粉画甚至是素描的形式去创作。这也恰好使我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加之我在辽宁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出生、长大,对农村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视觉形态、各种动物植物以及劳动景观都是非常了解,使得我创作乡土题材的绘画变得很有表现能力,很多物像及劳动情节都可以直接画出来。

那个时候买不起照相机,用眼睛观察和用速写本记录生活,就形成了我的创作习惯。在1984年的毕业创作组话《玉米面》、《吹柳笛》、《打草袋》三幅油画,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乡土主题的画面,获得了当年的毕业创作一等奖。那是对我莫大的鼓舞,不亚于现在获得的全国美展奖项。从此,毕业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延续了我的创作线索,直到现在,整整40年。

在鲁美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在一个小县城里,也就是我出生的辽宁西北部农村所属县城的中专学校做专业教师,其环境和条件、信息等各方面对创作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但因为我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克服了很多困难继续着创作,80年代画出了一些小幅绘画,更是做了大量的乡村景观的写生作品,深化了我对乡土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到1991年前后,我创作的几幅油画之一《山村》等作品陆续参加了“首届中国油画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及“95中国油画年展”。这些国家级展览的入选为我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我考研的理想打开了新视野。1995年我又在工作了11年后,考回了母校-鲁迅美术学院攻读大型油画硕士研究生,我的绘画艺术由此形成新的起点,也更加明确我的乡村主题的绘画创作走向更高的目标。

回顾这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就像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牵引着我,带着使命感想用画笔去描画生我养我的故土,但它又不完全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带着我一些理想的色彩,给画里的乡村生活注入一种温暖和真切的情感,增添一种生产、生活的幸福意味,我想这些艺术语言会给观者带来乡愁的慰藉和审美的愉悦感。

界面艺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集中涌现过乡村题材的优秀作品,非常具有感染力,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相比于过去,您认为自己的作品和之前的作品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陈树中: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传统绘画到民间雕塑、年画、版画再到建国之后的各个时期历史进程中,乡村题材的绘画不胜枚举,经典作品给中国美术发展史提供了可观的一页。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大批乡土绘画,使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和东北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主体的艺术家们的作品,给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艺术高度,如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朱毅勇的《山村小店》、庞茂琨的《苹果熟了》等作品,以及王岩、刘仁杰、宫立龙及郑艺的一系列油画作品,都给中国当代美术史建立了光辉的篇章。

而我的作品,晚于这些艺术家们创作时间一些年,是因为我在一个小地方单枪匹马的奋斗,那时信息也很不发达,很难接触到艺术家和作品,看《美术》杂志和展览,是我唯一向艺术家们学习的途径,而更重要的学习便是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如此,我和绘画艺术的现代思潮是没有多少交汇的,这也成全了我的绘画艺术一直延续着自身形成的一套系统去发展。调入四川美术学院执教,使我的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起色和发展。因四川美术学院是中国乡土绘画的重镇,多少大家和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都诞生于此,这也给了我绘画艺术以滋养。

考察我的油画艺术,可以看出创作的前20年恰好在东北时期,形成了我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乡土绘画风格,是我创作的成熟期,而创作的后20年是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时期,作品在原来的基础上融合了超现实及浪漫主义表现因素,使作品的视觉表象更有欣赏性和趣味性和魔幻感,把多种元素糅合在一起之后,形成了我的绘画后20年的样态。这就是我的绘画不同于其他乡村题材作品的地方。

《野草滩,1957-1997》(布面·油画)(1998年获全国“美苑杯”研究生毕业创作三等奖)

《野草滩,端午粽香》(布面·油画)2014年(参加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及建党95周年全国美展)

我的绘画语言还有一个特点是强化了构图的高视点、大场面的表现,故事的情节是自己设计出来的,现实感和超现实行相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手法结合起来,东方绘画的意境表现与西方绘画的写实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我的绘画后20年的视觉样态。所以,我的绘画作品的辨识度极高,观众和读者很容易记住我的绘画,并被画面的具象情节表达所吸引。最近几年的新创作,也是延续了这个艺术风格特点,同时也加入了对新乡村的一些观察元素,其中一些作品被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收藏。

《路边市场》 (布面·油画)  2021年  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收藏

《青山绿水新模样》 (布面·油画)  2021年  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收藏

界面艺术:因为改革开放,真正聚焦在乡村题材的艺术家其实变得越来越少,而您是如何理解当下艺术家在选择中国乡村主题创作数量减少的现象呢?

陈树中: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和乡土题材的绘画创作远远不及上个世纪80、90年代那样被艺术家们关注和表现,也不被在城市中生活和打拼的人们所关切。因为当下城市里出生、长大的青年人已经与土地的关系割裂开来,农村里生长的年青人也投入到城市的洪流中去,与乡土和土地没能形成依恋的关系,而在城市中创作的艺术家们,大都与乡村生活没有多少羁绊,而对国际上的艺术思潮反而更为敏锐和关注。如此,城市生活和时尚文化成为艺术创作的主流。这也导致了一部分美术作品为形式而形式,或者是为时尚而时尚,对表达的情感和表现内容反而不是经得住推敲,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也就很难建立起来。这一点在青年艺术家身上的表现更为突出。

我一直觉得艺术作品的典型主题、表现内容和情感的真实是不可缺少的几个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的本质是不会变的,那就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中真善美的挖掘转换为艺术美的形式语言,构成了绘画作品核心的部分,真诚情感的支撑也是绘画作品不可缺少的内在力量。好在近些年,国家提倡艺术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感人的内容与形式表现时代的脉动,在建国70周年及建党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全国的艺术家们积极投入到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人民,表现时代的力作。本人也创作完成了几件大型油画作品,比如《俱欢颜·安居》参加建国70周年和建党百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创作的大型油画《1934·于都·十送红军》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创作的大型油画《丹江口库区的移民搬迁及南水北调世纪工程》由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收藏,还有一些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疫的作品《2020春潮涌动的黎明》被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研究的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收藏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以乡村主题为创作主线创作的,也是我的乡村题材作品的延续与拓展。

《俱欢颜·安居》 (布面·油画)2018中国美术馆收藏

《2020春潮涌动的黎明》  (布面·油画) 2021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收藏

界面艺术:本次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回望·乡土的温度-陈树中油画作品展”,汇集了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如今的40年创作成果。作品传达出的幸福感非常感染人,既能雅俗共赏又具有理想性,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与当下乡村所需要的审美表达之间的供需关系呢?

陈树中:“回望”之意既是本人对创作40年时光的回望,更是对远离故乡的我对家园与土地的回望,还是通过作品去唤起观众对每个人的家园和土地的沉思,思考人与自然和土地的关系,从而感受到我的绘画艺术为人们带来的艺术思想和所表现的乡村与土地的情感与温度。这是都市化进程中我们要面对的问题,通过我的作品提示给大家对故乡和土地美的感受和美的情愫。

我的绘画是我人生60年的历程的总结,是我出生在那块土地、与乡村朝夕相处所形成的情感凝聚,也是我由农民考上大学离开土地与乡村后以艺术的魅力对乡村文化的诠释。所以开幕几天来展厅里总是人头攒动,有拍照的,也有记笔记的,还有来过两次看展的。我在展厅里与观众们进行了几天的互动,观众对作品欣赏有加,作品给年龄大的观众勾起了美好温馨的过去生活的回忆,少年儿童在作品前静静的临摹学习,感觉作品给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

展览现场观众在作品前仔细观赏

展览现场家长和孩子在讨论作品

展览现场一群学生正在集体临摹学习中

我的作品的创作历程是漫长的40年,特别是乡村题材的创作主线一直未曾改变,在视觉审美的拓展与强化中,乡土乡村主题都未曾改变,这种长达40年对一个主题的表现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是极少见的。我是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走过来的,作品的风格语言的形成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现在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美丽乡村不仅仅需要青山绿水,也需要乡土人文的审美表达,人民也需要这些精神食粮去丰富充实自己。我深信乡土生活和乡村文化有我挖掘不尽的价值,我会一直以真情实感和美的作品去创作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画家介绍

陈树中,1960年生于辽宁。1984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1995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大型油画艺术硕士研究生,1996年出版个人画集,1997年荣获“罗中立油画奖学金”,1998年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院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委。

曾荣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重庆市文学艺术奖”及“第八届重庆艺术奖”,主题创作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参加“文化部国家重大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创作大型油画《俱欢颜·安居》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创作《1934·于都·十送红军》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完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项目,收藏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加“红船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创作收藏于嘉兴美术馆。多幅作品获得国家级展览奖项,被美术馆、博物馆、机构及藏家收藏。2020年获得四川学院教师“罗中立创作奖”,评选为四川美术学院卓越艺术人才。1998年起先后在沈阳、重庆、北京、新加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