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只拥有“服务者的被动心态”,海康威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只拥有“服务者的被动心态”,海康威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以辅助者为初心,必将以生态辅助者为终局。

文|财经琦观

2001年9月11日,两架被劫持的飞机,撞向了美国纽约双子塔。

橙色火球与滚滚浓烟的画面,经由电视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今夜,我为所有的安全感和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人祈祷。”

“这是一场战争。”

世贸中心的废墟上,小布什总统为这场悲剧致辞。

随后,反恐大潮与全球安防事业的飞速发展,正式拉开序幕。

地球的另一端,两名研究所的技术工程师正处于命运路口。

两人都是36岁,都是一毕业就进入杭州中电集团第52所。

陈宗年入职时21岁,胡扬忠多读了三年硕士,入职时24岁(1989年)。

体制改革是年轻的他们遇到的第一件大事。

1990年,由于相关经费的削减停拨,52所开始尝试创办企业制的科技公司。

这一过程中,陈、胡二人被一同下放至自负盈亏的下属公司,一开始是给空调生产控制器件,后续辗转于家电配件,板卡,网络存储等领域,勉强糊口。

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让他们抓到了视频数码化跃迁的技术周期。

2001年11月23日,初冬,海康威视正式成立。

中电科旗下的海康信息出资255万元,持股51%,陈、胡二人的校友龚虹嘉个人出资245万元,持股49%。

陈宗年以中电科委派的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名义执掌海康威视。

胡杨忠则选择自52所辞职,担任海康威视的公司董事和全职总经理。

个人的小命运,世界的大潮流,在“安全”这一永恒命题的牵引下,开始了交汇流转。

01 安全引擎熄火 

该怎么形容这随后的二十年呢?

安防,一个从无到有的增量市场;

一个高度分散,高度碎片化的细分行业;

一个发展迅猛,但依然规模不大的硬核赛道;

因为“从无到有”,所以涌现出大量的财富传奇。

因为“高度分散”,所以行业中存在着巨量的细节性繁琐问题,可以说是在盐碱地开荒的苦活累活。

因为“发展迅猛”,所以竞争过程极其惨烈。又因为规模不大,所以一直没能养出千亿营收巨头。

2006-2016年,被称为中国安防产业的“黄金十年”。

技术层面,数字化浪潮带来了最初的超车机遇;

市场层面,房地产与平安城市等基建热潮,又带来了激增的行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活跃,面对各行各业的安全需求,海康威视将其触角延伸到了各个领地。

从一开始银行客户占总营收的70%以上,到后来的金融、公安、通信、交通、司法、教育、电力、水利等众多行业外拓。

2009 年,海康威视开始推出解决方案,覆盖公安、交通、司法、金融、文教卫、能源和楼宇七大行业和40余个子行业的纵向垂直行业布局带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

高光时刻下,一度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盛世大阅兵等超级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成为了国内安防科技领域中毫无争议的龙头。

回顾这所谓的“黄金时代”,关键词是什么?

宏观经济,产业繁荣,基础建设。

正如360安全在互联网时代初期的崛起,在实体经济的繁荣初期,安全是每一家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保障,基础前提。

同样的,正如360安全在互联网后期的逐渐平庸,在宏观经济增速逐渐放缓,B端需求增量停滞之际,安全服务也将从增量市场蜕变为“水、电、网”一样的基础供应。

增速不再,同时,盈利空间也会被无限压缩。

第二曲线。

掌舵者的诉求震耳欲聋。

02 新基建动力轰鸣 

与360造车,直播,造手机不同,海康威视的第二增长曲线,看上去要靠谱且硬核许多。

随着安防行业的红海渐进,海康威视开始逐渐淡化安防概念。

对外的宣传定位上,也从“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数据运营服务提供商,面向全球提供安防、可视化管理与大数据服务”,简化为“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同期,胡扬忠也开始对外表示:“海康威视经历视频感知,到智能物联,再到物信融合,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大数据公司。”

抛开物联网云平台、机器视觉、热成像传感、存储设备、智慧消防以及智慧医疗等表象业务,再抛开人们热衷于讨论的算法、AI、云边融合。

在行业发展与技术洪流的视角下,去看海康威视当下这一时间切面的身位背影,有且只有一个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数字化”。

2020年疫情以来,有关部门提出了“新基建”的说法。

主要包括5G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铁城轨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七大领域。

其中前四项,都与海康威视密切相关。所谓数字化,也就是这场新基建浪潮中的题中之义。

与上一阶段相比,海康威视的未来征途有两大主要发力点。

一个是定量增长,即赋能范围的外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对视频监控这一基本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外扩。

从一开始的传统公安、交通、司法、金融等领域开始,文教卫、楼宇、能源等传统大型企业市场也在逐步加强对视频控制的渴求。

另一边则是视频服务的升级质变。

随着前端摄像头从“高清化”向“智能化”不断演进,围绕着视频服务的“质的跃迁”,又再一次给了传统安防企业以新的增长动能。

在此前,摄像头的意义更多还是围绕着“采像→监控→复盘”等简单流程来提供价值。

但随着视频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成为可能,数字保障安全,数字驱动效率,数字拉进管理距离的赋能方式便也照进了现实。

基于此,“数字化”便成了海康威视们第二曲线的核心驱动力。

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的渗透率在各产业中都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其中,第三产业的数字化程度最高,2020年达到了 40.7%,同比提升了1.9个百分点,进程进入了成熟稳定期。

第二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1%,同比提升了1.5个百分点,提升潜力最大。

第一产业则仅为 8.9%,尚处于亟待开发的萌芽期。

与传统信息化更多是被动依赖于既有流程的驱动不同。

数字化转型浪潮,更多是扎根于场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去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去驱动和引领业务。

在这一过程中,提供海量的视频信息是安防企业得以介入的重要切入口,在这一基础上,如何能结合企业自身的场景诉求,提供针对性的分析能力乃至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数年中最大的胜负手。

如果说“安全”是海康威视过去二十年来最为核心的价值抓手,那么在未来数年里,“效率赋能”将成为衡量这家企业增长空间的核心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

03 既得陇,不望蜀 

新的动能带来新的增量。新的增量,必将带来新的掠食者。

与“黄金时代”和“停滞时代”不同,当下的安防或者说机器视觉领域,又再一次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时期。

除了海康威视,大华等传统“地头蛇”之外,还有三类新的角逐者值得关注。

首先是以商汤、旷世等企业为代表的AI独角兽,他们基于机器视觉算法的优势在不断找寻挖掘着可能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安防,还是to B、to G的数字化赋能,都将成为它们虎视眈眈的领地。

同样的道理,BATJ等传统互联网企业,在布局“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图像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也是它们重点发力的核心方向之一,随着城市大脑,无人工厂等项目的落地,其行业话语权也将不断提升。

不过,由于战略定位的差异化,且上述企业均有着“从线上往线下”打的特征,硬件能力相对缺失,因此在“数字化”浪潮中,更多与海康威视呈现出一种竞合状态。

但第三个角逐者,ICT巨头华为的强势介入,则给海康威视带来了强大的直接压力。

据AI财经社报道,一家国内头部安防企业佳都科技的员工直言,华为是这两年切进安防市场的,一进来就很强势。

“它只做大项目的集成,比如上亿的订单。它拿单很快,招标碰到他们,我们基本都比不过。”

由于华为的狼性文化和大兵团作战能力,业内一直流传着一句“华为学谁谁死,谁学华为谁死”的传说。

具体到安防领域,华为携巨大的品牌优势和优良的政企关系,成了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三年前,胡扬忠在一次采访中曾谈到对这些新对手的看法:“安防的业务就像吊在天花板上的无数沙袋,单靠一两个硬拳头,只能撼动个别沙袋,但无法通吃,无法形成规模。”

但他当时没有意识到的是,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个别沙袋”的带来的利润价值,就可以以一当百,而未来的增量市场,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对“个别沙袋”的捕获。

今年8月初,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视频监控及基础设施市场份额排名中,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安讯士、华为分别为全球市场前四甲。

凭借着对“大订单”的掌握,华为在短短两年内就追了上来。

我们说,任何一家企业到最后,其天花板都是由掌舵者的视野来决定的。

胡扬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技术人,他从来不愿说什么“民族骄傲”,“技术趋势”等大词。

甚至有些故意似的,屡次对外表示:“创业就是为了找口饭吃。”

这种品质对应到企业上,便是对碎片化市场的点滴经营,以及背后实实在在的客户中心导向。

但另一边,在行业蝶变,视频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翻涌之际,这种务实的性格,很可能就会一叶障目,使其看不到更大的可能。

2018年,谈及行业时胡扬忠表示:“还是老样子,非常碎片化,产品种类型号很多,订单很分散。”

但事实上,随着“数字化”本质的升级,集中式的上亿订单开始不断涌现,但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团队心态上,海康威视都没有为其做好充分的承接准备。

面对时代,技术人出身的海康威视高管团队更多还是处在“服务者的被动心态”。

等待着客户需求的先手发起,然后尽心尽力辅佐,但缺乏了一些主动进攻,引领行业的雄心。

眼下,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的历史性机遇面前,相比于产品细节,行业标准,生态模式,业务平台,基座支撑等顶层设计才是更加重要的战略规划。

事实上除了华为之外,以BATJ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巨头,也同样采用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通盘设计。

这样做的好处之一便是,企业一开始就具备着足够宽阔的视野,对大量的新增场景天然拥抱并主动争取,而不会拘泥于过往经验,只盯着传统的安防需求。

但海康威视从来都只相信“针对碎片化场景,解决用户实际需求。不解决用户问题,一切都是空谈。”

这种务实的精神当然是值得颂扬的。

基于多年的数据积累,对一线场景的熟悉,对垂直、复杂、多维的业务场景的掌握,海康威视在下游实施领域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以辅助者为初心,必将以生态辅助者为终局。

长远来看,这既是海康威视最大的护城河,也是其最大的紧箍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康威视

4.6k
  • 海康威视(002415.SZ):2024年前一季度净利润为19.16亿元,同比增长5.78%
  • 去年营收逼近900亿元,海康威视:已初步完成智能物联转型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只拥有“服务者的被动心态”,海康威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以辅助者为初心,必将以生态辅助者为终局。

文|财经琦观

2001年9月11日,两架被劫持的飞机,撞向了美国纽约双子塔。

橙色火球与滚滚浓烟的画面,经由电视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今夜,我为所有的安全感和安全感受到威胁的人祈祷。”

“这是一场战争。”

世贸中心的废墟上,小布什总统为这场悲剧致辞。

随后,反恐大潮与全球安防事业的飞速发展,正式拉开序幕。

地球的另一端,两名研究所的技术工程师正处于命运路口。

两人都是36岁,都是一毕业就进入杭州中电集团第52所。

陈宗年入职时21岁,胡扬忠多读了三年硕士,入职时24岁(1989年)。

体制改革是年轻的他们遇到的第一件大事。

1990年,由于相关经费的削减停拨,52所开始尝试创办企业制的科技公司。

这一过程中,陈、胡二人被一同下放至自负盈亏的下属公司,一开始是给空调生产控制器件,后续辗转于家电配件,板卡,网络存储等领域,勉强糊口。

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让他们抓到了视频数码化跃迁的技术周期。

2001年11月23日,初冬,海康威视正式成立。

中电科旗下的海康信息出资255万元,持股51%,陈、胡二人的校友龚虹嘉个人出资245万元,持股49%。

陈宗年以中电科委派的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名义执掌海康威视。

胡杨忠则选择自52所辞职,担任海康威视的公司董事和全职总经理。

个人的小命运,世界的大潮流,在“安全”这一永恒命题的牵引下,开始了交汇流转。

01 安全引擎熄火 

该怎么形容这随后的二十年呢?

安防,一个从无到有的增量市场;

一个高度分散,高度碎片化的细分行业;

一个发展迅猛,但依然规模不大的硬核赛道;

因为“从无到有”,所以涌现出大量的财富传奇。

因为“高度分散”,所以行业中存在着巨量的细节性繁琐问题,可以说是在盐碱地开荒的苦活累活。

因为“发展迅猛”,所以竞争过程极其惨烈。又因为规模不大,所以一直没能养出千亿营收巨头。

2006-2016年,被称为中国安防产业的“黄金十年”。

技术层面,数字化浪潮带来了最初的超车机遇;

市场层面,房地产与平安城市等基建热潮,又带来了激增的行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活跃,面对各行各业的安全需求,海康威视将其触角延伸到了各个领地。

从一开始银行客户占总营收的70%以上,到后来的金融、公安、通信、交通、司法、教育、电力、水利等众多行业外拓。

2009 年,海康威视开始推出解决方案,覆盖公安、交通、司法、金融、文教卫、能源和楼宇七大行业和40余个子行业的纵向垂直行业布局带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

高光时刻下,一度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盛世大阅兵等超级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成为了国内安防科技领域中毫无争议的龙头。

回顾这所谓的“黄金时代”,关键词是什么?

宏观经济,产业繁荣,基础建设。

正如360安全在互联网时代初期的崛起,在实体经济的繁荣初期,安全是每一家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保障,基础前提。

同样的,正如360安全在互联网后期的逐渐平庸,在宏观经济增速逐渐放缓,B端需求增量停滞之际,安全服务也将从增量市场蜕变为“水、电、网”一样的基础供应。

增速不再,同时,盈利空间也会被无限压缩。

第二曲线。

掌舵者的诉求震耳欲聋。

02 新基建动力轰鸣 

与360造车,直播,造手机不同,海康威视的第二增长曲线,看上去要靠谱且硬核许多。

随着安防行业的红海渐进,海康威视开始逐渐淡化安防概念。

对外的宣传定位上,也从“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和数据运营服务提供商,面向全球提供安防、可视化管理与大数据服务”,简化为“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

同期,胡扬忠也开始对外表示:“海康威视经历视频感知,到智能物联,再到物信融合,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大数据公司。”

抛开物联网云平台、机器视觉、热成像传感、存储设备、智慧消防以及智慧医疗等表象业务,再抛开人们热衷于讨论的算法、AI、云边融合。

在行业发展与技术洪流的视角下,去看海康威视当下这一时间切面的身位背影,有且只有一个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数字化”。

2020年疫情以来,有关部门提出了“新基建”的说法。

主要包括5G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铁城轨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七大领域。

其中前四项,都与海康威视密切相关。所谓数字化,也就是这场新基建浪潮中的题中之义。

与上一阶段相比,海康威视的未来征途有两大主要发力点。

一个是定量增长,即赋能范围的外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对视频监控这一基本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外扩。

从一开始的传统公安、交通、司法、金融等领域开始,文教卫、楼宇、能源等传统大型企业市场也在逐步加强对视频控制的渴求。

另一边则是视频服务的升级质变。

随着前端摄像头从“高清化”向“智能化”不断演进,围绕着视频服务的“质的跃迁”,又再一次给了传统安防企业以新的增长动能。

在此前,摄像头的意义更多还是围绕着“采像→监控→复盘”等简单流程来提供价值。

但随着视频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成为可能,数字保障安全,数字驱动效率,数字拉进管理距离的赋能方式便也照进了现实。

基于此,“数字化”便成了海康威视们第二曲线的核心驱动力。

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的渗透率在各产业中都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其中,第三产业的数字化程度最高,2020年达到了 40.7%,同比提升了1.9个百分点,进程进入了成熟稳定期。

第二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1%,同比提升了1.5个百分点,提升潜力最大。

第一产业则仅为 8.9%,尚处于亟待开发的萌芽期。

与传统信息化更多是被动依赖于既有流程的驱动不同。

数字化转型浪潮,更多是扎根于场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去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去驱动和引领业务。

在这一过程中,提供海量的视频信息是安防企业得以介入的重要切入口,在这一基础上,如何能结合企业自身的场景诉求,提供针对性的分析能力乃至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数年中最大的胜负手。

如果说“安全”是海康威视过去二十年来最为核心的价值抓手,那么在未来数年里,“效率赋能”将成为衡量这家企业增长空间的核心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

03 既得陇,不望蜀 

新的动能带来新的增量。新的增量,必将带来新的掠食者。

与“黄金时代”和“停滞时代”不同,当下的安防或者说机器视觉领域,又再一次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时期。

除了海康威视,大华等传统“地头蛇”之外,还有三类新的角逐者值得关注。

首先是以商汤、旷世等企业为代表的AI独角兽,他们基于机器视觉算法的优势在不断找寻挖掘着可能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安防,还是to B、to G的数字化赋能,都将成为它们虎视眈眈的领地。

同样的道理,BATJ等传统互联网企业,在布局“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图像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也是它们重点发力的核心方向之一,随着城市大脑,无人工厂等项目的落地,其行业话语权也将不断提升。

不过,由于战略定位的差异化,且上述企业均有着“从线上往线下”打的特征,硬件能力相对缺失,因此在“数字化”浪潮中,更多与海康威视呈现出一种竞合状态。

但第三个角逐者,ICT巨头华为的强势介入,则给海康威视带来了强大的直接压力。

据AI财经社报道,一家国内头部安防企业佳都科技的员工直言,华为是这两年切进安防市场的,一进来就很强势。

“它只做大项目的集成,比如上亿的订单。它拿单很快,招标碰到他们,我们基本都比不过。”

由于华为的狼性文化和大兵团作战能力,业内一直流传着一句“华为学谁谁死,谁学华为谁死”的传说。

具体到安防领域,华为携巨大的品牌优势和优良的政企关系,成了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三年前,胡扬忠在一次采访中曾谈到对这些新对手的看法:“安防的业务就像吊在天花板上的无数沙袋,单靠一两个硬拳头,只能撼动个别沙袋,但无法通吃,无法形成规模。”

但他当时没有意识到的是,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个别沙袋”的带来的利润价值,就可以以一当百,而未来的增量市场,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对“个别沙袋”的捕获。

今年8月初,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视频监控及基础设施市场份额排名中,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安讯士、华为分别为全球市场前四甲。

凭借着对“大订单”的掌握,华为在短短两年内就追了上来。

我们说,任何一家企业到最后,其天花板都是由掌舵者的视野来决定的。

胡扬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技术人,他从来不愿说什么“民族骄傲”,“技术趋势”等大词。

甚至有些故意似的,屡次对外表示:“创业就是为了找口饭吃。”

这种品质对应到企业上,便是对碎片化市场的点滴经营,以及背后实实在在的客户中心导向。

但另一边,在行业蝶变,视频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翻涌之际,这种务实的性格,很可能就会一叶障目,使其看不到更大的可能。

2018年,谈及行业时胡扬忠表示:“还是老样子,非常碎片化,产品种类型号很多,订单很分散。”

但事实上,随着“数字化”本质的升级,集中式的上亿订单开始不断涌现,但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团队心态上,海康威视都没有为其做好充分的承接准备。

面对时代,技术人出身的海康威视高管团队更多还是处在“服务者的被动心态”。

等待着客户需求的先手发起,然后尽心尽力辅佐,但缺乏了一些主动进攻,引领行业的雄心。

眼下,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的历史性机遇面前,相比于产品细节,行业标准,生态模式,业务平台,基座支撑等顶层设计才是更加重要的战略规划。

事实上除了华为之外,以BATJ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巨头,也同样采用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通盘设计。

这样做的好处之一便是,企业一开始就具备着足够宽阔的视野,对大量的新增场景天然拥抱并主动争取,而不会拘泥于过往经验,只盯着传统的安防需求。

但海康威视从来都只相信“针对碎片化场景,解决用户实际需求。不解决用户问题,一切都是空谈。”

这种务实的精神当然是值得颂扬的。

基于多年的数据积累,对一线场景的熟悉,对垂直、复杂、多维的业务场景的掌握,海康威视在下游实施领域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以辅助者为初心,必将以生态辅助者为终局。

长远来看,这既是海康威视最大的护城河,也是其最大的紧箍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