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网大”拍科幻,这事靠谱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网大”拍科幻,这事靠谱吗

今年这批科幻题材网络电影,还只是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小步。

文|毒眸 廖艺舟

编辑|张友发

网络电影的“星辰大海”征途。

近来多部科幻题材网络电影“扎堆”上映。

8月27日上线的《火星异变》连续5天取得全平台分账票房日冠,且连续5天全平台观影人次最多;《太空群落》8月31日上线,这部时长63分钟的短片今年曾入围戛纳电影节;奇树有鱼出品的《重启地球》也将于9月3日上线,毒眸了解到,该片制作成本高达2500万,逼近网络电影的体量天花板。

如果把时间拉回若干年前,“科幻题材”和“网络电影”似乎天然不搭。科幻类型往往要求漫长的策划筹备、精良的视觉表现和高额投资成本,即便院线电影也难以产出口碑票房双高的作品,而早年大批网络电影的制作成本在100万以下,多有周期快、品质较差等特点。

发展至今,科幻题材电影项目的难度没有降低,风险也不小,据云合数据统计,2020年全网共上线32部科幻网络电影,其中只有《蟑潮》的票房突破了千万。今年前8个月,除该片外没有一部科幻题材网络电影能进入全网分账月榜前十。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幻应该成为网络电影放弃拓展的赛道,恰恰相反,票房上限提升带来的制作成本提升,为制作科幻网络电影奠定了一定基础,在过往几年玄幻、动作等主流类型日趋拥挤的局面下,科幻网络电影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吸引到更广泛受众。

部分资深业界人士还认为,投拍科幻类型也是网络电影向海外发展的一种途径,今年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网络电影创作提质升级高峰论坛”上,导演唐季礼提出“动作科幻片”更容易走向世界,“全球前一百名电影的票房最高的其实就是动作科幻片,占81%,我相信未来中国的网络电影可能也会加强这方面。”

科幻题材的票房和影响力上限的确很高,对于网络电影来说,目前这还是一块困难重重的待开垦地。

科幻“网大”:不曾缺席,地位尴尬

刘慈欣所著的《三体》2015年摘下科幻文学领域最高奖项“雨果奖”后,国内掀起过一阵“科幻热”,当时游族影业的同名改编电影定档2016年,便有了“2016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

2016年的网络电影,也正迎来爆发期,全年上新2463部达到历史最高点,高产之下类型也十分多元,其中就包括了科幻题材,“其实2016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题材的多样化,可能是迄今为止题材最丰富的一年,也涌入了一批科幻作品。”奇树有鱼副总裁李思文告诉毒眸。

那年创办的“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专门设立了“最佳网络大电影奖”,颁给《迷失空间》。不过,据爱奇艺公布的数据统计,2016年网大分账Top100中科幻类型占比仅为5%,艺恩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大电影行业研究报告》提到,所有类型的网络电影中150万以上投资的影片仅有10%。

比起当时的喜剧、动作、惊悚等热门品类,科幻题材位置尴尬,而且受限于成本,绝大部分影片都只带有一定科幻元素,是不折不扣的“软科幻”。

《孤岛终结》曾获6项国际影展参展资格,并亮相“世界科幻大会”,是75年来第一部参加该活动展映的中国科幻电影,豆瓣评分一度破7,而该片的制作成本仅7万元。

“当时技术不成熟,现在看还是比较生涩。”映美传媒联合创始人、COO高锐坦言,“如果说我真正要把这个类型的戏拍好可能要花1000万,但当时的市场环境无法支撑。”

同期的《海带》《黑客风云》《机器男友》《所爱非人》《黄金十二宫》等科幻网络电影中,《黑客风云》400多万的投资体量已属翘楚。如果单看投资回报比,《孤岛终结》票房超过百万,200多万成本的《机器男友》票房超过400万,不算低,但放在所有类型中,这个级别的票房离头部影片还是有一定距离。

“收益引导题材”的趋势在行业发展早期无法避免,2016-2019年,被市场检验过的东北喜剧、古装动作、奇幻怪兽等渐渐成为主流类型,科幻网络电影始终不温不火。2017年曾有一部《超自然事件之坠龙事件》票房达到2000万以上,位列年度票房榜第二,但从内容上看“科幻”还只是噱头和外衣,对民间未解之谜的猎奇诠释方式是影片成功的更主要原因。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横空出世,第二次催生了所谓“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这年网络电影已经在“提质减量”的号召下将年产量降低至784部,题材则出现明显同质化现象,业内一些公司迅速注意到了科幻类型的潜力。

以《重启地球》为例,项目确定启动时间是2019年3月,后因打磨剧本、调整制作体量、受疫情影响等等原因延期到2020年5月正式开机,如今才终于得以和观众见面。《太空群落》的拍摄时间与之相近,《火星异变》《地球救援日》等则是在2020年下半年开机。

如今的市场环境无疑已经产生了一定变化,更能容纳一些过去难在票房上突围的题材,高概念、偏硬核的科幻电影是其中之一。

李思文向毒眸分析:“一是制作成本增加了,可以落实一些以前实现不了的想法,这类题材的制作品质和画面表现就会更好;二是整个线上线下,国内观众对题材的喜好趋势也在变化,比如现实题材就是从2018年起才成为市场主流;三是这类题材对导演、编剧、演员等主创的专业度要求比较高,现在行业整体人才水平比过往有所提升。”

科幻片目前在网络电影中依然属于小众题材,但可以期待的是,如果能有一批优质作品相继入场带动观众观影习惯,该类型拥有比较广阔的前景。

“也许是最难拍的类型”

科幻题材之难,关键在于成本。

具体而言,其后期特效涉及大量建模,仍以《重启地球》为例,片中被灾难摧毁的城市有大量楼宇建筑,每一幢都不能相同,而特效镜头中呈现的元素信息越多,工作量就越大,为了保证特效完成度,最后还追加了数百万预算。

该片80%的内容是绿幕拍摄,这点和在网络电影中占据市场主流位置的玄幻类影片存在很大差异。在观众眼中,两种类型都强调视效,但玄幻题材多为古装片,国内有大量影视城、影视基地可以提供实景拍摄,特效成本相对较低。

《重启地球》同期另一部影片《火星异变》则选择了新疆哈密“大海道”作为实拍地,并制作了火星车、火箭舱等大型道具。实地置景和服化道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背后映射的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底子薄弱。一方面是缺乏配套的实景支撑,只能从头搭建,《流浪地球》拍摄时,为了尽量展现真实质感,置景延展面积就接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足球场。

另一方面,后期特效层面的“数字资产”也有积累不足和复用率低的问题,高锐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比如一条龙可能原来在其它影视作品里出现过,只需要改一下颜色、形态、胡须眼睛等就变成了一条新龙。科幻片还没这么便利,没积累到那个时候。”

不仅特效成本高,过往科幻电影的视觉风格、故事逻辑等都以西方为主,这给影片策划带来了挑战。“比如玄幻是中国独有的,观众已经建立了一套文化认知和审美体系,参考作品也比较多,相对门槛要低些。科幻的视觉层面基本要参考西方,但完全照搬行不通,因为人物关系不一定适用,得让人感觉故事是在身边发生的,要基于大家对科幻的认知,再做新的本土化的开发和设定。”李思文表示。

剧本方面,国内其实并不缺乏优秀的科幻小说,除了刘慈欣,杂志《科幻世界》也曾刊载王晋康、何夕、韩松、夏笳、柳文扬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在科幻圈内认知度不俗。不过目前网络电影还是以原创故事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如果小说设定完整、规模宏大,反而不好进行视觉还原,现阶段还是“轻装上阵”更具可操作性。

文学领域以所涉科学技术是否符合现实推演来区分“软”、“硬”科幻,这一概念在影视领域相对模糊,“硬核”更多指向是否有完整、自洽的世界建构。国产院线电影里能被无异议称为“硬科幻”的,迄今也仅有一部《流浪地球》,其总成本3.2亿,特效镜头超2000个,规模还远非网络电影所能承载。

不过,靠曾经的《超能太监》《我的男友不是人》《姐姐我爱你》(2016年“科幻”类网大播放量Top3)等打题材擦边球的影片,显然早已无法满足观众的线上观影需求。网络电影同样需要精品科幻作品。

“观众基础和影片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不断地拍好作品、不断地升级,持续引入更多新观众。”李思文说,“此外除了制作成本和专业基础等现实层面的要求,还真的需要些对电影的理想和热爱,不只科幻题材,所有创新题材都就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和新困难,如果不High,只想迎合市场的话做不出来。”

这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今年这批科幻题材网络电影,还只是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小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网大”拍科幻,这事靠谱吗

今年这批科幻题材网络电影,还只是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小步。

文|毒眸 廖艺舟

编辑|张友发

网络电影的“星辰大海”征途。

近来多部科幻题材网络电影“扎堆”上映。

8月27日上线的《火星异变》连续5天取得全平台分账票房日冠,且连续5天全平台观影人次最多;《太空群落》8月31日上线,这部时长63分钟的短片今年曾入围戛纳电影节;奇树有鱼出品的《重启地球》也将于9月3日上线,毒眸了解到,该片制作成本高达2500万,逼近网络电影的体量天花板。

如果把时间拉回若干年前,“科幻题材”和“网络电影”似乎天然不搭。科幻类型往往要求漫长的策划筹备、精良的视觉表现和高额投资成本,即便院线电影也难以产出口碑票房双高的作品,而早年大批网络电影的制作成本在100万以下,多有周期快、品质较差等特点。

发展至今,科幻题材电影项目的难度没有降低,风险也不小,据云合数据统计,2020年全网共上线32部科幻网络电影,其中只有《蟑潮》的票房突破了千万。今年前8个月,除该片外没有一部科幻题材网络电影能进入全网分账月榜前十。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幻应该成为网络电影放弃拓展的赛道,恰恰相反,票房上限提升带来的制作成本提升,为制作科幻网络电影奠定了一定基础,在过往几年玄幻、动作等主流类型日趋拥挤的局面下,科幻网络电影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吸引到更广泛受众。

部分资深业界人士还认为,投拍科幻类型也是网络电影向海外发展的一种途径,今年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网络电影创作提质升级高峰论坛”上,导演唐季礼提出“动作科幻片”更容易走向世界,“全球前一百名电影的票房最高的其实就是动作科幻片,占81%,我相信未来中国的网络电影可能也会加强这方面。”

科幻题材的票房和影响力上限的确很高,对于网络电影来说,目前这还是一块困难重重的待开垦地。

科幻“网大”:不曾缺席,地位尴尬

刘慈欣所著的《三体》2015年摘下科幻文学领域最高奖项“雨果奖”后,国内掀起过一阵“科幻热”,当时游族影业的同名改编电影定档2016年,便有了“2016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

2016年的网络电影,也正迎来爆发期,全年上新2463部达到历史最高点,高产之下类型也十分多元,其中就包括了科幻题材,“其实2016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题材的多样化,可能是迄今为止题材最丰富的一年,也涌入了一批科幻作品。”奇树有鱼副总裁李思文告诉毒眸。

那年创办的“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专门设立了“最佳网络大电影奖”,颁给《迷失空间》。不过,据爱奇艺公布的数据统计,2016年网大分账Top100中科幻类型占比仅为5%,艺恩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大电影行业研究报告》提到,所有类型的网络电影中150万以上投资的影片仅有10%。

比起当时的喜剧、动作、惊悚等热门品类,科幻题材位置尴尬,而且受限于成本,绝大部分影片都只带有一定科幻元素,是不折不扣的“软科幻”。

《孤岛终结》曾获6项国际影展参展资格,并亮相“世界科幻大会”,是75年来第一部参加该活动展映的中国科幻电影,豆瓣评分一度破7,而该片的制作成本仅7万元。

“当时技术不成熟,现在看还是比较生涩。”映美传媒联合创始人、COO高锐坦言,“如果说我真正要把这个类型的戏拍好可能要花1000万,但当时的市场环境无法支撑。”

同期的《海带》《黑客风云》《机器男友》《所爱非人》《黄金十二宫》等科幻网络电影中,《黑客风云》400多万的投资体量已属翘楚。如果单看投资回报比,《孤岛终结》票房超过百万,200多万成本的《机器男友》票房超过400万,不算低,但放在所有类型中,这个级别的票房离头部影片还是有一定距离。

“收益引导题材”的趋势在行业发展早期无法避免,2016-2019年,被市场检验过的东北喜剧、古装动作、奇幻怪兽等渐渐成为主流类型,科幻网络电影始终不温不火。2017年曾有一部《超自然事件之坠龙事件》票房达到2000万以上,位列年度票房榜第二,但从内容上看“科幻”还只是噱头和外衣,对民间未解之谜的猎奇诠释方式是影片成功的更主要原因。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横空出世,第二次催生了所谓“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这年网络电影已经在“提质减量”的号召下将年产量降低至784部,题材则出现明显同质化现象,业内一些公司迅速注意到了科幻类型的潜力。

以《重启地球》为例,项目确定启动时间是2019年3月,后因打磨剧本、调整制作体量、受疫情影响等等原因延期到2020年5月正式开机,如今才终于得以和观众见面。《太空群落》的拍摄时间与之相近,《火星异变》《地球救援日》等则是在2020年下半年开机。

如今的市场环境无疑已经产生了一定变化,更能容纳一些过去难在票房上突围的题材,高概念、偏硬核的科幻电影是其中之一。

李思文向毒眸分析:“一是制作成本增加了,可以落实一些以前实现不了的想法,这类题材的制作品质和画面表现就会更好;二是整个线上线下,国内观众对题材的喜好趋势也在变化,比如现实题材就是从2018年起才成为市场主流;三是这类题材对导演、编剧、演员等主创的专业度要求比较高,现在行业整体人才水平比过往有所提升。”

科幻片目前在网络电影中依然属于小众题材,但可以期待的是,如果能有一批优质作品相继入场带动观众观影习惯,该类型拥有比较广阔的前景。

“也许是最难拍的类型”

科幻题材之难,关键在于成本。

具体而言,其后期特效涉及大量建模,仍以《重启地球》为例,片中被灾难摧毁的城市有大量楼宇建筑,每一幢都不能相同,而特效镜头中呈现的元素信息越多,工作量就越大,为了保证特效完成度,最后还追加了数百万预算。

该片80%的内容是绿幕拍摄,这点和在网络电影中占据市场主流位置的玄幻类影片存在很大差异。在观众眼中,两种类型都强调视效,但玄幻题材多为古装片,国内有大量影视城、影视基地可以提供实景拍摄,特效成本相对较低。

《重启地球》同期另一部影片《火星异变》则选择了新疆哈密“大海道”作为实拍地,并制作了火星车、火箭舱等大型道具。实地置景和服化道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背后映射的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底子薄弱。一方面是缺乏配套的实景支撑,只能从头搭建,《流浪地球》拍摄时,为了尽量展现真实质感,置景延展面积就接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足球场。

另一方面,后期特效层面的“数字资产”也有积累不足和复用率低的问题,高锐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比如一条龙可能原来在其它影视作品里出现过,只需要改一下颜色、形态、胡须眼睛等就变成了一条新龙。科幻片还没这么便利,没积累到那个时候。”

不仅特效成本高,过往科幻电影的视觉风格、故事逻辑等都以西方为主,这给影片策划带来了挑战。“比如玄幻是中国独有的,观众已经建立了一套文化认知和审美体系,参考作品也比较多,相对门槛要低些。科幻的视觉层面基本要参考西方,但完全照搬行不通,因为人物关系不一定适用,得让人感觉故事是在身边发生的,要基于大家对科幻的认知,再做新的本土化的开发和设定。”李思文表示。

剧本方面,国内其实并不缺乏优秀的科幻小说,除了刘慈欣,杂志《科幻世界》也曾刊载王晋康、何夕、韩松、夏笳、柳文扬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在科幻圈内认知度不俗。不过目前网络电影还是以原创故事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如果小说设定完整、规模宏大,反而不好进行视觉还原,现阶段还是“轻装上阵”更具可操作性。

文学领域以所涉科学技术是否符合现实推演来区分“软”、“硬”科幻,这一概念在影视领域相对模糊,“硬核”更多指向是否有完整、自洽的世界建构。国产院线电影里能被无异议称为“硬科幻”的,迄今也仅有一部《流浪地球》,其总成本3.2亿,特效镜头超2000个,规模还远非网络电影所能承载。

不过,靠曾经的《超能太监》《我的男友不是人》《姐姐我爱你》(2016年“科幻”类网大播放量Top3)等打题材擦边球的影片,显然早已无法满足观众的线上观影需求。网络电影同样需要精品科幻作品。

“观众基础和影片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不断地拍好作品、不断地升级,持续引入更多新观众。”李思文说,“此外除了制作成本和专业基础等现实层面的要求,还真的需要些对电影的理想和热爱,不只科幻题材,所有创新题材都就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和新困难,如果不High,只想迎合市场的话做不出来。”

这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今年这批科幻题材网络电影,还只是走向“星辰大海”的第一小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