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失控玩家》狂欢背后,我们渴求的是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失控玩家》狂欢背后,我们渴求的是什么?

浅谈辄止的文化现象和从业者的正名渴求。

文|游戏观察

上个周末,不少游戏圈的同行在朋友圈自来水般安利《失控玩家》,甚至有“最懂玩家所想”的赞誉。而根据新闻报道,本片连续两周登顶北美票房冠军,烂番茄爆米花指数达95%,CinemaScore收获A级评分,首周末三天总收入1.55亿的成绩夺得内地票房冠军。

对玩家而言,《失控玩家》内置了大量游戏文化梗,通过角色语言和行为进行诠释,同时对一些游戏厂商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于游戏从业者而言,虽然电影为了制造冲突对公司老板的形象设计极端化,但也浅谈辄止涉及了艺术与商业产品的冲突。加上外部环境困顿下对游戏面向大众群体正名的内在精神渴求,这些共同引发了群体的情感共鸣。

上一个引起全行业广泛关注的是《头号玩家》,既有对未来虚拟现实游戏的美好畅想,也有深刻探讨现实与设想实现的技术差距。从文化元素的露出表现,到对游戏行业现状的映射,以及内在文化的探讨和思考,这才是行业渴求的游戏电影。

1

某种程度上,面向特定群体的电影和IP、粉丝电影的套路是相同的。

从单纯的原著角色露脸,到人物性格和行为在设定上的契合,再到整体故事内核的精彩演绎,玩家群体所需求的也是这般,游戏元素在电影中的露出,角色行为设计充满游戏语言,围绕游戏展开的丰满故事。

例如电影中有游戏玩家喜闻乐见的“卡bug”操作、有些玩家喜欢在击杀和胜利后秀动作并进行嘲讽、服务器和网络卡顿带来的乱走、瞬移和撞墙,不同游戏IP元素的露出等,包括“我是一封写给你的情书”也是极具程序员风格的浪漫。

这些表层文化的足量输出,配合NPC觉醒的故事视角,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也说明,《失控玩家》的内容设置获得了玩家群体的认同,给大家带来了喜悦。

但这并不是全部。

2

担任《失控玩家》主演并身兼制作人的瑞安·雷诺兹表示,“这并不是一部电子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它是要传达自己的命运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的精神。”该片编剧之一马特·里伯曼表示,“从一开始,《失控玩家》就是对自由意志的思考。我们是否必须接受我们的生活状态,又是否有可能打破我们人生的既定程序?”

简而言之,主创团队想要强调的是喜剧之外的更高立意。当然,自由和觉醒并非本文的议题,游戏价值论想聊聊电影塑造游戏公司时涉及的文化现象。

为了制造冲突,电影需要反派且往往会进行负面标签的堆叠。《头号玩家》中101公司总裁为了商业利益迫害主角团队,《失控玩家》中soonami公司在抄袭的标签之下,续作开发压榨IP价值、崇尚游戏内制造暴力和冲突刺激用户……这些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现象。

当时在NCsoft负责研发《天堂3》的主管朴永现离职时带走了源代码,加入蓝洞之后以此研发了在欧美都颇有名气的《TERA》。双方官司一直从韩国打到了美国,历时了四年多。最终,蓝洞败诉,作为制作人的朴永现被判入狱一年半,缓刑两年。

主角之一的“键盘”作为一名独立游戏开发者,代表自由、创新且美好,而游戏大公司则是丑恶的象征,更何况还有抄袭这个“死罪”,站在玩家的角度,这种天然的站队和对立无可厚非。

但对现实中的游戏从业者而言,选择创新还是收入?围绕IP做续作还是开辟新的系列?续作在玩法和内容上的创新尺度如何把控?独立团队面对大公司的投资和收购如何抉择?这些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失控玩家》中在人物设定中提到了这些文化现象,但浅谈辄止。

我们之前提到,EA过去一个做法就是收购某个工作室之后连续开发IP新作,压榨所有价值为止,事实上在游戏行业,车枪球的系列年货比比皆是,但这并不意味着续作开发就是罪不可恕的。例如与电影关联紧密的《GTA》系列玩家们就在翘首以盼第六代,开发续作除了可以一定程度减小风险外,也确实满足了粉丝玩家群体的呼声需求,同时当下流行的IP宇宙开发,也需要文化产品以续作的形式填充内容和扩大影响力。

又如soonami总裁认为如果没有暴力要素,玩家不会喜欢,一款游戏就不能产生任何商业收益。这也是标志性的将观点极端化引发矛盾,PVP和PVE玩法并非存在天然的对立,Supercell时隔三年新推出《Everdale》就是纯粹的养老社交游戏。一些玩家偏爱单机,另一边很多玩家也确实喜欢多人对抗的玩法。

“追求自由和创新的独立开发者是好的,重复和利益为先的大公司是坏的”虽然是某种正确,本质上也是种刻板印象。以国内市场为例,在进行高品质游戏开发,追赶国际进度中,面对高昂的资源投入成本,腾讯、网易等大公司是走在最前面的,除了内部团队的尝试,对外通过资金等资源支持独立团队进行探索,也是他们在做的事。

游戏的价值是多元化的、玩家的喜好也是多元化,游戏产品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题材、玩法和内容呈现百花齐放,共同向前是个理想的状态。行业中一些行为的能够持续存在,因为确实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如果游戏市场只有单一或者几种声音,那才是危险的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失控玩家》能够展示这些现象引发共鸣?在游戏价值论看,其巧妙之处在于抓住了文化行业的根本。

既上述游戏行业存在现象和问题,在文学、影视等行业都能找到对应。系列电影、小说有狗尾续貂、也有粉丝愿意买单的佳作;艺术(严肃)与商业(通俗)冲突的老生常谈;创新还是墨守成规依葫芦画瓢……哪怕主创团队不深入了解游戏行业,将电影行业存在的问题换成游戏,依旧深入人心。

3

当然,很多游戏从业者身兼玩家,这也导致《失控玩家》对这部分群体造成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加倍。

从另一角度来看,《失控玩家》引发国内游戏圈关注还有另一层需求,被污名化压抑渴求大众正视的呼声。

游戏新一轮电子鸦片事件过去没多久,腾讯网易等大厂带头下围绕未成年监管的行动还在继续,但成为惊弓之鸟没缓过的大有人在。虽然说职业无高低贵贱,但例如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这些传统观念确实根植在一部分人心中。。

饱受压抑、被污名化的游戏玩家和从业者内心中确实存在想要证明的反弹效应。一方面,大家积极探索游戏在商业收入之外更多的价值,电子竞技与体育的交融、游戏技术在更多高科技行业的运用、游戏出海作为文化传播的先锋等等……另一方面,对于《头号玩家》、《失控玩家》这些优质且存在一定深度的电影自发传播,有些“好好看,这就是我们热爱的游戏”的想法在内。

从游戏元素的露出表层、到文化现象的融合展示、再到文化内核的深度探讨,玩家和从业者渴求的是更多能够为游戏正名、传播正能量的相关文化作品出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失控玩家》狂欢背后,我们渴求的是什么?

浅谈辄止的文化现象和从业者的正名渴求。

文|游戏观察

上个周末,不少游戏圈的同行在朋友圈自来水般安利《失控玩家》,甚至有“最懂玩家所想”的赞誉。而根据新闻报道,本片连续两周登顶北美票房冠军,烂番茄爆米花指数达95%,CinemaScore收获A级评分,首周末三天总收入1.55亿的成绩夺得内地票房冠军。

对玩家而言,《失控玩家》内置了大量游戏文化梗,通过角色语言和行为进行诠释,同时对一些游戏厂商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于游戏从业者而言,虽然电影为了制造冲突对公司老板的形象设计极端化,但也浅谈辄止涉及了艺术与商业产品的冲突。加上外部环境困顿下对游戏面向大众群体正名的内在精神渴求,这些共同引发了群体的情感共鸣。

上一个引起全行业广泛关注的是《头号玩家》,既有对未来虚拟现实游戏的美好畅想,也有深刻探讨现实与设想实现的技术差距。从文化元素的露出表现,到对游戏行业现状的映射,以及内在文化的探讨和思考,这才是行业渴求的游戏电影。

1

某种程度上,面向特定群体的电影和IP、粉丝电影的套路是相同的。

从单纯的原著角色露脸,到人物性格和行为在设定上的契合,再到整体故事内核的精彩演绎,玩家群体所需求的也是这般,游戏元素在电影中的露出,角色行为设计充满游戏语言,围绕游戏展开的丰满故事。

例如电影中有游戏玩家喜闻乐见的“卡bug”操作、有些玩家喜欢在击杀和胜利后秀动作并进行嘲讽、服务器和网络卡顿带来的乱走、瞬移和撞墙,不同游戏IP元素的露出等,包括“我是一封写给你的情书”也是极具程序员风格的浪漫。

这些表层文化的足量输出,配合NPC觉醒的故事视角,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也说明,《失控玩家》的内容设置获得了玩家群体的认同,给大家带来了喜悦。

但这并不是全部。

2

担任《失控玩家》主演并身兼制作人的瑞安·雷诺兹表示,“这并不是一部电子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它是要传达自己的命运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的精神。”该片编剧之一马特·里伯曼表示,“从一开始,《失控玩家》就是对自由意志的思考。我们是否必须接受我们的生活状态,又是否有可能打破我们人生的既定程序?”

简而言之,主创团队想要强调的是喜剧之外的更高立意。当然,自由和觉醒并非本文的议题,游戏价值论想聊聊电影塑造游戏公司时涉及的文化现象。

为了制造冲突,电影需要反派且往往会进行负面标签的堆叠。《头号玩家》中101公司总裁为了商业利益迫害主角团队,《失控玩家》中soonami公司在抄袭的标签之下,续作开发压榨IP价值、崇尚游戏内制造暴力和冲突刺激用户……这些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现象。

当时在NCsoft负责研发《天堂3》的主管朴永现离职时带走了源代码,加入蓝洞之后以此研发了在欧美都颇有名气的《TERA》。双方官司一直从韩国打到了美国,历时了四年多。最终,蓝洞败诉,作为制作人的朴永现被判入狱一年半,缓刑两年。

主角之一的“键盘”作为一名独立游戏开发者,代表自由、创新且美好,而游戏大公司则是丑恶的象征,更何况还有抄袭这个“死罪”,站在玩家的角度,这种天然的站队和对立无可厚非。

但对现实中的游戏从业者而言,选择创新还是收入?围绕IP做续作还是开辟新的系列?续作在玩法和内容上的创新尺度如何把控?独立团队面对大公司的投资和收购如何抉择?这些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失控玩家》中在人物设定中提到了这些文化现象,但浅谈辄止。

我们之前提到,EA过去一个做法就是收购某个工作室之后连续开发IP新作,压榨所有价值为止,事实上在游戏行业,车枪球的系列年货比比皆是,但这并不意味着续作开发就是罪不可恕的。例如与电影关联紧密的《GTA》系列玩家们就在翘首以盼第六代,开发续作除了可以一定程度减小风险外,也确实满足了粉丝玩家群体的呼声需求,同时当下流行的IP宇宙开发,也需要文化产品以续作的形式填充内容和扩大影响力。

又如soonami总裁认为如果没有暴力要素,玩家不会喜欢,一款游戏就不能产生任何商业收益。这也是标志性的将观点极端化引发矛盾,PVP和PVE玩法并非存在天然的对立,Supercell时隔三年新推出《Everdale》就是纯粹的养老社交游戏。一些玩家偏爱单机,另一边很多玩家也确实喜欢多人对抗的玩法。

“追求自由和创新的独立开发者是好的,重复和利益为先的大公司是坏的”虽然是某种正确,本质上也是种刻板印象。以国内市场为例,在进行高品质游戏开发,追赶国际进度中,面对高昂的资源投入成本,腾讯、网易等大公司是走在最前面的,除了内部团队的尝试,对外通过资金等资源支持独立团队进行探索,也是他们在做的事。

游戏的价值是多元化的、玩家的喜好也是多元化,游戏产品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题材、玩法和内容呈现百花齐放,共同向前是个理想的状态。行业中一些行为的能够持续存在,因为确实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如果游戏市场只有单一或者几种声音,那才是危险的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失控玩家》能够展示这些现象引发共鸣?在游戏价值论看,其巧妙之处在于抓住了文化行业的根本。

既上述游戏行业存在现象和问题,在文学、影视等行业都能找到对应。系列电影、小说有狗尾续貂、也有粉丝愿意买单的佳作;艺术(严肃)与商业(通俗)冲突的老生常谈;创新还是墨守成规依葫芦画瓢……哪怕主创团队不深入了解游戏行业,将电影行业存在的问题换成游戏,依旧深入人心。

3

当然,很多游戏从业者身兼玩家,这也导致《失控玩家》对这部分群体造成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加倍。

从另一角度来看,《失控玩家》引发国内游戏圈关注还有另一层需求,被污名化压抑渴求大众正视的呼声。

游戏新一轮电子鸦片事件过去没多久,腾讯网易等大厂带头下围绕未成年监管的行动还在继续,但成为惊弓之鸟没缓过的大有人在。虽然说职业无高低贵贱,但例如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这些传统观念确实根植在一部分人心中。。

饱受压抑、被污名化的游戏玩家和从业者内心中确实存在想要证明的反弹效应。一方面,大家积极探索游戏在商业收入之外更多的价值,电子竞技与体育的交融、游戏技术在更多高科技行业的运用、游戏出海作为文化传播的先锋等等……另一方面,对于《头号玩家》、《失控玩家》这些优质且存在一定深度的电影自发传播,有些“好好看,这就是我们热爱的游戏”的想法在内。

从游戏元素的露出表层、到文化现象的融合展示、再到文化内核的深度探讨,玩家和从业者渴求的是更多能够为游戏正名、传播正能量的相关文化作品出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