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雅斯顿的《凭什么不能买中国特供车型?》,让我在床上惊坐起,心想一向技术咖形象示人的雅斯顿居然写了一篇这样的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也是万万不能认同的。
接雅斯顿那篇文章的作者观点,我们先来看看朗逸和速腾的价格对比。
从上图数据来看,中国特供的朗逸还真是便宜,这也是其销量一直比速腾好的主要原因。
不过,朋友们,你们觉得朗逸的便宜真的是因为大众良心发现吗?
理性对待特供车的“白菜价”
2008年朗逸上市之时,一向热衷与标榜自身平台化策略的上海大众,一反常态地对这款新车的身世三缄其口,这并不是大众的风格嘛。不过,后来我们都知道了,朗逸实际上就是PQ34平台的产物。
上一篇文章的作者说过,老平台的开发优势是许多新平台车型无法比拟的。那我们不妨来看看PQ34平台究竟有多老。
该平台最早面世于1998年,当时这个平台还不叫“PQ34”而叫“大众A4平台”。在这款平台下,中国消费者最耳熟能详的作品是第四代高尔夫,以及一直跟在朗逸后面的同胞兄弟一汽大众宝来。
这样算起来,朗逸确实足够成熟,要是把这平台比作一个95后小朋友,现在正在紧张地备战高考呢。
尽管朗逸相对速腾便宜了几万块,我也丝毫不会为朗逸的便宜叫好。
此前有一种说法是,对于车企而言,越老的车型制造成本会越低。对此我专门向一位不愿具名的供应商人士求证,他表示,主机厂通常要求零部件厂要逐年下调零部件供应价格,所以理论上来说,零部件的供应价会随着车型的老化而降低。
那么老车型们价格一年年降低,质量是不是也会随之下降呢?
上述的这位内部人士只是淡淡地表示,一方面,零部件厂会通过提高产量、降低不良率、工艺优化节约废料等方式,去应对车企们的压价。另一方面,零部件厂也不是傻子,所以也常常会搞一些小动作偷梁换柱,使自己在车企逐年压价的情况也能提高利润,这都是行业潜规则了。
这些特供车能够吸引如此多消费者购买,标榜安全性是另外一条法则。在越来越关心的汽车安全性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朗逸这类特供车型,依然可以取得C-NCAP的五星评级,可能会给我们造成一种感觉:特供车型的安全性还是伴随着车企的一项项改进而提升的。但另一个客观事实是,至少到现在,没有哪家特供车型公布其在国外碰撞测试分值。PS,别说中国车型不会去国外做碰撞测试,早年吉利帝豪EC7获得过E-NCAP四星,观致3 Sedan也拿过五星。所以,对于特供车型的安全性,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
因此,我认为特供车,以及多年没有下市的老车,便宜是理所应当的。但我并不建议大家去贪图这个便宜。
市场需求“带坏”了特供车
不得不承认,朗逸方方面面都很适合国人的需求。
国人喜欢看起来比较大气的车型,你看,十多万的朗逸看起来也很大气。而且最新拉皮版的朗逸和兄长帕萨特真是像极了,诸如我家表哥这类对汽车不是那么熟悉的人,十米开外就难以分辨谁是谁了。
国人喜欢后排空间大的车型,朗逸就给了“宽敞”的后排腿部空间。不过,我必须提醒大家的是,你看到的“宽敞”有时和舒适性不能划上等号。
如果你只是用拳头或者目测来朗逸后排腿部空间,直观的感受都是比较宽敞,甚至比速腾还要好。但真实的后排乘坐感受,朗逸的腿部舒适度远远没有预想的那么好。
朗逸的后排坐垫很短,并不能很好地承托住中国人的腿部,加上靠背倾角确实很直,坐久了的感觉就像坐在小板凳上一样难受。这样一来,在缩短坐垫以带来“大空间”即视感的同时,还可以缩减坐垫的制造成本。
对于车企来说,这样的做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也不知道 “偷空间”的始作俑者是不是朗逸,但从此之后,确实有了更多“偷空间”的车型,甚至某些中国品牌也跟着学坏了,比如MG锐腾,为了获得更多头部空间,其后排座椅被设计得很矮,为了营造后排空间宽敞的感觉,坐垫的长度也和朗逸一样短。
不为旧平台的特供车叫好
不论我们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客观事实是“特供车”越来越多了。例如福特福睿斯、别克英朗等等中国特供车型,基本都是由老平台而来,更有像广本凌派这种基于更低级别车型的特供车。
毕竟时代在进步,车企们每年都会更新制造标准,但这些特供车,用是多年前的标准来制造的。当然,这些特供车依然可以通过国家的各项测试,但不得不说的是,我国的许多标准毕竟还是落后于其他国家。比如,欧洲早就立法规定了ESP要作为标配,同时由许多国家已经在推进AEB系统的标配了。
回过头来,“德原朗”在老平台上缝缝补补又已经过去了8年。国外许多车型,8年都已经完成换代了。
是的,我承认,年份长的这些车型相对来说技术都比较成熟可靠,而市场过于溺爱这些所谓“成熟可靠”,其实对于车企是一种纵容——他们不停地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增配,年年提升消费者们能看到的“价值感”,那我们享受汽车科技进步的步调,是不是依然会落后于发达国家?
小结
有句话叫“存在即合理”,好像可以把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解释的许多事情一笔带过。
不论我们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特供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会存在,谁让车企摸透了国人的喜好呢。
我无法阻止所有人都不喜欢“特供”,但至少我会提醒我身边的人,更加客观地去看待特供车现象。通过诸如试驾等过程,去实际地感受一下,这些车型究竟有没有“迎合”到我们的需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