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富不过三代?一个巨富家族的兴衰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富不过三代?一个巨富家族的兴衰史

胡氏家族企业历经多次动荡,可惜至今几近衰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抗日战争期间,香港一度沦陷。日本兵杀人放火,为非作歹。有一位华人企业家愤而去见日军负责人矶谷廉介,指责日方暴行,结果被软禁。一个日本军官问他,「你为何大力出钱捐助中国政府抗击日军?」他回答说,「我是中国人,爱国是我的天职,当然要出钱捐助中国政府抗日。」这位英勇无畏的爱国企业家,便是胡文虎。

胡文虎是著名的爱国侨领,一生拥有「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慈善家」等多顶桂冠。胡文虎去世后,家族企业交由女儿胡仙打理。在胡仙掌舵期间,胡氏家族企业历经多次动荡,可惜至今几近衰败。

01

1882 年,胡文虎出生于缅甸仰光,祖籍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中川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被誉为「天下第一侨乡」。

胡文虎的父亲胡子钦是一名中医,早年为了躲避战乱,和同乡一起下南洋谋生,最终在仰光开办了一间「永安堂」中药铺,一边看病,一边买卖中药。

胡文虎兄弟三人,长兄文龙,早年夭折,幼弟名文豹。1892 年,胡文虎被送回永定,接受客家文化的传统教育。故乡滋养了他爱国爱乡、求真求善的情怀。四年后,胡文虎重返仰光,随父学中医,并协助料理药铺店务。

1908 年,胡子钦因病去世,胡氏兄弟继承父业。胡文虎通晓中文,经常往来香港等地办货;胡文豹通晓英文,留守仰光店面。二人同心协力,业务日趋发达。

胡文虎深知自己责任重大,父亲的遗命时时在耳边响起。为了进一步发展业务, 1909 年,胡文虎周游了中国、日本、泰国等地,考察中西药业,寻访了许多老医生及民间有名的土医,向他们求教,调查研究有利治疗头痛、腹痛的中草药,并购买了一些西药片、药粉和药水。

第二年,胡文虎回到缅甸,把「永安堂」中药铺扩充为「永安堂虎豹行」。胡文虎聘请中西医、药剂师多人,作了反复研究和试验,研制丹、膏、丸、散成药百种,经过精心选择,最后制成「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止痛散」等 5 种「虎标良药」。

在战乱频发的年代,「虎标良药」以其价廉物美、服用简便、功效迅速、携带方便而深受用户欢迎,很快便畅销东南亚,成为家家必备、老少皆知的药品。由此,胡文虎被称为「万金油大王」。

随着业务的迅猛发展,胡文虎先后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开设分行,并把永安堂总行迁至香港,开启全球化战略。

上世纪 30 年代后半期至 40 年代初,永安堂发展到鼎盛时期,胡氏兄弟也成为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亿万富豪。当时的东南亚华侨中,论商业规模,胡文虎是极个别能与陈嘉庚相匹敌的南洋侨商。

02

商场如战场,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保持和扩大自己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胡文虎主张必须在气势上压倒对手。他与对手竞争,也主要从广告宣传上入手,在保持自己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的同时,以广告宣传带动产品的促销。

胡文虎头脑灵活,勇于开拓,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曾想出很多出其不意的招数来为自家药品做广告。他穿的衣服,系的领带,挂表上的金牌等等,上面都绣有或镶有「虎」形商标,广告做得可谓是无孔不入。胡文虎曾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别人的广告宣传,就立即想到,它对自己产品的宣传是否合适,或者,是否对自己有借鉴之处。同时,总要想办法超越别人,比别人做得更醒目,更引人注意。

但是,由于报纸不断提高广告费,胡文虎觉得与其花钱在人家的报纸上做广告,还不如干脆自己办一张报纸。

1929 年 1 月,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了《星洲日报》。两年之后,他又在广东汕头创办《星华日报》。1935 年初,他的第三家报纸《星光日报》在厦门发行。1938 年 8 月 1 日,他在香港办的《星岛日报》正式出版,成为胡文虎星系报业中办得最成功的一份。朱德叶剑英为该报题词,叶剑英的题词是「民众喉舌」。国民党元老林森则为《星岛日报》题写了报名。

胡文虎一生前后共创办了十几份报纸,各报均以星字冠名,形成星系报业。「报业大王」又成为胡文虎新的名号。

胡文虎思想通达,对报馆主编及编辑人员的任用也比较放手,许多著名的进步文化人士,如金仲华、俞颂华、郁达夫等,都曾在星系报馆中任过主编、编辑。

胡文虎制定的办报方针是「为国家服务、为抗日努力」,他主张开明办报,不仅使报纸办得很有特色,很有声誉,而且成为促进抗日、激励华侨爱国热情,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舆论阵地。胡文虎曾自称,「本人除热忱爱护国家,希望祖国富强、华侨地位提高外,对政党政治,素不参与。」

晚年时,胡文虎在报业方面的业务已大大超过了药品方面的生意。

03

胡文虎的人生信条是——「忠于国家为先,所以爱国观念不敢后人。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

创业成功后,胡文虎决定以经商获利的 60% 为慈善公益专款,致力于救国济民、振兴文教。胡文虎在中国广泛捐助和兴办各类学校、医院。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南洋客属总会会长的胡文虎,与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同心合力,相互竞捐。据《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书记载:抗战时期,胡文虎捐赠的财物为华侨之最。英国学者称之为「巨大的天文数字」。

后来在接见胡文虎时,周恩来总理曾诚挚地说:别客气,都是一家人嘛。在民族危难之际,先生爱国热情,至堪敬佩,海外侨胞,戮力同心,驱除强寇,为抗战救国立了功!

然而,新中国建立后,因种种历史原因,国人对胡文虎产生了一些误解,甚至偏见。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终于重新评价了胡文虎的一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归还了其原来被没收的内地遗产。国家领导人在多次接见胡文虎的后代时,一再肯定胡文虎一生的爱国爱乡义举和他那对事业勇往直前、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04

1954 年,胡文虎病逝,遗下家族生意分别由其子女侄儿继承。可惜,当时被认为最有可能继承发扬其事业的三子胡好,已于 1953 年因飞机失事身亡。后来,胡氏后人未能同心协力守住祖业,甚至为遗产所有权对簿公堂,导致整个商业王国四分五裂,后来大部分产业更落入外人之手,包括著名的永安堂虎豹行。对此,胡文虎的女儿胡仙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们本来拥有全部,一个令别人羡慕、妒忌的庞大的商业帝国,可惜胡文虎死后,没有人去统率它,每个家族成员都想,却没有一个有能力那样做。」

幸而,根据遗嘱,胡文虎在香港创办的三份报纸,包括《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和英文《虎报》,为其女胡仙所继承。

胡文虎病逝时,胡仙年仅 23 岁,命运将胡仙从幕后迅速推到前台。胡仙接掌星岛报业时,该报系尚处于艰难经营之中,亏损严重。许多人替这个年轻姑娘担忧,认为胡仙很难挽救回星岛报业。但胡仙是个不服输的女强人,宁愿放弃婚姻和爱情,也要把父亲的事业发扬光大。在接受采访时,胡仙曾坦然而又充满自信地说:我心爱我现在所做的一切,这令我很充实,工作能给我带来无止境的满足和成就感。

在胡仙的领导下,不到 5 年时间,成功地扭转了日渐下滑的营业状况,使星岛报业成为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

不过,胡仙并没有止步于此。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胡仙到美国考察学习美国报界的经营管理经验,回来后决定在世界多个国家设立办事处,通过卫星将新闻从香港传送到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使《星岛日报》成为了一份国际性的华人报纸。当时有人赞誉道: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星岛日报》。

1972 年,胡仙将星岛报业重组,以「星岛报业有限公司」的名义在香港挂牌上市。在胡仙的领导下,星岛报业逐步发展成一个全球性庞大报业集团。胡仙也因此成为享誉港岛的「报业女王」,并当选为「国际新闻协会」主席,该协会对她的评价是,「胡仙首先是一个报人,一个真正懂得报纸为何物的人。她在当今报业激烈竞争中,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把报纸推向时代的浪峰,成为真正的喉舌。她是伟大的报业家、新闻女杰。她当选为主席,是当之无愧的。」

可惜,就在胡仙个人声望达到巅峰的同时,她亦为星岛集团的崩溃种下祸根。上世纪八十年代,胡仙曾表示,「我再无兴趣从事报业来沽名钓誉了。现在能令我提兴趣来的,不再是长线投资,而是一些可能性在短时间内带来利润的交易。」

此后,胡仙开始带领星岛集团朝多元化发展,投资了众多领域,其中最热衷的就是房地产。胡仙在香港地产作短线出击的同时,却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地部署长线投资,先后参与近 20 项物业投资。巅峰时刻,胡仙被媒体称为「香港最有财势的女人」,位列「全球 50 位最有权势的商界女强人」。

05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欧美经济不景,地产市道一落千丈,胡仙在海外的地产投资既不能变卖套现,又欠现金收益支付利息开支,结果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与此同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胡仙除大举投资海外物业之外,又接受其助手的建议,于 1989 年 2 月至 4 月间在市场上大举吸纳玉郎集团股份及九八认股证,共动用了 2 亿港元购入 29.6% 玉郎普通股及 50.28% 认股证,挑战当时正陷入困境的黄振隆在玉郎国际的控制权。其后,胡仙还要再安排 1.38 亿港元予黄振隆,使他向钱国忠及林建名赎回其玉郎股票。结果,胡仙收购玉郎国际一役,账面亏损达 6000 多万港元。

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报业爆发空前激烈的减价战,而报纸的成本则不断上升,报业经营日趋困难,星岛报业逐渐走向亏损。

上述诸种因素,最终导致胡仙及星岛集团债台高筑。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临后,星岛集团资金链彻底断裂。无奈之下,胡仙只好不断出售私人资产实现还债,包括父亲留给她的虎豹别墅。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更令人揪心的事还在等着胡仙。为偿还债务, 1999 年,经过几番博弈,胡仙被迫同意将星岛集团售予  Lazard Asia Limited 。唯一可告慰胡仙的是,她虽然不能继续担任星岛主席,但仍可出任董事会的特别顾问 6 年,每年获得 900 万元利润分成,这让胡仙免于陷入破产的绝境。

不过,尽管胡仙幸免「破产」一劫,但一代「报业女王」皇冠落地,胡氏家族盛极而衰已成不争的事实。对于胡仙,她的一位下属曾评价说,「她错在不专于本业又遇人不淑,过于投机又欠缺运气。」

1999 年以后,胡仙几乎淡出商界,把精力投诸慈善事业。胡文虎病逝时,曾特意嘱咐胡仙,要继续自己的慈善事业。于是,胡仙成立了「胡文虎基金会」,像父亲一样,继续对慈善事业不遗余力。

来源:冯仑风马牛

原标题:富不过三代?一个巨富家族的兴衰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富不过三代?一个巨富家族的兴衰史

胡氏家族企业历经多次动荡,可惜至今几近衰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抗日战争期间,香港一度沦陷。日本兵杀人放火,为非作歹。有一位华人企业家愤而去见日军负责人矶谷廉介,指责日方暴行,结果被软禁。一个日本军官问他,「你为何大力出钱捐助中国政府抗击日军?」他回答说,「我是中国人,爱国是我的天职,当然要出钱捐助中国政府抗日。」这位英勇无畏的爱国企业家,便是胡文虎。

胡文虎是著名的爱国侨领,一生拥有「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慈善家」等多顶桂冠。胡文虎去世后,家族企业交由女儿胡仙打理。在胡仙掌舵期间,胡氏家族企业历经多次动荡,可惜至今几近衰败。

01

1882 年,胡文虎出生于缅甸仰光,祖籍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中川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被誉为「天下第一侨乡」。

胡文虎的父亲胡子钦是一名中医,早年为了躲避战乱,和同乡一起下南洋谋生,最终在仰光开办了一间「永安堂」中药铺,一边看病,一边买卖中药。

胡文虎兄弟三人,长兄文龙,早年夭折,幼弟名文豹。1892 年,胡文虎被送回永定,接受客家文化的传统教育。故乡滋养了他爱国爱乡、求真求善的情怀。四年后,胡文虎重返仰光,随父学中医,并协助料理药铺店务。

1908 年,胡子钦因病去世,胡氏兄弟继承父业。胡文虎通晓中文,经常往来香港等地办货;胡文豹通晓英文,留守仰光店面。二人同心协力,业务日趋发达。

胡文虎深知自己责任重大,父亲的遗命时时在耳边响起。为了进一步发展业务, 1909 年,胡文虎周游了中国、日本、泰国等地,考察中西药业,寻访了许多老医生及民间有名的土医,向他们求教,调查研究有利治疗头痛、腹痛的中草药,并购买了一些西药片、药粉和药水。

第二年,胡文虎回到缅甸,把「永安堂」中药铺扩充为「永安堂虎豹行」。胡文虎聘请中西医、药剂师多人,作了反复研究和试验,研制丹、膏、丸、散成药百种,经过精心选择,最后制成「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止痛散」等 5 种「虎标良药」。

在战乱频发的年代,「虎标良药」以其价廉物美、服用简便、功效迅速、携带方便而深受用户欢迎,很快便畅销东南亚,成为家家必备、老少皆知的药品。由此,胡文虎被称为「万金油大王」。

随着业务的迅猛发展,胡文虎先后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开设分行,并把永安堂总行迁至香港,开启全球化战略。

上世纪 30 年代后半期至 40 年代初,永安堂发展到鼎盛时期,胡氏兄弟也成为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亿万富豪。当时的东南亚华侨中,论商业规模,胡文虎是极个别能与陈嘉庚相匹敌的南洋侨商。

02

商场如战场,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保持和扩大自己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胡文虎主张必须在气势上压倒对手。他与对手竞争,也主要从广告宣传上入手,在保持自己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的同时,以广告宣传带动产品的促销。

胡文虎头脑灵活,勇于开拓,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曾想出很多出其不意的招数来为自家药品做广告。他穿的衣服,系的领带,挂表上的金牌等等,上面都绣有或镶有「虎」形商标,广告做得可谓是无孔不入。胡文虎曾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别人的广告宣传,就立即想到,它对自己产品的宣传是否合适,或者,是否对自己有借鉴之处。同时,总要想办法超越别人,比别人做得更醒目,更引人注意。

但是,由于报纸不断提高广告费,胡文虎觉得与其花钱在人家的报纸上做广告,还不如干脆自己办一张报纸。

1929 年 1 月,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了《星洲日报》。两年之后,他又在广东汕头创办《星华日报》。1935 年初,他的第三家报纸《星光日报》在厦门发行。1938 年 8 月 1 日,他在香港办的《星岛日报》正式出版,成为胡文虎星系报业中办得最成功的一份。朱德叶剑英为该报题词,叶剑英的题词是「民众喉舌」。国民党元老林森则为《星岛日报》题写了报名。

胡文虎一生前后共创办了十几份报纸,各报均以星字冠名,形成星系报业。「报业大王」又成为胡文虎新的名号。

胡文虎思想通达,对报馆主编及编辑人员的任用也比较放手,许多著名的进步文化人士,如金仲华、俞颂华、郁达夫等,都曾在星系报馆中任过主编、编辑。

胡文虎制定的办报方针是「为国家服务、为抗日努力」,他主张开明办报,不仅使报纸办得很有特色,很有声誉,而且成为促进抗日、激励华侨爱国热情,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舆论阵地。胡文虎曾自称,「本人除热忱爱护国家,希望祖国富强、华侨地位提高外,对政党政治,素不参与。」

晚年时,胡文虎在报业方面的业务已大大超过了药品方面的生意。

03

胡文虎的人生信条是——「忠于国家为先,所以爱国观念不敢后人。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

创业成功后,胡文虎决定以经商获利的 60% 为慈善公益专款,致力于救国济民、振兴文教。胡文虎在中国广泛捐助和兴办各类学校、医院。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南洋客属总会会长的胡文虎,与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同心合力,相互竞捐。据《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书记载:抗战时期,胡文虎捐赠的财物为华侨之最。英国学者称之为「巨大的天文数字」。

后来在接见胡文虎时,周恩来总理曾诚挚地说:别客气,都是一家人嘛。在民族危难之际,先生爱国热情,至堪敬佩,海外侨胞,戮力同心,驱除强寇,为抗战救国立了功!

然而,新中国建立后,因种种历史原因,国人对胡文虎产生了一些误解,甚至偏见。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终于重新评价了胡文虎的一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归还了其原来被没收的内地遗产。国家领导人在多次接见胡文虎的后代时,一再肯定胡文虎一生的爱国爱乡义举和他那对事业勇往直前、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04

1954 年,胡文虎病逝,遗下家族生意分别由其子女侄儿继承。可惜,当时被认为最有可能继承发扬其事业的三子胡好,已于 1953 年因飞机失事身亡。后来,胡氏后人未能同心协力守住祖业,甚至为遗产所有权对簿公堂,导致整个商业王国四分五裂,后来大部分产业更落入外人之手,包括著名的永安堂虎豹行。对此,胡文虎的女儿胡仙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们本来拥有全部,一个令别人羡慕、妒忌的庞大的商业帝国,可惜胡文虎死后,没有人去统率它,每个家族成员都想,却没有一个有能力那样做。」

幸而,根据遗嘱,胡文虎在香港创办的三份报纸,包括《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和英文《虎报》,为其女胡仙所继承。

胡文虎病逝时,胡仙年仅 23 岁,命运将胡仙从幕后迅速推到前台。胡仙接掌星岛报业时,该报系尚处于艰难经营之中,亏损严重。许多人替这个年轻姑娘担忧,认为胡仙很难挽救回星岛报业。但胡仙是个不服输的女强人,宁愿放弃婚姻和爱情,也要把父亲的事业发扬光大。在接受采访时,胡仙曾坦然而又充满自信地说:我心爱我现在所做的一切,这令我很充实,工作能给我带来无止境的满足和成就感。

在胡仙的领导下,不到 5 年时间,成功地扭转了日渐下滑的营业状况,使星岛报业成为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

不过,胡仙并没有止步于此。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胡仙到美国考察学习美国报界的经营管理经验,回来后决定在世界多个国家设立办事处,通过卫星将新闻从香港传送到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使《星岛日报》成为了一份国际性的华人报纸。当时有人赞誉道: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星岛日报》。

1972 年,胡仙将星岛报业重组,以「星岛报业有限公司」的名义在香港挂牌上市。在胡仙的领导下,星岛报业逐步发展成一个全球性庞大报业集团。胡仙也因此成为享誉港岛的「报业女王」,并当选为「国际新闻协会」主席,该协会对她的评价是,「胡仙首先是一个报人,一个真正懂得报纸为何物的人。她在当今报业激烈竞争中,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把报纸推向时代的浪峰,成为真正的喉舌。她是伟大的报业家、新闻女杰。她当选为主席,是当之无愧的。」

可惜,就在胡仙个人声望达到巅峰的同时,她亦为星岛集团的崩溃种下祸根。上世纪八十年代,胡仙曾表示,「我再无兴趣从事报业来沽名钓誉了。现在能令我提兴趣来的,不再是长线投资,而是一些可能性在短时间内带来利润的交易。」

此后,胡仙开始带领星岛集团朝多元化发展,投资了众多领域,其中最热衷的就是房地产。胡仙在香港地产作短线出击的同时,却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地部署长线投资,先后参与近 20 项物业投资。巅峰时刻,胡仙被媒体称为「香港最有财势的女人」,位列「全球 50 位最有权势的商界女强人」。

05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欧美经济不景,地产市道一落千丈,胡仙在海外的地产投资既不能变卖套现,又欠现金收益支付利息开支,结果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与此同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胡仙除大举投资海外物业之外,又接受其助手的建议,于 1989 年 2 月至 4 月间在市场上大举吸纳玉郎集团股份及九八认股证,共动用了 2 亿港元购入 29.6% 玉郎普通股及 50.28% 认股证,挑战当时正陷入困境的黄振隆在玉郎国际的控制权。其后,胡仙还要再安排 1.38 亿港元予黄振隆,使他向钱国忠及林建名赎回其玉郎股票。结果,胡仙收购玉郎国际一役,账面亏损达 6000 多万港元。

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报业爆发空前激烈的减价战,而报纸的成本则不断上升,报业经营日趋困难,星岛报业逐渐走向亏损。

上述诸种因素,最终导致胡仙及星岛集团债台高筑。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临后,星岛集团资金链彻底断裂。无奈之下,胡仙只好不断出售私人资产实现还债,包括父亲留给她的虎豹别墅。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更令人揪心的事还在等着胡仙。为偿还债务, 1999 年,经过几番博弈,胡仙被迫同意将星岛集团售予  Lazard Asia Limited 。唯一可告慰胡仙的是,她虽然不能继续担任星岛主席,但仍可出任董事会的特别顾问 6 年,每年获得 900 万元利润分成,这让胡仙免于陷入破产的绝境。

不过,尽管胡仙幸免「破产」一劫,但一代「报业女王」皇冠落地,胡氏家族盛极而衰已成不争的事实。对于胡仙,她的一位下属曾评价说,「她错在不专于本业又遇人不淑,过于投机又欠缺运气。」

1999 年以后,胡仙几乎淡出商界,把精力投诸慈善事业。胡文虎病逝时,曾特意嘱咐胡仙,要继续自己的慈善事业。于是,胡仙成立了「胡文虎基金会」,像父亲一样,继续对慈善事业不遗余力。

来源:冯仑风马牛

原标题:富不过三代?一个巨富家族的兴衰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