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百鸟朝凤》:文艺片除了跪求票房,还能怎么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百鸟朝凤》:文艺片除了跪求票房,还能怎么办?

振兴文艺片,不能仅靠下跪博眼球,博同情,也不能仅顾商业电影的繁荣而不顾电影生态的平衡,相比之下,更应该反思并采取行动了。

有人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方励上周四晚这一跪,确实价值连城。

原本自5月6日上映以来票房惨淡的《百鸟朝凤》,在方励一跪后票房飞涨,单日票房已突破1200万元。截止到5月18日,《百鸟朝凤》票房累计已达4328万,超过贾樟柯的话题之作《山河故人》。

《百鸟朝凤》这部原本不受关注的影片,一跪之后排片量及票房直线上升,被业内人士视为艺术片对商业片的一次完美逆袭,甚至形成了值得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深思的“《百鸟朝凤》现象”。

事件回顾: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

《百鸟朝凤》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讲述的是唢呐这门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与传承问题。影片中,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 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没有特效,没有大制作,没有偶像派当红演员。电影《百鸟朝凤》在中国电影市场遭到冷遇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影片上映以来,《百鸟朝凤》上演票房大逆转,影片上映不到两周的时间里,票房已突破4000万,远超同期上映的其他新片。

这样的突变源于一位制片人,献出了膝下黄金。

5月12日,一位制片人在一场微博直播里跪下了,他叫方励。

方励在微博上直播讲述电影《百鸟朝凤》艰难上映背后的辛酸,呼吁影城经理能支持电影、增加排片。说到动情处,63岁的方励双膝跪地,磕头哭求:“希望大家能在微博、朋友圈上推荐一下《百鸟朝凤》。”效果是有的,新浪娱乐发布这条新闻,转发量近10万,吸引了3万多人参与评论,6万多人点赞。

据知情人称,方励并不是这部戏的制片人,他只是去年接到了吴导女儿的请求,便义不容辞接下了《百鸟朝凤》的义务宣发推广工作,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愿意发行这部电影的公司……

作为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电影《百鸟朝凤》上映之初,圈内多位重量级电影人曾义务为之宣传。

一直视吴天明为恩师的张艺谋则是自费包场,邀请亲友观看影片。陈可辛、许鞍华、韩寒等也通过各种渠道发声支持。就连一向低调的李安也特意为影片录制了视频,李安娓娓道来自己与吴天明的过往。

虽然有这么多大佬们的支持,但在制片人方励跪求排片前,仍旧没办法改变这部影片低票房的事实。

实际上,《百鸟朝凤》的遭遇,正是我国国产文艺片面临的尴尬。

事件思考:文艺片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影片风格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电影市场发展的追求。在国内,文艺院线缺位、文艺片市场规模太小,也一直是被文化精英们诟病的问题。于是,方励这一跪恰好再次提醒了一些人,文艺片的生存空间到底在哪里?

文艺院线因何缺席?

且不说《百鸟朝凤》的艺术水平究竟有多高,仅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操作模式而言,二者的市场逻辑先天就是不一样的。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商业片都是商业电影院线的绝对主角。商业电影创作和拍摄的诉求就是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基础上,依照商业操作的模式,尽可能满足观众和市场的需求,并力求获得市场效益的最大化;与之相比,艺术片则更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思考和个性化表达,其资金来源也更多依赖于各种文化、电影基金,对商业利益的诉求相对更弱。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艺术院线是电影市场充分发展的结果。电影市场的充分发展,一方面在于市场规模足够大,另一方面则在于观众的分众需求足够清晰。

在电影市场最发达的美国,艺术电影的生存方式也不是在商业院线中与商业片竞争,而是在艺术院线或个别影院中长期放映。

而在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规模虽然已仅次于北美位居世界第二,但绝大多数观众的基本观影需求仍然没有得到释放,尤其是在人口教育、城市发展水平仍然有限的前提下,主流观众的观影需求自然主要集中在商业片,市场的分级也依旧不明晰。这些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现实基础,都在客观上决定了当前中国艺术电影生存空间的狭窄和艺术院线存在的困难。

这样的跪,一次就够了!

方励为《百鸟朝凤》下跪,成功让电影实现了10%的排片逆转,但是一个方励下跪了,下面一部文艺片又要怎么办呢?也跪吗?方励能拯救得了《百鸟朝凤》,谁又能来拯救中国的文艺电影?

事实上,艺术电影的发展,电影市场多样化的终极追求,从根本上都不仅仅是电影产业和市场依靠自身的新陈代谢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一次打情感牌的下跪。

《百鸟朝凤》比较低的排片量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商业电影盛行的今天,“影院首先考虑的还是经济效益,毕竟影院自己也要生存。”一部本身就没有什么人群基础的电影,院线为什么要贴钱排片?

因此,笔者看来,方励的这一跪有点“卖惨”了,他作为一个制片人、一个商人,难道不知道电影放到院线上其实就已经成为商品了么?商品的买入应该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而不被个人意志所左右。

而目前国内文艺片的现状是:老文艺青年变老,新文艺青年需要创新;影片节奏缓慢、画面平淡,眼球效应极低;无大明星的经济效应反哺;话题过于沉重复杂,不符合大众的口味等。这都直接导致收不到票房、不被观众买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事实上,关于“文艺片的出路问题”早就被讨论过多次。然而,找准影片定位、加强营销也好,建立艺术院线也罢,这些都是后话,前提还得是你得有部好作品。

倘若《百鸟朝凤》本身是一部烂片,别说是下跪磕头,就算是再过激的行为,观众也不会买单,对于那些为影片摇旗呐喊的人也会产生信誉影响。正是因为它是一部好片,才对得起这份关注,才让“下跪”这样的行为多了一份可以谅解的理由。这样的做法不可模仿,也不宜提倡,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优质国产电影,这才是所有关心中国电影的人真正的心愿。

文艺片的地位如何坚守?

回顾以往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方励的这一跪确实是传统文艺片之殇,但是却与振兴文艺片无关。其实坚守文艺片的方式还有很多:

依靠网络,出奇制胜。老式影视宣发主要依靠明星、导演站台、发布会等事后发几篇稿子来提高片子的知名度,岂不知,这早就过时了。如今网络社交时代,影视营销玩的是极品海报、酷炫H5、高级视频、互动直播等方式,甚至偶尔来俩事件营销引爆网络也不稀奇。所以,方励这一跪不是在为票房求情,而是在给行业支招:“影视宣发要靠网络,要有奇招,要能带动网友情绪。”

不必死守院线,转战线上。互联网时代,传统文艺出品人和宣发人的思维应该转变,不要死守线下院线不放。如今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都开始了会员VIP计划, 几亿的付费用户,《山炮进城》、《道士出山》等光网络付费就达几千万票房。而且视频网站给与的排片量几乎是日日首页焦点图、周周频道大banner。大量的推荐曝光,大量的票房收入,不比院线差。

国家层面的支持。《百鸟朝凤》的凄凉并不能反映国内电影市场的现状,对于这种很多发行方不愿意把钱投下去的“赚不了钱”的小众文艺片而言,除了坚守者不断寻求出路以外,更需要的是从国家层面进行支持,这种支持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政策,一个是电影结构的生态建设。

正如吴天明生前所说的“中国电影不缺钱,缺的是创作者对艺术的真诚、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因此振兴文艺片,不能仅靠下跪博眼球,博同情,也不能仅顾商业电影的繁荣而不顾电影生态的平衡,相比之下,更应该反思并采取行动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百鸟朝凤》:文艺片除了跪求票房,还能怎么办?

振兴文艺片,不能仅靠下跪博眼球,博同情,也不能仅顾商业电影的繁荣而不顾电影生态的平衡,相比之下,更应该反思并采取行动了。

有人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方励上周四晚这一跪,确实价值连城。

原本自5月6日上映以来票房惨淡的《百鸟朝凤》,在方励一跪后票房飞涨,单日票房已突破1200万元。截止到5月18日,《百鸟朝凤》票房累计已达4328万,超过贾樟柯的话题之作《山河故人》。

《百鸟朝凤》这部原本不受关注的影片,一跪之后排片量及票房直线上升,被业内人士视为艺术片对商业片的一次完美逆袭,甚至形成了值得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深思的“《百鸟朝凤》现象”。

事件回顾: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

《百鸟朝凤》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讲述的是唢呐这门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与传承问题。影片中,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 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没有特效,没有大制作,没有偶像派当红演员。电影《百鸟朝凤》在中国电影市场遭到冷遇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影片上映以来,《百鸟朝凤》上演票房大逆转,影片上映不到两周的时间里,票房已突破4000万,远超同期上映的其他新片。

这样的突变源于一位制片人,献出了膝下黄金。

5月12日,一位制片人在一场微博直播里跪下了,他叫方励。

方励在微博上直播讲述电影《百鸟朝凤》艰难上映背后的辛酸,呼吁影城经理能支持电影、增加排片。说到动情处,63岁的方励双膝跪地,磕头哭求:“希望大家能在微博、朋友圈上推荐一下《百鸟朝凤》。”效果是有的,新浪娱乐发布这条新闻,转发量近10万,吸引了3万多人参与评论,6万多人点赞。

据知情人称,方励并不是这部戏的制片人,他只是去年接到了吴导女儿的请求,便义不容辞接下了《百鸟朝凤》的义务宣发推广工作,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愿意发行这部电影的公司……

作为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电影《百鸟朝凤》上映之初,圈内多位重量级电影人曾义务为之宣传。

一直视吴天明为恩师的张艺谋则是自费包场,邀请亲友观看影片。陈可辛、许鞍华、韩寒等也通过各种渠道发声支持。就连一向低调的李安也特意为影片录制了视频,李安娓娓道来自己与吴天明的过往。

虽然有这么多大佬们的支持,但在制片人方励跪求排片前,仍旧没办法改变这部影片低票房的事实。

实际上,《百鸟朝凤》的遭遇,正是我国国产文艺片面临的尴尬。

事件思考:文艺片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影片风格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电影市场发展的追求。在国内,文艺院线缺位、文艺片市场规模太小,也一直是被文化精英们诟病的问题。于是,方励这一跪恰好再次提醒了一些人,文艺片的生存空间到底在哪里?

文艺院线因何缺席?

且不说《百鸟朝凤》的艺术水平究竟有多高,仅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操作模式而言,二者的市场逻辑先天就是不一样的。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商业片都是商业电影院线的绝对主角。商业电影创作和拍摄的诉求就是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基础上,依照商业操作的模式,尽可能满足观众和市场的需求,并力求获得市场效益的最大化;与之相比,艺术片则更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思考和个性化表达,其资金来源也更多依赖于各种文化、电影基金,对商业利益的诉求相对更弱。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艺术院线是电影市场充分发展的结果。电影市场的充分发展,一方面在于市场规模足够大,另一方面则在于观众的分众需求足够清晰。

在电影市场最发达的美国,艺术电影的生存方式也不是在商业院线中与商业片竞争,而是在艺术院线或个别影院中长期放映。

而在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规模虽然已仅次于北美位居世界第二,但绝大多数观众的基本观影需求仍然没有得到释放,尤其是在人口教育、城市发展水平仍然有限的前提下,主流观众的观影需求自然主要集中在商业片,市场的分级也依旧不明晰。这些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现实基础,都在客观上决定了当前中国艺术电影生存空间的狭窄和艺术院线存在的困难。

这样的跪,一次就够了!

方励为《百鸟朝凤》下跪,成功让电影实现了10%的排片逆转,但是一个方励下跪了,下面一部文艺片又要怎么办呢?也跪吗?方励能拯救得了《百鸟朝凤》,谁又能来拯救中国的文艺电影?

事实上,艺术电影的发展,电影市场多样化的终极追求,从根本上都不仅仅是电影产业和市场依靠自身的新陈代谢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一次打情感牌的下跪。

《百鸟朝凤》比较低的排片量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商业电影盛行的今天,“影院首先考虑的还是经济效益,毕竟影院自己也要生存。”一部本身就没有什么人群基础的电影,院线为什么要贴钱排片?

因此,笔者看来,方励的这一跪有点“卖惨”了,他作为一个制片人、一个商人,难道不知道电影放到院线上其实就已经成为商品了么?商品的买入应该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而不被个人意志所左右。

而目前国内文艺片的现状是:老文艺青年变老,新文艺青年需要创新;影片节奏缓慢、画面平淡,眼球效应极低;无大明星的经济效应反哺;话题过于沉重复杂,不符合大众的口味等。这都直接导致收不到票房、不被观众买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事实上,关于“文艺片的出路问题”早就被讨论过多次。然而,找准影片定位、加强营销也好,建立艺术院线也罢,这些都是后话,前提还得是你得有部好作品。

倘若《百鸟朝凤》本身是一部烂片,别说是下跪磕头,就算是再过激的行为,观众也不会买单,对于那些为影片摇旗呐喊的人也会产生信誉影响。正是因为它是一部好片,才对得起这份关注,才让“下跪”这样的行为多了一份可以谅解的理由。这样的做法不可模仿,也不宜提倡,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优质国产电影,这才是所有关心中国电影的人真正的心愿。

文艺片的地位如何坚守?

回顾以往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方励的这一跪确实是传统文艺片之殇,但是却与振兴文艺片无关。其实坚守文艺片的方式还有很多:

依靠网络,出奇制胜。老式影视宣发主要依靠明星、导演站台、发布会等事后发几篇稿子来提高片子的知名度,岂不知,这早就过时了。如今网络社交时代,影视营销玩的是极品海报、酷炫H5、高级视频、互动直播等方式,甚至偶尔来俩事件营销引爆网络也不稀奇。所以,方励这一跪不是在为票房求情,而是在给行业支招:“影视宣发要靠网络,要有奇招,要能带动网友情绪。”

不必死守院线,转战线上。互联网时代,传统文艺出品人和宣发人的思维应该转变,不要死守线下院线不放。如今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都开始了会员VIP计划, 几亿的付费用户,《山炮进城》、《道士出山》等光网络付费就达几千万票房。而且视频网站给与的排片量几乎是日日首页焦点图、周周频道大banner。大量的推荐曝光,大量的票房收入,不比院线差。

国家层面的支持。《百鸟朝凤》的凄凉并不能反映国内电影市场的现状,对于这种很多发行方不愿意把钱投下去的“赚不了钱”的小众文艺片而言,除了坚守者不断寻求出路以外,更需要的是从国家层面进行支持,这种支持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政策,一个是电影结构的生态建设。

正如吴天明生前所说的“中国电影不缺钱,缺的是创作者对艺术的真诚、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因此振兴文艺片,不能仅靠下跪博眼球,博同情,也不能仅顾商业电影的繁荣而不顾电影生态的平衡,相比之下,更应该反思并采取行动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