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1、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从国情出发,可以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就是放弃需求刺激、通过市场出清(破产)的方式一个去低端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且政策的执行力度存在反复修正的过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交易性的机会体现在:
(1)环保行业,特别是水处理的PPP模式。
(2)高端制造。对应的细分领域体现在:自动化、智能化、不可替代性技术。
(3)大健康。对应的细分领域体现在:居家养老、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药物、医药流通、医生集团。部分食品也可归属到大健康范畴。
(4)教育。对应的细分领域体现在:职业教育、再就业培训、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辅助教育。
3、可能存在较大贬值风险的领域
(1)去产能【煤炭、钢铁、电解铝等产能过剩领域】、去库存【房地产行业及周边产业】和去杠杆【资产负债率高】的领域。
(2)流量变现为目的的互联网行业。
4、A股可能处于一个宽幅的振荡区间(上证指数:2500~3400),无明确的趋势性行情,基于以下的判断:
(1)货币政策特别是M1已经处于高位,货币政策的相对收紧将导致房地产及相关产业进入一轮调整,叠加全球股市处于下跌趋势中,A股可能出现2015年以来的新低,上证指数的低点预计在2500附近。
(2)由于经济处于L型调整期,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决定了A股的上升空间有限。
2015年第二轮救市的中枢可能就是反弹的高点(3300~3400).然而,A股的下跌空间也将有限,基于以下的原因:
A:养老金入市。养老金入市可能已经进入实质性的阶段,标志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16-5-9新增设了养老金管理部和养老金会计。
B:A股纳入MSCI,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板块。
C:A股总市值占GDP的比例相对较低,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D:2018年两会是重要的政治窗口。2017年10月份进入政治周期,在两会之前,保证不出系统性的风险可能是最重要的政治基调。
5、市场的投资风格可能出现转换,在注册制可能推出的大背景下,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机构投资者为主可能是未来市场的主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核心在于价格的重新平衡,如下图所示。
供给需求曲线中供给曲线移动引起的价格均衡变化
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
从国情出发,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去产能,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
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
小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就是放弃需求刺激、通过市场出清(破产)的方式一个去低端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且政策的执行力度存在反复修正的过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的交易性机会较难把握,补短板的交易标的少,且政策干预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